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由来及《易经》对企业精神的影响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由来及《易经》对企业精神的影响

【摘要】: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厂名“大生”一词,即源于《易经·系辞下传》“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语。一部《易经》强调最多的就是“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张謇向来主张《易》学应“参天道、明人事、而切于日用行习”;他的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在于“因时而变通”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衡量时局,随机因应”,才能在经营活动中“操纵得宜”,取得实际成效。

江南社会发展,得益于社会精英的合作和努力的结果。张謇曾在教育方面把南通与无锡做过比较,他写道:“国人觇江苏教育者,必举无锡、南通;较其大别:则曰无锡能自动而乏统一,南通能统一而乏自动。……譬诸治室,通先画图计工度能而进;锡不必计工度能不待图而成。锡风气之开也较早,人各奋于自见,集财易而事较易举也。通僻左下邑,始一二人而至数十人,俗固塞不易通。力出于一固薄,薄而必欲为,故不得不加慎。慎于财则必寸寸而度其所用,慎于人则必节节而度其所胜。此其所以别也。”实际上,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南通、无锡的教育方面,苏南与其他地区整个新式产业的发展同样存在这种差别:苏南新式产业的繁荣是整个企业家群体共同奋斗的结果,近代南通新式产业以至社会发展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张謇一人的努力。其他如海州、宿迁、淮安等地均缺乏企业家群体,个人因素更加突出。

江苏绝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来自官僚、商人、钱庄主等传统阶层。一方面,他们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秉持修、齐、治、平理念,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企业活动,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地方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江苏经济的飞跃。他们是近代江苏精英的代表,张謇是他们的典范。

在张謇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伦理的烙印。首先,张謇对孔子非常虔敬,对儒学哲理推崇备至。张謇曾在科举的道路上艰苦跋涉了几十年,一生都在研读儒家经典。其子张孝若说:“我父是读书人,对于儒家的立论,认为十分的伟大中正,经孔子的推演,筑定了很坚固的根基,成了有系统的学理。他的伟大,是万事万物的原理,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总逃不出他的范围。”张謇对儒学六经之首的《易经》崇信有加。张孝若说:“我父生平对于《易经》的道理很信服的。……我父平常处世劝人,常常引用《易经》卦理。”张謇认为:“著天道之盈虚,审人事之消息,赅物象之变化者,莫备于《易》。……故以知学《易》可以知命,不知命者无以学《易》,盖命即进退存亡得丧无定方故,虽圣人莫能外也。”

尽管张謇对孔子非常虔敬,但他不像宋明理学那样,用一些假道学来吓人,而是主张经世致用。张孝若说:“我父对于明末清初诸儒的朴学、理论和行事,都十分推重,认为‘学问固不当求诸暝想,亦不当求诸书册,惟当于日常行事中求之’(颜习斋语)。适合了他的见解。认定读书人的责任,绝不是读几句书,做几篇文章就算了事。要抱定‘天下事皆吾儒分内事,吾儒不任事,谁任事耶’(颜习斋语)的一种气概。”张謇作为一名儒者,对一向被人们视为空泛的儒学,强调其实用部分:“凡是读书人,都应该望求实用的这条路上走。……更进一步推实用的学派,去做实用的事业,使得实用的空言,变成实用的事实;将原料物质,一齐利用发达起来,于国家于民生,尽与利有益的责任。”

其次,张謇受中国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影响很大。张裕钊的《金孺人墓志铭》中谈到张謇童年时代受母亲教育时写道:“謇兄甫五龄,母日夜篝灯,敬识字,益拥絮,手衣履箴作,且作且问謇兄弟等。深宵寒风凛冽,室中萧然,顾视謇兄弟,辄泪下。盖其悲苦有不可道者。”张謇在这种环境中养成了勤奋俭朴的习惯。他后来走向事业之路,在室中专悬一联:“瞻望父兮,瞻望母兮,如闻戒辞。”张謇以纱厂历年盈利创办了一系列教育机构,尽管以新式知识来教育学生,但他仍希望学生们能在道德上保持中国传统美德。

再次,张謇深受时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儒家学者的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他曾说:“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受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此謇之素志也。比常读《日知录》《明夷待访录》,矢愿益坚,植气弥峻”。

应该说,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精华部分的汲取,使张謇在中国近代社会巨大转型时期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并成为走在时代前头的开拓者。

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张謇同样吸收利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厂名“大生”一词,即源于《易经·系辞下传》“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语。“德”不仅是纱厂名称的含义,也概括了张謇从事实业的抱负和计划。按照《管子·五辅》篇的解释,具体说来,“德有六兴”:“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输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赈罢露,资乏绝,此谓赈其穷。”

张謇自己对“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解释是:“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张謇经营的大生企业集团,正是按“德”的6条内容来做的。他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提倡植树造林、改良棉种,创办阜生蚕桑公司是“厚其生”;他注重开发南通的优质棉与传统的土布市场、修建道路、引进电车运输,符合“输其财”;他主持疏浚港口河道,创办大达轮步公司和内河小轮公司,治理江、淮水利,是为地方“遗其利”;张謇主持纱厂时,注重厂规厂约,赏功罚过,极为分明,这些措施比单纯的“宽政”更为完善;他还创办聋哑学校、孤儿院、敬老院,平时大量赞助“善举”等事业,正是为“匡其急”“赈其穷”。

张謇平生最信服《易经》,而《易经》的哲理也使张謇在企业经营中大受裨益。一部《易经》强调最多的就是“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说文解字》认为:“易”,即蜥蜴的象形,蜥蜴的保护色随环境变化不时而改变,以此命名为《易》,喻涵宇宙的千变万化,告诉人们要依具体实际制订相应的方针策略。张謇向来主张《易》学应“参天道、明人事、而切于日用行习”;他的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在于“因时而变通”的主观能动性。他说:“盖商情万变,顺时而动者天,因时而变通者人,未可以概一也。”他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衡量时局,随机因应”,才能在经营活动中“操纵得宜”,取得实际成效。显而易见,张謇的经营策略源于《易经》的思想。张謇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制订的营业计划“尤在衡量时局,斟酌市情,以权操纵,准斯所的”。这个计划与《易经》的主题精神完全一致。

在张謇看来,中国的传统伦理都符合《易经》的哲理。他解释南通农校的校训“勤苦俭朴”四字时说:“夫勤者乾德也;乾之德在健,健则自强不息。俭者坤道也;坤之德在啬,啬则俭之本。黄老之学得坤道。勤俭之广义,虽圣人之成德亦由之。”

在江南精英中,像张謇这样深受中国传统观念熏染的人非常普遍。钱穆曾谈荣德生投资工业的动机:“某一年,德生与其兄宗镜及同乡数友游杭州西湖,在楼外楼晚餐,席散下楼,群丐环侍争赏,一时不胜感喟。谓群丐皆壮年失业,即无锡城外诸酒家亦有此现象,遂群议回沪设厂,广招劳工,庶于消弭失业有补。无锡乡人之在沪设厂,其动机始于此。”

荣德生在少年时代学习过一些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成为荣德生改造社会的指南。其父荣熙泰曾“专心学《易》‘奇门卦’,颇灵验,注有书,为人所卜皆验”。荣德生9岁时,开始读《大学》《中庸》《学而》等,10岁时读《公冶长》《子罕》,11岁读《阳货》《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等,12岁读完《孟子》,13岁读《幼学须知》,14岁读完《诗经》,15岁读《易经》。荣德生毕生从事实业活动,所使用的机器多为外国进口,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有不少是外籍技师,但他事业的成功,仍得益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影响。他在晚年为公益中学创立30周年题词中写道:“实学实用,不枉国家之栽培与家长之期望。”他认为“今各校毕业同学,均在觅出路,颇觉皇皇[惶惶]无所适从,实则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从事生产,有裨实用’而已”。荣德生认为传统典籍对改造社会、发展经济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写道:“今欲繁荣经济,改造社会,重振人心,若照《大学》做起,必能成功;即照首章‘序言’办去,亦能治国平天下。”“所以吾国将来工业发达,生产大增以后,必须保持知足,提倡古训,人人勤俭,衣食自足;地上生产,地下启发,生活物质无虞匮乏。同时人人安守本分,知足乐业,笃于忠信,崇尚道义。”

荣德生除从书本上接受传统教育外,他所受的家训同样符合儒家宗旨。其父荣熙泰经常教育荣氏兄弟:“治家立身,有余顾族及乡,如有能力,即尽力社会。以一身之余,即顾一家;一家之余,顾一族一乡,推而一县一府,皆所应为。”钱基厚云:这个家训,“实合孔子‘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之旨”。实际上,荣氏家训不过是修、齐、治、平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中国传统商业哲理对荣德生影响很大。荣德生在总结自己企业经营活动的经验时说:“余历次受经济困难而解除之,推而社会至省、省至国、国至国际,均密察盈虚消长,记之于心,对市面升沉,颇有会通,凡吾所管,即得此旨。尝思陶朱公,忆则屡中,非偶然也。每以此语与同人及学生讲之,陶朱商学,贱进如草介,贵出如粪土。我以勤俭为主,附以平心守古语。所以经营之事业,利多害少,随意指挥。”他认为春秋时代三致千金的范蠡实为“生产之先尊”。

在管理方面,荣家首创的申新三厂“劳工自治区”,以运用传统伦理成功地管理工人而闻名。创办劳工自治区的指导思想,荣德生在1928年已说得极为明白。据当时人记述,申新三厂的劳工自治区,“那完美的设备,秀丽的环境决不像是中国劳工同志的住宅,不,那简直是达官巨富的庭园,组织完善的学府!”该区共分3部分:(1)宿舍。宿舍分单身男工、单身女工宿舍2种。均为2层楼房,每间容纳8—10人,“管理如同学校,阖室整洁,纤尘不染,每室设室长一人,负一室自治及风纪事宜;小导师一人,负同室工友教育事宜,每五百人设指导员一人,负责一切指导事宜”。(2)合作社。主要业务为代办储蓄、经营百货、文具、布匹、理发、缝纫、食用品商店。厂外设有农场,饲养荷兰牛数头、中国种及外国种约克猪多头。园艺方面,按时种植瓜蔬,“以助厂用”。(3)事业部。设有医院,内有主任医师1—2人,护士若干人,1933年由厂方建造新屋,内辟男、女病室、医药室、挂号室等,凡本厂职工及其家属,均可免费医治,1936年又建3层大楼作为院舍,“凡爱克斯光灯,解剖台等科学设备,应有尽有,不特为各厂之冠,抑且为无锡最完备医院之一,工人得益尤巨!”邮政储金汇业局,由无锡邮政储金汇业分局在厂附设,办理储蓄、汇兑及邮件寄送;劳工补习学校,对劳工进行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申新小学,主要便利本厂员工子弟上学,学校设立在厂区,教室“光洁明净”,校长及教职员有7人,学生达200余人,“学生入学,完全免费”;大礼堂,可容纳1000多人,内设舞台,可演京戏,每逢节日,申新三厂都要在大礼堂放电影或演戏,职工可免费观看。女工养成所,“专事培植良好工友,除技术之训练外,公余之暇,复重视于身心之修养,暨道德之灌输”;托儿所,“分中级低级二种,凡在六岁以下之工友子弟,于其本人工作时间,乏人照顾时,即可留放本所”。

与张謇、荣氏兄弟相类似,注重运用中国传统哲理与伦理经营管理的江南精英不胜枚举。无锡唐保谦,出身于科举世家,少年时代受张謇影响非常大,在实业活动中特别注重实际调查。他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并曾几次到达过河南、山东、陕西、东北,深入农村、各地市场,不厌其详,不畏艰辛,和各类人物接触,遇到商人就讨教进货来源、销货去路,以及储藏的办法。对农民的种植过程和种植方法,以及各地土壤对种植农作物的适宜性能,各地气候和农作物的关系,河流的交通情况、旁及水质、肥料的优劣,都作了详细调查,一一笔之于书”。在日常生活中,他崇尚节俭,甚至节衣缩食。

常州刘国钧也是这样的精英。据他自述:“日食三餐元麦糊,竹床夜卧一张铺。”从这寥寥数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俭朴、谦逊等传统美德。他认为要办好工厂,“必须以工人以主体,处理好与工人的关系”,他重视工人的思想动态,经常深入车间找工人和管理人员谈话。他常说:“工厂工厂,乃工人的厂,只有大家努力,才能办好工厂。”为了树立“新厂风”,刘国钧提出以“忠信笃敬”为厂训,告诫全厂职工恪守。每逢春节,公司都要宴请全体职员、机工、“宕管”等人,刘国钧即席讲话,挨桌敬酒。他常对工人说:“我们厂就是个社会,进了厂就要安心工作,要食于斯,居于斯,生活于斯,老于斯,葬于斯。”为此大成专门花费巨资开办职工食堂、建职工宿舍,举办大成小学、保健站、小商店;并与荣家一样造了功德堂,有贡献的职工死了可立碑入堂,老年职工死了要开追悼会。另外,大成纱厂还置办大成公墓等。

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张謇同样吸收利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厂名“大生”一词,即源于《易经·系辞下传》“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语。“德”不仅是纱厂名称的含义,也概括了张謇从事实业的抱负和计划。按照《管子·五辅》篇的解释,具体说来,“德有六兴”:“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输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赈罢露,资乏绝,此谓赈其穷。”

张謇自己对“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解释是:“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张謇经营的大生企业集团,正是按“德”的6条内容来做的。他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提倡植树造林、改良棉种,创办阜生蚕桑公司是“厚其生”;他注重开发南通的优质棉与传统的土布市场、修建道路、引进电车运输,符合“输其财”;他主持疏浚港口河道,创办大达轮步公司和内河小轮公司,治理江、淮水利,是为地方“遗其利”;张謇主持纱厂时,注重厂规厂约,赏功罚过,极为分明,这些措施比单纯的“宽政”更为完善;他还创办聋哑学校、孤儿院、敬老院,平时大量赞助“善举”等事业,正是为“匡其急”“赈其穷”。

张謇平生最信服《易经》,而《易经》的哲理也使张謇在企业经营中大受裨益。一部《易经》强调最多的就是“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说文解字》认为:“易”,即蜥蜴的象形,蜥蜴的保护色随环境变化不时而改变,以此命名为《易》,喻涵宇宙的千变万化,告诉人们要依具体实际制订相应的方针策略。张謇向来主张《易》学应“参天道、明人事、而切于日用行习”;他的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在于“因时而变通”的主观能动性。他说:“盖商情万变,顺时而动者天,因时而变通者人,未可以概一也。”他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衡量时局,随机因应”,才能在经营活动中“操纵得宜”,取得实际成效。显而易见,张謇的经营策略源于《易经》的思想。张謇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制订的营业计划“尤在衡量时局,斟酌市情,以权操纵,准斯所的”。这个计划与《易经》的主题精神完全一致。

在张謇看来,中国的传统伦理都符合《易经》的哲理。他解释南通农校的校训“勤苦俭朴”四字时说:“夫勤者乾德也;乾之德在健,健则自强不息。俭者坤道也;坤之德在啬,啬则俭之本。黄老之学得坤道。勤俭之广义,虽圣人之成德亦由之。”

在江南精英中,像张謇这样深受中国传统观念熏染的人非常普遍。钱穆曾谈荣德生投资工业的动机:“某一年,德生与其兄宗镜及同乡数友游杭州西湖,在楼外楼晚餐,席散下楼,群丐环侍争赏,一时不胜感喟。谓群丐皆壮年失业,即无锡城外诸酒家亦有此现象,遂群议回沪设厂,广招劳工,庶于消弭失业有补。无锡乡人之在沪设厂,其动机始于此。”

荣德生在少年时代学习过一些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成为荣德生改造社会的指南。其父荣熙泰曾“专心学《易》‘奇门卦’,颇灵验,注有书,为人所卜皆验”。荣德生9岁时,开始读《大学》《中庸》《学而》等,10岁时读《公冶长》《子罕》,11岁读《阳货》《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等,12岁读完《孟子》,13岁读《幼学须知》,14岁读完《诗经》,15岁读《易经》。荣德生毕生从事实业活动,所使用的机器多为外国进口,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有不少是外籍技师,但他事业的成功,仍得益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影响。他在晚年为公益中学创立30周年题词中写道:“实学实用,不枉国家之栽培与家长之期望。”他认为“今各校毕业同学,均在觅出路,颇觉皇皇[惶惶]无所适从,实则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从事生产,有裨实用’而已”。荣德生认为传统典籍对改造社会、发展经济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写道:“今欲繁荣经济,改造社会,重振人心,若照《大学》做起,必能成功;即照首章‘序言’办去,亦能治国平天下。”“所以吾国将来工业发达,生产大增以后,必须保持知足,提倡古训,人人勤俭,衣食自足;地上生产,地下启发,生活物质无虞匮乏。同时人人安守本分,知足乐业,笃于忠信,崇尚道义。”

荣德生除从书本上接受传统教育外,他所受的家训同样符合儒家宗旨。其父荣熙泰经常教育荣氏兄弟:“治家立身,有余顾族及乡,如有能力,即尽力社会。以一身之余,即顾一家;一家之余,顾一族一乡,推而一县一府,皆所应为。”钱基厚云:这个家训,“实合孔子‘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之旨”。实际上,荣氏家训不过是修、齐、治、平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中国传统商业哲理对荣德生影响很大。荣德生在总结自己企业经营活动的经验时说:“余历次受经济困难而解除之,推而社会至省、省至国、国至国际,均密察盈虚消长,记之于心,对市面升沉,颇有会通,凡吾所管,即得此旨。尝思陶朱公,忆则屡中,非偶然也。每以此语与同人及学生讲之,陶朱商学,贱进如草介,贵出如粪土。我以勤俭为主,附以平心守古语。所以经营之事业,利多害少,随意指挥。”他认为春秋时代三致千金的范蠡实为“生产之先尊”。

在管理方面,荣家首创的申新三厂“劳工自治区”,以运用传统伦理成功地管理工人而闻名。创办劳工自治区的指导思想,荣德生在1928年已说得极为明白。据当时人记述,申新三厂的劳工自治区,“那完美的设备,秀丽的环境决不像是中国劳工同志的住宅,不,那简直是达官巨富的庭园,组织完善的学府!”该区共分3部分:(1)宿舍。宿舍分单身男工、单身女工宿舍2种。均为2层楼房,每间容纳8—10人,“管理如同学校,阖室整洁,纤尘不染,每室设室长一人,负一室自治及风纪事宜;小导师一人,负同室工友教育事宜,每五百人设指导员一人,负责一切指导事宜”。(2)合作社。主要业务为代办储蓄、经营百货、文具、布匹、理发、缝纫、食用品商店。厂外设有农场,饲养荷兰牛数头、中国种及外国种约克猪多头。园艺方面,按时种植瓜蔬,“以助厂用”。(3)事业部。设有医院,内有主任医师1—2人,护士若干人,1933年由厂方建造新屋,内辟男、女病室、医药室、挂号室等,凡本厂职工及其家属,均可免费医治,1936年又建3层大楼作为院舍,“凡爱克斯光灯,解剖台等科学设备,应有尽有,不特为各厂之冠,抑且为无锡最完备医院之一,工人得益尤巨!”邮政储金汇业局,由无锡邮政储金汇业分局在厂附设,办理储蓄、汇兑及邮件寄送;劳工补习学校,对劳工进行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申新小学,主要便利本厂员工子弟上学,学校设立在厂区,教室“光洁明净”,校长及教职员有7人,学生达200余人,“学生入学,完全免费”;大礼堂,可容纳1000多人,内设舞台,可演京戏,每逢节日,申新三厂都要在大礼堂放电影或演戏,职工可免费观看。女工养成所,“专事培植良好工友,除技术之训练外,公余之暇,复重视于身心之修养,暨道德之灌输”;托儿所,“分中级低级二种,凡在六岁以下之工友子弟,于其本人工作时间,乏人照顾时,即可留放本所”。

与张謇、荣氏兄弟相类似,注重运用中国传统哲理与伦理经营管理的江南精英不胜枚举。无锡唐保谦,出身于科举世家,少年时代受张謇影响非常大,在实业活动中特别注重实际调查。他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并曾几次到达过河南、山东、陕西、东北,深入农村、各地市场,不厌其详,不畏艰辛,和各类人物接触,遇到商人就讨教进货来源、销货去路,以及储藏的办法。对农民的种植过程和种植方法,以及各地土壤对种植农作物的适宜性能,各地气候和农作物的关系,河流的交通情况、旁及水质、肥料的优劣,都作了详细调查,一一笔之于书”。在日常生活中,他崇尚节俭,甚至节衣缩食。

常州刘国钧也是这样的精英。据他自述:“日食三餐元麦糊,竹床夜卧一张铺。”从这寥寥数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俭朴、谦逊等传统美德。他认为要办好工厂,“必须以工人以主体,处理好与工人的关系”,他重视工人的思想动态,经常深入车间找工人和管理人员谈话。他常说:“工厂工厂,乃工人的厂,只有大家努力,才能办好工厂。”为了树立“新厂风”,刘国钧提出以“忠信笃敬”为厂训,告诫全厂职工恪守。每逢春节,公司都要宴请全体职员、机工、“宕管”等人,刘国钧即席讲话,挨桌敬酒。他常对工人说:“我们厂就是个社会,进了厂就要安心工作,要食于斯,居于斯,生活于斯,老于斯,葬于斯。”为此大成专门花费巨资开办职工食堂、建职工宿舍,举办大成小学、保健站、小商店;并与荣家一样造了功德堂,有贡献的职工死了可立碑入堂,老年职工死了要开追悼会。另外,大成纱厂还置办大成公墓等。

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张謇同样吸收利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厂名“大生”一词,即源于《易经·系辞下传》“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语。“德”不仅是纱厂名称的含义,也概括了张謇从事实业的抱负和计划。按照《管子·五辅》篇的解释,具体说来,“德有六兴”:“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输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赈罢露,资乏绝,此谓赈其穷。”

张謇自己对“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解释是:“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张謇经营的大生企业集团,正是按“德”的6条内容来做的。他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提倡植树造林、改良棉种,创办阜生蚕桑公司是“厚其生”;他注重开发南通的优质棉与传统的土布市场、修建道路、引进电车运输,符合“输其财”;他主持疏浚港口河道,创办大达轮步公司和内河小轮公司,治理江、淮水利,是为地方“遗其利”;张謇主持纱厂时,注重厂规厂约,赏功罚过,极为分明,这些措施比单纯的“宽政”更为完善;他还创办聋哑学校、孤儿院、敬老院,平时大量赞助“善举”等事业,正是为“匡其急”“赈其穷”。

张謇平生最信服《易经》,而《易经》的哲理也使张謇在企业经营中大受裨益。一部《易经》强调最多的就是“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说文解字》认为:“易”,即蜥蜴的象形,蜥蜴的保护色随环境变化不时而改变,以此命名为《易》,喻涵宇宙的千变万化,告诉人们要依具体实际制订相应的方针策略。张謇向来主张《易》学应“参天道、明人事、而切于日用行习”;他的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在于“因时而变通”的主观能动性。他说:“盖商情万变,顺时而动者天,因时而变通者人,未可以概一也。”他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衡量时局,随机因应”,才能在经营活动中“操纵得宜”,取得实际成效。显而易见,张謇的经营策略源于《易经》的思想。张謇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制订的营业计划“尤在衡量时局,斟酌市情,以权操纵,准斯所的”。这个计划与《易经》的主题精神完全一致。

在张謇看来,中国的传统伦理都符合《易经》的哲理。他解释南通农校的校训“勤苦俭朴”四字时说:“夫勤者乾德也;乾之德在健,健则自强不息。俭者坤道也;坤之德在啬,啬则俭之本。黄老之学得坤道。勤俭之广义,虽圣人之成德亦由之。”

在江南精英中,像张謇这样深受中国传统观念熏染的人非常普遍。钱穆曾谈荣德生投资工业的动机:“某一年,德生与其兄宗镜及同乡数友游杭州西湖,在楼外楼晚餐,席散下楼,群丐环侍争赏,一时不胜感喟。谓群丐皆壮年失业,即无锡城外诸酒家亦有此现象,遂群议回沪设厂,广招劳工,庶于消弭失业有补。无锡乡人之在沪设厂,其动机始于此。”

荣德生在少年时代学习过一些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成为荣德生改造社会的指南。其父荣熙泰曾“专心学《易》‘奇门卦’,颇灵验,注有书,为人所卜皆验”。荣德生9岁时,开始读《大学》《中庸》《学而》等,10岁时读《公冶长》《子罕》,11岁读《阳货》《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等,12岁读完《孟子》,13岁读《幼学须知》,14岁读完《诗经》,15岁读《易经》。荣德生毕生从事实业活动,所使用的机器多为外国进口,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有不少是外籍技师,但他事业的成功,仍得益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影响。他在晚年为公益中学创立30周年题词中写道:“实学实用,不枉国家之栽培与家长之期望。”他认为“今各校毕业同学,均在觅出路,颇觉皇皇[惶惶]无所适从,实则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从事生产,有裨实用’而已”。荣德生认为传统典籍对改造社会、发展经济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写道:“今欲繁荣经济,改造社会,重振人心,若照《大学》做起,必能成功;即照首章‘序言’办去,亦能治国平天下。”“所以吾国将来工业发达,生产大增以后,必须保持知足,提倡古训,人人勤俭,衣食自足;地上生产,地下启发,生活物质无虞匮乏。同时人人安守本分,知足乐业,笃于忠信,崇尚道义。”

荣德生除从书本上接受传统教育外,他所受的家训同样符合儒家宗旨。其父荣熙泰经常教育荣氏兄弟:“治家立身,有余顾族及乡,如有能力,即尽力社会。以一身之余,即顾一家;一家之余,顾一族一乡,推而一县一府,皆所应为。”钱基厚云:这个家训,“实合孔子‘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之旨”。实际上,荣氏家训不过是修、齐、治、平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中国传统商业哲理对荣德生影响很大。荣德生在总结自己企业经营活动的经验时说:“余历次受经济困难而解除之,推而社会至省、省至国、国至国际,均密察盈虚消长,记之于心,对市面升沉,颇有会通,凡吾所管,即得此旨。尝思陶朱公,忆则屡中,非偶然也。每以此语与同人及学生讲之,陶朱商学,贱进如草介,贵出如粪土。我以勤俭为主,附以平心守古语。所以经营之事业,利多害少,随意指挥。”他认为春秋时代三致千金的范蠡实为“生产之先尊”。

在管理方面,荣家首创的申新三厂“劳工自治区”,以运用传统伦理成功地管理工人而闻名。创办劳工自治区的指导思想,荣德生在1928年已说得极为明白。据当时人记述,申新三厂的劳工自治区,“那完美的设备,秀丽的环境决不像是中国劳工同志的住宅,不,那简直是达官巨富的庭园,组织完善的学府!”该区共分3部分:(1)宿舍。宿舍分单身男工、单身女工宿舍2种。均为2层楼房,每间容纳8—10人,“管理如同学校,阖室整洁,纤尘不染,每室设室长一人,负一室自治及风纪事宜;小导师一人,负同室工友教育事宜,每五百人设指导员一人,负责一切指导事宜”。(2)合作社。主要业务为代办储蓄、经营百货、文具、布匹、理发、缝纫、食用品商店。厂外设有农场,饲养荷兰牛数头、中国种及外国种约克猪多头。园艺方面,按时种植瓜蔬,“以助厂用”。(3)事业部。设有医院,内有主任医师1—2人,护士若干人,1933年由厂方建造新屋,内辟男、女病室、医药室、挂号室等,凡本厂职工及其家属,均可免费医治,1936年又建3层大楼作为院舍,“凡爱克斯光灯,解剖台等科学设备,应有尽有,不特为各厂之冠,抑且为无锡最完备医院之一,工人得益尤巨!”邮政储金汇业局,由无锡邮政储金汇业分局在厂附设,办理储蓄、汇兑及邮件寄送;劳工补习学校,对劳工进行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申新小学,主要便利本厂员工子弟上学,学校设立在厂区,教室“光洁明净”,校长及教职员有7人,学生达200余人,“学生入学,完全免费”;大礼堂,可容纳1000多人,内设舞台,可演京戏,每逢节日,申新三厂都要在大礼堂放电影或演戏,职工可免费观看。女工养成所,“专事培植良好工友,除技术之训练外,公余之暇,复重视于身心之修养,暨道德之灌输”;托儿所,“分中级低级二种,凡在六岁以下之工友子弟,于其本人工作时间,乏人照顾时,即可留放本所”。

与张謇、荣氏兄弟相类似,注重运用中国传统哲理与伦理经营管理的江南精英不胜枚举。无锡唐保谦,出身于科举世家,少年时代受张謇影响非常大,在实业活动中特别注重实际调查。他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并曾几次到达过河南、山东、陕西、东北,深入农村、各地市场,不厌其详,不畏艰辛,和各类人物接触,遇到商人就讨教进货来源、销货去路,以及储藏的办法。对农民的种植过程和种植方法,以及各地土壤对种植农作物的适宜性能,各地气候和农作物的关系,河流的交通情况、旁及水质、肥料的优劣,都作了详细调查,一一笔之于书”。在日常生活中,他崇尚节俭,甚至节衣缩食。

常州刘国钧也是这样的精英。据他自述:“日食三餐元麦糊,竹床夜卧一张铺。”从这寥寥数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俭朴、谦逊等传统美德。他认为要办好工厂,“必须以工人以主体,处理好与工人的关系”,他重视工人的思想动态,经常深入车间找工人和管理人员谈话。他常说:“工厂工厂,乃工人的厂,只有大家努力,才能办好工厂。”为了树立“新厂风”,刘国钧提出以“忠信笃敬”为厂训,告诫全厂职工恪守。每逢春节,公司都要宴请全体职员、机工、“宕管”等人,刘国钧即席讲话,挨桌敬酒。他常对工人说:“我们厂就是个社会,进了厂就要安心工作,要食于斯,居于斯,生活于斯,老于斯,葬于斯。”为此大成专门花费巨资开办职工食堂、建职工宿舍,举办大成小学、保健站、小商店;并与荣家一样造了功德堂,有贡献的职工死了可立碑入堂,老年职工死了要开追悼会。另外,大成纱厂还置办大成公墓等。

即使来自买办的企业家,身上仍打上了很深的传统烙印。如买办出身的周舜卿,“每届春秋,祭扫躬拜先人庙墓,诏不孝等(指周承恩、周承基、周承锡三子——笔者注)而诫之曰:‘……朱太夫人性极慈善,声闻里党。……犹忆吾初至上海,行李萧然,携囊钱一贯耳,备历艰苦,始有今日之发达。吾从事于门角逐之场,而梦寐之间始终依依于乡梓者。以海上风俗奢靡,子孙不宜久居,吾乡土地沃,民俗厚,使儿辈常睹农夫耕作之劳,无忘祖宗稼穑艰难,吾之志也。’”周舜卿平时也大有古士风范,他曾捐巨资筹建锡金会馆;为旅沪无锡铁工奔走诉讼。他还“念本支之老幼废疾亟待赡养,于是置义田千亩,建庄屋数楹,俾老有所终,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嫁娶凶葬,皆有赡。……先后两辑宗谱,周咨博访,经费悉由己任”。在灾荒年月,他经常捐巨资,赈济灾民。张謇曾为周舜卿的遗像题诗:“名山五千铁独丰。货殖铁冶泰半雄。致富农不如商工。江南金锡县旧封。周君乃蹑郭邴踪。釜鍑鼎镬相磨砻。千金三致散厄穷。疏交近里逮学僮,好行其德义自躬。”张謇的诗是对周的传统伦理的充分肯定。

具有传统伦理的江南精英,在社会变革时期投入到企业活动中,使传统与现代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事物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并形成新的经世致用风俗。

即使来自买办的企业家,身上仍打上了很深的传统烙印。如买办出身的周舜卿,“每届春秋,祭扫躬拜先人庙墓,诏不孝等(指周承恩、周承基、周承锡三子——笔者注)而诫之曰:‘……朱太夫人性极慈善,声闻里党。……犹忆吾初至上海,行李萧然,携囊钱一贯耳,备历艰苦,始有今日之发达。吾从事于门角逐之场,而梦寐之间始终依依于乡梓者。以海上风俗奢靡,子孙不宜久居,吾乡土地沃,民俗厚,使儿辈常睹农夫耕作之劳,无忘祖宗稼穑艰难,吾之志也。’”周舜卿平时也大有古士风范,他曾捐巨资筹建锡金会馆;为旅沪无锡铁工奔走诉讼。他还“念本支之老幼废疾亟待赡养,于是置义田千亩,建庄屋数楹,俾老有所终,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嫁娶凶葬,皆有赡。……先后两辑宗谱,周咨博访,经费悉由己任”。在灾荒年月,他经常捐巨资,赈济灾民。张謇曾为周舜卿的遗像题诗:“名山五千铁独丰。货殖铁冶泰半雄。致富农不如商工。江南金锡县旧封。周君乃蹑郭邴踪。釜鍑鼎镬相磨砻。千金三致散厄穷。疏交近里逮学僮,好行其德义自躬。”张謇的诗是对周的传统伦理的充分肯定。

具有传统伦理的江南精英,在社会变革时期投入到企业活动中,使传统与现代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事物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并形成新的经世致用风俗。

即使来自买办的企业家,身上仍打上了很深的传统烙印。如买办出身的周舜卿,“每届春秋,祭扫躬拜先人庙墓,诏不孝等(指周承恩、周承基、周承锡三子——笔者注)而诫之曰:‘……朱太夫人性极慈善,声闻里党。……犹忆吾初至上海,行李萧然,携囊钱一贯耳,备历艰苦,始有今日之发达。吾从事于门角逐之场,而梦寐之间始终依依于乡梓者。以海上风俗奢靡,子孙不宜久居,吾乡土地沃,民俗厚,使儿辈常睹农夫耕作之劳,无忘祖宗稼穑艰难,吾之志也。’”周舜卿平时也大有古士风范,他曾捐巨资筹建锡金会馆;为旅沪无锡铁工奔走诉讼。他还“念本支之老幼废疾亟待赡养,于是置义田千亩,建庄屋数楹,俾老有所终,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嫁娶凶葬,皆有赡。……先后两辑宗谱,周咨博访,经费悉由己任”。在灾荒年月,他经常捐巨资,赈济灾民。张謇曾为周舜卿的遗像题诗:“名山五千铁独丰。货殖铁冶泰半雄。致富农不如商工。江南金锡县旧封。周君乃蹑郭邴踪。釜鍑鼎镬相磨砻。千金三致散厄穷。疏交近里逮学僮,好行其德义自躬。”张謇的诗是对周的传统伦理的充分肯定。

具有传统伦理的江南精英,在社会变革时期投入到企业活动中,使传统与现代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事物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并形成新的经世致用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