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先秦独辀马车承载分析-《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成果

先秦独辀马车承载分析-《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成果

【摘要】:商至秦古独辀马车的乘载部分由舆和车盖组成。车盖也出现了全封闭的形式,逐渐演变出了能够控制车厢内温度的封闭车厢,详情参见4.2.5。对较的高度做了规定。车舆由轸、、轼、较、茵等构成。车箱底板称为“茵”板,或叫“荐”板。车盖的伞柄接插部件称为“”,装饰华丽,有些还使用了错金银纹饰。车盖是古车的上顶,形制和现今大雨伞十分相似。

“乘人载物”是车辆关键功能属性,也是人类制造车辆的主要意图,车辆通过承载系统乘人载物,进而实现“人、物”合目的性的空间位置移动,才能“成务”—完成交通运输之“事”。那么古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定“物理结构”才能实现其承载功能呢?

商至秦古独辀马车的乘载部分由舆和车盖组成。舆是指车子的车箱,《释名》曰:“舆,举也,谓可昇而举之也”[151]。“昇而举之”,就是说车箱可从轮、轴上卸下,并能将其抬举起来,故叫舆。先秦车舆形制基本上为横方形,即横向宽进深浅,后来为了增加装载量,进深逐渐加深,而且也不仅局限于方形。车盖也出现了全封闭的形式,逐渐演变出了能够控制车厢内温度的封闭车厢(见图4.13),详情参见4.2.5。

车舆由轸、、轼、较、茵等构成(见图4.14)。轸是车舆底部的四面边框,用以承托车舆底板和树植车、较、栏杆;则是轸木之上纵横交错的木条,横向为和纵向为,也有用整块木板封死的封闭式车围栏。的左右两侧又称为“”,后部中间留有上下车的车门—“”,以便人上下车。车箱底板称为“茵”板,或叫“荐”板。“轼”则是指车的前部,《释名》云:“轼,式也,所伏以式所敬者也”[151],指乘车人向别人致敬时要扶轼行礼,也有学者把西周时期才出现的离舆前轼约一尺的地方另装的一根横称为轼。较,由于前轼、旁的立柱很低和顶篷或车盖之间不相衔接,于是需要在四角柱上再接上一节短柱,把木加高,以资支撑,这加高的一节短柱就叫做“较”。《考工记》曰:“以其广之半为之式祟,以其隧之半为之较祟”[121]。对较的高度做了规定。

图4.13 秦陵二号安车的车舆图

图片来源:胡伟峰摄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图4.14 车舆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胡伟峰根据三门峡上村岭虢国1727号车马坑4号车三维数字复原

车盖是古车的上顶,形制和现今大雨伞十分相似。盖的主要功用是遮雨,盛暑之时也可以遮挡烈日。早期的车子没有篷或盖,出于对防雨或蔽日的需要,到了殷周后期才逐渐出现了车篷或盖。车盖主要是由盖斗、盖弓和车篷三部分组成(见图4.15),盖斗是总持盖弓的部分,盖斗的功用好像是车轮中总凑众辐的毂,所以也叫“笠毂”。盖弓是支撑盖衣的骨架,盖弓近盖斗处高,近爪处卑,两根盖弓对接起来好像是一张拱背下覆的弓形,所以又叫盖弓,弓形有利于雨天车盖泄水。车盖既然是古代重要的礼仪用品,则少不了精美的金属装饰件。车盖的伞柄接插部件称为“”,装饰华丽,有些还使用了错金银纹饰(见图4.16)。盖弓末端有精致的盖弓帽,制作精巧,造型优美。古车除了用盖,也有些用长方形的车篷。车篷要比车箱的底部稍大,形制有点像建筑物的屋顶,后来逐渐演变成封闭式车厢,在恶劣的天气中能够更加舒适。

图4.15 车盖结构

图4.16 和盖弓帽

图片来源:胡伟峰摄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车舆和车盖共同构成了车辆的承载系统,从而实现了古独辀马车“乘人载物”的意向功能,而且充满人性化的设计使得乘车人出行安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