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从先秦独辀马车设计窥见人与物的关系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从先秦独辀马车设计窥见人与物的关系

【摘要】:中国自古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在人和器物的关系上即主张人第一、器第二的观点,强调制器造物的“人为物本、物职所宜”思想。然而,必须将设计“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图6.7M27号商车车舆商至秦独辀马车设计制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为物本,物职所宜”是一种原始朴素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中国自古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197]。《荀子·王制》曰:“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127]。《尚书·旅獒》记载:“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139]。在道家思想中也有类似观点,如“不以身假物”“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而要“物而不物,故能物物”[5]。“物职所宜”是指“物”的本职是适宜于人的需要,即为人的生活服务。《列子》曰:“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198]。造物必须有特定的功能价值和目的,这就是此物的限定“位”,不能逾越。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在人和器物的关系上即主张人第一、器第二的观点,强调制器造物的“人为物本、物职所宜”思想。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商至秦独辀马车的设计和制造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商至秦独辀马车的设计制造处处以人的尺度作为标准、规范,以人的“安全、舒适、宜用”为设计目标。《考工记》记载先秦造车,车轮的高度并不是随意设定,而是根据“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121]的标准设定,一般人的高度为八尺,故车的高度恰好是便利乘者上下。对于车盖的高度,“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已卑,是蔽目也,盖崇十尺”[121],盖的高度过高,有碍于进出城门;过低,则遮蔽御者的眼睛,影响驾御,所以盖的高度定为十尺,是综合了各种相关因素所确定的高度,其中保证乘车人的视野开阔是重要因素。为了乘车人的舒适和安全,先民也是想尽一切可能的措施,最典型的是揉辀曲中(见图6.6),揉辀曲中可使辀的两端,前就马高,后就轴高,以求舆底之近平,保持车床不坡,人不滑脱。车厢前部还设计有车轼,既可以供乘车人手抓握扶靠,下面的空间还可以放腿。车厢上面有伞盖,雨天可以遮风挡雨,夏天可以遮挡阳光。车箱底下还有薄板或皮条文茵当坐垫,坐之舒适。如西安老牛坡M27号商代的古车(见图6.7),为了达到乘坐的舒适性,舆底不再铺设硬木板,而是改制成皮条编制成的网绷在四周的轸木上,以减轻车在急驰时因颠簸,磕碰而造成的不舒服。再如秦陵2号铜安车,车厢窗牖密布镂孔网眼,一来可以使车内乘车人看到车外景物,而从车外却无法窥见车内情况;二来镂孔网眼可以随意调整开合程度,控制车内温度,人坐进去非常舒服,避免了风吹日晒。再如古人立乘行车时容易坠车受伤,为了防止乘车者坠车受伤,古车设计了专门用来抓靠的“绥”,一般乘车流程是“升车,必正立,执绥”[126](《论语·乡党》),大大地增加了行车的安全性。这样,整辆车的设计和制造都从人的尺度出发“量体裁衣”,尽最大可能使乘车人“安全、舒适、宜用、得心应手”,强调对人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将人看作设计的最终归依,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彰显无遗。商至秦独辀马车的设计制造还处处以满足人的审美、礼制需求为目标,充分满足人的精神以及社会认同感需求。譬如古代“三才”即“天、地、人”是主宰世间万物的三种力量,在商至秦独辀马车设计中以车厢象征地、车盖象征天,而人却居其中,因而形成了“三才”之中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的寓意。再如,为古车进行髹漆和彩绘和加装精美的装饰件,这些可以使乘车人感到精神愉悦,彰显乘车人的社会地位。

图6.6 古车曲辀示意图

图6.7 M27号商车车舆

商至秦独辀马车设计制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为物本,物职所宜”是一种原始朴素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把符合客观规律同反映人性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把物和人的尺度统一起来。以人为本是一种以追求共同性与包容性、整合与凝聚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

设计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思想原则在设计中的体现,它充分肯定人和人的主导作用,强调设计为人而存在,设计因人的需要而显现其自身价值。“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重要思想原则,得到了西方现代设计运动流派的一致认可。德意志制造联盟就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不是物”的观念,强调要利用机器生产方式为大众设计高质量的实用品,而不是为少数人生产手工艺的观赏物,从而体现了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手工艺设计的两个本质特征—机械化批量生产方式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设计方向。包豪斯也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这里突出的是其功能主义思想,它强调设计要为大众提供良好的产品功能而不要刻意关注形式,表现出包豪斯符合科学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理性主义设计原则。

然而,必须将设计“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严格区分开来。“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依据,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可以为了满足人类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在“人类中心主义”极端价值观指导下,人类凭借现代技术手段过度开采和挥霍自然资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枯竭、疾病肆虐等严重后果。中国古人对于大自然的态度确实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古人“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对大自然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在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大背景下进行“制器造物”,在“利人”的同时做到“合天”。

因此,设计实质是一种不断克服人的片面化有限有形生存而指向人与环境的整体与辩证无限无形生存的创造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