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先秦独辀马车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研究

先秦独辀马车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研究

【摘要】:关于“文质关系”,也就是“形式、装饰”与“内容、功能”的关系,一直是设计领域争论的热点。中国自古以来倾向于重视“质”,力求物以致用的同时又强调文质彬彬,即文能够与质相匹配,参看本书6.2.1。笔者将系统考察西方现代设计运动中功能与形式的角逐过程,并将其和中国传统文质观进行比对研究。

关于“文质关系”,也就是“形式、装饰”与“内容、功能”的关系,一直是设计领域争论的热点。中国自古以来倾向于重视“质”,力求物以致用的同时又强调文质彬彬,即文能够与质相匹配,参看本书6.2.1。那么作为现代设计诞生地的西方在“文质关系”方面是持何种观点呢?换句话说,西方的设计同行是如何处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呢?笔者将系统考察西方现代设计运动中功能与形式的角逐过程,并将其和中国传统文质观进行比对研究。

成立于19世纪初期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在其宣言中明确提出“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提高德国的设计水平,提高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合作水平;德国设计界应该宣扬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202]。德意志制造联盟无疑是注重功能性,追求实用性的设计组织,也是历史上明确提出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第一个组织,对于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其宣言中又写道“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以此为设计的基础要求”[203],这一观点和中国先秦“先质而后文”“几乎反对一切装饰”的墨子如出一辙,都显示出了极端的功能主义倾向。

19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宣扬“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他认为装饰是精神上的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哪里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203],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必须反映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这同当时学院派主张按传统式样而不考虑功能特点的设计思想完全不同。“形式追随功能”明确地将功能置于形式审美之上,成为时代设计精髓,现代主义体系也便基本确立。德意志制造联盟和芝加哥学派无疑是更加适合大工业批量生产的需求,有其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对于形式的不重视也显示出了其局限性。功能主义也许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物质文化背景下(物质匮乏)的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它的优势。功能主义设计观为改变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方向,为社会大众提供价廉实用的设计,其动机是良好的。然而,这种将实用与审美对立,追求实用功能而抛弃审美的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各种设计运动,在这种功能第一思想影响下产生了大量丑陋、单调、冷漠的机器式产品,形成了高度的理性形式,进一步导致了“功利主义”的泛滥。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就认为功利至上的商业本身就是一个罪恶。他认为:“现代文明的世界,由于迅速地得到了一种分配很不公平的物质繁荣,完全压抑了人民的艺术”[204]。莫里斯成立的莫里斯事务所,其设计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设计风格,这些风格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功能良好的设计;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吸收东方装饰和艺术的特点”[202]。从以上几点可以得出莫里斯强调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对二者的重要性都给与了肯定。他有句名言:“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虽然你认为有用,但你认为并不美的东西”,更明确地阐述形式美的重要性。然而莫里斯认为实现功能与美统一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艺术家的手工劳作,而且极力反对机械生产,又将装饰的风格回归哥特式以及自然图案这一狭窄的空间,显然有其局限性。英国是最早工业化和最早意识到设计重要性的国家,但却未能最先建立起现代工业设计体系,原因正在于此。

同样,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受到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强烈影响。新艺术运动反对传统装饰风格,承认并接受机器,并以一种体现自然生命张力的华美曲线造型来作为他们的设计语言。相对于注重功能、追求实用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以及芝加哥学派,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更加注重产品的艺术品质,强调设计风格的师法自然,展现了对于自然造型元素的偏爱,可以说认识到了“文”的重要性。然而他们基本都不能将设计与工业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也是其致命的缺陷,注定被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所遗弃。

存在了仅仅14年的包豪斯学校,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十几个教师和不足两百名学生,然而却在设计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包豪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既重视技术,不排斥机械工业;又追求艺术,强调艺术和技术的和谐,这些思想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格罗彼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德国)曾经明确地指出:“包豪斯将机械作为现代的造型手段,追求与机械的协调一致”[203],并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包豪斯把设计一向流于“创作外型”重心转移到“解决问题”上去,体现出了设计在功能、形式、市场等多维度的权衡,提出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把社会生产、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走向真正提供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体系,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重质轻文”和“过度繁琐装饰”等极端主义的设计风格和思想倾向都有其显著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此种狭隘近视的文化观不利于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综合发展。张道一也在《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导言中指出“功能主义”和“无装饰设计”是极端论者的过激言论[205]。反对超出当时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过度装饰,而不是一概绝对地“反对任何装饰”,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恰当装饰”是完全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