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真实空间催生设计思维尽管设计思维有时似乎过于抽象,它却是一种具体思维——具体体现在团队和项目中,当然还体现在创新的实体空间中。IDEO拨出特殊的“项目室”,供某个团队在工作期间专用。在某个项目室里,某个团队可能正在考虑信用卡的未来;而在隔壁房间里,某个团队可能正在设计某种防止住院病人产生深层静脉血栓的设备;另一个团队则可能正在为比尔及美琳达·盖茨基金会设计一套用于印度农村地区的净水输送系统。......
2023-12-06
兴趣,由爱好引发,课堂教学中,师生均可快乐的原因是学生对教师的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们才会表现出积极配合、乐于去学的反应。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内在的激化。那么,教师应如何去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的确,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人聪明才智的主要特征。因此,我认为,“快乐教学”更深层次地剖析,应是教师想方设法去挖掘教材内部的思维元素。教师应深钻教材,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并竭尽全力去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内,积极投入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大脑皮层高度集中地跟随教师的引导去思索,毫无开小差的理由与机会。
1.从导课入手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如作家写作一样,开头必须新颖,要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因此,一节课的开场白便应巧妙设计,精心组织,使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得知下文的感觉。如果一开始便淡然无味,如无风时的湖面,平静得无半点涟漪,那学生还有什么兴趣?
例如,我在讲《田忌赛马》一文时这样导课:“齐国有名大将叫田忌。有一次,他和齐威王赛马,可是他的三个等级的马都不如齐威王,人们看来,他必输无疑。但是出人意料,比赛的结果却是田忌得胜。同学们,你们说这奇怪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奇怪。”“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想,”从同学们洪亮的回答中,便可知他们想得知下文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我因势利导,逐层剖析,学生士气高涨,兴趣盎然,四十分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逝。
2.课堂设计
导课固然重要,然其目的是为整堂课做铺垫。分析课文时,到底从什么入手?挖掘教材哪一部分?让学生怎样思维?如何体现“快乐”?这才是关键之所在。
(1)抓紧字词,逐层剖析。一篇优美的文章,是通过一个个汉字的精妙搭配得来的。因此,从字词入手挖掘内在的思维元素是最基本的方法。例如《西门豹》一文中,一个“闹”字统领全文,为什么要“闹”?怎样“闹”?“闹”的结果怎样?这样顺藤摸瓜,层层深入,使学生思维顺流而下,长驱直入,便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内容。
(2)紧扣中心句,重点段,伸展、漫延。句子及段落犹如文章的“骨头”,根根相连,过渡语犹如“关节”把它们加以衔接,组成了一篇篇耐人寻味的文章。那么,抓住这些“骨头”去挖掘其蕴含的思维元素,寻求“快乐”之源泉。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内容庞杂,既写了海面瑰丽无比的优美景色,又描写了海底、海滩、海岛的丰富物产。学生初读起来,较难热爱,然而细细分析,不难看出“那儿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一句概括归纳全文内容,因此,教学时,顺着“景色何其优美?物产怎样丰富?”的线索探索前进,在探索中感到有味,而且越嚼越能嚼出味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依据课文类型,体现不同“快乐”。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思维活跃,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不喜欢单调的重复。我深有体会,如果一篇文章学了两三天后,学生会表现出厌烦之感,如果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时,他们虽然没有欢呼雀跃,但那种高兴之情是掩藏不住的。教学中,想让学生产生兴趣,得到“快乐”,要努力挖掘教材之间的区别,寻找一篇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就必须善于分析教材的异同。所以,不同类型的文章应选取不同的教法,使学生得到不同的感受。
有的文章语言优美,景色迷人,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美的色彩,让人得到美的享受。教师教学时就应以美为旋律,设法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美感,让他们在认识美、追求美、陶冶美的过程中轻松地求知。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绿树成荫、浓雾弥漫、金光缕缕、银装素裹的诱人之景;《桂林山水》中那无瑕翡翠般的水,那拔地而起、色彩明丽的山,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怎能不吸引你去读、去思、去品味。这种积极的读、思、品味就是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有的文章以情动人,或悲伤、或喜悦、或哀怨、或忧愁,字无虚发,字无遗情,可谓情系始末。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悲痛欲绝的鱼水情;《再见了亲人》中如泣如诉的离别情,无不让人痛破肝胆。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去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如亲临其境,让他们在全心全意地投入情感中得到快乐。
而有的文章寓理于事,妙趣横生,例如:《捞铁牛》一文先写沉重的铁牛陷进河底淤泥里,再写人们议论纷纷,毫无办法,最后写和尚怀丙想出妙法,无不令众人佩服赞叹。文章层层设疑,制造悬念。因此,教学时竭力挖掘有趣之特点,使学生思维集于一点,在感知趣味的欲望中获取知识,享受思维中的乐趣。
还有的文章把激烈的战斗经过写得引人入胜、难分难解。这正好迎合了小学生喜欢看武打战斗场面的心理。因此,教学就应趋势利导,投其所好,紧扣战斗场面的精彩与紧张,设疑问难,让学生在扣人心弦的战斗“观看”中积极地获取知识。
有关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的文章
运用真实空间催生设计思维尽管设计思维有时似乎过于抽象,它却是一种具体思维——具体体现在团队和项目中,当然还体现在创新的实体空间中。IDEO拨出特殊的“项目室”,供某个团队在工作期间专用。在某个项目室里,某个团队可能正在考虑信用卡的未来;而在隔壁房间里,某个团队可能正在设计某种防止住院病人产生深层静脉血栓的设备;另一个团队则可能正在为比尔及美琳达·盖茨基金会设计一套用于印度农村地区的净水输送系统。......
2023-12-06
很多教师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出来的重视物理教学中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从而发展思维乃至培养智力与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活”的物理的一种教法,这种教法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也掌握了物理过程和物理方法,是被实践证实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23-08-16
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作为思维发展的新概念,发散性思维是思维导图最核心的表现。这个游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便得益于发散性思维的运用。马桶的改造我们应该明白,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自然和几乎自动的思维方式,人类所有的思维都是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的。一个会发散性思维的大脑应该以一种发散性的形式来表达自我,它会反映自身思维过程的模式。......
2023-12-05
经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并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提出“五个允许”:允许学生答错重答,允许学生补充答案,允许学生发问,允许学生辩论,允许学生指正老师的错误。......
2023-08-03
尊敬的教师同志们,你们应当坚定地对自己说:“三分”——这是一种对于完全令人满意的知识的鉴定。顺便提一下,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能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那么谎报成绩的现象就会消失,因为现在有许多学校给不及格的知识也是打“三分”的,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
2023-12-03
死气沉沉的大脑毫无创造力可言,在学习过程中,若要保持大脑的兴奋,就要保持思维的活跃,而发散思维可以帮助维持一个灵敏的状态。这种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问题的做法所展现的就是发散思维的运用。许国泰先生运用的方法就是发散思维法。发散的角度越多,我们掌握的知识就越全面,思维就越灵活。对每个人来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自然和几乎自动的思维方式。......
2023-12-05
横向思维也叫“侧向思维”,是指向思考的事物及问题的侧面延伸思维触角,以求获得新的思维成果,是发散思维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便离不开横向思维。你能否运用横向思维为他们想些办法?广州一家公司获得我国运动健儿将首次在奥运会亮相的信息之后,意识到一旦我们的运动员获得奖牌,将大大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如果将汗衫、背心等印上奥运会标志,投放市场,会大受欢迎。......
2023-08-24
第三章创造性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创造性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的相互作用,构成创新思维活动。毋庸置疑,创造性思维主体是创造性思维规律、方式、方法与艺术的载体。从狭义方面来说,这种创造的集合性复合思维主体主要是指创造集体。这种思维凝聚力往往是靠班子内克服“内耗”现象后形成的。因此,科学发明、技术发现的集体成员要承认这种普遍性,并且又要靠思维的凝聚力来消散这种“内耗”现象。......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