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江苏风俗史:五丧葬制度及常州居民丧葬规定

江苏风俗史:五丧葬制度及常州居民丧葬规定

【摘要】:元代仍定五服丧制,斩衰、齐衰各服丧3年,大功9月,小功5月,缌麻3月。明太祖令礼官定庶民丧服之制。明初规定,服丧仍守五服之制。顺治初年,制定清代士庶人丧礼,士人和普通百姓死亡,用1层榇朱棺,1付鞍马。规定1月殡,3月葬。常州居民丧葬多3日而殡,其子、其妇于当日成服,向亲友发讣告。如不立即举丧,不受吊即闭丧,可以等到举丧之日受吊。死者亡后49天之内,逢七均要祭拜。死者后代在丧事开始

元代至元七年,中书省议:“民间殡葬,除纸钱外,纸糊房子、金钱、人马并彩帛、衣服、帐幕等物,应截日尽行禁断。”朝廷予以批准。二十一年规定,品官遇有婚丧,按照品秩,可用仪从送迎,禁断没有官品的普通百姓僭越。至大三年(1310年),皇太子令,禁教坊司乐人送殡。

延祐元年(1314年),江南行台御史王奉训奏:“去古日远,风俗日薄。近年以来,江南尤甚。父母之丧,小敛未毕,茹荤饮酒,略无顾忌。至于送殡,管弦歌舞导引灵柩,焚葬之际,张筵排宴,不醉不已。……请今后除蒙古、色目合从本俗,其余人等居丧送殡,不得饮食动乐。违者诸人首告得实,示众断罪,所在官司申禁不禁者,罪亦如之。不惟人子有所惩劝,抑亦风俗少复淳古。”被中书省议从。次年,礼部议:“方今丧服未有定制,除蒙古、色目人各从本俗,其余依乡俗,以麻布为之。江淮习俗,有戴布幞头、布袍为礼者,禁之。”元代仍定五服丧制,斩衰、齐衰各服丧3年,大功9月,小功5月,缌麻3月。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御史高元侃奏:“京师(指南京——引者注)人民,循习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竟无哀戚之情,甚非所以为治。乞禁止以厚风化。”明太祖令礼官定庶民丧服之制。

明初颁《大明令》,多沿袭元代。洪武五年(1372年)诏定丧制:“庶民袭衣一称,用深衣一、大带一、履一双,裙袴衫袜随所用。饭用粱,含钱三。铭旌用红绢五尺。敛随所有,衣衾及亲戚禭仪随所用。棺用坚木,油杉为上,柏次之,土杉松又次之。用黑漆、金漆,不得用朱红。明器一事。功布以白布三尺引柩。柳车以衾覆棺。志石二片,如官之仪。茔地围十八步。祭用豕,随家有无。”又诏:“古之丧礼,以哀戚为本,治丧之具,称家有无。近代以来,富者奢僭犯分,力不足者称贷财物,夸耀殡送,及有惑于风水,停柩经年,不行安葬。宜令中书省臣集议定制,颁行遵守,违者论罪。”又谕礼部:“古有掩骼埋胔之令,近世狃元俗,死者或以火焚,而投其骨于水。伤恩败俗,莫此为甚。其禁止之。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宽闲地为义冢,俾之葬埋。或有宦游远方不能归葬者,官给力费以归之。”

明初规定,服丧仍守五服之制。斩衰服,以最粗的麻布做成,下边不缝。齐衰服,以稍粗麻布裁成,缝下边。大功服,以粗熟布制成。小功服,以稍粗熟布做成。缌麻服,以稍细熟布缝制。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一年)。

顺治初年,制定清代士庶人丧礼,士人和普通百姓死亡,用1层榇朱棺,1付鞍马。初祭用引幡,金银楮币各1000张,3席祭筵,1只羊。大祭与之相同。百日、期年祭,用初祭时的一半祭品。规定1月殡,3月葬。士入殓时穿复衣、襌衣各1件,盖复衾1床,穿常服1套,饭含金银屑3粒,用铭旌。庶人只有1床复衾,饭含银屑3颗,立魂帛。士茔地周长20步,封高6尺。有墓门石碣,圆首方趺。可刻写2篇墓志,柩轝上竹格下垂流苏,上装饰红垩,不用棺翣。用2块引布,1块功布,1辆灵车。庶人茔地周长9步,封高4尺。有志无碣。棺轝用布衾覆棺,不用帏盖。两端饰成黑色,中间饰成红垩。

雍正初年,规定军、民死亡,前后用5袭敛衣,1付鞍马。初祭,2席祭筵,1只羊,大祭相同,常祭减半。诸生、监生棺的罩用青绢,军、民用春布。

雍正十三年(1375年)下诏:“朕闻外省百姓丧葬侈靡,甚至招集亲邻,开筵剧饮,名曰闹丧,且于丧所殡时杂陈百戏。匪唯背理,抑亦忍情。”敕督抚严禁陋习,违者治罪。又谕:“吉凶异道,不得相干。故娶在三年外而聘在三年内者,《春秋》犹以为非。三年之丧,创深痛巨。乃愚民不知礼教,虑服丧后不获嫁娶,遂乘父母疾笃或殡敛未终而贸然为之者,朕甚悯焉。自今伊始,齿朝之士,下逮生监,毋违此制。其皂隶编氓,穷而无告,父母卧疾,赖子妇治饔飧者,任其迎娶盥馈,俟疾瘳或服竟再成婚礼。”

清代服制所载冠、服、绖、屦,多沿前代旧制。五服为:斩衰服用生麻布,旁边及下沿不缝。戴麻冠、束麻绖,穿菅屦,拿竹杖。妇女穿麻屦,不拿竹杖。齐衰服,用熟麻布,旁边及下沿缝上,戴麻冠、束麻绖,穿草屦,拿桐杖;妇女仍穿麻屦。大功服,用粗白布,戴粗白布冠、束粗白布绖,在屦边缘饰以茧布。小功服用稍细白布,穿戴细白布冠、细白布屦。缌麻服用细白布,细白布绖带,屦上不用其他饰物。

1912年8月17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礼制》,第一章《男子礼》第一条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礼。”第二条:“庆典、祀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第三条:“公宴、公礼式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第二章《女子礼》第六条规定:“女子礼适用第二条、第三条之规定,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礼。”即所有礼制,包括丧葬时的跪拜改为鞠躬,但江苏民间基本无人遵从。

南京居民举丧,先给吊丧者奉上练帛,发引(出殡)时则在城南安排筵席,凤台、安德门外皆有斋堂。明代多于僧寺设筵,有的人家设席七八百台。在七七(七虞)、百日、期年、禫服等日,均要诵经修斋。

常州居民丧葬多3日而殡,其子、其妇于当日成服,向亲友发讣告。若治丧受吊,一般为3天或5日后闭丧。如不立即举丧,不受吊即闭丧,可以等到举丧之日受吊。受吊后,其子穿戴麻布衣冠登门叩谢。安葬时,庶民家庭一般按照家境来备办各种葬品。官宦家庭,则要备齐方相、刍灵等物品,前面用乐队鼓吹,有人扛着旌幢前导。其子要扶杖,在棺柩前匍匐而行;亲友有的送到郊外,有的送到墓地。邀请里中长者2人,一人题主,一人祭祠后土。葬后3日祭祀。清明、中元、十月朔、腊日、死者忌日均要祭奠。

无锡葬礼多用僧道规制,礼忏诵经,七虞之内,殆无虚日。一次殡葬,大约花费好几户中等家庭的家产。有的家庭亲属死后,因为风水问题,长期不安葬。

盐城居民亲属病重时,要移到正寝中,沐浴、蚤揃(剃发、刮须、修剪指甲),从床上移到地上。气欲绝时,脱去亵衣,换上寿衣。死后陈尸于床首,头向外,在足部系上砖头。第二天,亲属号哭出门,祭祀土地神,称为“送饭”。缝制缟丧服、丧巾给吊丧的亲朋,称为“散孝”。第三日大殓,用纸钱甲马,在路边焚拜,称为“饯程”。死者亡后49天之内,逢七均要祭拜。六虞(六七)时,缌服以上的亲属均到场祭奠。死者后代在丧事开始时,要散开头发,用麻束括;临殓时翦下头发,放到棺孔中,称为“挽钉”。送葬后,服丧的亲属按五服规制穿不同的丧服。用芦苇扎成“泣杖”,安葬时放到死者墓前。在棺前端题识死者衔名,称“题和”。富人家庭常聘请仪仗为导引,其他铭旌、画翣、魌头、亚牌、雪柳等齐备。题主要空一点儿,延请乡里有名望的人来点上,称为“鸿题”。葬后3日上坟,称为“复山”。清明、中元、冬至、除日均要祭祀。有祠堂家族,在春、秋季月(三月和十二月)一起祭祀祖先。

沛县居民亲属死亡后,其子擗踊号哭,亲手为死者穿寿衣、放置饭含物。殓葬次日,讣告亲友,行家祭礼。晩上张灯火,带上明器到郊外焚化,号哭而返,称为“送行”。通常没有僧道诵经等事;无隆杀(不分尊卑),丧服以36月为断绝。已出嫁的女儿也要为父母服斩衰丧。该县盛行缓葬,往往停柩数十年。

顺治初年,制定清代士庶人丧礼,士人和普通百姓死亡,用1层榇朱棺,1付鞍马。初祭用引幡,金银楮币各1000张,3席祭筵,1只羊。大祭与之相同。百日、期年祭,用初祭时的一半祭品。规定1月殡,3月葬。士入殓时穿复衣、襌衣各1件,盖复衾1床,穿常服1套,饭含金银屑3粒,用铭旌。庶人只有1床复衾,饭含银屑3颗,立魂帛。士茔地周长20步,封高6尺。有墓门石碣,圆首方趺。可刻写2篇墓志,柩轝上竹格下垂流苏,上装饰红垩,不用棺翣。用2块引布,1块功布,1辆灵车。庶人茔地周长9步,封高4尺。有志无碣。棺轝用布衾覆棺,不用帏盖。两端饰成黑色,中间饰成红垩。

雍正初年,规定军、民死亡,前后用5袭敛衣,1付鞍马。初祭,2席祭筵,1只羊,大祭相同,常祭减半。诸生、监生棺的罩用青绢,军、民用春布。

雍正十三年(1375年)下诏:“朕闻外省百姓丧葬侈靡,甚至招集亲邻,开筵剧饮,名曰闹丧,且于丧所殡时杂陈百戏。匪唯背理,抑亦忍情。”敕督抚严禁陋习,违者治罪。又谕:“吉凶异道,不得相干。故娶在三年外而聘在三年内者,《春秋》犹以为非。三年之丧,创深痛巨。乃愚民不知礼教,虑服丧后不获嫁娶,遂乘父母疾笃或殡敛未终而贸然为之者,朕甚悯焉。自今伊始,齿朝之士,下逮生监,毋违此制。其皂隶编氓,穷而无告,父母卧疾,赖子妇治饔飧者,任其迎娶盥馈,俟疾瘳或服竟再成婚礼。”

清代服制所载冠、服、绖、屦,多沿前代旧制。五服为:斩衰服用生麻布,旁边及下沿不缝。戴麻冠、束麻绖,穿菅屦,拿竹杖。妇女穿麻屦,不拿竹杖。齐衰服,用熟麻布,旁边及下沿缝上,戴麻冠、束麻绖,穿草屦,拿桐杖;妇女仍穿麻屦。大功服,用粗白布,戴粗白布冠、束粗白布绖,在屦边缘饰以茧布。小功服用稍细白布,穿戴细白布冠、细白布屦。缌麻服用细白布,细白布绖带,屦上不用其他饰物。

1912年8月17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礼制》,第一章《男子礼》第一条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礼。”第二条:“庆典、祀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第三条:“公宴、公礼式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第二章《女子礼》第六条规定:“女子礼适用第二条、第三条之规定,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礼。”即所有礼制,包括丧葬时的跪拜改为鞠躬,但江苏民间基本无人遵从。

南京居民举丧,先给吊丧者奉上练帛,发引(出殡)时则在城南安排筵席,凤台、安德门外皆有斋堂。明代多于僧寺设筵,有的人家设席七八百台。在七七(七虞)、百日、期年、禫服等日,均要诵经修斋。

常州居民丧葬多3日而殡,其子、其妇于当日成服,向亲友发讣告。若治丧受吊,一般为3天或5日后闭丧。如不立即举丧,不受吊即闭丧,可以等到举丧之日受吊。受吊后,其子穿戴麻布衣冠登门叩谢。安葬时,庶民家庭一般按照家境来备办各种葬品。官宦家庭,则要备齐方相、刍灵等物品,前面用乐队鼓吹,有人扛着旌幢前导。其子要扶杖,在棺柩前匍匐而行;亲友有的送到郊外,有的送到墓地。邀请里中长者2人,一人题主,一人祭祠后土。葬后3日祭祀。清明、中元、十月朔、腊日、死者忌日均要祭奠。

无锡葬礼多用僧道规制,礼忏诵经,七虞之内,殆无虚日。一次殡葬,大约花费好几户中等家庭的家产。有的家庭亲属死后,因为风水问题,长期不安葬。

盐城居民亲属病重时,要移到正寝中,沐浴、蚤揃(剃发、刮须、修剪指甲),从床上移到地上。气欲绝时,脱去亵衣,换上寿衣。死后陈尸于床首,头向外,在足部系上砖头。第二天,亲属号哭出门,祭祀土地神,称为“送饭”。缝制缟丧服、丧巾给吊丧的亲朋,称为“散孝”。第三日大殓,用纸钱甲马,在路边焚拜,称为“饯程”。死者亡后49天之内,逢七均要祭拜。六虞(六七)时,缌服以上的亲属均到场祭奠。死者后代在丧事开始时,要散开头发,用麻束括;临殓时翦下头发,放到棺孔中,称为“挽钉”。送葬后,服丧的亲属按五服规制穿不同的丧服。用芦苇扎成“泣杖”,安葬时放到死者墓前。在棺前端题识死者衔名,称“题和”。富人家庭常聘请仪仗为导引,其他铭旌、画翣、魌头、亚牌、雪柳等齐备。题主要空一点儿,延请乡里有名望的人来点上,称为“鸿题”。葬后3日上坟,称为“复山”。清明、中元、冬至、除日均要祭祀。有祠堂的家族,在春、秋季月(三月和十二月)一起祭祀祖先。

沛县居民亲属死亡后,其子擗踊号哭,亲手为死者穿寿衣、放置饭含物。殓葬次日,讣告亲友,行家祭礼。晩上张灯火,带上明器到郊外焚化,号哭而返,称为“送行”。通常没有僧道诵经等事;无隆杀(不分尊卑),丧服以36月为断绝。已出嫁的女儿也要为父母服斩衰丧。该县盛行缓葬,往往停柩数十年。

顺治初年,制定清代士庶人丧礼,士人和普通百姓死亡,用1层榇朱棺,1付鞍马。初祭用引幡,金银楮币各1000张,3席祭筵,1只羊。大祭与之相同。百日、期年祭,用初祭时的一半祭品。规定1月殡,3月葬。士入殓时穿复衣、襌衣各1件,盖复衾1床,穿常服1套,饭含金银屑3粒,用铭旌。庶人只有1床复衾,饭含银屑3颗,立魂帛。士茔地周长20步,封高6尺。有墓门石碣,圆首方趺。可刻写2篇墓志,柩轝上竹格下垂流苏,上装饰红垩,不用棺翣。用2块引布,1块功布,1辆灵车。庶人茔地周长9步,封高4尺。有志无碣。棺轝用布衾覆棺,不用帏盖。两端饰成黑色,中间饰成红垩。

雍正初年,规定军、民死亡,前后用5袭敛衣,1付鞍马。初祭,2席祭筵,1只羊,大祭相同,常祭减半。诸生、监生棺的罩用青绢,军、民用春布。

雍正十三年(1375年)下诏:“朕闻外省百姓丧葬侈靡,甚至招集亲邻,开筵剧饮,名曰闹丧,且于丧所殡时杂陈百戏。匪唯背理,抑亦忍情。”敕督抚严禁陋习,违者治罪。又谕:“吉凶异道,不得相干。故娶在三年外而聘在三年内者,《春秋》犹以为非。三年之丧,创深痛巨。乃愚民不知礼教,虑服丧后不获嫁娶,遂乘父母疾笃或殡敛未终而贸然为之者,朕甚悯焉。自今伊始,齿朝之士,下逮生监,毋违此制。其皂隶编氓,穷而无告,父母卧疾,赖子妇治饔飧者,任其迎娶盥馈,俟疾瘳或服竟再成婚礼。”

清代服制所载冠、服、绖、屦,多沿前代旧制。五服为:斩衰服用生麻布,旁边及下沿不缝。戴麻冠、束麻绖,穿菅屦,拿竹杖。妇女穿麻屦,不拿竹杖。齐衰服,用熟麻布,旁边及下沿缝上,戴麻冠、束麻绖,穿草屦,拿桐杖;妇女仍穿麻屦。大功服,用粗白布,戴粗白布冠、束粗白布绖,在屦边缘饰以茧布。小功服用稍细白布,穿戴细白布冠、细白布屦。缌麻服用细白布,细白布绖带,屦上不用其他饰物。

1912年8月17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礼制》,第一章《男子礼》第一条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礼。”第二条:“庆典、祀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第三条:“公宴、公礼式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第二章《女子礼》第六条规定:“女子礼适用第二条、第三条之规定,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礼。”即所有礼制,包括丧葬时的跪拜改为鞠躬,但江苏民间基本无人遵从。

南京居民举丧,先给吊丧者奉上练帛,发引(出殡)时则在城南安排筵席,凤台、安德门外皆有斋堂。明代多于僧寺设筵,有的人家设席七八百台。在七七(七虞)、百日、期年、禫服等日,均要诵经修斋。

常州居民丧葬多3日而殡,其子、其妇于当日成服,向亲友发讣告。若治丧受吊,一般为3天或5日后闭丧。如不立即举丧,不受吊即闭丧,可以等到举丧之日受吊。受吊后,其子穿戴麻布衣冠登门叩谢。安葬时,庶民家庭一般按照家境来备办各种葬品。官宦家庭,则要备齐方相、刍灵等物品,前面用乐队鼓吹,有人扛着旌幢前导。其子要扶杖,在棺柩前匍匐而行;亲友有的送到郊外,有的送到墓地。邀请里中长者2人,一人题主,一人祭祠后土。葬后3日祭祀。清明、中元、十月朔、腊日、死者忌日均要祭奠。

无锡葬礼多用僧道规制,礼忏诵经,七虞之内,殆无虚日。一次殡葬,大约花费好几户中等家庭的家产。有的家庭亲属死后,因为风水问题,长期不安葬。

盐城居民亲属病重时,要移到正寝中,沐浴、蚤揃(剃发、刮须、修剪指甲),从床上移到地上。气欲绝时,脱去亵衣,换上寿衣。死后陈尸于床首,头向外,在足部系上砖头。第二天,亲属号哭出门,祭祀土地神,称为“送饭”。缝制缟丧服、丧巾给吊丧的亲朋,称为“散孝”。第三日大殓,用纸钱甲马,在路边焚拜,称为“饯程”。死者亡后49天之内,逢七均要祭拜。六虞(六七)时,缌服以上的亲属均到场祭奠。死者后代在丧事开始时,要散开头发,用麻束括;临殓时翦下头发,放到棺孔中,称为“挽钉”。送葬后,服丧的亲属按五服规制穿不同的丧服。用芦苇扎成“泣杖”,安葬时放到死者墓前。在棺前端题识死者衔名,称“题和”。富人家庭常聘请仪仗为导引,其他铭旌、画翣、魌头、亚牌、雪柳等齐备。题主要空一点儿,延请乡里有名望的人来点上,称为“鸿题”。葬后3日上坟,称为“复山”。清明、中元、冬至、除日均要祭祀。有祠堂的家族,在春、秋季月(三月和十二月)一起祭祀祖先。

沛县居民亲属死亡后,其子擗踊号哭,亲手为死者穿寿衣、放置饭含物。殓葬次日,讣告亲友,行家祭礼。晩上张灯火,带上明器到郊外焚化,号哭而返,称为“送行”。通常没有僧道诵经等事;无隆杀(不分尊卑),丧服以36月为断绝。已出嫁的女儿也要为父母服斩衰丧。该县盛行缓葬,往往停柩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