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江苏南北饮食差距大,句容地区饮食特点与武进常熟不同

江苏南北饮食差距大,句容地区饮食特点与武进常熟不同

【摘要】:江苏南北饮食差距较大。句容地区,饮食嗜好,“宴会多饮土产米酒,解渴多饮安徽之茶,食料则以米为主体,其间有面食或其他杂粮者甚多”。武进,“婚丧事件,贺客或吊客,只送少数礼仪,而婚丧之家,例须招待三日饮食。故糜赀甚巨”。常熟民众平时交际多以酒楼、茶肆为会集处所,供膳饮酒,一般人已习惯于早茶、晚茶和夜酒。

江南太湖流域,西起茅山东麓,东至上海松江,水利发达,土壤肥沃,其稻多系晚种粳稻;武进、无锡以东,籼稻较少,粳稻愈多,冬季轮种小麦,春季育蚕收茧,一年可有数次收获。宜兴稻米种类繁多,籼米中最早熟的为蝉鸣稻(有的地方称为“干河米”),两个月就成熟。籼稻有细子红、横银条,秔稻有大黄、晚青、天落、黄老、来乌等名称,糯米有金钗、白果、朱砂、槐华、芝麻、牛筋、羊脂、虎皮、乌香、赤马鬃等。大小麦有红、白两种;元麦又名“麦”,有紫、黄两种。据说江南麦子夜里开花,江北麦子白天开花。荞麦夏天开花、冬天结实。豆类有黄豆、豌豆、绿豆、蚕豆、扁豆、眉豇豆等。南方甚少种植高粱、玉米

民国早期的教科书中,列举江苏省稻米的产区有二:一为江南区,如宜兴、无锡、常熟吴江、青浦、松江、武进、吴县、太仓等县;另一个为里下河区,自清江浦向南,中经高邮、宝应,至扬州、镇江。其中尤以江南吴县、常熟、吴江等县产米最多。全省稻田约52400多平方公里,年产额为五六千万石。全省有四大米市,分布在江都的仙女庙、无锡的北塘、吴江的同里和时属江苏的上海南市。

苏北最重要的食粮为明代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玉蜀黍)和甘薯。玉米有红、白、黄、褐、大小、粘粳数种;又称玉高粱、戎菽、御麦、番麦、苞谷、大蜀黍等。甘薯俗名山芋、地瓜。

苏南饮食差距较大。南京居民日食三餐。早晨吃各种点心,多用面粉、糖、盐、酪等做成汤饼、馄饨、糍团、油炸等食品。贫穷人家喜欢用锅底焦饭(锅巴)以代点心。明代遗老周星喜食锅巴,人称其为“锅巴老爹”。

南京人早餐多不食粥,只有病人才食粥。夏季昼长,下午增加一次小餐,称为“中点心”,有煮菱角、熟藕、糖芋、茯苓糕、黄松糕、甑儿糕等。街市上常有人担卖甑儿糕,适合老少无牙者食用。中午、下午均吃米饭,有羊、猪、鸡、鸭等,佐以蔬菜瓜果。另有腌制竹笋、莴苣、萝卜、生姜、豆菽等各种小菜。寒俭之家则食用粗饭、肉食。下酒菜除购自市场外,有油炸小蟹、小鱼等。有人喜欢用面粉裹虾油炸,做成虾饼;有人用藕团油炸做成藕饼,拿到街市上,摇小铜鼓出售。正式宴会用海鲜较多,有鲨鱼翅等,燕窝则不常用。喝绍兴花雕酒,以“竹叶青”为佳,次则镇江“百花酒”。可雇用厨师办宴,也可让酒馆代办。晚清南京已出现番菜馆(西餐馆),华洋菜品均有。

六合人不常宰杀牲口。茶坊、酒肆通常客满。即使贫穷人家,也经常从市场上买肉烹调。有些人饮食非常奢侈,且请人唱戏跳舞。食物有豆油、麻油、花生油、菜油、豆酱(酱油)、醋、酒(米酒、麦酒、高粱酒)、烟丝、豆粉、粉丝、藕粉、麦粉、挂面等。

南通地区,在明代中前期,岁时燕会,一般每席宾主4人,如果宾客较多,则主人坐于宾侧,用一瓷杯行酒。如果客人喝不完,主人则罚一大杯。菜肴、果品、酒多从市集上买回,不求奢侈。有的普通百姓全年不宴客,有亲友上门,则以便饭相待,客人不认为受到怠慢。高门巨家没有大事不张筵,不设彩,不用歌舞戏。偶尔有之,则里中乡亲全都前往观看,大家要谈论好几天。嘉靖朝以后,南通居民虽然无事,一月也宴客好几次。菜肴果品务求贵重,一杯羹即价值百文、千文,并用歌舞戏优。

史载:“吴人好食而精,调酌烹饪,莫不善加讲究,故味多可口。其羹肴以少为贵,一碟之馔,举箸可尽,食且不饱,而察其味美,即能得人赞许,反之则虽杯盘满盛,亦无足取者。又好另食,糖果饼饵,家常不绝,盖食之环境既丰富,非有补助物品不足以厌其欲也。”此说大致不谬。

据常熟一位家中有10亩田、一头牛的学徒回忆,每到秋收,他们一家4口人可以吃上新米饭、粞团子、南瓜饼。吴江县开弦弓村,在农忙季节,饭食非常丰盛,鱼和肉是常见之物。句容地区,饮食嗜好,“宴会多饮土产米酒,解渴多饮安徽之茶,食料则以米为主体,其间有面食或其他杂粮者甚多”。出身小康家庭的钱穆回忆:“先父钦素清简,率常以鲫鱼汤、银鱼鸡蛋、面筋塞肉、熏鱼、瘦肉丸、虾仁等数味为止。先母精烹饪。先父在外得佳肴,归告先母,必能依所言调制,惬先父之意。”

武进,“婚丧事件,贺客或吊客,只送少数礼仪,而婚丧之家,例须招待三日饮食。故糜赀甚巨”。

镇江,“乡间人民,生活虽不如城区中人之家,但比贫者为优。类皆自耕农自织自筑,虽薄衣粗食隘室,尚可温饱。每日三餐,农忙时节,则四五餐不等。更有饕餮成俗,如宝堰一镇,酒店、饭馆林立。老农常作醉翁,可见其生活之不恶也”。苏州地区,“即中人之家,一粥一饭,无饥色者,服食已视为不可少矣。夫如是,始能表示其身份,而不为人所鄙夷”。

江南地区享受资料的支出已占消费支出的很大部分。常熟民众平时交际多以酒楼、茶肆为会集处所,供膳饮酒,一般人已习惯于早茶、晚茶和夜酒。茶楼酒肆约占全县商店的20%。1933年,学者在常熟发现:“茶馆业林立,农民三五一桌,几无虚席,光身赤脚,且饮且谈,闻茶资每壶只铜圆六枚,可以尽冲开水,闲坐整日。全个常熟的农夫差不多都有这样趣味。”吴江县开弦弓村,男人们通常每隔一周到10天,就要到茶馆中享受一下,有时候,妇女也会随其丈夫出现在茶馆中。苏州城外的甪直镇,饮茶的男子约占总数的70%,“拍曲子”的约占总数的45%。在江阴的某些地区,有些农民则不愿种地,“到街上来学一种时髦,就是坐在茶馆里,打麻雀[牌] ,说闲话,吸鸦片,直到太阳西坠”;还有的人,“天天邀了几个朋友,饮酒,行令,斗牌”。武进农家,“家中稍有资产者,多不能长期维持,浪子一出,每将其祖传产业,为挹注赌博及吞云吐雾之用”。

镇江,“人民多以茶寮生活为乐……至乡区茶肆,昔有吃讲茶之风气,经政府举行茶馆登记,严加取缔,已不多见”。

苏北地区则迥然不同。明以后,苏北人认为喝茶是不可思议的事,这种不能饱肚子的消费物品,纯属浪费,只有败家子才会沾染这类物品。卜凯描写的河北盐山县的情形实际上也适合于苏北:“那个地方的农民,不仅穷得吃不起茶,甚至于连点开水都不能煮开来吃,这是因为燃料太贵的缘故。”

即使奉行“居家宜俭,待客须厚”的大部分江南人,在吴江县开弦弓村,举行仪式的场合是没有节俭的观念的。丧葬和结婚仪式上的开支不被看作个人的消费,而是被视为承担社会义务。一个好儿子必须为其父提供尽可能好的棺材和坟墓。在结婚仪式上,双方父母要备上最好的结婚礼物和嫁妆,并要尽力提供最丰盛的宴席。

江南城市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收入。1950年,苏南土地改革部门将其划分为4个级别。第一级别为,工商业家、资本家代理人、富户;第二级别为普通工商业家、自由职业者、普通住户;第三级别为一般公务员、小商人、家庭手工业者、一般自由职业者;第四级别为出卖劳动力者、工人、小手工业者、小贩、城市贫民。第一阶层在无锡和苏州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22%和3.88%,在镇江、常州两地均为3.54%;第二阶层在无锡和苏州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9.01%和15.49%,在镇江、常州均为17.31%;第三阶层在无锡和苏州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5.48%和27.29%,在镇江、常州均为26.35%;第四阶层在无锡和苏州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2.29%和53.34%,在镇江、常州均为52.80%。

不同阶层的消费总额有很大的差别,但据统计,即使是苏南最底层居民,其消费水平也达到相当的高度。苏南第一级别中,每人每年消费总额约合米2017斤,第二级别约合1019斤,第三级别约合1088斤,第四级别约合762斤。

江南城市居民的消费中,最基本的食物消费方面,结构比较合理、营养较为丰富,日常消费多为精细食物。以各市平均而论,无锡消费的米、面粉和糖最多,分别为322斤、29.97斤和3.35斤;油和蔬菜的消耗量以苏州最高,每年每人平均消费油和蔬菜分别为11.06斤和18.35斤;镇江各级别用盐最多,每年人均用盐11.99斤。人均消费粮食最少的是苏州地区,每人每年平均仅消费米和面粉的总量为271.98斤,尤其是第一、二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总量都不足200斤。以不同级别的消费而论,只有镇江地区级别越高的家庭,消费的米和面粉总量越多;常州地区第二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要明显高于第一级别,第三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又明显高于第二级别;无锡地区以第一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数量最低,仅为210斤左右,其他第二、第三和第四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总量基本相同,均在350—360斤左右。

有人指出:“淮河以至江南,完全吃米。吃米地方之蔬菜,较吃麦地方之蔬菜为丰富。乡人有时且啖鱼嚼肉。淮河以北即不如此。饭时有一二碗素菜即为已足。吃肉之次数极少。一年除新年、端午、中秋及收粮食时期以外,是无肉可吃。”

对江南城市居民而言,米和面粉已不属于美食之列,在苏州、常州、无锡地区,都有收入较高的级别消费米、面较少的现象,尤其是苏州、无锡两地,由于收入高的居民消费的肉、鱼等副食品较多,米、面的消费大为下降,这不是生活水平下降的表现,而是生活程度提高的证明。就平均数而言,苏州地区消费的肉、鱼数量最多,每人每年平均分别达到10.45斤和7.72斤;无锡消费肉的数量仅次于苏州,每人每年平均为8.77斤。

据调查者分析:“副食的每人每年消费量,以无锡为最大,食油、肉的数量,都居第一,苏州次之。但无锡、苏州每人消费盐的数量则较少,镇江与此相反,一般副食的消费量都较低,而盐的消费量则最多。这可以由经济情况来解释,苏、锡二区工农业生产较发达,人民生活比较优裕,副食消费较多,盐的消费则较少,因为可以用别的较贵的味料来代替,如糖、酱油等。……用酱油数量多的地区,用盐量即较少,常州区的副食消费情况也次于苏、锡。”

江南太湖流域,西起茅山东麓,东至上海松江,水利发达,土壤肥沃,其稻多系晚种粳稻;武进、无锡以东,籼稻较少,粳稻愈多,冬季轮种小麦,春季育蚕收茧,一年可有数次收获。宜兴稻米种类繁多,籼米中最早熟的为蝉鸣稻(有的地方称为“干河米”),两个月就成熟。籼稻有细子红、横银条,秔稻有大黄、晚青、天落、黄老、来乌等名称,糯米有金钗、白果、朱砂、槐华、芝麻、牛筋、羊脂、虎皮、乌香、赤马鬃等。大小麦有红、白两种;元麦又名“麦”,有紫、黄两种。据说江南麦子夜里开花,江北麦子白天开花。荞麦夏天开花、冬天结实。豆类有黄豆、豌豆、绿豆、蚕豆、扁豆、眉豇豆等。南方甚少种植高粱、玉米。

民国早期的教科书中,列举江苏省稻米的产区有二:一为江南区,如宜兴、无锡、常熟、吴江、青浦、松江、武进、吴县、太仓等县;另一个为里下河区,自清江浦向南,中经高邮、宝应,至扬州、镇江。其中尤以江南吴县、常熟、吴江等县产米最多。全省稻田约52400多平方公里,年产额为五六千万石。全省有四大米市,分布在江都的仙女庙、无锡的北塘、吴江的同里和时属江苏的上海南市。

苏北最重要的食粮为明代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玉蜀黍)和甘薯。玉米有红、白、黄、褐、大小、粘粳数种;又称玉高粱、戎菽、御麦、番麦、苞谷、大蜀黍等。甘薯俗名山芋、地瓜。

江苏南北饮食差距较大。南京居民日食三餐。早晨吃各种点心,多用面粉、糖、盐、酪等做成汤饼、馄饨、糍团、油炸等食品。贫穷人家喜欢用锅底焦饭(锅巴)以代点心。明代遗老周星喜食锅巴,人称其为“锅巴老爹”。

南京人早餐多不食粥,只有病人才食粥。夏季昼长,下午增加一次小餐,称为“中点心”,有煮菱角、熟藕、糖芋、茯苓糕、黄松糕、甑儿糕等。街市上常有人担卖甑儿糕,适合老少无牙者食用。中午、下午均吃米饭,有羊、猪、鸡、鸭等,佐以蔬菜瓜果。另有腌制竹笋、莴苣、萝卜、生姜、豆菽等各种小菜。寒俭之家则食用粗饭、肉食。下酒菜除购自市场外,有油炸小蟹、小鱼等。有人喜欢用面粉裹虾油炸,做成虾饼;有人用藕团油炸做成藕饼,拿到街市上,摇小铜鼓出售。正式宴会用海鲜较多,有鲨鱼翅等,燕窝则不常用。喝绍兴花雕酒,以“竹叶青”为佳,次则镇江“百花酒”。可雇用厨师办宴,也可让酒馆代办。晚清南京已出现番菜馆(西餐馆),华洋菜品均有。

六合人不常宰杀牲口。茶坊、酒肆通常客满。即使贫穷人家,也经常从市场上买肉烹调。有些人饮食非常奢侈,且请人唱戏跳舞。食物有豆油、麻油、花生油、菜油、豆酱(酱油)、醋、酒(米酒、麦酒、高粱酒)、烟丝、豆粉、粉丝、藕粉、麦粉、挂面等。

南通地区,在明代中前期,岁时燕会,一般每席宾主4人,如果宾客较多,则主人坐于宾侧,用一瓷杯行酒。如果客人喝不完,主人则罚一大杯。菜肴、果品、酒多从市集上买回,不求奢侈。有的普通百姓全年不宴客,有亲友上门,则以便饭相待,客人不认为受到怠慢。高门巨家没有大事不张筵,不设彩,不用歌舞戏。偶尔有之,则里中乡亲全都前往观看,大家要谈论好几天。嘉靖朝以后,南通居民虽然无事,一月也宴客好几次。菜肴果品务求贵重,一杯羹即价值百文、千文,并用歌舞戏优。

史载:“吴人好食而精,调酌烹饪,莫不善加讲究,故味多可口。其羹肴以少为贵,一碟之馔,举箸可尽,食且不饱,而察其味美,即能得人赞许,反之则虽杯盘满盛,亦无足取者。又好另食,糖果饼饵,家常不绝,盖食之环境既丰富,非有补助物品不足以厌其欲也。”此说大致不谬。

据常熟一位家中有10亩田、一头牛的学徒回忆,每到秋收,他们一家4口人可以吃上新米饭、粞团子、南瓜饼。吴江县开弦弓村,在农忙季节,饭食非常丰盛,鱼和肉是常见之物。句容地区,饮食嗜好,“宴会多饮土产米酒,解渴多饮安徽之茶,食料则以米为主体,其间有面食或其他杂粮者甚多”。出身小康家庭的钱穆回忆:“先父钦素清简,率常以鲫鱼汤、银鱼鸡蛋、面筋塞肉、熏鱼、瘦肉丸、虾仁等数味为止。先母精烹饪。先父在外得佳肴,归告先母,必能依所言调制,惬先父之意。”

武进,“婚丧事件,贺客或吊客,只送少数礼仪,而婚丧之家,例须招待三日饮食。故糜赀甚巨”。

镇江,“乡间人民,生活虽不如城区中人之家,但比贫者为优。类皆自耕农自织自筑,虽薄衣粗食隘室,尚可温饱。每日三餐,农忙时节,则四五餐不等。更有饕餮成俗,如宝堰一镇,酒店、饭馆林立。老农常作醉翁,可见其生活之不恶也”。苏州地区,“即中人之家,一粥一饭,无饥色者,服食已视为不可少矣。夫如是,始能表示其身份,而不为人所鄙夷”。

江南地区享受资料的支出已占消费支出的很大部分。常熟民众平时交际多以酒楼、茶肆为会集处所,供膳饮酒,一般人已习惯于早茶、晚茶和夜酒。茶楼酒肆约占全县商店的20%。1933年,学者在常熟发现:“茶馆业林立,农民三五一桌,几无虚席,光身赤脚,且饮且谈,闻茶资每壶只铜圆六枚,可以尽冲开水,闲坐整日。全个常熟的农夫差不多都有这样趣味。”吴江县开弦弓村,男人们通常每隔一周到10天,就要到茶馆中享受一下,有时候,妇女也会随其丈夫出现在茶馆中。苏州城外的甪直镇,饮茶的男子约占总数的70%,“拍曲子”的约占总数的45%。在江阴的某些地区,有些农民则不愿种地,“到街上来学一种时髦,就是坐在茶馆里,打麻雀[牌] ,说闲话,吸鸦片,直到太阳西坠”;还有的人,“天天邀了几个朋友,饮酒,行令,斗牌”。武进农家,“家中稍有资产者,多不能长期维持,浪子一出,每将其祖传产业,为挹注赌博及吞云吐雾之用”。

镇江,“人民多以茶寮生活为乐……至乡区茶肆,昔有吃讲茶之风气,经政府举行茶馆登记,严加取缔,已不多见”。

苏北地区则迥然不同。明以后,苏北人认为喝茶是不可思议的事,这种不能饱肚子的消费物品,纯属浪费,只有败家子才会沾染这类物品。卜凯描写的河北盐山县的情形实际上也适合于苏北:“那个地方的农民,不仅穷得吃不起茶,甚至于连点开水都不能煮开来吃,这是因为燃料太贵的缘故。”

即使奉行“居家宜俭,待客须厚”的大部分江南人,在吴江县开弦弓村,举行仪式的场合是没有节俭的观念的。丧葬和结婚仪式上的开支不被看作个人的消费,而是被视为承担社会义务。一个好儿子必须为其父提供尽可能好的棺材和坟墓。在结婚仪式上,双方父母要备上最好的结婚礼物和嫁妆,并要尽力提供最丰盛的宴席。

江南城市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收入。1950年,苏南土地改革部门将其划分为4个级别。第一级别为,工商业家、资本家代理人、富户;第二级别为普通工商业家、自由职业者、普通住户;第三级别为一般公务员、小商人、家庭手工业者、一般自由职业者;第四级别为出卖劳动力者、工人、小手工业者、小贩、城市贫民。第一阶层在无锡和苏州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22%和3.88%,在镇江、常州两地均为3.54%;第二阶层在无锡和苏州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9.01%和15.49%,在镇江、常州均为17.31%;第三阶层在无锡和苏州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5.48%和27.29%,在镇江、常州均为26.35%;第四阶层在无锡和苏州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2.29%和53.34%,在镇江、常州均为52.80%。

不同阶层的消费总额有很大的差别,但据统计,即使是苏南最底层居民,其消费水平也达到相当的高度。苏南第一级别中,每人每年消费总额约合米2017斤,第二级别约合1019斤,第三级别约合1088斤,第四级别约合762斤。

江南城市居民的消费中,最基本的食物消费方面,结构比较合理、营养较为丰富,日常消费多为精细食物。以各市平均而论,无锡消费的米、面粉和糖最多,分别为322斤、29.97斤和3.35斤;油和蔬菜的消耗量以苏州最高,每年每人平均消费油和蔬菜分别为11.06斤和18.35斤;镇江各级别用盐最多,每年人均用盐11.99斤。人均消费粮食最少的是苏州地区,每人每年平均仅消费米和面粉的总量为271.98斤,尤其是第一、二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总量都不足200斤。以不同级别的消费而论,只有镇江地区级别越高的家庭,消费的米和面粉总量越多;常州地区第二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要明显高于第一级别,第三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又明显高于第二级别;无锡地区以第一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数量最低,仅为210斤左右,其他第二、第三和第四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总量基本相同,均在350—360斤左右。

有人指出:“淮河以至江南,完全吃米。吃米地方之蔬菜,较吃麦地方之蔬菜为丰富。乡人有时且啖鱼嚼肉。淮河以北即不如此。饭时有一二碗素菜即为已足。吃肉之次数极少。一年除新年、端午、中秋及收粮食时期以外,是无肉可吃。”

对江南城市居民而言,米和面粉已不属于美食之列,在苏州、常州、无锡地区,都有收入较高的级别消费米、面较少的现象,尤其是苏州、无锡两地,由于收入高的居民消费的肉、鱼等副食品较多,米、面的消费大为下降,这不是生活水平下降的表现,而是生活程度提高的证明。就平均数而言,苏州地区消费的肉、鱼数量最多,每人每年平均分别达到10.45斤和7.72斤;无锡消费肉的数量仅次于苏州,每人每年平均为8.77斤。

据调查者分析:“副食的每人每年消费量,以无锡为最大,食油、肉的数量,都居第一,苏州次之。但无锡、苏州每人消费盐的数量则较少,镇江与此相反,一般副食的消费量都较低,而盐的消费量则最多。这可以由经济情况来解释,苏、锡二区工农业生产较发达,人民生活比较优裕,副食消费较多,盐的消费则较少,因为可以用别的较贵的味料来代替,如糖、酱油等。……用酱油数量多的地区,用盐量即较少,常州区的副食消费情况也次于苏、锡。”

江南太湖流域,西起茅山东麓,东至上海松江,水利发达,土壤肥沃,其稻多系晚种粳稻;武进、无锡以东,籼稻较少,粳稻愈多,冬季轮种小麦,春季育蚕收茧,一年可有数次收获。宜兴稻米种类繁多,籼米中最早熟的为蝉鸣稻(有的地方称为“干河米”),两个月就成熟。籼稻有细子红、横银条,秔稻有大黄、晚青、天落、黄老、来乌等名称,糯米有金钗、白果、朱砂、槐华、芝麻、牛筋、羊脂、虎皮、乌香、赤马鬃等。大小麦有红、白两种;元麦又名“麦”,有紫、黄两种。据说江南麦子夜里开花,江北麦子白天开花。荞麦夏天开花、冬天结实。豆类有黄豆、豌豆、绿豆、蚕豆、扁豆、眉豇豆等。南方甚少种植高粱、玉米。

民国早期的教科书中,列举江苏省稻米的产区有二:一为江南区,如宜兴、无锡、常熟、吴江、青浦、松江、武进、吴县、太仓等县;另一个为里下河区,自清江浦向南,中经高邮、宝应,至扬州、镇江。其中尤以江南吴县、常熟、吴江等县产米最多。全省稻田约52400多平方公里,年产额为五六千万石。全省有四大米市,分布在江都的仙女庙、无锡的北塘、吴江的同里和时属江苏的上海南市。

苏北最重要的食粮为明代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玉蜀黍)和甘薯。玉米有红、白、黄、褐、大小、粘粳数种;又称玉高粱、戎菽、御麦、番麦、苞谷、大蜀黍等。甘薯俗名山芋、地瓜。

江苏南北饮食差距较大。南京居民日食三餐。早晨吃各种点心,多用面粉、糖、盐、酪等做成汤饼、馄饨、糍团、油炸等食品。贫穷人家喜欢用锅底焦饭(锅巴)以代点心。明代遗老周星喜食锅巴,人称其为“锅巴老爹”。

南京人早餐多不食粥,只有病人才食粥。夏季昼长,下午增加一次小餐,称为“中点心”,有煮菱角、熟藕、糖芋、茯苓糕、黄松糕、甑儿糕等。街市上常有人担卖甑儿糕,适合老少无牙者食用。中午、下午均吃米饭,有羊、猪、鸡、鸭等,佐以蔬菜瓜果。另有腌制竹笋、莴苣、萝卜、生姜、豆菽等各种小菜。寒俭之家则食用粗饭、肉食。下酒菜除购自市场外,有油炸小蟹、小鱼等。有人喜欢用面粉裹虾油炸,做成虾饼;有人用藕团油炸做成藕饼,拿到街市上,摇小铜鼓出售。正式宴会用海鲜较多,有鲨鱼翅等,燕窝则不常用。喝绍兴花雕酒,以“竹叶青”为佳,次则镇江“百花酒”。可雇用厨师办宴,也可让酒馆代办。晚清南京已出现番菜馆(西餐馆),华洋菜品均有。

六合人不常宰杀牲口。茶坊、酒肆通常客满。即使贫穷人家,也经常从市场上买肉烹调。有些人饮食非常奢侈,且请人唱戏跳舞。食物有豆油、麻油、花生油、菜油、豆酱(酱油)、醋、酒(米酒、麦酒、高粱酒)、烟丝、豆粉、粉丝、藕粉、麦粉、挂面等。

南通地区,在明代中前期,岁时燕会,一般每席宾主4人,如果宾客较多,则主人坐于宾侧,用一瓷杯行酒。如果客人喝不完,主人则罚一大杯。菜肴、果品、酒多从市集上买回,不求奢侈。有的普通百姓全年不宴客,有亲友上门,则以便饭相待,客人不认为受到怠慢。高门巨家没有大事不张筵,不设彩,不用歌舞戏。偶尔有之,则里中乡亲全都前往观看,大家要谈论好几天。嘉靖朝以后,南通居民虽然无事,一月也宴客好几次。菜肴果品务求贵重,一杯羹即价值百文、千文,并用歌舞戏优。

史载:“吴人好食而精,调酌烹饪,莫不善加讲究,故味多可口。其羹肴以少为贵,一碟之馔,举箸可尽,食且不饱,而察其味美,即能得人赞许,反之则虽杯盘满盛,亦无足取者。又好另食,糖果饼饵,家常不绝,盖食之环境既丰富,非有补助物品不足以厌其欲也。”此说大致不谬。

据常熟一位家中有10亩田、一头牛的学徒回忆,每到秋收,他们一家4口人可以吃上新米饭、粞团子、南瓜饼。吴江县开弦弓村,在农忙季节,饭食非常丰盛,鱼和肉是常见之物。句容地区,饮食嗜好,“宴会多饮土产米酒,解渴多饮安徽之茶,食料则以米为主体,其间有面食或其他杂粮者甚多”。出身小康家庭的钱穆回忆:“先父钦素清简,率常以鲫鱼汤、银鱼鸡蛋、面筋塞肉、熏鱼、瘦肉丸、虾仁等数味为止。先母精烹饪。先父在外得佳肴,归告先母,必能依所言调制,惬先父之意。”

武进,“婚丧事件,贺客或吊客,只送少数礼仪,而婚丧之家,例须招待三日饮食。故糜赀甚巨”。

镇江,“乡间人民,生活虽不如城区中人之家,但比贫者为优。类皆自耕农自织自筑,虽薄衣粗食隘室,尚可温饱。每日三餐,农忙时节,则四五餐不等。更有饕餮成俗,如宝堰一镇,酒店、饭馆林立。老农常作醉翁,可见其生活之不恶也”。苏州地区,“即中人之家,一粥一饭,无饥色者,服食已视为不可少矣。夫如是,始能表示其身份,而不为人所鄙夷”。

江南地区享受资料的支出已占消费支出的很大部分。常熟民众平时交际多以酒楼、茶肆为会集处所,供膳饮酒,一般人已习惯于早茶、晚茶和夜酒。茶楼酒肆约占全县商店的20%。1933年,学者在常熟发现:“茶馆业林立,农民三五一桌,几无虚席,光身赤脚,且饮且谈,闻茶资每壶只铜圆六枚,可以尽冲开水,闲坐整日。全个常熟的农夫差不多都有这样趣味。”吴江县开弦弓村,男人们通常每隔一周到10天,就要到茶馆中享受一下,有时候,妇女也会随其丈夫出现在茶馆中。苏州城外的甪直镇,饮茶的男子约占总数的70%,“拍曲子”的约占总数的45%。在江阴的某些地区,有些农民则不愿种地,“到街上来学一种时髦,就是坐在茶馆里,打麻雀[牌] ,说闲话,吸鸦片,直到太阳西坠”;还有的人,“天天邀了几个朋友,饮酒,行令,斗牌”。武进农家,“家中稍有资产者,多不能长期维持,浪子一出,每将其祖传产业,为挹注赌博及吞云吐雾之用”。

镇江,“人民多以茶寮生活为乐……至乡区茶肆,昔有吃讲茶之风气,经政府举行茶馆登记,严加取缔,已不多见”。

苏北地区则迥然不同。明以后,苏北人认为喝茶是不可思议的事,这种不能饱肚子的消费物品,纯属浪费,只有败家子才会沾染这类物品。卜凯描写的河北盐山县的情形实际上也适合于苏北:“那个地方的农民,不仅穷得吃不起茶,甚至于连点开水都不能煮开来吃,这是因为燃料太贵的缘故。”

即使奉行“居家宜俭,待客须厚”的大部分江南人,在吴江县开弦弓村,举行仪式的场合是没有节俭的观念的。丧葬和结婚仪式上的开支不被看作个人的消费,而是被视为承担社会义务。一个好儿子必须为其父提供尽可能好的棺材和坟墓。在结婚仪式上,双方父母要备上最好的结婚礼物和嫁妆,并要尽力提供最丰盛的宴席。

江南城市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收入。1950年,苏南土地改革部门将其划分为4个级别。第一级别为,工商业家、资本家代理人、富户;第二级别为普通工商业家、自由职业者、普通住户;第三级别为一般公务员、小商人、家庭手工业者、一般自由职业者;第四级别为出卖劳动力者、工人、小手工业者、小贩、城市贫民。第一阶层在无锡和苏州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22%和3.88%,在镇江、常州两地均为3.54%;第二阶层在无锡和苏州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9.01%和15.49%,在镇江、常州均为17.31%;第三阶层在无锡和苏州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5.48%和27.29%,在镇江、常州均为26.35%;第四阶层在无锡和苏州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2.29%和53.34%,在镇江、常州均为52.80%。

不同阶层的消费总额有很大的差别,但据统计,即使是苏南最底层居民,其消费水平也达到相当的高度。苏南第一级别中,每人每年消费总额约合米2017斤,第二级别约合1019斤,第三级别约合1088斤,第四级别约合762斤。

江南城市居民的消费中,最基本的食物消费方面,结构比较合理、营养较为丰富,日常消费多为精细食物。以各市平均而论,无锡消费的米、面粉和糖最多,分别为322斤、29.97斤和3.35斤;油和蔬菜的消耗量以苏州最高,每年每人平均消费油和蔬菜分别为11.06斤和18.35斤;镇江各级别用盐最多,每年人均用盐11.99斤。人均消费粮食最少的是苏州地区,每人每年平均仅消费米和面粉的总量为271.98斤,尤其是第一、二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总量都不足200斤。以不同级别的消费而论,只有镇江地区级别越高的家庭,消费的米和面粉总量越多;常州地区第二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要明显高于第一级别,第三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又明显高于第二级别;无锡地区以第一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数量最低,仅为210斤左右,其他第二、第三和第四级别消费的米和面粉总量基本相同,均在350—360斤左右。

有人指出:“淮河以至江南,完全吃米。吃米地方之蔬菜,较吃麦地方之蔬菜为丰富。乡人有时且啖鱼嚼肉。淮河以北即不如此。饭时有一二碗素菜即为已足。吃肉之次数极少。一年除新年、端午、中秋及收粮食时期以外,是无肉可吃。”

对江南城市居民而言,米和面粉已不属于美食之列,在苏州、常州、无锡地区,都有收入较高的级别消费米、面较少的现象,尤其是苏州、无锡两地,由于收入高的居民消费的肉、鱼等副食品较多,米、面的消费大为下降,这不是生活水平下降的表现,而是生活程度提高的证明。就平均数而言,苏州地区消费的肉、鱼数量最多,每人每年平均分别达到10.45斤和7.72斤;无锡消费肉的数量仅次于苏州,每人每年平均为8.77斤。

据调查者分析:“副食的每人每年消费量,以无锡为最大,食油、肉的数量,都居第一,苏州次之。但无锡、苏州每人消费盐的数量则较少,镇江与此相反,一般副食的消费量都较低,而盐的消费量则最多。这可以由经济情况来解释,苏、锡二区工农业生产较发达,人民生活比较优裕,副食消费较多,盐的消费则较少,因为可以用别的较贵的味料来代替,如糖、酱油等。……用酱油数量多的地区,用盐量即较少,常州区的副食消费情况也次于苏、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