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崇奉儒学,强调孝悌,重视礼仪,盛行厚葬。许多人在亲属活着时不予赡养,“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这一风俗显然源自楚国,桃弧棘矢皆为楚国开国重器。徐州后山西汉墓上层为夫妻同穴合葬的石坑竖穴石椁墓。合葬于同一石椁内的墓葬在西汉晚期出现,西汉末至新莽时期最为流行。墓室中部棺室分东、西二棺室,推测为夫妻合葬。......
2023-07-31
元代至元七年,中书省议:“民间殡葬,除纸钱外,纸糊房子、金钱、人马并彩帛、衣服、帐幕等物,应截日尽行禁断。”朝廷予以批准。二十一年规定,品官遇有婚丧,按照品秩,可用仪从送迎,禁断没有官品的普通百姓僭越。至大三年(1310年),皇太子令,禁教坊司乐人送殡。
延祐元年(1314年),江南行台御史王奉训奏:“去古日远,风俗日薄。近年以来,江南尤甚。父母之丧,小敛未毕,茹荤饮酒,略无顾忌。至于送殡,管弦歌舞导引灵柩,焚葬之际,张筵排宴,不醉不已。……请今后除蒙古、色目合从本俗,其余人等居丧送殡,不得饮食动乐。违者诸人首告得实,示众断罪,所在官司申禁不禁者,罪亦如之。不惟人子有所惩劝,抑亦风俗少复淳古。”被中书省议从。次年,礼部议:“方今丧服未有定制,除蒙古、色目人各从本俗,其余依乡俗,以麻布为之。江淮习俗,有戴布幞头、布袍为礼者,禁之。”元代仍定五服丧制,斩衰、齐衰各服丧3年,大功9月,小功5月,缌麻3月。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御史高元侃奏:“京师(指南京——引者注)人民,循习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竟无哀戚之情,甚非所以为治。乞禁止以厚风化。”明太祖令礼官定庶民丧服之制。
明初颁《大明令》,多沿袭元代。洪武五年(1372年)诏定丧制:“庶民袭衣一称,用深衣一、大带一、履一双,裙袴衫袜随所用。饭用粱,含钱三。铭旌用红绢五尺。敛随所有,衣衾及亲戚禭仪随所用。棺用坚木,油杉为上,柏次之,土杉松又次之。用黑漆、金漆,不得用朱红。明器一事。功布以白布三尺引柩。柳车以衾覆棺。志石二片,如官之仪。茔地围十八步。祭用豕,随家有无。”又诏:“古之丧礼,以哀戚为本,治丧之具,称家有无。近代以来,富者奢僭犯分,力不足者称贷财物,夸耀殡送,及有惑于风水,停柩经年,不行安葬。宜令中书省臣集议定制,颁行遵守,违者论罪。”又谕礼部:“古有掩骼埋胔之令,近世狃元俗,死者或以火焚,而投其骨于水。伤恩败俗,莫此为甚。其禁止之。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宽闲地为义冢,俾之葬埋。或有宦游远方不能归葬者,官给力费以归之。”
明初规定,服丧仍守五服之制。斩衰服,以最粗的麻布做成,下边不缝。齐衰服,以稍粗麻布裁成,缝下边。大功服,以粗熟布制成。小功服,以稍粗熟布做成。缌麻服,以稍细熟布缝制。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一年)。
顺治初年,制定清代士庶人丧礼,士人和普通百姓死亡,用1层榇朱棺,1付鞍马。初祭用引幡,金银楮币各1000张,3席祭筵,1只羊。大祭与之相同。百日、期年祭,用初祭时的一半祭品。规定1月殡,3月葬。士入殓时穿复衣、襌衣各1件,盖复衾1床,穿常服1套,饭含金银屑3粒,用铭旌。庶人只有1床复衾,饭含银屑3颗,立魂帛。士茔地周长20步,封高6尺。有墓门石碣,圆首方趺。可刻写2篇墓志,柩轝上竹格下垂流苏,上装饰红垩,不用棺翣。用2块引布,1块功布,1辆灵车。庶人茔地周长9步,封高4尺。有志无碣。棺轝用布衾覆棺,不用帏盖。
两端饰成黑色,中间饰成红垩。
雍正初年,规定军、民死亡,前后用5袭敛衣,1付鞍马。初祭,2席祭筵,1只羊,大祭相同,常祭减半。诸生、监生棺的罩用青绢,军、民用春布。
雍正十三年(1375年)下诏:“朕闻外省百姓丧葬侈靡,甚至招集亲邻,开筵剧饮,名曰闹丧,且于丧所殡时杂陈百戏。匪唯背理,抑亦忍情。”敕督抚严禁陋习,违者治罪。又谕:“吉凶异道,不得相干。故娶在三年外而聘在三年内者,《春秋》犹以为非。三年之丧,创深痛巨。乃愚民不知礼教,虑服丧后不获嫁娶,遂乘父母疾笃或殡敛未终而贸然为之者,朕甚悯焉。自今伊始,齿朝之士,下逮生监,毋违此制。其皂隶编氓,穷而无告,父母卧疾,赖子妇治饔飧者,任其迎娶盥馈,俟疾瘳或服竟再成婚礼。”
清代服制所载冠、服、绖、屦,多沿前代旧制。五服为:斩衰服用生麻布,旁边及下沿不缝。戴麻冠、束麻绖,穿菅屦,拿竹杖。妇女穿麻屦,不拿竹杖。齐衰服,用熟麻布,旁边及下沿缝上,戴麻冠、束麻绖,穿草屦,拿桐杖;妇女仍穿麻屦。大功服,用粗白布,戴粗白布冠、束粗白布绖,在屦边缘饰以茧布。小功服用稍细白布,穿戴细白布冠、细白布屦。缌麻服用细白布,细白布绖带,屦上不用其他饰物。
1912年8月17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礼制》,第一章《男子礼》第一条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礼。”第二条:“庆典、祀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第三条:“公宴、公礼式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第二章《女子礼》第六条规定:“女子礼适用第二条、第三条之规定,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礼。”即所有礼制,包括丧葬时的跪拜改为鞠躬,但江苏民间基本无人遵从。
南京居民举丧,先给吊丧者奉上练帛,发引(出殡)时则在城南安排筵席,凤台、安德门外皆有斋堂。明代多于僧寺设筵,有的人家设席七八百台。在七七(七虞)、百日、期年、禫服等日,均要诵经修斋。
常州居民丧葬多3日而殡,其子、其妇于当日成服,向亲友发讣告。若治丧受吊,一般为3天或5日后闭丧。如不立即举丧,不受吊即闭丧,可以等到举丧之日受吊。受吊后,其子穿戴麻布衣冠登门叩谢。安葬时,庶民家庭一般按照家境来备办各种葬品。官宦家庭,则要备齐方相、刍灵等物品,前面用乐队鼓吹,有人扛着旌幢前导。其子要扶杖,在棺柩前匍匐而行;亲友有的送到郊外,有的送到墓地。邀请里中长者2人,一人题主,一人祭祠后土。葬后3日祭祀。清明、中元、十月朔、腊日、死者忌日均要祭奠。
无锡葬礼多用僧道规制,礼忏诵经,七虞之内,殆无虚日。一次殡葬,大约花费好几户中等家庭的家产。有的家庭亲属死后,因为风水问题,长期不安葬。
盐城居民亲属病重时,要移到正寝中,沐浴、蚤揃(剃发、刮须、修剪指甲),从床上移到地上。气欲绝时,脱去亵衣,换上寿衣。死后陈尸于床首,头向外,在足部系上砖头。第二天,亲属号哭出门,祭祀土地神,称为“送饭”。缝制缟丧服、丧巾给吊丧的亲朋,称为“散孝”。第三日大殓,用纸钱甲马,在路边焚拜,称为“饯程”。死者亡后49天之内,逢七均要祭拜。六虞(六七)时,缌服以上的亲属均到场祭奠。死者后代在丧事开始时,要散开头发,用麻束括;临殓时翦下头发,放到棺孔中,称为“挽钉”。送葬后,服丧的亲属按五服规制穿不同的丧服。用芦苇扎成“泣杖”,安葬时放到死者墓前。在棺前端题识死者衔名,称“题和”。富人家庭常聘请仪仗为导引,其他铭旌、画翣、魌头、亚牌、雪柳等齐备。题主要空一点儿,延请乡里有名望的人来点上,称为“鸿题”。葬后3日上坟,称为“复山”。清明、中元、冬至、除日均要祭祀。有祠堂的家族,在春、秋季月(三月和十二月)一起祭祀祖先。
沛县居民亲属死亡后,其子擗踊号哭,亲手为死者穿寿衣、放置饭含物。殓葬次日,讣告亲友,行家祭礼。晩上张灯火,带上明器到郊外焚化,号哭而返,称为“送行”。通常没有僧道诵经等事;无隆杀(不分尊卑),丧服以36月为断绝。已出嫁的女儿也要为父母服斩衰丧。该县盛行缓葬,往往停柩数十年。
顺治初年,制定清代士庶人丧礼,士人和普通百姓死亡,用1层榇朱棺,1付鞍马。初祭用引幡,金银楮币各1000张,3席祭筵,1只羊。大祭与之相同。百日、期年祭,用初祭时的一半祭品。规定1月殡,3月葬。士入殓时穿复衣、襌衣各1件,盖复衾1床,穿常服1套,饭含金银屑3粒,用铭旌。庶人只有1床复衾,饭含银屑3颗,立魂帛。士茔地周长20步,封高6尺。有墓门石碣,圆首方趺。可刻写2篇墓志,柩轝上竹格下垂流苏,上装饰红垩,不用棺翣。用2块引布,1块功布,1辆灵车。庶人茔地周长9步,封高4尺。有志无碣。棺轝用布衾覆棺,不用帏盖。
两端饰成黑色,中间饰成红垩。
雍正初年,规定军、民死亡,前后用5袭敛衣,1付鞍马。初祭,2席祭筵,1只羊,大祭相同,常祭减半。诸生、监生棺的罩用青绢,军、民用春布。
雍正十三年(1375年)下诏:“朕闻外省百姓丧葬侈靡,甚至招集亲邻,开筵剧饮,名曰闹丧,且于丧所殡时杂陈百戏。匪唯背理,抑亦忍情。”敕督抚严禁陋习,违者治罪。又谕:“吉凶异道,不得相干。故娶在三年外而聘在三年内者,《春秋》犹以为非。三年之丧,创深痛巨。乃愚民不知礼教,虑服丧后不获嫁娶,遂乘父母疾笃或殡敛未终而贸然为之者,朕甚悯焉。自今伊始,齿朝之士,下逮生监,毋违此制。其皂隶编氓,穷而无告,父母卧疾,赖子妇治饔飧者,任其迎娶盥馈,俟疾瘳或服竟再成婚礼。”
清代服制所载冠、服、绖、屦,多沿前代旧制。五服为:斩衰服用生麻布,旁边及下沿不缝。戴麻冠、束麻绖,穿菅屦,拿竹杖。妇女穿麻屦,不拿竹杖。齐衰服,用熟麻布,旁边及下沿缝上,戴麻冠、束麻绖,穿草屦,拿桐杖;妇女仍穿麻屦。大功服,用粗白布,戴粗白布冠、束粗白布绖,在屦边缘饰以茧布。小功服用稍细白布,穿戴细白布冠、细白布屦。缌麻服用细白布,细白布绖带,屦上不用其他饰物。
1912年8月17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礼制》,第一章《男子礼》第一条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礼。”第二条:“庆典、祀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第三条:“公宴、公礼式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第二章《女子礼》第六条规定:“女子礼适用第二条、第三条之规定,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礼。”即所有礼制,包括丧葬时的跪拜改为鞠躬,但江苏民间基本无人遵从。
南京居民举丧,先给吊丧者奉上练帛,发引(出殡)时则在城南安排筵席,凤台、安德门外皆有斋堂。明代多于僧寺设筵,有的人家设席七八百台。在七七(七虞)、百日、期年、禫服等日,均要诵经修斋。
常州居民丧葬多3日而殡,其子、其妇于当日成服,向亲友发讣告。若治丧受吊,一般为3天或5日后闭丧。如不立即举丧,不受吊即闭丧,可以等到举丧之日受吊。受吊后,其子穿戴麻布衣冠登门叩谢。安葬时,庶民家庭一般按照家境来备办各种葬品。官宦家庭,则要备齐方相、刍灵等物品,前面用乐队鼓吹,有人扛着旌幢前导。其子要扶杖,在棺柩前匍匐而行;亲友有的送到郊外,有的送到墓地。邀请里中长者2人,一人题主,一人祭祠后土。葬后3日祭祀。清明、中元、十月朔、腊日、死者忌日均要祭奠。
无锡葬礼多用僧道规制,礼忏诵经,七虞之内,殆无虚日。一次殡葬,大约花费好几户中等家庭的家产。有的家庭亲属死后,因为风水问题,长期不安葬。
盐城居民亲属病重时,要移到正寝中,沐浴、蚤揃(剃发、刮须、修剪指甲),从床上移到地上。气欲绝时,脱去亵衣,换上寿衣。死后陈尸于床首,头向外,在足部系上砖头。第二天,亲属号哭出门,祭祀土地神,称为“送饭”。缝制缟丧服、丧巾给吊丧的亲朋,称为“散孝”。第三日大殓,用纸钱甲马,在路边焚拜,称为“饯程”。死者亡后49天之内,逢七均要祭拜。六虞(六七)时,缌服以上的亲属均到场祭奠。死者后代在丧事开始时,要散开头发,用麻束括;临殓时翦下头发,放到棺孔中,称为“挽钉”。送葬后,服丧的亲属按五服规制穿不同的丧服。用芦苇扎成“泣杖”,安葬时放到死者墓前。在棺前端题识死者衔名,称“题和”。富人家庭常聘请仪仗为导引,其他铭旌、画翣、魌头、亚牌、雪柳等齐备。题主要空一点儿,延请乡里有名望的人来点上,称为“鸿题”。葬后3日上坟,称为“复山”。清明、中元、冬至、除日均要祭祀。有祠堂的家族,在春、秋季月(三月和十二月)一起祭祀祖先。
沛县居民亲属死亡后,其子擗踊号哭,亲手为死者穿寿衣、放置饭含物。殓葬次日,讣告亲友,行家祭礼。晩上张灯火,带上明器到郊外焚化,号哭而返,称为“送行”。通常没有僧道诵经等事;无隆杀(不分尊卑),丧服以36月为断绝。已出嫁的女儿也要为父母服斩衰丧。该县盛行缓葬,往往停柩数十年。
顺治初年,制定清代士庶人丧礼,士人和普通百姓死亡,用1层榇朱棺,1付鞍马。初祭用引幡,金银楮币各1000张,3席祭筵,1只羊。大祭与之相同。百日、期年祭,用初祭时的一半祭品。规定1月殡,3月葬。士入殓时穿复衣、襌衣各1件,盖复衾1床,穿常服1套,饭含金银屑3粒,用铭旌。庶人只有1床复衾,饭含银屑3颗,立魂帛。士茔地周长20步,封高6尺。有墓门石碣,圆首方趺。可刻写2篇墓志,柩轝上竹格下垂流苏,上装饰红垩,不用棺翣。用2块引布,1块功布,1辆灵车。庶人茔地周长9步,封高4尺。有志无碣。棺轝用布衾覆棺,不用帏盖。
两端饰成黑色,中间饰成红垩。
雍正初年,规定军、民死亡,前后用5袭敛衣,1付鞍马。初祭,2席祭筵,1只羊,大祭相同,常祭减半。诸生、监生棺的罩用青绢,军、民用春布。
雍正十三年(1375年)下诏:“朕闻外省百姓丧葬侈靡,甚至招集亲邻,开筵剧饮,名曰闹丧,且于丧所殡时杂陈百戏。匪唯背理,抑亦忍情。”敕督抚严禁陋习,违者治罪。又谕:“吉凶异道,不得相干。故娶在三年外而聘在三年内者,《春秋》犹以为非。三年之丧,创深痛巨。乃愚民不知礼教,虑服丧后不获嫁娶,遂乘父母疾笃或殡敛未终而贸然为之者,朕甚悯焉。自今伊始,齿朝之士,下逮生监,毋违此制。其皂隶编氓,穷而无告,父母卧疾,赖子妇治饔飧者,任其迎娶盥馈,俟疾瘳或服竟再成婚礼。”
清代服制所载冠、服、绖、屦,多沿前代旧制。五服为:斩衰服用生麻布,旁边及下沿不缝。戴麻冠、束麻绖,穿菅屦,拿竹杖。妇女穿麻屦,不拿竹杖。齐衰服,用熟麻布,旁边及下沿缝上,戴麻冠、束麻绖,穿草屦,拿桐杖;妇女仍穿麻屦。大功服,用粗白布,戴粗白布冠、束粗白布绖,在屦边缘饰以茧布。小功服用稍细白布,穿戴细白布冠、细白布屦。缌麻服用细白布,细白布绖带,屦上不用其他饰物。
1912年8月17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礼制》,第一章《男子礼》第一条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礼。”第二条:“庆典、祀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第三条:“公宴、公礼式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第二章《女子礼》第六条规定:“女子礼适用第二条、第三条之规定,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礼。”即所有礼制,包括丧葬时的跪拜改为鞠躬,但江苏民间基本无人遵从。
南京居民举丧,先给吊丧者奉上练帛,发引(出殡)时则在城南安排筵席,凤台、安德门外皆有斋堂。明代多于僧寺设筵,有的人家设席七八百台。在七七(七虞)、百日、期年、禫服等日,均要诵经修斋。
常州居民丧葬多3日而殡,其子、其妇于当日成服,向亲友发讣告。若治丧受吊,一般为3天或5日后闭丧。如不立即举丧,不受吊即闭丧,可以等到举丧之日受吊。受吊后,其子穿戴麻布衣冠登门叩谢。安葬时,庶民家庭一般按照家境来备办各种葬品。官宦家庭,则要备齐方相、刍灵等物品,前面用乐队鼓吹,有人扛着旌幢前导。其子要扶杖,在棺柩前匍匐而行;亲友有的送到郊外,有的送到墓地。邀请里中长者2人,一人题主,一人祭祠后土。葬后3日祭祀。清明、中元、十月朔、腊日、死者忌日均要祭奠。
无锡葬礼多用僧道规制,礼忏诵经,七虞之内,殆无虚日。一次殡葬,大约花费好几户中等家庭的家产。有的家庭亲属死后,因为风水问题,长期不安葬。
盐城居民亲属病重时,要移到正寝中,沐浴、蚤揃(剃发、刮须、修剪指甲),从床上移到地上。气欲绝时,脱去亵衣,换上寿衣。死后陈尸于床首,头向外,在足部系上砖头。第二天,亲属号哭出门,祭祀土地神,称为“送饭”。缝制缟丧服、丧巾给吊丧的亲朋,称为“散孝”。第三日大殓,用纸钱甲马,在路边焚拜,称为“饯程”。死者亡后49天之内,逢七均要祭拜。六虞(六七)时,缌服以上的亲属均到场祭奠。死者后代在丧事开始时,要散开头发,用麻束括;临殓时翦下头发,放到棺孔中,称为“挽钉”。送葬后,服丧的亲属按五服规制穿不同的丧服。用芦苇扎成“泣杖”,安葬时放到死者墓前。在棺前端题识死者衔名,称“题和”。富人家庭常聘请仪仗为导引,其他铭旌、画翣、魌头、亚牌、雪柳等齐备。题主要空一点儿,延请乡里有名望的人来点上,称为“鸿题”。葬后3日上坟,称为“复山”。清明、中元、冬至、除日均要祭祀。有祠堂的家族,在春、秋季月(三月和十二月)一起祭祀祖先。
沛县居民亲属死亡后,其子擗踊号哭,亲手为死者穿寿衣、放置饭含物。殓葬次日,讣告亲友,行家祭礼。晩上张灯火,带上明器到郊外焚化,号哭而返,称为“送行”。通常没有僧道诵经等事;无隆杀(不分尊卑),丧服以36月为断绝。已出嫁的女儿也要为父母服斩衰丧。该县盛行缓葬,往往停柩数十年。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两汉崇奉儒学,强调孝悌,重视礼仪,盛行厚葬。许多人在亲属活着时不予赡养,“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这一风俗显然源自楚国,桃弧棘矢皆为楚国开国重器。徐州后山西汉墓上层为夫妻同穴合葬的石坑竖穴石椁墓。合葬于同一石椁内的墓葬在西汉晚期出现,西汉末至新莽时期最为流行。墓室中部棺室分东、西二棺室,推测为夫妻合葬。......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东晋时,北方南迁士族王、谢两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但江南本地豪族顾、陆、朱、张也具备分享中枢权力的势力。陈寅恪指出,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因此,六朝时,江南豪族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江南尚武之风向尚文之风的转变是一致的。......
2023-07-31
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僧伽大师,又名泗州大圣、泗州和尚,原为古印度人,俗姓何氏。濒临泗水的泗州大圣塔,“舟人往来与居人祈祷立应”。全国有泗州大圣神迹的地方不一而举。嘉兴东塔讲寺,“宋初为泗州大圣塔院”。浙江仙居二十都官岭泗州堂,由宋吴里仁建,“祀泗州大圣。春月士女祈梦者甚众”。明以前,通州狼山之巅一直有寺庙,祀泗州大圣。明代行巩,“梦泗州大圣衣覆顶而落发”。康熙十九年,泗州大圣塔遭水淹,沉入洪泽湖底。......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