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北方南迁士族王、谢两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但江南本地豪族顾、陆、朱、张也具备分享中枢权力的势力。陈寅恪指出,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因此,六朝时,江南豪族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江南尚武之风向尚文之风的转变是一致的。......
2023-07-31
曹峻:《试论马桥文化与中原夏商文化的关系》,《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
曹瑞民:《微山湖的形成》,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微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微山湖:微山湖资料专辑》,1990年版。
曹志红等:《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史林》2005年第5期,第50—57页。
陈池瑜:《顾恺之<论画> <魏晋胜流画赞>的史学价值及文题辨析》,《美术研究》2011年第3期。
陈达:《近八年来我国罢工的分析》,《清华学报》第3卷第1期,1926年6月。
陈恩典、徐辉国、陈泽润等:《徐文化遗迹辑考》,《江苏地方志》2010年第3期。
陈弘、陈天声:《汉代民居建筑研究》,《文物建筑》第7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陈丽华、彭辉:《圩墩遗址发掘四十周年的回顾与思索》,《东南文化》2012年第5期。
陈琳:《明代泗州城考》,《历史地理》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桥驿:《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第213—214页。
陈松长:《楚系文字与楚国风俗》,《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
陈永清、井浩然:《从汉画像石刻看银杏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农业考古》1997年第1期。
陈佐:《通州土布》,《东南文化》1994年第5期,第27—32页。
程鹏、朱诚:《试论良渚文化中断的成因及其去向》,《东南文化》1999年第4期。
池子华:《淮北村庄的“圩寨化”:近代农村社会变迁的一个侧影》,安徽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等:《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10月,第9—11页。
褚青青:《徐州汉画像石中的长袖舞蹈研究》,《北方音乐》2017年第17期。
董楚平:《吴越文化概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范金民:《江南重赋原因的探讨》,《中国农史》1994年第3期。
范毓周:《江南地区的史前农业》,《中国农史》1995年第2期。
房迎三、沈冠军:《江苏旧石器时代考古20年回顾》,《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
高翔:《从“持盈保泰”到高压统治:论乾隆中期政治转变》,《清史研究》1991年第3期。
耿曙生:《太湖地区的原始文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龚志强等:《明清时期庐山虎患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第215—218页。
谷建祥、汤陵华、邹厚本等:《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初步认识》,《东南文化》1998年第3期。
谷娴子、李银德等:《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的玉料组分特征及产地来源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年第4期。
关传友:《论中国的银杏崇拜文化》,《农业考古》2007年第1期。
韩冠群:《亦祖亦神:古代江浙地区的徐偃王信仰》,《史林》2015年第2期。
韩玉胜:《从地域文化看葛氏家族对江苏道教的贡献》,《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6期。
郝利荣、杨孝军:《徐州汉代墓葬画像中自然灾害题材的图像表现——以徐州汉画像石研究为例》,《文物世界》2015年第1期。
《黑势病之毒害及其防治之计》,《苏报》1935年1月10日,转引自《江苏月报》第3卷第2期,1935年2月1日。
何德亮:《大汶口文化考古五十年历史回顾》,《南方文物》2009年第4期。
何德亮:《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考古》1996年第4期。
淮安市博物馆:《江苏淮安市运河村一号战国墓》,《考古》2009年第10期。
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黄剑华:《汉代画像中的骑象图探讨》,《长江文明》2015年第2期(总第20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黄宣佩:《崧泽文化对中国远古文明历史的贡献》,《上海博物馆集刊》2002年版。
胡文骏:《渔湖民居住史》,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微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微山湖:微山湖资料专辑》,1990年12月。
黄凤春:《楚国丧归制度研究》,《江汉考古》1999年第2期。
黄建康:《吴文化与古代民族融合》,《东南文化》2004年第1期。
黄田田:《浅谈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北方音乐》2018年第12期。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历史研究》2002年4期。
蒋念明:《我丰刻苦坚忍守法务实之民性》,《丰县文献》,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
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Z1期。
孔文:《徐州汉画像石乐舞表现与汉文化气质研究》,《艺术百家》2016年第6期。
李朝英:《北辛文化概述》,《山东档案》2004年第1期。
李次山:《上海劳动状况》,《新青年》第7卷第6号,1920年5月1日,第1—83页。
李银德:《江苏西汉诸侯王陵墓考古的新进展》,《东南文化》2013年第1期。
李洪甫:《连云港地区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李嘉球:《江南顾氏与光福》,《江苏地方志》2011年第3期。
李江浙:《大费育稻考》,《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李兰、朱诚、周润垦等:《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地层揭示的全新世环境变迁》,《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6期。
李若建:《社会变迁的折射:20世纪50年代的“毛人水怪”谣言初探》,《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李文明:《关于良渚文化的两个问题》,《考古》1986年第11期。
李雪:《徐州汉画像石女乐袖舞身体语言解析》,《戏剧之家》2018年第21期。
李子:《汉画像砖复活的舞姬——谈<盘鼓舞>的创作》,《大众文艺》2018年第7期。
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将军崖岩画遗迹调查》,《文物》1981年第7期。
林留根:《从东山村遗址看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进程》,《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
林正同、刘建华:《庖厨画像反映的汉代饮食文化》,《古今农业》1996年第3期。
刘恒武、王力军:《良渚文化的聚落级差及城市萌芽》,《东南文化》2007年第3期。
刘蕙孙:《太伯奔吴与先吴史事试探——从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图象文字推论周代吴国前期情况》,《人文杂志》1992年第5期。
刘磐修:《两汉六朝“火耕水褥”的再认识》,《农业考古》1993年第4期。
刘文思、张逸枫:《从考古资料看西汉扬州地区手工业发展状况》,《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1期。
刘英波:《东夷文化与齐、鲁文化及孔子之关系述略》,《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陆振岳:《先秦吴国建立相关问题辨证》,《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8年第3期。
罗述金等:《中国及其他分面区域野生虎的系统地理学和遗传起源研究进展》,《动物学研究》第27卷第4期,2006年8月,第443页。
马俊亚:《垓下楚歌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闵宗殿:《江苏稻史》,《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闵宗殿:《太湖地区历史上的优质水稻品种资源》,《古今农业》1994年第1期。
牟发松:《江南“火耕水耨”再思考》,《中国农史》2013年第6期。
南京博物院:《1987年江苏新沂花厅遗址的发掘》,《文物》1990年第2期。
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东南文化》2001年第1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沭阳万北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铜山丘湾古遗址的发掘》,《考古》1973年第2期。
南京博物院、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发掘报告》,《东南文化》2009年第5期。
南京博物院、张家港博物馆:《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M91发掘报告》,《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期。
潘悦容:《中国新第三纪中小型猿类化石及其意义》,《人类学学报》第17卷第4期,1998年11月。
潘正芳:《旧事杂忆》,《睢宁文史资料》第7辑,1992年3月。
庞一村:《以徐州汉画像石为介解读汉代院落建筑形式》,《建筑与文化》2018年第7期。
祁佳:《徐州地区汉画像中袖舞的身体语言解读》,《黄河之声》2017年第22期。
齐陶、K.克里斯托弗·毕尔德、王伴月等:《江苏溧阳上黄中始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与意义》,《古脊椎动物学报》第34卷第3期,1996年7月。
钱剑夫:《膢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2集,岳麓书社1981年版。
屈景昭:《楚风俗漫议》,《理论月刊》1994年第10期。
沈因:《清代苏省女诗人述略》(一),《江苏研究》第1卷第7期,1935年11月15日。
沈因:《清代苏省女诗人述略》(二),《江苏研究》第1卷第8期,1935年12月15日。
沈志远主编:《中国土地问题与土地改革》,香港新中出版社1948年版。
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8期。
苏秉琦:《略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术讨论会上的一次发言提纲》,《文物》1978年第3期。
《宿迁乡民行劫面厂余记》“中国大事记补遗”,《东方杂志》第7年第5期,宣统二年五月二十五日,第26—27页。
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江苏昆山市绰墩遗址发掘报告》,《东南文化》2000年第1期。
孙鹏、门丽:《徐州汉画像石中建鼓舞与长袖舞研究》,《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12期。
孙其刚:《考古所见缺头习俗的民族学考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年第2期。
檀鹏:《汉代“建鼓舞”源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滕雪慧:《汉代婚俗的生动画卷——“亲迎图”释读》,《四川文物》2007年第3期。
王冰:《试论宜侯夨非吴君世系——兼及太伯奔吴为信史》,《东南文化》2008年第3期。
王琨:《源自生活的汉代石刻艺术——徐州汉画像石中庖厨细节寻趣》,《中国校外教育》2017年S1期。
王磊:《试论龙山文化时代的人殉和人祭》,《东南文化》1999年第4期。
王莉娜:《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7期。
王鹏、谢欢欢、王键:《华佗医事补考》,《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王天有:《万历天启时期的市民斗争和东林党议》,《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王卫平、王刚:《先秦吴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俗述论》,《东吴学术》2018年第1期。
汪小洋:《孔望山摩崖画像宗教内容再探讨》,《文博》2005年第2期。
王玉金:《从汉画看楚俗在汉代的延续及其影响》,《江汉考古》2004年第2期。
王跃生:《清代生监的社会功能初探》,《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4期。
王子初:《鸿山乐器五说》,《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
王志高、贾维勇:《南京颜料坊出土东晋、南朝木屐考——兼论中国古代早期木屐的阶段性特点》,《文物》2012年第3期。
吴成国、曹林:《论陆修静与刘宋时期灵宝道教的流行》,《宗教学研究》2014年2期。
吴恩培:《草鞋山遗址的文化意义及其现状调查》,《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第17卷第1期,2006年2月。
吴海燕、范志军:《两汉“风俗使”演变及职能初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吴寒:《试议先秦时期楚文化对吴越文化的影响》,《学理论》2012年第9期。
武利华:《汉画中东汉的庄园建筑》,《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吴山菁:《略论青莲岗文化》,《文物》1973年第6期。
夏晓伟、刘松等:《鸿山越墓出土战国玻璃的无损分析及相关认识》,《南方文物》2013年第3期。
许汉奎:《南京直立人研究的新进展》,《江苏地质》第25卷第2期,2001年版。
徐基:《试说青莲岗文化与北辛—大汶口文化的关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徐进、赵鼎新:《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徐钟令采访:《淮阴志征访稿》,民国抄本版。
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1分,1930年版。
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后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14年第9期。
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江苏邳州市九女墩春秋墓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9期。
杨爱国:《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考古》1991年第11期。
杨子范、王思礼:《试谈龙山文化》,《考古》1963年第7期。
扬州博物馆:《江苏扬州市西湖镇果园战国墓的清理》,《考古》2002年第11期。
叶岗:《论越文化中心地之疆域和政区》,《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
叶文宪:《从太伯奔吴到越徙琅玡的考古学考察》,《铁道师院学报》1987年第3期。
叶文宪:《论吴墓与吴器——兼论吴文化的兼收并包和多元杂糅性》,《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叶文宪:《论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越文化与楚文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尹焕章、赵青芳:《淮阴地区考古稠查》,《考古》1963年第1期。
《诱拐犯判处徒刑六月》,《申报》1928年9月15日,第15版。
愚夫:《中国社会之怪现象》,《盐政杂志》第63期,1936年2月15日。
语罕:《芜湖劳动状况》,《新青年》第7卷第6期,1920年5月1日,第1—7页。
余霖(即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原载《新创造》第2卷第1—2期合刊,1932年7月;引自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册,黎明书局1935年版。
袁轶峰:《明清时期贵州生态环境的变化与虎患》,《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张令仪:《在革命队伍里》,《似火青春:八路军(临汾)学兵队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张勄:《崧泽文化三题》,《东南文化》2015年第1期。
张卫东:《浮山堰》,《中国水利》1985年第11期。
张学锋:《江苏连云港“土墩石室”遗存性质刍议——特别是其与新罗移民的关系》,《东南文化》2011年第4期。
张亚平等:《虎年谈虎“色”犹变》,《大自然》2010年第1期,刊首页。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镇江市博物馆:《江苏武进孟河战国墓》,《考古》1984年第2期。
《贞淫并志》第2版,《申报》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十四日。
朱诚、张建新、俞锦标:《南京汤山猿人生存古环境重建探讨》,《地理科学》第18卷第5期,1998年5月。
朱江:《关于“青莲岗遗址”和“青莲岗文化”问题》,《考古》1977年第3期。
铸久:《言子琐考》,《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朱彦民:《甲骨文伏羲女娲探踪》,《周易文化研究》第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邹厚本、谷建祥:《青莲岗文化再研究》,《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东晋时,北方南迁士族王、谢两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但江南本地豪族顾、陆、朱、张也具备分享中枢权力的势力。陈寅恪指出,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因此,六朝时,江南豪族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江南尚武之风向尚文之风的转变是一致的。......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隋朝的宽松政策使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朱瑞熙指出,北宋浙西地区农业已经高度发展。到南宋时,由于北方劳动人民的大量南迁和耕作经验的传播,促使这一地区的农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平江府和湖州每年粮食产量也占据了南宋各路粮食总产量的相当一部分,显示了两个府、州在全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唐宋时江南牛耕普遍,农家多饲牛。江南在唐宋时俗重冬至,而看轻年节。......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江苏新石器时代普遍出现了植物的种植、动物的饲养、陶品的制作和定居生活。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耿曙生认为,苏南新石器文化更应把马家浜文化作为起源。手工业 马家浜文化的原始手工业也相应地有所发展。其中1块为螺纹织物,织造技术相当高超,可能已发明原始织机。葬式一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少数为二次葬,头向大致朝南。......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属于东夷的徐国,风俗极为重狗,狗对徐偃王有再生之恩。六朝时,江苏宠狗之风更盛。明帝泰始中,南京张僧护家的宠物狗生下猪形狗崽。狗救人命则屡见不鲜。六朝方士常用狗替人消灾,以狗命换人命。石玄度患病,庸医让他食用白犬肺,石玄度便杀掉白狗。其弟石法度从此终身不食狗肉。先秦苏北人喜以狗肉为食,沛人樊哙早年以屠狗为业。六朝时,江南大兴食狗之风。......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