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夏商两朝长期的开拓,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可以说我国道路已经初具规模。这个时期修建的主要道路工程有许多,秦国修筑的著名的褒斜栈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秦惠王时,为了克服秦岭的阻隔,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开始修筑褒斜栈道。......
2024-01-25
地理环境研究不仅关注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也关注与其相关的人文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30年)以来,历史研究就格外关注地理因素。希罗多德对于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后写出了历史巨著《历史》。因此人们推崇他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思想的创始人”,这个思想就是“全部的历史都必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118]。地理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历史都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书写的。同样,器物的发明与创造也和地理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器物的发生与发展,而器物的产生也使得人类更加有能力改造自然地理因素,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的生存需求。
那么,与古车密切相关的中国交通地理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高原、盆地、山地和丘陵五种地形齐全(如表3.1所示)。山区面积广阔,占全国总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管理面积,可以说既是一个陆上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这也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需求与发展契机。
表3.1 中国的地形分布比例
我国的地势环境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为第一阶梯,海拔在4000米以上,主要地形为高原和山地,包括的主要地形区为青藏高原;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同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阶梯,海拔一般在1000~2500米,主要地形为高原和盆地,包括的主要地形区为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天山山地、兴安山地、秦岭淮阳地区;第二阶梯以东为第三阶梯,海拔多数在500米以下,主要地形为低山、丘陵和平原,包括的主要地形区为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低山丘陵、山东半岛丘陵、辽东半岛丘陵。在这三个阶梯地形中,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是第三阶梯,因为这个阶梯地形中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相对来说也是最利于发展陆上交通运输网的区域。
地理因素对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这方面可从中国历朝历代政治经济中心的地理位置来分析[119]。由表3.2可以看出,中国历朝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大部分都是处于平原、缓丘、山间盆地区域或者河谷、垭口等处,基本隶属于地势的第三阶梯,都是土地肥沃、人口密集、交通便利、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区域。这些区域之所以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与其优越的地理资源和交通条件有很大关系。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旺盛,这也是陆上交通运输工具能够得以快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和社会需求。
中国道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已有可以行驶牛、马的道路。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120]。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间的殷商时期,中国人已懂得夯土筑路、用石灰稳定土壤,从殷商的废墟地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用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西周时期道路已初具规模,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人们已将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121]”(《考工记·匠人营国》),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围城为环,出城为野,可见周朝的道路已较为完善。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视途”“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122](《国语·周语》);道路的质量已是“周道如砥,其直如矢”[123](《诗经》)。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铺设栈道,这是战国时期道路建设的一大特色(见图3.1)。秦时,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强调“车同轨、书同文”[124](《史记》),并修建车马大道,统一道路宽度。汉朝时期在秦朝原有道路上继续扩建延伸,构成了以京城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
陆上道路网的发展和逐步完善为古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交通设施,可以说是中国古车产生的先决条件。
图3.1 马鞍山采石矶古栈道
图片来源:胡伟峰摄于马鞍山采石矶
表3.2 中国统一王朝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
经过夏商两朝长期的开拓,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可以说我国道路已经初具规模。这个时期修建的主要道路工程有许多,秦国修筑的著名的褒斜栈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秦惠王时,为了克服秦岭的阻隔,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开始修筑褒斜栈道。......
2024-01-25
一种观点认为,《吴子》是战国初名将吴起所著。其本人所撰即《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吴起兵法》一卷,也就是今天传世的《吴子》。另一种观点对今本《吴子》即《吴起兵法》表示怀疑,认为《吴子》书中的许多内容不像出自战国初年人之手,可以断言这是一部伪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本《吴子》的基本思想应出自吴起。《吴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兵书。......
2023-12-0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现了“车同轨”。最宽处甚至可以当作现代化中型飞机起飞降落的跑道。汉朝时期在秦原有道路上继续扩建延伸,构成了以京城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如自西汉京城长安而东,出函谷关,经洛阳、至定陶,以达临淄,为东路干线;自长安而北,直达九原郡(包头市),为北路干线;自长安向西,抵达陇西郡,为西北干线。......
2024-01-25
唐朝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出了长安城,向东,向南,向西,向北,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唐代已有公共交通车,当时称之为油壁车。这是元、明以来北京到广州纵贯中国南北的主要官道,历来当作“使节路”,而终点广州又曾是清代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所以清政府对这条干线特别重视。我国古代的道路,都是沙石或泥土路,还没有用沥青或水泥铺成的道路。这是在我国领土上的第一条铁路。......
2024-01-25
中国大陆特定的地理环境,对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异文化的交流、碰撞虽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当深刻,但并未使其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由于平原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因此形成了各民族聚集、多文化类型融合的历史趋势,从而出现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一体格局。......
2023-08-30
反过来这也说明,金属建筑作为不常见的项目,其技术并不普及。本章更重要的一条线索,则是试图透过金属建筑的物质实体,打开一个社会剖面,回到历史上的社会原境,来看元、明、清的民间工程项目是如何运作的。金属建筑作为流行的物质文化,以其得天独厚的文本记录作用,让我们看到萌芽于元代、始于明初而风行于明后期的那一场金属建筑风潮,及其折射出的明代社会。盼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能清晰采集到这两处铭文,并尽早予以公布。......
2023-10-18
中国的木偶艺术是传入外国极早的民间表演艺术。其中的木偶戏艺术,考其源流,是从福建和广东移植过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国至隋朝之间,中国水傀儡对日本傀儡制作工艺和傀儡艺术产生的影响。水傀儡成为隋炀帝接待外国使节时的保留节目,中国水傀儡艺术向域外的传播成为必然。据目前掌握的文献显示,唐代傀儡戏对日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散乐之东传实现的。......
2023-08-16
[10]一般来说,铁塔只有达到一定高度,不被寺庙的院墙阻挡,并且在城内或城墙外不远处,才能与城市产生视觉上的联系,成为城市景观。甘露寺铁塔位于北固山上,是长江边的著名景观。[12]上述评价在其他铁塔所在城市方志中极少见到。而更重要的是,崇觉寺位于济宁城东南方,地处巽位,不仅是济宁城的重要标志性景观,而且被认为发挥着兴文运的作用。[14]从志图中也可见,铁塔位于河边,元代以后是运河上可见的重要城市景观。......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