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知识分类: 经验与理论,领域与显性无形

知识分类: 经验与理论,领域与显性无形

【摘要】:认为“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知识的高级形态”,并将理论知识进一步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和哲学四大类。此外,对知识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分类方法。(二)不同领域对知识的分类在我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理论,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定义在知识管理中,通常将知识区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一)传统的知识分类

传统的知识分类是以学科知识为对象的,往往按学科的不同来划分知识。《辞海》将知识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认为“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知识的高级形态”,并将理论知识进一步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和哲学四大类。[5]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知识是以分为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生活常识是对某些事实的判断和描述。科学知识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概念体系来理解和说明事物的知识。科学知识也有经验的和理论的两种不同水平”。[6]

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教科书中,曾经将知识按其来源分为生产实践知识、社会实践知识和科学实验知识;又从哲学的视角,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还从教育的角度,将知识分为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两大类。

此外,对知识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分类方法。首先把知识分为一些大类,如社会知识、生活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知识等。再把这些大类分为一些小类,如科学技术知识可以分为物理学知识、数学知识、化学知识、计算机知识、生物学知识等。

(二)不同领域对知识的分类

在我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理论,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两种。感性知识是通过感性认识过程获得的知识,是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理性知识是抽象的、系统化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知识,是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理性知识依赖于感性知识,其主要关系是从感性知识上升或发展到理性知识;同时,感性知识要想深刻些,又离不开理性知说。感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靠一个人的知识体会力,输理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靠知识思考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成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技艺三大类。纯粹理性包括几何、代数、逻辑之类;实践理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做出选择的方法,用来确定命题之真假、对错等;技艺是指那些无法言传的知识。

西方近代哲学史上重要的理性主义者、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把知识分为三种: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直觉知识。其中,第一种知识又可分为两类:由“传闻”得来的知识和由“泛泛的经验”,即由自己的感官、想象得来的知识。这两类知识是不可靠的。他把理性知识和直觉知识放在一起,称它们是“真知识”。所谓“真知识”,是具有某种确定的必然性和可靠性的意思。直觉知识则是由理智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所得的知识,称为“真观念”。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将知识划分为统治知识(行动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教育知识(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知识)和宗教拯世知识。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兹•马克卢普又将其总结为应用知识、学术知识和精神知识三大类,并在舍勒的知识分类方案上加以改进,把知识分为五大类:①实用知识—对于人们的工作、决策和行为价值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商业知识、劳动知识、政治知识、家庭知识及其他实用知识;②学术知识—能够满足人们在学术创造上的好奇心的那部分知识,属于教育自由主义人文主义、科学知识、一般文化中的一个部分;③闲谈与消遣知识—满足人们在非学术性方面的好奇心,或能够满足人们对轻松娱乐和感官刺激方面的欲望的那些知识,常常包括本地传闻、小说故事、幽默、游戏等,大多是由于被动地放松“严肃的”事务而获得的知识,因而具有降低敏感性的趋向;④精神知识—与上帝以及拯救灵魂的方式、途径相关的知识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知识;⑤不需要的知识—不是人们有意识获取的知识,偶然或无意识地保留下来的知识,是“多余的知识”。后来,马克卢普又把知识分成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没有文字的知识(如视听艺术)六大类。[7]

美国教育理论家安德森(L.W.Anderson)等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事实性知识,是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如何加以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如何体现出系统一致的方式等;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事的知识”,包括技能、算法、技巧和方法的知识,还包括运用标准确定何时何地运用程序的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的自我认知的知识。

(三)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知识分类

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知识有多种分类法,其中讨论最多、对知识管理最有意义的划分,按照可表达程度划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以及它们之间转化过程的管理,是知识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定义

在知识管理中,通常将知识区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人们把产生于人脑中的知识通过符号和编码记录在各种载体上表达出来,就成为客观知识,或称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记录和传播,如数学式的表达、计算机程序、报告、地图、规格以及手册等。显性知识易于编码,能够用符号形式或语言来沟通和交流。显性知识是在个人或组织间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更加正式和规范的知识,它通过语言、文字及其他沟通方式传达。也可以说它是指存在于书报刊、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媒体中的,可以直接察觉、获取、学习、利用的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易于沟通与共享。显性知识存在于任何能被证明的有记录的成文的东西中,它能被系统地传达,是明确、规范、有形的和结构化的知识。如科研论文、书本、数据库等载体中的知识,以及商业过程的各种技术文件、产品的设计方案、研究报告、说明书、科学公式等,都属于显性知识范畴。显性知识传播和复制的成本较低廉。

在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人的大脑通过相关概念的判断、组合和推理,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存在于人脑中,即成为主观知识,或称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难以用文字记录和传播的知识,如技术诀窍、技能和能力、分析问题、判断力和前瞻性、经验和阅历、直觉、偏好和情绪、价值观人生观和目标倾向等。隐性知识具有个人化、情境化的特点,难以形式化,难于交流传播和评价管理。隐性知识是相对主观的,依附在人脑中的经验、诀窍和灵感等知识,是难以被测度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且不易表达出来,常常表现为人的技能、技巧、经验、习惯等很抽象很模糊的东西,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很难,一般可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隐性知识是一种智力资本,是存在于组织中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即组织中每个人所拥有的特殊知识,它依赖于个人的不同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是高度个性化的、非结构化的、很难为其他人所掌握的。隐性知识的传播成本很高,传播的范围也很有限,但是它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常常是知识创新的起点。从隐性知识出发,经过人们的思考、实验、实践,最终转化为对整体有价值的新的显性知识。

(2)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SECI模型)

事实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二者之间的分界线也并非十分清楚。Spender指出,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产生的灵活关系,知识即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中得以产生和发展。[8]

知识转换就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相转换。日本一桥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提出了知识变换的四种模式(即SECI模型):从隐性知识到隐样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SECI模型对上述4个转换过程归纳为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四个过程,如表1-1所示。

表1-1 SECI模型

具体分析如下: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中,知识转化的起点是隐性知识,终点仍是隐性知识。这种从隐性到隐性的知识转化过程是很常见的,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师傅和徒弟之间以及同事之间,普遍存在这种知识转化过程。一个人往往有意无意地受其他人的习惯的影响,自己的习惯也会影响周围人。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是知识学习、继承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过程,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在此阶段,关键是建立一种有利于共享经验的企业文化,将集体隐性知识变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社区,为更广范围的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条件。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部化)的过程中,是将知识从隐、性形式化为显性形式,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人的那些不易觉察却又时刻存在、不易表述却又极具价值的经验、技巧、习惯、感觉等深层思维表达出来,成为大家都可以方便地共享的知识。显性知识的共享与学习要比隐性知识容易得多;如果能对隐性知识进行系统表述的话,人们还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新更系统更有价值的理论、方法与手段,实现知识的创新。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深度会谈等等。目前的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为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组合化)的过程中,包括对数据进行汇总、对信息进行分类、对数据进行比较等。这些过程,对团体来说都是必要的知识处理手段。通过这些手段的利用,可以从已有的知识中提炼出新的知识,但它没有扩展团体的知识范围。它是对已有知识的再组织,在知识创新中非常重要,其重大意义表现在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学习掌握现有知识,加强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吸收与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别的转化过程,是一种知识扩散过程,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集约化。经过隐性到隐性、隐性到显性的转化过程,人们头脑中的显性知识还是零碎的,也不是格式化的。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组织知识,就能更容易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实现显性知识组合的有效工具有: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部化)的过程中,大多数知识学习的过程,都包括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当人们看到一本书、阅读一份研究报告或学习某项操作技巧时,这些显性知识就被人们吸收、消化,成为人们隐性知识系统的一部分。组织内部员工吸收集体显性知识,升华成个人的隐性知识,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即“干中学”。个体的隐性知识成为组织有价值的知识资产。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协作工具,如:电子社区,E-learing系统等。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的内化过程,其过程非常重要。知识创新无疑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充分吸收的基础上,进而完成知识的创造、共享、传递。如果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就不会有知识创新。

总之,知识创新就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变化过程。以上四种知识形态转化过程,并不仅仅是知识简单地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它还包括知识的增值与修正,在转化中存在进化的过程。通过这些转化与进化的过程,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入、由错误到正确、由片面到全面。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变化过程以及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变化过程,是最有意义的变化过程,它能发掘出隐藏在人的大脑深处的智慧、灵感,并将它们转化为一个组织团体可共享利用的知识。然后,人们吸收、消化这些显性知识,扩充、修正自己的知识体系,使之成为自身隐性知识的一部分,实现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因此,这是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可以看出,这一过程的起点是隐性知识,中间经过显性知识的状态,最终又变为隐性知识,是一个环形的运行轨迹。知识创新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过程。因此,上述这一过程只是知识创新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知识创新过程是由无数个这样的过程组成的。当隐性知识经过显性知识最终又变成隐性知识后,人们的智慧就得到一次升华。对这个过程而言,最终的隐性知识是终点,而对下一个知识进化过程而言,它又是起点。得到升华的隐性知识会成为下一轮知识创新的原材料,人们将它加工成为可由面体共享的显性知识。这些显性知识又被人们吸收成为隐性知识,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3)Know-X分类法

知识的分类是多样的,从结构上讲,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①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②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③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④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即涉及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knowwhat”是有关事实的知识;“know-why”是规律性的知识,是有关自然、社会、人的心理运动的规则和趋势,通常认为是科学知识;“know-how”是把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包括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经验、各种行动准则等;“know-who”则是知识载体的信息,具体知识和个人的结合,就转变为个人技能。其申,前两类知识是可表述出来的,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显性知识。由于显性知识可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技术文件等形式表达和交流,所以具有可编码性、客观性、结构化、共享性的特征。后两类知识可应用,但难以形式化,即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通常依附于个人的头脑中,并且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和长期积累的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具有不可编码性、主观性、非结化、独占性的特征。最典型的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特殊技术。随着隐性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便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因此,我们认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知识的这一重新分类,正是基于传统定义,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科学深刻地揭示了知识的内涵。

(四)知识与信息

通信信息科学领域,中国学者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它们时刻产生着信息。信息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知识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如实反映,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中心组合的、系统钯的信息集合。知识是信息接受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准确结论。知识来自信息,是一种能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被人所利用的信息。离开了信息,人就无法获得知识。知识只能在人对信息的运用中体现和产生。可见,人是实现知识的主体,信息是转化为知识的基础。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只有那些被认知主体所感知和表达并且序化的信息,才能称为知识。

信息和知识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和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消息,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情况,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只要事物存在和运动,就会伴随有相应的信息。而知识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和结晶,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产物。没有人的认识活动,就没有知识。

第二,知识是经过人加工过的系统化和结构化的信息。人的一生要接收很多信息,那些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形成系统化的信息结构,加以记忆记录,就形成了知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知识是二次性信息、人造信息。

第三,知识是信息,但是信息不一定是知识。作为人类知识,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和结晶,其作用就是要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要消除或减少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所以,知识是一种信息。然而,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有物质运动,就有相应的信息。在众多信息中,被人加工整理的信息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信息没有被人加工利用。这些没有被人加工的信息就不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