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以姓氏笔画为序)
大东亚省:《蘇北地区総合調査報告書》,昭和十八年。
大泽正昭:《唐宋変革期の農業社会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6年。
小叶田淳:《中世日支通交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刀江書院,昭和十七年。
天野元之助:《支那農業経済論》(上、下),東京:改造社,1940、1942年。
天野元之助:《中国の農業地域的発展》,東京:龍渓書舎,1979年。
天野元之助:《中国の農業史研究》(增补版),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9年。
田中忠夫:《支那農業経済の諸問題》,東京:学芸社,1935年。
田尻利:《清代農業商業化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9年。
伊东亚人等编:《国家と文明への過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7年。
伊藤武夫:《黄河治水の経済的重要性》,東京:東亞研究所,1941年。
杉本寿:《支那林業経済建設論》,京都:教育図書株式会社,1943年。
岩井茂树编:《中国近世社会の秩序形成》,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4年。
牧野巽:《近世中国宗族研究》,東京:日光書院,1950年。
柏祐贤:《アジア農業の特質―特に中國における耕種方式をめぐって―》,京都《東方学報》第25册《創立二十五周年記念论文集》,《人文学報》第5号合并号,1954年。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江蘇省無錫県農村調査報告書》,上海:大陸新報社营業印刷局,昭和十六年。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江蘇省松江県農村調査報告書》,上海:満铁調查資料第48种,昭和十五年。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江蘇省南通県農村調査報告書》,上海:大陸新報社营業印刷局,昭和十六年。
华中联络部:《塩運河調査書》,大东亚省兴亚院:《調査月報》第26期,1942年5—6月,第57—93页。
华北联络部:《江蘇省蘇北地方綿花調査》,大东亚省兴亚院:《調査月報》第11卷,昭和十六年。
清水盛光:《支那社會の研究——社会学的考察》,東京:岩波書店,1939年。
增渊龙夫:《中国古代の社會と国家》,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我们阐述省别风俗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也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同样的风俗习惯。”这无疑促进了风俗的趋同性。马克思曾指出这样一个前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西汉谏议大夫王吉奏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承认风俗的差异,就是承认人类的基本利益。......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
2023-07-31
春秋时期,各国战争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风俗的相互交融。到战国时期,随着吴国的灭亡和吴故地归入楚国的版图,这一地区的吴人风俗已被楚风俗所融合取代。1978年发现的战国中期淮阴的高庄墓,反映苏北地区各种风俗的融合。以上墓葬中的葬俗基本反映了楚俗在江苏全境的影响和流行。公元前333年,楚国打败越国后,占领了淮河领域,彭城逐渐成为三楚的中心,楚风荆俗对苏南、苏北有着更大的影响。......
2023-07-31
僧伽大师,又名泗州大圣、泗州和尚,原为古印度人,俗姓何氏。濒临泗水的泗州大圣塔,“舟人往来与居人祈祷立应”。全国有泗州大圣神迹的地方不一而举。嘉兴东塔讲寺,“宋初为泗州大圣塔院”。浙江仙居二十都官岭泗州堂,由宋吴里仁建,“祀泗州大圣。春月士女祈梦者甚众”。明以前,通州狼山之巅一直有寺庙,祀泗州大圣。明代行巩,“梦泗州大圣衣覆顶而落发”。康熙十九年,泗州大圣塔遭水淹,沉入洪泽湖底。......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