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先秦独辀马车设计及木材加工技术

中国古代先秦独辀马车设计及木材加工技术

【摘要】: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增加木材的塑性,以使其变形成为所需要的形状,例如制作车辀、车轮、弓干等器物时。为了实现木材的塑性变形,古人采用煣木技术—即利用火熏烤木材使其变形的方法。成熟的木材加工工艺为商至秦独辀马车的制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持,古车的车舆、车轴、车辀等都是涉及木材加工的工艺技术典范。

远古时期人们为避自然之不利,学会使用木结构建造家园,《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143]。河姆渡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榫卯连接方式,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的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印。春秋战国时期,细木工艺逐渐形成系统的工艺技术,在长沙地区发掘出了很多战国时期的木棺椁和随葬木器,对这些木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时期的木工工艺已有以下特点:已经使用了捆缚连接、榫连接、胶合连接、金属件连接四种连接方法,还使用了多种动物[84]。先秦科技典籍《考工记》介绍了几种粘接效果最好的动物胶及其颜色,“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121],表明该时期已经对动物胶的性质有较多的掌握。战国时期已发明了14类榫连接结构,每一类还可进一步分为若干种。其中直榫、鸠尾榫、圆榫是最基本的榫连接结构(见图3.3),其他结构都可以认为是由这3类结构发展变化而成的(见图3.4)。

图3.3 榫连接的三种基本类型:a)直榫 b)鸠尾榫 c)圆榫

图片来源:林寿晋. 战国细木工榫接合工艺研究.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

图3.4 发展变化的榫连接结构:a)蝶接 b)宽槽结合榫 c)切斜加半直榫

图片来源:林寿晋. 战国细木工榫接合工艺研究.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

除了利用金属工具“斧、刀、锯、凿、锤”等对木材进行劈砍、切割、钻孔、研磨等以改变木材形状的冷加工方法外,木材还有热加工方法,即用火烘烤以改变木材塑性、形状、硬度和强度的方法。常规状态下,木材的塑性变形非常有限,木材在顺着纹理拉伸断裂时几乎不显塑性,这也使其在常规状态下显示出了很强的抗变形性能。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增加木材的塑性,以使其变形成为所需要的形状,例如制作车辀、车轮、弓干等器物时。为了实现木材的塑性变形,古人采用煣木技术—即利用火熏烤木材使其变形的方法。《荀子·劝学》记载:“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127]。描述的正是煣木技术使木材产生弯曲变形的方法,在火煣的过程中还利用了一种叫做“檃栝”的定型工具,正如《荀子·大略篇》所记载:“乘舆之轮,太山之木也,示诸檃栝,三月五月,为帱菜,敝而不反其常”[127]

成熟的木材加工工艺为商至秦独辀马车的制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持,古车的车舆、车轴、车辀等都是涉及木材加工的工艺技术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