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挖掘教材思维元素,多层思维点,激发兴趣

挖掘教材思维元素,多层思维点,激发兴趣

【摘要】:兴趣,由爱好引发,课堂教学中,师生均可快乐的原因是学生对教师的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确,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人聪明才智的主要特征。因此,我认为,“快乐教学”更深层次地剖析,应是教师想方设法去挖掘教材内部的思维元素。教师应深钻教材,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并竭尽全力去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内,积极投入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大脑皮层高度集中地跟随教师的引导去思索,毫无开小差的理由与机会。

兴趣,由爱好引发,课堂教学中,师生均可快乐的原因是学生对教师的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们才会表现出积极配合、乐于去学的反应。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内在的激化。那么,教师应如何去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的确,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人聪明才智的主要特征。因此,我认为,“快乐教学”更深层次地剖析,应是教师想方设法去挖掘教材内部的思维元素。教师应深钻教材,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并竭尽全力去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内,积极投入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大脑皮层高度集中地跟随教师的引导去思索,毫无开小差的理由与机会。

1.从导课入手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如作家写作一样,开头必须新颖,要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因此,一节课的开场白便应巧妙设计,精心组织,使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得知下文的感觉。如果一开始便淡然无味,如无风时的湖面,平静得无半点涟漪,那学生还有什么兴趣?

例如,我在讲《田忌赛马》一文时这样导课:“齐国有名大将叫田忌。有一次,他和齐威王赛马,可是他的三个等级的马都不如齐威王,人们看来,他必输无疑。但是出人意料,比赛的结果却是田忌得胜。同学们,你们说这奇怪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奇怪。”“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想,”从同学们洪亮的回答中,便可知他们想得知下文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我因势利导,逐层剖析,学生士气高涨,兴趣盎然,四十分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逝。

2.课堂设计

导课固然重要,然其目的是为整堂课做铺垫。分析课文时,到底从什么入手?挖掘教材哪一部分?让学生怎样思维?如何体现“快乐”?这才是关键之所在。

(1)抓紧字词,逐层剖析。一篇优美的文章,是通过一个个汉字的精妙搭配得来的。因此,从字词入手挖掘内在的思维元素是最基本的方法。例如《西门豹》一文中,一个“闹”字统领全文,为什么要“闹”?怎样“闹”?“闹”的结果怎样?这样顺藤摸瓜,层层深入,使学生思维顺流而下,长驱直入,便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内容。

(2)紧扣中心句,重点段,伸展、漫延。句子及段落犹如文章的“骨头”,根根相连,过渡语犹如“关节”把它们加以衔接,组成了一篇篇耐人寻味的文章。那么,抓住这些“骨头”去挖掘其蕴含的思维元素,寻求“快乐”之源泉。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内容庞杂,既写了海面瑰丽无比的优美景色,又描写了海底、海滩、海岛的丰富物产。学生初读起来,较难热爱,然而细细分析,不难看出“那儿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一句概括归纳全文内容,因此,教学时,顺着“景色何其优美?物产怎样丰富?”的线索探索前进,在探索中感到有味,而且越嚼越能嚼出味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依据课文类型,体现不同“快乐”。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思维活跃,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不喜欢单调的重复。我深有体会,如果一篇文章学了两三天后,学生会表现出厌烦之感,如果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时,他们虽然没有欢呼雀跃,但那种高兴之情是掩藏不住的。教学中,想让学生产生兴趣,得到“快乐”,要努力挖掘教材之间的区别,寻找一篇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就必须善于分析教材的异同。所以,不同类型的文章应选取不同的教法,使学生得到不同的感受。

有的文章语言优美,景色迷人,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美的色彩,让人得到美的享受。教师教学时就应以美为旋律,设法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美感,让他们在认识美、追求美、陶冶美的过程中轻松地求知。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绿树成荫、浓雾弥漫、金光缕缕、银装素裹的诱人之景;《桂林山水》中那无瑕翡翠般的水,那拔地而起、色彩明丽的山,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怎能不吸引你去读、去思、去品味。这种积极的读、思、品味就是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有的文章以情动人,或悲伤、或喜悦、或哀怨、或忧愁,字无虚发,字无遗情,可谓情系始末。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悲痛欲绝的鱼水情;《再见了亲人》中如泣如诉的离别情,无不让人痛破肝胆。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去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如亲临其境,让他们在全心全意地投入情感中得到快乐。

而有的文章寓理于事,妙趣横生,例如:《捞铁牛》一文先写沉重的铁牛陷进河底淤泥里,再写人们议论纷纷,毫无办法,最后写和尚怀丙想出妙法,无不令众人佩服赞叹。文章层层设疑,制造悬念。因此,教学时竭力挖掘有趣之特点,使学生思维集于一点,在感知趣味的欲望中获取知识,享受思维中的乐趣。

还有的文章把激烈的战斗经过写得引人入胜、难分难解。这正好迎合了小学生喜欢看武打战斗场面的心理。因此,教学就应趋势利导,投其所好,紧扣战斗场面的精彩与紧张,设疑问难,让学生在扣人心弦的战斗“观看”中积极地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