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画被时人称为吴国“八绝”之一。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乐山爱水成为士人的时尚,诗文书画方面也体现了更多自然的情趣。在绘画方面,最受推崇的是无锡人顾恺之。顾恺之在东晋享誉画坛。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顾野王的文学成就、顾恺之的绘画艺术,是江南人文艺术冰山之一角,表明江南地区已具备丰厚的人文艺术基础。......
2023-07-31
元代,江苏慈善活动不及宋代,但仍不乏其人,如丹阳的蒋氏义庄等。当然,元代实际创立的义庄要多得多。
明代的道教歌谣称:“宗人本是一根生,贫富诚难较重轻。禄廪倘来何足吝,亲朋至此若为情。死生并与周婚葬。俊秀仍须为作成。他族闻风喜相效。三吴渐有义庄名。”可见,在明代,江南地区的义庄发展非常迅速。
仅苏州地区,有宋代设立的义庄4家,明代设立的8家。
义庄在其他地区也多有设立。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大学士徐溥,以禄赐所入,效仿范仲淹,在原籍宜兴县设置义田,每年所收租税,用于资助族人婚葬,并作为家规,希望世代相传。“恐条约不关于部曹,数目不籍于郡邑,人心难合而易离,义事难成而易败,异时子孙,或视为度外,则不禁乡邻之侵,或认为分内,则或启族人之讼。乃言于朝,乞敕户部将所置义田文册,用印钤记,发本管府县存照,候造册之年,另以徐义庄为名立户,造入本里带管户内。如有侵占争讼者,以官法从事。庶几家法藉国法而永存,百世子孙皆蒙休赐。下户部议,宜从所请。”这是较早由国家予以备案维持的义庄。
明后期,丹阳姜宝,“致仕家居,置义田、立义学,申宗法,以统理族人”。武进县毛宪,“他日置义田、义学,教养乡族,施爱孤弱,若与人交,死生患难,不爽素心。故师子孙贫不能立,与置田宅,矜恤周至”。溧阳南埭光禄寺少卿史后(巽仲),晚年置义田、义塾。无锡华希闵五世祖华海月“创田租千石为义庄、义塾,以赡族人”。
明代的文学作品中,较多地反映了江南社会中的慈善和义庄。据《醒世恒言》第2回描述,阳羡县许武、许晏、许普三兄弟析产,均相互谦让。长兄许武将所分得的半数田产,立为义庄,“以赡乡里”。许晏、许普知道后,均各出己产相助。人称:“弟不争,兄不取。作义庄,赡乡里。”同书第26回载,吴县人薛伟,为该县第一大族。薛任青城县令,“设立义学,教育人材。又开义仓,赈济孤寡”。
清代,朝廷对义庄慈善机构的举办持鼓励支持态度。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议准:“各省府州县,令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上谕称:“朕时巡畿甸,见民生差胜于前。但诵读者少,风俗攸关。宜令穷僻乡壤广设义学,劝令读书。”
乾隆九年(1744年),江苏巡抚陈大受奏:“苏城六门,旧有义学,皆系借设寺院,又无一定经费。现据绅士捐银四千余两,在郡城适中之王府基及六门地方,建设七处。又建市房一百二十间,岁得租银,发典生息。又绅士捐助圩荡九百余亩,统计岁入租息,酌给塾师膏火,及一切费用,已属充裕。听民间贫寒子弟,入学讲读。”得旨嘉奖。
乾隆庚午(1750年),吴县候选员外郎陶筱置常稔田千亩,营守舍30余楹为义庄。“是冬十二月,苏抚雅尔哈善疏闻。明年四月,奉旨依部议,照原衔即用,以示奖劝。”苏州周氏义庄,自乾隆时设立,庄田达2000亩,“均报明藩司,给有执帖在案。设庄正,由裔孙轮充,世守家法,无异言”。乾隆年间,无锡秦震钧,“尝仿范文正义庄之例,置田千亩,以赡族人。秦氏自有明以来,科甲而富有者无算,未尝有此举也”。吴县范来宗,为范仲淹后人,乾隆乙未(1775年)进士,范氏故有义庄,“积逋累累,不能资族中,咸推先生为主奉,清厘整顿,一秉至公,不三十年增置良田一千八百余亩,市廛百余所,每岁可息万金。……而子孙之穷困者,例给钱米,一切丧葬助恤、考试之费俱倍加。自此义庄又复振兴,皆先生力也”。
道光二十三年,清廷制定了详细的捐输报效奖励规定。对义庄等慈善事业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范金民认为:仅苏州地区,清末义庄当在200家左右。
有清一代,因创设义庄等慈善活动受到朝廷嘉奖的人物非常普遍。咸丰六年议准:江苏长洲县封职陆宗澄捐田1000亩,价银1万余两,作为义庄,以赡宗族。其故父陆,故母王氏,故本生父陆应铨,故本生母张氏,均予建坊旌表,给予“乐善好施”字样。光绪年间,以捐田创建义学,旌表江苏常熟县孀妇黄钱氏。两江总督左宗棠等奏:元和县绅沈宝恒捐置义庄。光绪十九年,以捐建义庄,准予江苏华亭县绅浙江候补同知顾璜为其故父母建坊。以捐置义庄,准予江苏常熟县五品封职徐朝荣建坊。
光绪十八年(1892年)秋,丹阳大祲,镇江知府王仁堪在恩赈之外,劝绅商捐赀,救活饥民甚众。又向百姓贷借官钱,使之不得卖牛,名曰“牛赈”。浚太平港、沙腰河、练湖、越渎、萧河、香草、简渎20余处,支沟别渠230多条。并凿塘4600处,用于蓄水。这些工程皆用以工代赈的形式,促进了镇江水利事业的发展。次年,仿社仓办法创设社钱,按区分储,以用于兴修水利、兴办义塾。在西乡立榛思文社。并自己出资在府治前建南濡学舍。
清代的小说同样不乏义庄的描写。《红楼复梦》写道:金陵的贾环叔侄请师肄业,由平儿承办。平儿与李纨商量,将荣府典掉的田庄全部赎回,买了义地,设立义学,聘请名师,将贾府本族以及亲戚朋友家子弟,均接到义学读书。“凡师徒的茶饭点心、修金月费以及笔墨纸张、学生奖赏,都在学地租子里开销。”平儿的处置,得到了王夫人和宝钗的赞同,她们仅是提了小小的修正意见。
据调查,“自清末以来,由于工商业逐步发展,义庄的创办人已不尽是封建官僚地主,部分地主转向工商业后,有将土地献出,单独或联合成立义庄(如太湖东山区的周、金、叶、翁等义庄),有的是工商业家获利买田成立义庄(如无锡县刘仓乡卫姓义庄即由卫姓三弟兄合股经商获利买田成立)。义庄土地的增加,一种是靠族内捐赠,一种是靠经营工商业赚利添购(如无锡荡口区的华襄义庄)”。创办荡口华襄义庄的华氏后人,原是“本地的商人、制造业者和荡口以之出名的酒、豆油商人”,他们在举人华鸿模指导下,终于将义庄建立起来,华鸿模还将他在无锡城的粮栈并入义庄。
在无锡创办第一家丝厂的周舜卿,“念本支老幼废疾亟待赡养,于是置义田千亩,建庄屋数楹,俾老有所终,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嫁娶凶葬,皆有赡”。无锡庆丰纱厂唐保谦、丽新纱厂唐骧廷的祖父唐景溪,“因[春源布庄]营业兴盛,频频获利,先后置田地达6000余亩,造仓廪、设义庄”。无锡业勤纱厂杨宗濂、杨宗瀚母侯太失人“三十年刻苦节缩,足成千亩庄屋一区”。
除由工商业者直接出资创办的义庄外,其他许多义庄的管理通常也离不开工商业者,“如太湖东山区十个义庄的四十一个管理人中,有工商业家三十五人”。正因为大量的工商业者参与对义庄的管理,义庄的管理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有的义庄采用委员会组织形式,下设6名委员,族长不再是唯我独尊的人物,而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主任委员。
按惯例,义庄依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用作救济族内贫苦、鳏、寡、孤、独等类家庭,举办义学及补助本族贫苦子弟的学费,修理庙宇祠堂、祭祀祖宗等。像华老义庄为130位寡妇和婴儿每人每月提供15.5升的大米。1891年,苏州某义庄规定每个冬季为族内每位成年人提供1匹布,5—10岁儿童供则减半。实际上,义庄的救济范围多已扩展到非本族人口,荡口华襄义庄建立后,其救济功能很快就延伸到远支亲属,并最终推广到非华姓人口。
无疑,义庄对于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义庄族田无疑强化了宗族宗法的影响,强化了传统的家法族规对宗族成员的教化。
义庄还具有下层基层组织的某些社会功能。首先,义庄需要掌握族内人口变动情况,客观上承担起普查全族人口的职责。其次,义庄负担起教育族中年幼子弟的职责,帮助族中子弟求取科举功名。再次,义庄承担了处理族中成员间纠纷的职责,较好地解决基层的社会矛盾。
学者指出,近代以来,苏南地区义庄林立。除承担祭祀、救助外,另外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设庄塾,兴义学,开展家族教育,通过普及教育以敦睦族谊,培养家族的代言人,以光门第庇宗族。义庄拥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资源,督管得法,奖惩有力,与其他私立教育机构相比更富生机和活力。在官办教育资源不敷社会需要的近代中国,苏南义庄为普及地方教育,尤其在资助贫穷族人的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义庄实质上承担了重要的教育功能,成为推广教育、宣扬教化的重要机构。
除了上述因素外,我们更应看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对自身的约束。王日根指出:“富家大族兴办义田使家业得以保数世而不衰,一个社会方面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可以给社会上的饥寒之士(甚至包括一些游手好闲者)以恤助,从而减缓了这些人对他们兴旺家业的仇视和嫉恨,这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总是设置着种种阻滞贫富分化的高低栏,正是通过这些高低栏来不断缓和两个对立阶级之间时时加剧的矛盾,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有清一代,因创设义庄等慈善活动受到朝廷嘉奖的人物非常普遍。咸丰六年议准:江苏长洲县封职陆宗澄捐田1000亩,价银1万余两,作为义庄,以赡宗族。其故父陆,故母王氏,故本生父陆应铨,故本生母张氏,均予建坊旌表,给予“乐善好施”字样。光绪年间,以捐田创建义学,旌表江苏常熟县孀妇黄钱氏。两江总督左宗棠等奏:元和县绅沈宝恒捐置义庄。光绪十九年,以捐建义庄,准予江苏华亭县绅浙江候补同知顾璜为其故父母建坊。以捐置义庄,准予江苏常熟县五品封职徐朝荣建坊。
光绪十八年(1892年)秋,丹阳大祲,镇江知府王仁堪在恩赈之外,劝绅商捐赀,救活饥民甚众。又向百姓贷借官钱,使之不得卖牛,名曰“牛赈”。浚太平港、沙腰河、练湖、越渎、萧河、香草、简渎20余处,支沟别渠230多条。并凿塘4600处,用于蓄水。这些工程皆用以工代赈的形式,促进了镇江水利事业的发展。次年,仿社仓办法创设社钱,按区分储,以用于兴修水利、兴办义塾。在西乡立榛思文社。并自己出资在府治前建南濡学舍。
清代的小说同样不乏义庄的描写。《红楼复梦》写道:金陵的贾环叔侄请师肄业,由平儿承办。平儿与李纨商量,将荣府典掉的田庄全部赎回,买了义地,设立义学,聘请名师,将贾府本族以及亲戚朋友家子弟,均接到义学读书。“凡师徒的茶饭点心、修金月费以及笔墨纸张、学生奖赏,都在学地租子里开销。”平儿的处置,得到了王夫人和宝钗的赞同,她们仅是提了小小的修正意见。
据调查,“自清末以来,由于工商业逐步发展,义庄的创办人已不尽是封建官僚地主,部分地主转向工商业后,有将土地献出,单独或联合成立义庄(如太湖东山区的周、金、叶、翁等义庄),有的是工商业家获利买田成立义庄(如无锡县刘仓乡卫姓义庄即由卫姓三弟兄合股经商获利买田成立)。义庄土地的增加,一种是靠族内捐赠,一种是靠经营工商业赚利添购(如无锡荡口区的华襄义庄)”。创办荡口华襄义庄的华氏后人,原是“本地的商人、制造业者和荡口以之出名的酒、豆油商人”,他们在举人华鸿模指导下,终于将义庄建立起来,华鸿模还将他在无锡城的粮栈并入义庄。
在无锡创办第一家丝厂的周舜卿,“念本支老幼废疾亟待赡养,于是置义田千亩,建庄屋数楹,俾老有所终,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嫁娶凶葬,皆有赡”。无锡庆丰纱厂唐保谦、丽新纱厂唐骧廷的祖父唐景溪,“因[春源布庄]营业兴盛,频频获利,先后置田地达6000余亩,造仓廪、设义庄”。无锡业勤纱厂杨宗濂、杨宗瀚母侯太失人“三十年刻苦节缩,足成千亩庄屋一区”。
除由工商业者直接出资创办的义庄外,其他许多义庄的管理通常也离不开工商业者,“如太湖东山区十个义庄的四十一个管理人中,有工商业家三十五人”。正因为大量的工商业者参与对义庄的管理,义庄的管理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有的义庄采用委员会组织形式,下设6名委员,族长不再是唯我独尊的人物,而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主任委员。
按惯例,义庄依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用作救济族内贫苦、鳏、寡、孤、独等类家庭,举办义学及补助本族贫苦子弟的学费,修理庙宇祠堂、祭祀祖宗等。像华老义庄为130位寡妇和婴儿每人每月提供15.5升的大米。1891年,苏州某义庄规定每个冬季为族内每位成年人提供1匹布,5—10岁儿童供则减半。实际上,义庄的救济范围多已扩展到非本族人口,荡口华襄义庄建立后,其救济功能很快就延伸到远支亲属,并最终推广到非华姓人口。
无疑,义庄对于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义庄族田无疑强化了宗族宗法的影响,强化了传统的家法族规对宗族成员的教化。
义庄还具有下层基层组织的某些社会功能。首先,义庄需要掌握族内人口变动情况,客观上承担起普查全族人口的职责。其次,义庄负担起教育族中年幼子弟的职责,帮助族中子弟求取科举功名。再次,义庄承担了处理族中成员间纠纷的职责,较好地解决基层的社会矛盾。
学者指出,近代以来,苏南地区义庄林立。除承担祭祀、救助外,另外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设庄塾,兴义学,开展家族教育,通过普及教育以敦睦族谊,培养家族的代言人,以光门第庇宗族。义庄拥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资源,督管得法,奖惩有力,与其他私立教育机构相比更富生机和活力。在官办教育资源不敷社会需要的近代中国,苏南义庄为普及地方教育,尤其在资助贫穷族人的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义庄实质上承担了重要的教育功能,成为推广教育、宣扬教化的重要机构。
除了上述因素外,我们更应看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对自身的约束。王日根指出:“富家大族兴办义田使家业得以保数世而不衰,一个社会方面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可以给社会上的饥寒之士(甚至包括一些游手好闲者)以恤助,从而减缓了这些人对他们兴旺家业的仇视和嫉恨,这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总是设置着种种阻滞贫富分化的高低栏,正是通过这些高低栏来不断缓和两个对立阶级之间时时加剧的矛盾,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有清一代,因创设义庄等慈善活动受到朝廷嘉奖的人物非常普遍。咸丰六年议准:江苏长洲县封职陆宗澄捐田1000亩,价银1万余两,作为义庄,以赡宗族。其故父陆,故母王氏,故本生父陆应铨,故本生母张氏,均予建坊旌表,给予“乐善好施”字样。光绪年间,以捐田创建义学,旌表江苏常熟县孀妇黄钱氏。两江总督左宗棠等奏:元和县绅沈宝恒捐置义庄。光绪十九年,以捐建义庄,准予江苏华亭县绅浙江候补同知顾璜为其故父母建坊。以捐置义庄,准予江苏常熟县五品封职徐朝荣建坊。
光绪十八年(1892年)秋,丹阳大祲,镇江知府王仁堪在恩赈之外,劝绅商捐赀,救活饥民甚众。又向百姓贷借官钱,使之不得卖牛,名曰“牛赈”。浚太平港、沙腰河、练湖、越渎、萧河、香草、简渎20余处,支沟别渠230多条。并凿塘4600处,用于蓄水。这些工程皆用以工代赈的形式,促进了镇江水利事业的发展。次年,仿社仓办法创设社钱,按区分储,以用于兴修水利、兴办义塾。在西乡立榛思文社。并自己出资在府治前建南濡学舍。
清代的小说同样不乏义庄的描写。《红楼复梦》写道:金陵的贾环叔侄请师肄业,由平儿承办。平儿与李纨商量,将荣府典掉的田庄全部赎回,买了义地,设立义学,聘请名师,将贾府本族以及亲戚朋友家子弟,均接到义学读书。“凡师徒的茶饭点心、修金月费以及笔墨纸张、学生奖赏,都在学地租子里开销。”平儿的处置,得到了王夫人和宝钗的赞同,她们仅是提了小小的修正意见。
据调查,“自清末以来,由于工商业逐步发展,义庄的创办人已不尽是封建官僚地主,部分地主转向工商业后,有将土地献出,单独或联合成立义庄(如太湖东山区的周、金、叶、翁等义庄),有的是工商业家获利买田成立义庄(如无锡县刘仓乡卫姓义庄即由卫姓三弟兄合股经商获利买田成立)。义庄土地的增加,一种是靠族内捐赠,一种是靠经营工商业赚利添购(如无锡荡口区的华襄义庄)”。创办荡口华襄义庄的华氏后人,原是“本地的商人、制造业者和荡口以之出名的酒、豆油商人”,他们在举人华鸿模指导下,终于将义庄建立起来,华鸿模还将他在无锡城的粮栈并入义庄。
在无锡创办第一家丝厂的周舜卿,“念本支老幼废疾亟待赡养,于是置义田千亩,建庄屋数楹,俾老有所终,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嫁娶凶葬,皆有赡”。无锡庆丰纱厂唐保谦、丽新纱厂唐骧廷的祖父唐景溪,“因[春源布庄]营业兴盛,频频获利,先后置田地达6000余亩,造仓廪、设义庄”。无锡业勤纱厂杨宗濂、杨宗瀚母侯太失人“三十年刻苦节缩,足成千亩庄屋一区”。
除由工商业者直接出资创办的义庄外,其他许多义庄的管理通常也离不开工商业者,“如太湖东山区十个义庄的四十一个管理人中,有工商业家三十五人”。正因为大量的工商业者参与对义庄的管理,义庄的管理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有的义庄采用委员会组织形式,下设6名委员,族长不再是唯我独尊的人物,而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主任委员。
按惯例,义庄依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用作救济族内贫苦、鳏、寡、孤、独等类家庭,举办义学及补助本族贫苦子弟的学费,修理庙宇祠堂、祭祀祖宗等。像华老义庄为130位寡妇和婴儿每人每月提供15.5升的大米。1891年,苏州某义庄规定每个冬季为族内每位成年人提供1匹布,5—10岁儿童供则减半。实际上,义庄的救济范围多已扩展到非本族人口,荡口华襄义庄建立后,其救济功能很快就延伸到远支亲属,并最终推广到非华姓人口。
无疑,义庄对于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义庄族田无疑强化了宗族宗法的影响,强化了传统的家法族规对宗族成员的教化。
义庄还具有下层基层组织的某些社会功能。首先,义庄需要掌握族内人口变动情况,客观上承担起普查全族人口的职责。其次,义庄负担起教育族中年幼子弟的职责,帮助族中子弟求取科举功名。再次,义庄承担了处理族中成员间纠纷的职责,较好地解决基层的社会矛盾。
学者指出,近代以来,苏南地区义庄林立。除承担祭祀、救助外,另外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设庄塾,兴义学,开展家族教育,通过普及教育以敦睦族谊,培养家族的代言人,以光门第庇宗族。义庄拥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资源,督管得法,奖惩有力,与其他私立教育机构相比更富生机和活力。在官办教育资源不敷社会需要的近代中国,苏南义庄为普及地方教育,尤其在资助贫穷族人的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义庄实质上承担了重要的教育功能,成为推广教育、宣扬教化的重要机构。
除了上述因素外,我们更应看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对自身的约束。王日根指出:“富家大族兴办义田使家业得以保数世而不衰,一个社会方面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可以给社会上的饥寒之士(甚至包括一些游手好闲者)以恤助,从而减缓了这些人对他们兴旺家业的仇视和嫉恨,这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总是设置着种种阻滞贫富分化的高低栏,正是通过这些高低栏来不断缓和两个对立阶级之间时时加剧的矛盾,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曹画被时人称为吴国“八绝”之一。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乐山爱水成为士人的时尚,诗文书画方面也体现了更多自然的情趣。在绘画方面,最受推崇的是无锡人顾恺之。顾恺之在东晋享誉画坛。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顾野王的文学成就、顾恺之的绘画艺术,是江南人文艺术冰山之一角,表明江南地区已具备丰厚的人文艺术基础。......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丹阳“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故俗颇相类”。江南东道采访使治苏州。国家的统一,使原来处于战争中心地区的苏北也获得和平发展的契机。江南、苏北均成为鱼米之乡。唐时,扬州,江都、吴均为大都会,“俗喜商贾,不事农”。总之,江苏南北地区行政区划不一,风俗差别仍然极大。唐时,苏州极为繁盛。白居易的诗作最能体现苏州的风俗。......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
2023-07-31
春秋时期,各国战争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风俗的相互交融。到战国时期,随着吴国的灭亡和吴故地归入楚国的版图,这一地区的吴人风俗已被楚风俗所融合取代。1978年发现的战国中期淮阴的高庄墓,反映苏北地区各种风俗的融合。以上墓葬中的葬俗基本反映了楚俗在江苏全境的影响和流行。公元前333年,楚国打败越国后,占领了淮河领域,彭城逐渐成为三楚的中心,楚风荆俗对苏南、苏北有着更大的影响。......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