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先秦古车设计与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

先秦古车设计与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车遗存也比较多,出土地点多在河南辉县、洛阳、山东临淄、湖北江陵以及河北邯郸等地,但是由于部分车马坑采用拆车葬的埋葬方式,所以古车遗存比较凌乱。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车战成为战争的主体形式,所以战车的数量大增,许多墓葬都有车马陪葬坑。春秋战国古车比起商周古车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春秋战国古车轨距呈现逐渐减小趋势,不仅车轴变短,车軎长度亦减短,并出现了用于保护辖尾的辖座。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车遗存也比较多,出土地点多在河南辉县、洛阳、山东临淄、湖北江陵以及河北邯郸等地,但是由于部分车马坑采用拆车葬的埋葬方式,所以古车遗存比较凌乱(参见附录A)。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车战成为战争的主体形式,所以战车的数量大增,许多墓葬都有车马陪葬坑。春秋战国古车比起商周古车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车箱面积比西周时略大,主要是前后进深不断扩大,车箱平面已经由商周时期的横长方形逐渐演变成正方形,甚至是纵向长方形。车箱轼前两个拐角大部分呈圆形,舆底也很少再用硬木板铺设,而是根据用途选用相应材料铺设。车轼高度比起周代车辆有所增加,并开始将舆前封闭。车的舆在选材、制作工艺上有明显进步,车轼用整料或者粗藤制成,两头揉弯后插入轸木,前后靠横支撑,稳固而结实;四面舆则用很细的藤条或木料制成很小的网格状板,间的榫卯、绑扎方式非常科学美观(如图4.36所示)。车上铜器件数量比起西周时期有所减少,用材及结构更加合理。

图4.36 春秋战国舆编扎方式

图片来源:刘永华. 中国古代车舆马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可以躺卧的安车,战国后期又演化成乘、驭分室的封闭式车箱,如河南新郑后端湾春秋郑国君中字型墓车马坑27号车舆出现了分开前后的围挡(见图4.37),这无疑是车制演变的一个亮点。春秋战国古车轨距呈现逐渐减小趋势,不仅车轴变短,车軎长度亦减短,并出现了用于保护辖尾的辖座。车毂也不再像商周古车那样长,而是有所收缩、变小,这种结构显然比起商周时期更加科学、合理。车衡又重新由曲衡变回直衡,衡上的装饰也大为减少。轭由木材制作而成,只是在轭首和轭处加铜饰。车毂的加固则采用在毂上缠裹皮筋然后再涂胶的新技术,而不是像商周时期采用金属毂饰来加固(参见图4.4)。战国时期还发明了毂和轴之间的轴承装置—和锏,有效地保护了毂和轴,并在两者间涂抹油脂减少摩擦(参见图5.6)。这一时期车轮采用了“轮绠”装辐方法。春秋战国时期车伞盖的使用也普遍起来,而且装饰相当考究、华丽(见图4.38)。在淮阳楚王墓车马坑中还发现了一辆双辕车,这说明车制在这一时期有了重大转变,但是双辕车大量使用还是在西汉中期以后。

图4.37 河南新郑后端湾春秋郑国君中字型大墓车马坑27号车

图片来源:胡伟峰摄于河南新郑郑王陵博物馆

图4.38 河北平山中山墓2号车马坑2号车复原图

图片来源:刘永华. 中国古代车舆马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