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苏北农村中,对民众生活影响最大的设施无疑就是圩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坞堡等就是圩寨的前身。《水浒传》中的曾头市、祝家庄等均为典型的圩寨。这些圩寨在对抗军队和土匪的军事斗争中,具有一定的效果。
据康熙年间的方志记载,在海州地区,由于地广盗众,居民通常要聚数十家为镇,设立堡垒防御。散布在各村做农事的人家,均得到镇的翼护。
明代与清代中前期圩寨的兴起,相当一部分是盐枭所为。“富室豪民挟富负险,多招贫民,广占卤地,煎盐私卖,富敌王侯。故盐禁愈严,富室愈横。”淮北私枭的首领,称为“大仗头”,副首领称为“副仗头”,下面设有秤手、书手,统称为“当青皮”;各站码头,私盐通过时均“输钱”,这些地方被称为“盐关”;为私贩过秤,主持交易,被称为“盐行”;为了争夺码头,枭贩们“打仗过于战陈[阵]”;乘夜率众偷袭对手,称为“放黑刀”;探听消息,称为“把沟”。巨枭“常聚集数百人,筑土开濠,四面设炮位、鸟枪、长矛、大刀、鞭锤之器毕具”。这是颇具武装力量的圩寨。
江苏省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隶州,是红胡、捻等出没地区。每捻从数十人至数百人不等,他们拥有当时极为先进的双人抬枪,一发可伤十多人,地方官不敢明拿。
咸丰十年(1860年),捻军攻占清江浦,淮徐扬海道台朱善张率清军攻复,“筑圩寨为善后计”。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西捻军北渡黄河,进入定州,京师震动。李鸿章疏言:“剿办流寇,以坚壁清野为上策。东捻流窜豫东、淮北,所至民筑圩寨,深沟高垒以御之。贼往往不得一饱,故其畏圩寨甚于畏兵。……自古办贼,必以彼此强弱饥饱为定衡。贼未必强于官军,但彼骑多而我骑少。今欲绝贼粮、断贼骑,惟有严谕绅民坚筑圩寨。一闻警信,即收粮草牲畜老弱壮丁于内。贼至无所掠食,兵至转可买食。贼虽流而其计渐穷,或可克期扑灭也。”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吴棠在淮安属县,“赶筑各乡圩砦,为坚壁清野之计”。同治七年七月,谕苏、皖、豫、鲁各属修圩寨。同治帝的上谕称:“捻寇荡平,勇丁亦各还乡里,诚恐江南、安徽、河南、山东从前被兵处所,不免伏莽潜匿,乘隙为害。江、皖等省督抚,于徐、海、颍、亳、归、汝、曹、沂等处,饬各地方官劝谕民间照旧修理圩寨,整顿乡团,互相保卫。此外各处民团,亦应一律整饬,慎选牧令,安良除暴,以靖地方。”
此后,圩寨的修建得到官府的提倡和支持。同治十一年(1872年),吴棠擢江宁布政使,署漕运总督,督办江北粮台,吴令总兵龚耀伦等在阜宁、山阳击败捻军。吴棠在清江浦修筑土城,并督属县筑圩寨,坚壁清野,收抚海州、赣榆土匪,先后遣将进攻捻军。
清末,一位外国考察者写道:“关于淮北地区,几乎没有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东西可言。……这里的条件与华北大平原的其他地区基本相似,所不一样的是,部分出于防匪的目的,部分出于防洪的需要,这里的村庄建在高于地面的小岛上,可以说,总是围着土墙和壕沟。”
据各县地方志统计,丰县有44个圩寨、睢宁116个、宿迁115个、铜山163个、沛县44个、邳县115个、沭阳135个,大多始建于咸丰至光绪时代。徐海地区,“人民的生活的单位是各个‘土围子’或说是‘寨’,或叫作‘集’,或叫作‘庄’”,寨子外面围着土墙(或砖或石),边角建有炮楼”。
徐州王楼村(今属新沂县)的马恒庄园,四周有围沟、围堆,堆上高筑围墙,墙里设有掩体、射击孔,四角各建炮台1座,内有子圩,子圩由三四十间砖瓦房屋组成,子圩内还有明碉暗堡和一座中心炮楼,森严壁垒。整个庄园有房屋114间,楼台亭阁堂馆一应俱全,高宅深院,甚为壮观。
在淮阴,离淮安东门30里的刘家圩,环绕着深沟高墙。墙上有城垛,深沟架有吊桥,“宛如《水浒传》里的祝家庄一样”。圩墙内外,豢养着十多条凶猛的洋狗。泗阳县众兴镇,全镇就是一个土堡子。郑厂,建有当时新式枪楼,“楼凡三重,最上为平台,有雉堞,第二重亦四面有窗,窗即枪眼。其高厚,其雄峻,直令人追想北欧中世纪之堡垒如林,与农村摧败零落之状”。徐家溜,“其地富户,多树栅结铅条圩子以自防,有事则三百快枪,不难立集。虽不为市镇,足以自存也”。
为了防御捻军而筑的赣榆和安圩,长4900米,平均高约4米。后加高至8米。内有32个炮楼,61座炮台及火炮。圩有4门(后增开3门,共7门)。墙外有护城河,宽8米,深5米。太和寨土圩原建于咸丰年间,周长6里,有4个门。圩壕宽5丈、深8尺余。民国初年,改土圩为砖墙,新增了西南、西北2门。沿城墙建15座炮楼,城壕加宽至7丈,深丈余。
中共淮北行署1941年的一份报告称:“在苏豫边的村落多寨墙壕沟碉堡,特别是大集镇,因此成为使敌建立据点一个便利的条件。敌伪所占据点大都是利用这些条件,仅加了少许修改。”如离众兴镇西北25里的程道口圩寨,南依六塘河,土围子分内外两层,外围墙高、宽各6尺,东、西、北三面宽8尺,每3丈远设一个炮楼。内围子东、西、北三面高1丈5尺,宽2丈,外壕深、宽各1丈余。围墙外面有4道铁丝网,围子里的工事构筑在地下。内部物资雄厚,粮弹充足。被称为“地乌龟”。
一般说来,围子内部,“中心有一家高大的瓦房;另再有一个炮楼,该当是寨主的宫殿了。四围就有数十百家的农民,大都是种着寨主的土地。寨主是有一百顷二百顷或者更多的数目的田地”。寨主的府邸,较大的可达数百亩。
远在清初,吏治较清平之时,桃园结义式的风气就很盛行,各式人等结伙拜盟,横行乡里。据参观过徐海地区围寨的人报告:“看过后的感想就是活现出《施公案》《彭公案》《水浒》等小说所描写的人物与氛围。”像“郭三闯王”“李四霸王”的称呼,在徐海地区极为常见。淮阴杨庄曾有一位青帮首领,“效秦叔宝故事,为母称觞”,“一时江湖好汉,自单雄信以下,皆不远千里,登堂上寿,酒池肉林,不足为比”。
一些围寨中的武装力量,远远超过县城。1930年,邳县城厢内外共有8条枪,县公安局仅有10条枪;徐塘乡围寨则有103支枪、官湖市有394条枪,并有与枪支等量的保卫团丁。在宿迁,连极乐庵院内也有数十支快枪和匣子炮。1928年,中共徐州区委报告:“江北地主的武装势力非常雄厚。”徐海12个县,地主有枪达20万支以上,这个数字还是被低估了的。宿迁的埠子市有3000多支枪,沭阳有个大地主的一个圩寨有枪5000多条。大地主常常雇用一些流氓土棍为庄兵。1930年中共淮阴中心县委报告,涟水、淮阴、泗阳三县的乡村豪绅地主武装,拥有枪支4万支左右,涟水一带就有2万支左右。1931年萧县政府登记枪支,全县有各种枪支16582支,县警察队仅有枪支375支。1941年出版的一本读物所述的沭阳“李家村”,村内300多户人家,有1架手提机关枪、50多支木壳枪、100多条步枪。阜宁马、贾、王3个村子有1000多名壮丁,800多支步枪、400多支木壳枪、12架机关枪。当时普遍认为私枪系以多报少,每乡镇至少有枪200枝。
圩寨使苏北的社会风俗更加趋于封闭,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多地受寨主式人物的安排,从而产生较多的恶俗。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江苏南北的经济、文化差距,自南宋开始形成。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造成苏北成为南宋的弃地,又是金的边地。双方在这一区域混战不断。苏南与苏北的风俗也产生了乾坤倒置式的变化。元至元十四年,升高邮为路总管府,领1录事司及高邮、兴化2县。常州路,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清代行政区划略有变化,但府县的设置无大变化。......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南宋早期周去非的地理著作对棉花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并对中国史籍中的讹错进行考辨。这一记载显然是非常准确的。他指出,《唐书》中所说的“古贝”即棉花,并指出棉花有草本和木本两种。影响棉花在江南地区普及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纺织工具的落后。松江的植棉习俗很快传入苏州地区。总的说来,在元以后,棉花在苏南地区有了较为普遍的种植。......
2023-07-31
明清时,江南乡村社会“刁生劣监”活跃。可见,生监包揽漕粮,对平民和生监双方均属有利,而生监包揽,更是出于平民的“贿托”。苏松地区,“向来刁生劣监,包完仓粮,此古之道也。今则不但包完,而且包欠”。王廷瑄挪移库银达2万两以上,“皆因刁生劣监等,在仓吵闹,勒索陋规所致”。“且有刁生劣监,广为包揽,官吏因有浮收,被其挟制,不能不通融收纳。迨核计所收之米,已敷兑运,即以廒满为词,藉收折色,分肥入己。”......
2023-07-31
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