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殷为夏属国,尚有战车七十乘,据此可知道夏代的车战已初具规模。战车形制和乘用车基本一致,商至秦战车基本上都是独辀车,至少驾两马。战车既要能够打击敌人还必须要能够保护车上的士兵免受敌人武器的袭击,所以战车相对于普通乘用车需进行一些特殊的改装。革路车之下有广车、阙车、苹车、轻车,古时称五戎。然而战车也有其自身的显著缺点,譬如对作战地理环境要求很高。......
2023-07-31
关于“文质关系”,也就是“形式、装饰”与“内容、功能”的关系,一直是设计领域争论的热点。中国自古以来倾向于重视“质”,力求物以致用的同时又强调文质彬彬,即文能够与质相匹配,参看本书6.2.1。那么作为现代设计诞生地的西方在“文质关系”方面是持何种观点呢?换句话说,西方的设计同行是如何处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呢?笔者将系统考察西方现代设计运动中功能与形式的角逐过程,并将其和中国传统文质观进行比对研究。
成立于19世纪初期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在其宣言中明确提出“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提高德国的设计水平,提高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合作水平;德国设计界应该宣扬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202]。德意志制造联盟无疑是注重功能性,追求实用性的设计组织,也是历史上明确提出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第一个组织,对于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其宣言中又写道“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以此为设计的基础要求”[203],这一观点和中国先秦“先质而后文”“几乎反对一切装饰”的墨子如出一辙,都显示出了极端的功能主义倾向。
19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宣扬“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他认为装饰是精神上的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哪里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203],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必须反映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这同当时学院派主张按传统式样而不考虑功能特点的设计思想完全不同。“形式追随功能”明确地将功能置于形式审美之上,成为时代设计精髓,现代主义体系也便基本确立。德意志制造联盟和芝加哥学派无疑是更加适合大工业批量生产的需求,有其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对于形式的不重视也显示出了其局限性。功能主义也许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物质文化背景下(物质匮乏)的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它的优势。功能主义设计观为改变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方向,为社会大众提供价廉实用的设计,其动机是良好的。然而,这种将实用与审美对立,追求实用功能而抛弃审美的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各种设计运动,在这种功能第一思想影响下产生了大量丑陋、单调、冷漠的机器式产品,形成了高度的理性形式,进一步导致了“功利主义”的泛滥。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就认为功利至上的商业本身就是一个罪恶。他认为:“现代文明的世界,由于迅速地得到了一种分配很不公平的物质繁荣,完全压抑了人民的艺术”[204]。莫里斯成立的莫里斯事务所,其设计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设计风格,这些风格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功能良好的设计;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吸收东方装饰和艺术的特点”[202]。从以上几点可以得出莫里斯强调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对二者的重要性都给与了肯定。他有句名言:“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虽然你认为有用,但你认为并不美的东西”,更明确地阐述形式美的重要性。然而莫里斯认为实现功能与美统一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艺术家的手工劳作,而且极力反对机械生产,又将装饰的风格回归哥特式以及自然图案这一狭窄的空间,显然有其局限性。英国是最早工业化和最早意识到设计重要性的国家,但却未能最先建立起现代工业设计体系,原因正在于此。
同样,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受到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强烈影响。新艺术运动反对传统装饰风格,承认并接受机器,并以一种体现自然生命张力的华美曲线造型来作为他们的设计语言。相对于注重功能、追求实用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以及芝加哥学派,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更加注重产品的艺术品质,强调设计风格的师法自然,展现了对于自然造型元素的偏爱,可以说认识到了“文”的重要性。然而他们基本都不能将设计与工业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也是其致命的缺陷,注定被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所遗弃。
存在了仅仅14年的包豪斯学校,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十几个教师和不足两百名学生,然而却在设计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包豪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既重视技术,不排斥机械工业;又追求艺术,强调艺术和技术的和谐,这些思想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格罗彼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德国)曾经明确地指出:“包豪斯将机械作为现代的造型手段,追求与机械的协调一致”[203],并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包豪斯把设计一向流于“创作外型”重心转移到“解决问题”上去,体现出了设计在功能、形式、市场等多维度的权衡,提出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把社会生产、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走向真正提供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体系,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重质轻文”和“过度繁琐装饰”等极端主义的设计风格和思想倾向都有其显著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此种狭隘近视的文化观不利于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综合发展。张道一也在《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导言中指出“功能主义”和“无装饰设计”是极端论者的过激言论[205]。反对超出当时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过度装饰,而不是一概绝对地“反对任何装饰”,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恰当装饰”是完全有必要的。
[170]殷为夏属国,尚有战车七十乘,据此可知道夏代的车战已初具规模。战车形制和乘用车基本一致,商至秦战车基本上都是独辀车,至少驾两马。战车既要能够打击敌人还必须要能够保护车上的士兵免受敌人武器的袭击,所以战车相对于普通乘用车需进行一些特殊的改装。革路车之下有广车、阙车、苹车、轻车,古时称五戎。然而战车也有其自身的显著缺点,譬如对作战地理环境要求很高。......
2023-07-31
古代行之人为事物和现代行之人为事物设计和使用的人类活动情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不论从道路设施、人文社会因素、政治经济环境,还是各种技术基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接下来笔者将中国古车设计思想和现代设计理念互读互释、取长补短,汲取传统设计思想精髓为现代产品设计提供支持。图6.8设计思想和文化基因古今传承映射模型图6.8设计思想和文化基因古今传承映射模型图6.8设计思想和文化基因古今传承映射模型......
2023-07-31
传统设计思想是中国传统造物艺术的思想精华,也是先民造物的经验规范总结,饱含大量的传统文化符码和基因,对于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产品风格至关重要。如对于汽车造型设计,就要从中国传统“引重致远,载道明礼”的“行”文化中去寻找,积极挖掘与传统“行”文化相关的思想和文化元素,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在现代汽车造型设计中合理运用。......
2023-07-31
因此,本文在研究思路上,并非只将目光聚焦在车辆本身,而是透过古车物象本身,从其使用、设计制造所处的人类活动情境等方面探讨文化对于古车的影响,也就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调查收集文献资料,并加以解构、重构与整合,据此达到预想的研究目的。......
2023-07-31
《淮南子·主术训》云:“故古之为车也,漆者不画,凿者不斫,工无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职,不得相奸。人得其宜,物得其安,是以器械不苦,而职事不嫚”[135],强调了古代制车过程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孟轲认为社会上任何一个人的需要,都是由“百工之所为备”。墨翟亦认为社会分工是势所必致、理所当然。《考工记》开篇便写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121]。表6.1《周礼·冬宫·考工记》所记载五材三十工......
2023-07-31
分别从“地理交通环境及古代道路”、“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等层面进行分析商至秦古车的使用背景;从“手工业发展概况”“木材、金属加工”“马匹驯养”等技术基础层面探讨商至秦古车的设计背景。针对研究载体本身的研究:第4章研究了商至秦独辀马车部件、结构原理、类型及其发展历程、演进逻辑等,主要是从求“真”的角度对商至秦独辀车的“物理结构”进行研究。......
2023-07-31
车轮由毂、辐、牙三个部件组成,毂是受力非常集中的部件,对材料要求很高。图5.15烘烤木材的阴面示意图图片来源:胡伟峰摄于淄博古车博物馆辐是支撑重量的承力部件,所以选用性质比较硬的槐木或檀木制作。车轴是古车中重要的承重、受摩擦部件,其要求材料坚硬、耐磨,故先民选用檀木、枣木、梨木等硬木制作车轴。商至秦古车的金属部件多数是起加固和降低部件摩擦损伤的作用,通常采用青铜制成。......
2023-07-31
不可否认,西方现代设计实践和理论方法为中国传统艺术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诞生,刺激了中国设计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其实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老子提出的“少则多,多则惑”[4]的哲理有着某种思想巧合。本文对中国古车设计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设计理论体系,甚至对改变我国设计理论单方面输入的现状有所帮助。......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