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慈善研究进入高速发展期,慈善相关研究成果众多,涉及面广泛。这一时期的慈善研究发文量相对比较平稳,2015年出现发文量峰值,此的后发文量基本与2013、2014年持平,但有缓慢下降的趋势。......
2023-07-31
由关键词聚类及关键词突现分布,本文将慈善研究的热点归结为以下几点:
主题一:慈善事业。该主题研究的覆盖范围最广,与其他主题相互交融。如郑功成[30]所言慈善事业不仅同政府主导的社会救助和公共福利事业一样具有济贫解困、扶助弱势、促进发展的公益性社会功能,同时其自身也有独特内涵及发展规律。事实上,慈善事业是建筑在社会公众慈善意识之上,为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困扰而进行的慈善行动的社会事业。它包含着从慈善意识、道德文化培养,到慈善资源吸纳和配置供给、服务提供和组织管理等整个慈善实践的过程,是不同时期慈善内涵和慈善发展规律的客观体现[31][32]。
基于此,慈善教育及社会动员系统(慈善文化、慈善意识)、全社会范畴内的资源开发体系(政府、市场、个体)、慈善组织运营系统、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管理领域,以及引导和规范慈善发展的制度环境等都属于慈善事业的研究领域。但已有文献多数倾向于从宏观视角展开对慈善事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或多关注于论证构建相关慈善行动体系的必要性和应然性,而对具体情境及慈善实践行动的反思及学理分析较少,多数研究专注于理论分析论证,少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慈善实践策略提出。此外,慈善事业相关研究受西方理论范式影响较大,其研究关注点对制度环境和社会变化依附性强,中国“本土”研究范式及相关本土化理论提炼较少。这本身也表明了中国慈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应学术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主题二:慈善组织。慈善组织是慈善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介于公民和国家之间促进两者相互沟通的有效渠道。典型的现代慈善事业强调将募捐和实施救助分开,而慈善服务应该由专门的慈善团体来推动进行[33]。慈善组织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慈善组织功能定位、慈善组织内部管理(监督管理、公信力、创新性、职业化及专业化发展)、慈善组织社会运作(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等三个取向。对慈善组织功能定位及慈善组织社会运作的研究由来已久,早期研究是通过对传统慈善或西方慈善组织形态的梳理诠释,展开对民间慈善与政府关系、权责边界的研究探索,以此来进一步为民办慈善组织参与公益慈善构建合法性准入和社会嵌入的空间,促进现代慈善事业转型[34][35][36][37]。此后,随着国内慈善事业发展、“郭美美事件”出现,慈善组织的研究关注点呈现出由与外部环境“关系”研究向慈善组织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的转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信息公开、组织监管、治理结构、能力建设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指出慈善组织自身组织架构、能力提升及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完善是确保其公益服务功能发挥、组织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这些条件的满足需要依靠制度环境和社会基础的支持和激发[38][39][40]。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这不仅为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慈善组织理论研究带来了更多可探索的空间。慈善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不仅能够丰富治理及救助资源、创新治理及建设方法与模式,同时对慈善文化的传播与培育也有积极作用[41][42]。可以看出,慈善事业和社会发展为慈善组织的社会功能拓展和慈善组织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作为慈善服务提供的主要载体,慈善组织依然会是慈善服务的重要力量。因此,关于慈善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组织管理,及其与外部主体关系的相关研究仍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主题三:慈善捐赠。慈善捐赠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43],也是慈善的重要内容[44]。高功敬等人[45]指出,作为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形式,慈善在资源配置优化、缓解贫富差距间隔、促进社会和谐运行发展方面有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无法替代的作用。梳理发现,早期研究多倾向于在慈善事业发展或慈善组织行为层面展开对慈善捐赠现状以及文化、制度等外界因素对其影响等相关方面的讨论[46]。伴随中国慈善迅速发展,慈善捐赠的研究内容逐渐丰富,部分研究者从微观视角出发,结合利他主义、理性选择及社会声誉等相关理论分析不同主体的捐助动机,进而进一步诠释其捐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来寻求增加或巩固相应捐助行为的方法途径[47][48]。还有研究者将慈善捐赠视为一个完整结构,并对其捐赠主体、募捐筹资、组织管理、监督治理等各系统展开详细的机制研究及分析,以此揭示现代慈善捐赠事业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因素[49]。2008年之后更多主体参与到慈善实践及服务中,除对个人捐赠持续关注之外,企业捐赠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及慈善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成为此领域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展开对个人捐赠和企业捐赠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内生机理的研究。眭文娟等人[50]指出,在转型经济情境下,私营企业的慈善捐赠与企业自身能力、组织资源等因素存在相关性,企业慈善捐赠既是企业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主动与外界制度环境相契合、追求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平衡、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的“工具性”行为。王宇光等人[51]经研究指出,作为公益付出的企业慈善捐赠,对企业抵御竞争风险、减少融资约束有积极作用,而这一积极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制度环境及政企关系的影响。对个人捐赠而言,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个体慈善意识、对慈善组织关注、税收减免、社会信任等因素都会对个体慈善捐赠行为产生影响[52][53][54]。总体而言,既有的与慈善捐赠相关的研究多围绕不同主体在慈善捐赠领域“动机—行为—绩效”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而如何结合现实情境,运用多学科理论来挖掘更为丰富的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更多元的研究分析框架,从而促进慈善捐赠行为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是后期研究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重点。
主题四:慈善法。“慈善法制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与运行有序的根本保证”[55]。虽然学界对慈善立法及慈善法制化、规范化的呼吁由来已久,但以慈善法为关键词的相关研究多出于2016年《慈善法》出台以后。因此,对慈善法的相关研究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即对慈善立法可行性及可为性的探索阶段和对慈善法价值、内涵解读的分析研究阶段。在慈善法制化探索阶段,学界研究多论证慈善立法必要性或对慈善立法理念、原则、涉及内容及范围等展开研究讨论[56][57][58]。《慈善法》的颁布掀起相关领域研究谈论的热潮,对《慈善法》文本的法理诠释、学理解读及反思[59][60][61][62]以及基于《慈善法》对慈善组织功能及管理[63][64][65]、慈善资源筹措等[66][67]相关主题的分析讨论共同形成了这一研究节点的主要内容。从总体来看,《慈善法》的实施运行仍处于进程之中,可以预见相关慈善法研究仍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2.慈善研究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发现慈善事业、慈善组织、慈善捐赠是慈善研究的三大热点,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与我国慈善及其学术研究发展阶段相互呼应。同时,上述热点所关涉的研究内容均属于慈善研究最为核心且经典研究的命题,特别是在现代慈善转型的背景下,明确慈善内涵、梳理慈善组织运行监督、规范慈善资源募集管理仍然是确保慈善事业现实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在一段时间内,慈善事业、慈善组织及慈善捐赠仍存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的空间及研究必要性。
第二,从慈善研究的内容来看,对慈善文化和慈善意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既有研究中,如慈善组织的慈善行为、企业的社会捐赠,其本质仍是从行为层面和资源层面探讨慈善何以可能以及慈善何以可为等问题,对慈善文化建设及契合现实社会情境的慈善意识培育等方面的讨论则较为单薄,如在样本文献中对慈善思想的研究相对丰富,但是对如何建设慈善文化、提升慈善意识的研究占比不到5%。此外,既有研究者对慈善意识的相关研究多为宏观层面的“应然性”讨论,对慈善意识的影响因素、慈善意识形成及提升机制的“实然性”分析较少,也是造成许克祥等所提及的“公民慈善意识不强,对慈善认知存在障碍和误区”等现实困境的主要原因。这些也为后续研究进一步持续提供了更多研究可能。
第三,进一步关注不同时代背景下慈善的内涵及路径研究。赛博空间的兴起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为慈善提供了新的介入路径——网络媒介。近年来,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开展的慈善活动频现,“网络慈善”是一种新兴的慈善方式,同时也将会是一种持续的方式,互联网的助推只会让它更快地向前发展而不会倒退,网络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使慈善行为有序运行,借助网络打破传统慈善的时间空间限制,形成了更加符合人们救助需求的慈善形式[68]。网络捐赠的规范及其信息反馈、网络慈善监管、网络空间内慈善意识及公信力培养为慈善研究提供了新的关注点。然而,研究指出,虽然具有便捷、高效、影响范围广、参与主体广泛、反馈及时等的优点,网络慈善仍难以避免存在制度规范滞后、管理缺位等现实困境。面对网络慈善发展的迅猛趋势,如何契合既有法律制度及政策规范,引导网络慈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探究网络慈善内涵,寻求其与实体慈善结合的有效路径及方式,值得展开进一步研究探索。
第四,《慈善法》实施、贯彻内涵及过程的研究尚需开展。2016年《慈善法》的出台对慈善领域的制度环境科学化、优化慈善结构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相关法律制度的颁布也引发了学界对《慈善法》及其现实意义分析谈论的热潮。梳理既有文献发现,现有讨论多集中于对《慈善法》的实施意义及其自身制度规范的诠释解读。然而,伴随《慈善法》的逐步执行实施,对《慈善法》在执行情境中的深度解读,以及制度规范实施运行过程分析,将会引发更多研究者的思考讨论。
第五,慈善研究学术共同体及本土化理论建设有待发展。纵览20年来中国慈善研究成果发现,相关慈善研究成果众多,但仍有诸多研究领域有待开掘及展开深入研究探索,学术共同体尚不成形。因此,加强慈善领域研究者间的协同合作,开拓研究视野,使用更为多元丰富的研究方法,推动慈善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是未来研究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的慈善研究学术共同体不够紧密,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将有助于慈善研究的发展。研究梳理发现,进入现代慈善转型期的慈善研究虽呈现多元发展趋势,但多数研究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及模仿较多,而又缺乏对相关理论适用性的考量分析。同时,少数关于中国自有慈善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也多侧重于对传统慈善思想及道德伦理的梳理分析,对处于慈善转型期中国现阶段的慈善思想、实践形态讨论较少。如学者刘威[69]所言,“现代慈善理念在中国社会落地生根却未充分展开”。基于中国独特的“家本位”社会结构之上,以伦理亲疏关系为依据的“差序慈善”理念、家国同构威权主义以及“公”“私”边界模糊的传统文化意识,是否能够与强调个体性、注重“国家—公民”之间契约关系及社会公共责任的西方慈善理念相契合?西方的“民间主导式”“民间合作式”“志愿者参与式”“多元合作参与”等慈善事业实践模式是否适用于中国慈善的具体情境?基于此,构建与中国社会特征真正契合的本土理论,提炼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文化理念的实践模式,依然将是中国慈善研究未来所应当关注的研究重点。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慈善研究进入高速发展期,慈善相关研究成果众多,涉及面广泛。这一时期的慈善研究发文量相对比较平稳,2015年出现发文量峰值,此的后发文量基本与2013、2014年持平,但有缓慢下降的趋势。......
2023-07-31
我国当代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宽容做出了解释。随后,沃尔泽对于“态度”做了进一步的说明:第一,是关于为了和平而顺从地接受差异性的宗教宽容;第二,“兼收并蓄成一统”,在某种程度上抹杀差异性,并采取了被动、消极的态度;第三,这种态度同中国典籍中表达的“容忍”一样,具有道德意义;第四,态度的核心就是尊重,这与第二种态度相反,而这恰恰是维护和尊重了差异性。以上我们分别了解了中西方对于宽容诸多的解释。......
2023-07-31
今天这场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智库大会暨产业创新论坛,我个人认为非常精彩,精彩在于,这是一个大思想库、全产业链;精彩在于今天在座来了多个交通安全系统的600多位嘉宾。我今天讲了这么多,也延时了一会,非常有幸在我做了非常多努力的时候,真的以交通安全的名义做成了今天的交通安全事业、搭建了今天这个思想库与产业链融合平台。......
2023-11-23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法的本质问题的争论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使得法的本质在我国法理学40年发展中无疑成为一个被反复探讨而分歧最大的问题。(二)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学基本范畴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法理学40年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法学创新的理论切口。大家一致认为,法学成熟的标志之一在于建构一套科学的范畴体系。对此,法理学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争论。......
2023-08-04
可见,“用户教育”与“馆员教育”是辩证统一的(见图1),它们密切相关,交互作用,彼此促进。“用户教育”的成效依赖于教育者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又可以促进“馆员教育”;而“馆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教育”的需求。......
2024-01-22
秦筝专场音乐会、秦筝独奏音乐会逐年增多,从质量上也不断得以提高,提高了秦筝的演奏水平,推动了秦筝的理论建设。“西安音乐学院秦筝艺术团”成立于2004年,其成员主要是由大二......
2023-08-25
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等组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举办的关于计算机在教育中应用的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这次会议,大家的重要收获是听取了苏联计算机教育专家叶尔肖夫的“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主题报告,并且亲身了解了各国在开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应用方面的情况,给我们震动很大。......
2023-11-20
当代学术界对那段历史的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当冯天瑜从文化学角度来观察语言的研究在国内热火朝天时,一位久居日本的中日文化与语言交流史学者对此提出了“学术抢滩”的批评。......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