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崇奉儒学,强调孝悌,重视礼仪,盛行厚葬。许多人在亲属活着时不予赡养,“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这一风俗显然源自楚国,桃弧棘矢皆为楚国开国重器。徐州后山西汉墓上层为夫妻同穴合葬的石坑竖穴石椁墓。合葬于同一石椁内的墓葬在西汉晚期出现,西汉末至新莽时期最为流行。墓室中部棺室分东、西二棺室,推测为夫妻合葬。......
2023-07-31
《颜氏家训》称:江东妇女交游极少,婚姻之家或有十数年未能相识,“惟以信命赠遗致殷勤而已”。但苏州等地,“自非甚贫者,必有婚”。
唐代婚礼,迎娶新妇时,用3升粟填到臼中,一枚席子盖住水井,3斤枲塞住窗户,3支箭放置在门户上。新妇上车,新郎骑马环车3匝。女出嫁时,家中作黍臛。新妇拿到车上,用来蔽膝覆面。新妇进门,公婆以下均从便门出,再从正门进入,说是新妇迹。新妇入门先拜猪枳及灶,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娶妇的人家,继承六朝闹洞房陋俗,常有戏弄新妇之事。腊月娶妇不见婆婆。
吴中男女皆好遨游。岁首会于佛寺,请岁忏。一时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有长期不相见的亲友,多于此时相见。议姻亲,看妇婿,可在此时确定。
择姻亲时,多看家庭贫富。泰州胡瑗(翼之)总结:“嫁女须胜吾家者,娶妇须不若吾家者。”有人问其原因,他称:“嫁胜吾家,则女之事人,必钦必戒;娶妇不若吾家,则妇事舅姑,必执妇道。”这一原则,备受苏人的称道。
在苏北徐州,婚姻的范围似乎很小。白居易《朱陈村》:“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
也有以赡亲之名的不婚者。山阳人徐积,为学志古,奉养乃母。年四十,不婚不娶,不置仆妾。其借口是“不婚,恐异姓不能尽心于母也”。但其母亡后,也不娶妻。楚州通判路振加以干预,方娶妻生子。
唐代婚礼,迎娶新妇时,用3升粟填到臼中,一枚席子盖住水井,3斤枲塞住窗户,3支箭放置在门户上。新妇上车,新郎骑马环车3匝。女出嫁时,家中作黍臛。新妇拿到车上,用来蔽膝覆面。新妇进门,公婆以下均从便门出,再从正门进入,说是新妇迹。新妇入门先拜猪枳及灶,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娶妇的人家,继承六朝闹洞房陋俗,常有戏弄新妇之事。腊月娶妇不见婆婆。
吴中男女皆好遨游。岁首会于佛寺,请岁忏。一时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有长期不相见的亲友,多于此时相见。议姻亲,看妇婿,可在此时确定。
择姻亲时,多看家庭贫富。泰州胡瑗(翼之)总结:“嫁女须胜吾家者,娶妇须不若吾家者。”有人问其原因,他称:“嫁胜吾家,则女之事人,必钦必戒;娶妇不若吾家,则妇事舅姑,必执妇道。”这一原则,备受苏人的称道。
唐代婚礼,迎娶新妇时,用3升粟填到臼中,一枚席子盖住水井,3斤枲塞住窗户,3支箭放置在门户上。新妇上车,新郎骑马环车3匝。女出嫁时,家中作黍臛。新妇拿到车上,用来蔽膝覆面。新妇进门,公婆以下均从便门出,再从正门进入,说是新妇迹。新妇入门先拜猪枳及灶,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娶妇的人家,继承六朝闹洞房陋俗,常有戏弄新妇之事。腊月娶妇不见婆婆。
在苏北徐州,婚姻的范围似乎很小。白居易《朱陈村》:“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
吴中男女皆好遨游。岁首会于佛寺,请岁忏。一时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有长期不相见的亲友,多于此时相见。议姻亲,看妇婿,可在此时确定。
也有以赡亲之名的不婚者。山阳人徐积,为学志古,奉养乃母。年四十,不婚不娶,不置仆妾。其借口是“不婚,恐异姓不能尽心于母也”。但其母亡后,也不娶妻。楚州通判路振加以干预,方娶妻生子。
择姻亲时,多看家庭贫富。泰州胡瑗(翼之)总结:“嫁女须胜吾家者,娶妇须不若吾家者。”有人问其原因,他称:“嫁胜吾家,则女之事人,必钦必戒;娶妇不若吾家,则妇事舅姑,必执妇道。”这一原则,备受苏人的称道。
在苏北徐州,婚姻的范围似乎很小。白居易《朱陈村》:“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
也有以赡亲之名的不婚者。山阳人徐积,为学志古,奉养乃母。年四十,不婚不娶,不置仆妾。其借口是“不婚,恐异姓不能尽心于母也”。但其母亡后,也不娶妻。楚州通判路振加以干预,方娶妻生子。
富贵之家可以大肆购买良家女子或妓女,以满足其身体或艺术方面的享受。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彭城有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白居易作三首绝句。末章写道:“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冢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刘禹锡《泰娘歌》序则叙述了吴郡韦某购买舞伎泰娘之事:“泰娘本韦尚书家主讴者,尚书为吴郡,得之,诲以琵琶,使之歌且舞,携归京师。尚书薨,出居民间,为蕲州刺史张所得。
谪居武陵而卒,泰娘无所归。地荒且远,无有能知其容与艺者,故日抱乐器而哭。”
值得注意的是,张建封(即白居易所说的张尚书)死后,白居易对其家妓关盼盼不殉死竟然深感不满,作《感故张仆射诸妓》相讽:“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关盼盼泣曰:“妾非不能死,恐百载之后,人以我公重于色。”关盼盼以诗答白居易:“自守空闺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不久绝食而死。
对于丧礼,唐代颁有五服之制,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类别,不同血缘的亲属穿不同的丧服,守不同的丧期,时间从3年至3个月不等。
唐初,唐太宗尝以同爨缌而嫂叔却不用服丧,舅与从母等同但丧礼不同,诏侍中魏徵、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议:“舅为母族,姨乃外戚它姓,舅固为重,而服止一时,姨丧乃五月,古人未达者也。于是服曾祖父母齐衰三月者,增以齐衰五月;适子妇大功,增以期;众子妇小功,增以大功;嫂叔服以小功五月报;其弟妻及夫兄亦以小功;舅服缌,请与从母增以小功。”显庆中,长孙无忌认为甥为舅服与从母相同,则舅宜进同从母报。唐以前,庶母为缌服,唐则无服,后改为缌服。上元元年,武则天要求“父在,服母三年”。开元二十年(732年),中书令萧嵩等改修五礼,于是父在为母齐衰三年。
唐代丧礼,截取亡人衣后幅以保留。内棺一般加盖,以肉饭黍酒放在棺前,摇盖叩棺,呼亡者名字,喊死者起来吃饭,要喊三次。送葬的铭旌出门,众人要将其撕裂带走。送葬者不可送皮革、铁物及铜磨镜使盖,据说死者不能见光明。送葬时,周代之前用涂车、刍灵,周代以后用俑。唐代刻木为屋舍、车马、奴婢,以黄卷、蜡钱、兔毫、弩机、纸疏,挂在树上。忌狗见尸,否则会有重丧。
富贵之家可以大肆购买良家女子或妓女,以满足其身体或艺术方面的享受。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彭城有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白居易作三首绝句。末章写道:“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冢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刘禹锡《泰娘歌》序则叙述了吴郡韦某购买舞伎泰娘之事:“泰娘本韦尚书家主讴者,尚书为吴郡,得之,诲以琵琶,使之歌且舞,携归京师。尚书薨,出居民间,为蕲州刺史张所得。
谪居武陵而卒,泰娘无所归。地荒且远,无有能知其容与艺者,故日抱乐器而哭。”
值得注意的是,张建封(即白居易所说的张尚书)死后,白居易对其家妓关盼盼不殉死竟然深感不满,作《感故张仆射诸妓》相讽:“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关盼盼泣曰:“妾非不能死,恐百载之后,人以我公重于色。”关盼盼以诗答白居易:“自守空闺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不久绝食而死。
对于丧礼,唐代颁有五服之制,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类别,不同血缘的亲属穿不同的丧服,守不同的丧期,时间从3年至3个月不等。
唐初,唐太宗尝以同爨缌而嫂叔却不用服丧,舅与从母等同但丧礼不同,诏侍中魏徵、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议:“舅为母族,姨乃外戚它姓,舅固为重,而服止一时,姨丧乃五月,古人未达者也。于是服曾祖父母齐衰三月者,增以齐衰五月;适子妇大功,增以期;众子妇小功,增以大功;嫂叔服以小功五月报;其弟妻及夫兄亦以小功;舅服缌,请与从母增以小功。”显庆中,长孙无忌认为甥为舅服与从母相同,则舅宜进同从母报。唐以前,庶母为缌服,唐则无服,后改为缌服。上元元年,武则天要求“父在,服母三年”。开元二十年(732年),中书令萧嵩等改修五礼,于是父在为母齐衰三年。
唐代丧礼,截取亡人衣后幅以保留。内棺一般加盖,以肉饭黍酒放在棺前,摇盖叩棺,呼亡者名字,喊死者起来吃饭,要喊三次。送葬的铭旌出门,众人要将其撕裂带走。送葬者不可送皮革、铁物及铜磨镜使盖,据说死者不能见光明。送葬时,周代之前用涂车、刍灵,周代以后用俑。唐代刻木为屋舍、车马、奴婢,以黄卷、蜡钱、兔毫、弩机、纸疏,挂在树上。忌狗见尸,否则会有重丧。
富贵之家可以大肆购买良家女子或妓女,以满足其身体或艺术方面的享受。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彭城有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白居易作三首绝句。末章写道:“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冢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刘禹锡《泰娘歌》序则叙述了吴郡韦某购买舞伎泰娘之事:“泰娘本韦尚书家主讴者,尚书为吴郡,得之,诲以琵琶,使之歌且舞,携归京师。尚书薨,出居民间,为蕲州刺史张所得。
谪居武陵而卒,泰娘无所归。地荒且远,无有能知其容与艺者,故日抱乐器而哭。”
值得注意的是,张建封(即白居易所说的张尚书)死后,白居易对其家妓关盼盼不殉死竟然深感不满,作《感故张仆射诸妓》相讽:“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关盼盼泣曰:“妾非不能死,恐百载之后,人以我公重于色。”关盼盼以诗答白居易:“自守空闺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不久绝食而死。
对于丧礼,唐代颁有五服之制,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类别,不同血缘的亲属穿不同的丧服,守不同的丧期,时间从3年至3个月不等。
唐初,唐太宗尝以同爨缌而嫂叔却不用服丧,舅与从母等同但丧礼不同,诏侍中魏徵、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议:“舅为母族,姨乃外戚它姓,舅固为重,而服止一时,姨丧乃五月,古人未达者也。于是服曾祖父母齐衰三月者,增以齐衰五月;适子妇大功,增以期;众子妇小功,增以大功;嫂叔服以小功五月报;其弟妻及夫兄亦以小功;舅服缌,请与从母增以小功。”显庆中,长孙无忌认为甥为舅服与从母相同,则舅宜进同从母报。唐以前,庶母为缌服,唐则无服,后改为缌服。上元元年,武则天要求“父在,服母三年”。开元二十年(732年),中书令萧嵩等改修五礼,于是父在为母齐衰三年。
唐代丧礼,截取亡人衣后幅以保留。内棺一般加盖,以肉饭黍酒放在棺前,摇盖叩棺,呼亡者名字,喊死者起来吃饭,要喊三次。送葬的铭旌出门,众人要将其撕裂带走。送葬者不可送皮革、铁物及铜磨镜使盖,据说死者不能见光明。送葬时,周代之前用涂车、刍灵,周代以后用俑。唐代刻木为屋舍、车马、奴婢,以黄卷、蜡钱、兔毫、弩机、纸疏,挂在树上。忌狗见尸,否则会有重丧。
唐代存在厚葬之风。唐太宗《薄葬诏》指出:“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椁,极雕刻之华;灵明器,穷金玉之饰。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
但厚葬之风一直无法禁止,从唐代屡次颁布禁止厚葬的诏令可以看出。唐元宗《禁厚葬制》称:“近代以来,共行奢靡,递相仿效,浸成风俗,既竭家产,多至凋弊。”唐宪宗《禁厚葬诏》云:“厚葬伤生,明敕设禁。但官司慢法,久不申明。愚下相循,遂至违越。”
元和初,白居易作《策林》,其中有“禁厚葬”。白居易写道:“臣伏以国朝参古今之仪,制丧葬之纪,尊卑丰约,焕然有章。今则郁而不行于天下者久矣,至使送终之礼,大失其中,贵贱昧从死之文,奢俭乖称家之义。……习不知非,浸而成俗,此乃败礼法、伤财力之一端也。”
江南普遍存在着厚葬之风。长庆三年(823年)十二月,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奏,浙西地区,主要是苏南地区,百姓厚葬成习。常于道途盛设祭奠,并且要置办音乐等。百姓以厚葬相夸耀。“或结社相资,或息利自办,生产储蓄为之皆空,习以为常,不敢自废。人户贫破,抑此之由。”要求唐穆宗下旨,令百姓丧葬祭祀,不许以金银锦绣为饰,不许陈设音乐。其葬物涉嫌僭越者,要加以禁止。
扬州地区同样流行厚葬。杨吴人危德舆为彭城刘信夫人、杨行密女儿寻阳长公主所作的墓志铭称:刘夫人“窆于都城江都县与宁乡东袁墅村建义里庄西北源,式建封树,礼也。举朝祭奠,倾郭涂蒭,送终之礼越常,厚葬之仪罕及”。
1975年4月,寻阳长公主的墓葬于邗江县杨庙乡殷湖村蔡庄被发现。墓葬依山营建,墓向南略偏东,全部结构分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侧室五个部分,以砖、石木料混合建成,总面积60平方米,布局严谨,规模宏伟。后室居中厝放以名贵桫逻木制成的木棺一具,棺长3.7米,底部为须弥座(代替棺床),髹以深红漆,首尾部各有一道带形黑漆纹,棺前延伸部分雕有木屋小桥,棺身饰有相间圆形及菱形鎏金铜钉。棺木两侧叠砖,隔成4个大小不等的边厢。后室顶先铺一层木梁,梁上铺石板,石板上再铺方砖,木梁下有一层木制天花板,外形为长方平顶。在前后墓室两侧各有对称的耳室2个,均由甬道相连接,甬道两端砌有半截封门墙。该墓曾被严重盗掘过,残存的随葬物品有木俑、漆器、木器、陶瓷器、乐器等70余件。
江南死不安葬的风俗在下层百姓中间也长期存在,直到唐朝才有所改变。唐玄宗时,观察使席豫按行江南、江东、淮南,发现“南方俗死不葬,暴骨中野”,席豫“教以埋敛,明列科防,俗为之改”。
苏地在寒食节拜扫坟墓。十月朔,再谒墓。寒食扫墓,多作稠饧冷粉团,以祀祖先;浙东、浙西民俗养火蚕,故于此日禁火。至清明则于檐下插柳。二月十五,佛教以为佛涅槃日。寺院作佛事,称为双林会。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僧舍则预营斋供,称为盂兰盆会。嘉熙年间(1237—1240年),苏州官员认为盂兰盆会荒诞不经,作文禁止。腊月廿九日傍晚,道俗共烧纸钱,俗家后夜烧竹与爆,喊“万岁”。
苏北徐州的朱陈村,长期奉行“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之俗。
南北朝长期对峙,苏北人口大量减少。唐初曾迁徙外族人口到苏北。仪凤元年(676年)二月,“百济户口先徙徐、兖等州”,徐州一带有大量百济人生活过。隋开皇初置玄州以处置契丹李去闾部落。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移于徐州、宋州安置,使徐州地区融入了契丹民族。大量外族人口移居苏北地区,进一步丰富了这里的婚丧风俗。
唐代新罗曾派遣许多贵族子弟到中国留学,派遣僧侣到中国求法,一时蔚为风尚。大批新罗民众在今山东、江苏沿海地区形成了许多移民聚居区和聚落,尤其是海州东海县、泗州涟水县、楚州山阳县、扬州,新罗移民最集中。在连云港地区发现的大量“土墩石室”与朝鲜半岛5—8世纪流行的横穴式石室墓之间,在墓地选择、封土形状、墓室平剖面形制及构筑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太多的共性。苏北丧葬之俗或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罗的影响。
唐代存在厚葬之风。唐太宗《薄葬诏》指出:“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椁,极雕刻之华;灵明器,穷金玉之饰。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
但厚葬之风一直无法禁止,从唐代屡次颁布禁止厚葬的诏令可以看出。唐元宗《禁厚葬制》称:“近代以来,共行奢靡,递相仿效,浸成风俗,既竭家产,多至凋弊。”唐宪宗《禁厚葬诏》云:“厚葬伤生,明敕设禁。但官司慢法,久不申明。愚下相循,遂至违越。”
元和初,白居易作《策林》,其中有“禁厚葬”。白居易写道:“臣伏以国朝参古今之仪,制丧葬之纪,尊卑丰约,焕然有章。今则郁而不行于天下者久矣,至使送终之礼,大失其中,贵贱昧从死之文,奢俭乖称家之义。……习不知非,浸而成俗,此乃败礼法、伤财力之一端也。”
江南普遍存在着厚葬之风。长庆三年(823年)十二月,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奏,浙西地区,主要是苏南地区,百姓厚葬成习。常于道途盛设祭奠,并且要置办音乐等。百姓以厚葬相夸耀。“或结社相资,或息利自办,生产储蓄为之皆空,习以为常,不敢自废。人户贫破,抑此之由。”要求唐穆宗下旨,令百姓丧葬祭祀,不许以金银锦绣为饰,不许陈设音乐。其葬物涉嫌僭越者,要加以禁止。
扬州地区同样流行厚葬。杨吴人危德舆为彭城刘信夫人、杨行密女儿寻阳长公主所作的墓志铭称:刘夫人“窆于都城江都县与宁乡东袁墅村建义里庄西北源,式建封树,礼也。举朝祭奠,倾郭涂蒭,送终之礼越常,厚葬之仪罕及”。
1975年4月,寻阳长公主的墓葬于邗江县杨庙乡殷湖村蔡庄被发现。墓葬依山营建,墓向南略偏东,全部结构分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侧室五个部分,以砖、石木料混合建成,总面积60平方米,布局严谨,规模宏伟。后室居中厝放以名贵桫逻木制成的木棺一具,棺长3.7米,底部为须弥座(代替棺床),髹以深红漆,首尾部各有一道带形黑漆纹,棺前延伸部分雕有木屋小桥,棺身饰有相间圆形及菱形鎏金铜钉。棺木两侧叠砖,隔成4个大小不等的边厢。后室顶先铺一层木梁,梁上铺石板,石板上再铺方砖,木梁下有一层木制天花板,外形为长方平顶。在前后墓室两侧各有对称的耳室2个,均由甬道相连接,甬道两端砌有半截封门墙。该墓曾被严重盗掘过,残存的随葬物品有木俑、漆器、木器、陶瓷器、乐器等70余件。
江南死不安葬的风俗在下层百姓中间也长期存在,直到唐朝才有所改变。唐玄宗时,观察使席豫按行江南、江东、淮南,发现“南方俗死不葬,暴骨中野”,席豫“教以埋敛,明列科防,俗为之改”。
苏地在寒食节拜扫坟墓。十月朔,再谒墓。寒食扫墓,多作稠饧冷粉团,以祀祖先;浙东、浙西民俗养火蚕,故于此日禁火。至清明则于檐下插柳。二月十五,佛教以为佛涅槃日。寺院作佛事,称为双林会。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僧舍则预营斋供,称为盂兰盆会。嘉熙年间(1237—1240年),苏州官员认为盂兰盆会荒诞不经,作文禁止。腊月廿九日傍晚,道俗共烧纸钱,俗家后夜烧竹与爆,喊“万岁”。
苏北徐州的朱陈村,长期奉行“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之俗。
南北朝长期对峙,苏北人口大量减少。唐初曾迁徙外族人口到苏北。仪凤元年(676年)二月,“百济户口先徙徐、兖等州”,徐州一带有大量百济人生活过。隋开皇初置玄州以处置契丹李去闾部落。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移于徐州、宋州安置,使徐州地区融入了契丹民族。大量外族人口移居苏北地区,进一步丰富了这里的婚丧风俗。
唐代新罗曾派遣许多贵族子弟到中国留学,派遣僧侣到中国求法,一时蔚为风尚。大批新罗民众在今山东、江苏沿海地区形成了许多移民聚居区和聚落,尤其是海州东海县、泗州涟水县、楚州山阳县、扬州,新罗移民最集中。在连云港地区发现的大量“土墩石室”与朝鲜半岛5—8世纪流行的横穴式石室墓之间,在墓地选择、封土形状、墓室平剖面形制及构筑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太多的共性。苏北丧葬之俗或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罗的影响。
唐代存在厚葬之风。唐太宗《薄葬诏》指出:“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椁,极雕刻之华;灵明器,穷金玉之饰。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
但厚葬之风一直无法禁止,从唐代屡次颁布禁止厚葬的诏令可以看出。唐元宗《禁厚葬制》称:“近代以来,共行奢靡,递相仿效,浸成风俗,既竭家产,多至凋弊。”唐宪宗《禁厚葬诏》云:“厚葬伤生,明敕设禁。但官司慢法,久不申明。愚下相循,遂至违越。”
元和初,白居易作《策林》,其中有“禁厚葬”。白居易写道:“臣伏以国朝参古今之仪,制丧葬之纪,尊卑丰约,焕然有章。今则郁而不行于天下者久矣,至使送终之礼,大失其中,贵贱昧从死之文,奢俭乖称家之义。……习不知非,浸而成俗,此乃败礼法、伤财力之一端也。”
江南普遍存在着厚葬之风。长庆三年(823年)十二月,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奏,浙西地区,主要是苏南地区,百姓厚葬成习。常于道途盛设祭奠,并且要置办音乐等。百姓以厚葬相夸耀。“或结社相资,或息利自办,生产储蓄为之皆空,习以为常,不敢自废。人户贫破,抑此之由。”要求唐穆宗下旨,令百姓丧葬祭祀,不许以金银锦绣为饰,不许陈设音乐。其葬物涉嫌僭越者,要加以禁止。
扬州地区同样流行厚葬。杨吴人危德舆为彭城刘信夫人、杨行密女儿寻阳长公主所作的墓志铭称:刘夫人“窆于都城江都县与宁乡东袁墅村建义里庄西北源,式建封树,礼也。举朝祭奠,倾郭涂蒭,送终之礼越常,厚葬之仪罕及”。
1975年4月,寻阳长公主的墓葬于邗江县杨庙乡殷湖村蔡庄被发现。墓葬依山营建,墓向南略偏东,全部结构分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侧室五个部分,以砖、石木料混合建成,总面积60平方米,布局严谨,规模宏伟。后室居中厝放以名贵桫逻木制成的木棺一具,棺长3.7米,底部为须弥座(代替棺床),髹以深红漆,首尾部各有一道带形黑漆纹,棺前延伸部分雕有木屋小桥,棺身饰有相间圆形及菱形鎏金铜钉。棺木两侧叠砖,隔成4个大小不等的边厢。后室顶先铺一层木梁,梁上铺石板,石板上再铺方砖,木梁下有一层木制天花板,外形为长方平顶。在前后墓室两侧各有对称的耳室2个,均由甬道相连接,甬道两端砌有半截封门墙。该墓曾被严重盗掘过,残存的随葬物品有木俑、漆器、木器、陶瓷器、乐器等70余件。
江南死不安葬的风俗在下层百姓中间也长期存在,直到唐朝才有所改变。唐玄宗时,观察使席豫按行江南、江东、淮南,发现“南方俗死不葬,暴骨中野”,席豫“教以埋敛,明列科防,俗为之改”。
苏地在寒食节拜扫坟墓。十月朔,再谒墓。寒食扫墓,多作稠饧冷粉团,以祀祖先;浙东、浙西民俗养火蚕,故于此日禁火。至清明则于檐下插柳。二月十五,佛教以为佛涅槃日。寺院作佛事,称为双林会。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僧舍则预营斋供,称为盂兰盆会。嘉熙年间(1237—1240年),苏州官员认为盂兰盆会荒诞不经,作文禁止。腊月廿九日傍晚,道俗共烧纸钱,俗家后夜烧竹与爆,喊“万岁”。
苏北徐州的朱陈村,长期奉行“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之俗。
南北朝长期对峙,苏北人口大量减少。唐初曾迁徙外族人口到苏北。仪凤元年(676年)二月,“百济户口先徙徐、兖等州”,徐州一带有大量百济人生活过。隋开皇初置玄州以处置契丹李去闾部落。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移于徐州、宋州安置,使徐州地区融入了契丹民族。大量外族人口移居苏北地区,进一步丰富了这里的婚丧风俗。
唐代新罗曾派遣许多贵族子弟到中国留学,派遣僧侣到中国求法,一时蔚为风尚。大批新罗民众在今山东、江苏沿海地区形成了许多移民聚居区和聚落,尤其是海州东海县、泗州涟水县、楚州山阳县、扬州,新罗移民最集中。在连云港地区发现的大量“土墩石室”与朝鲜半岛5—8世纪流行的横穴式石室墓之间,在墓地选择、封土形状、墓室平剖面形制及构筑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太多的共性。苏北丧葬之俗或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罗的影响。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两汉崇奉儒学,强调孝悌,重视礼仪,盛行厚葬。许多人在亲属活着时不予赡养,“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这一风俗显然源自楚国,桃弧棘矢皆为楚国开国重器。徐州后山西汉墓上层为夫妻同穴合葬的石坑竖穴石椁墓。合葬于同一石椁内的墓葬在西汉晚期出现,西汉末至新莽时期最为流行。墓室中部棺室分东、西二棺室,推测为夫妻合葬。......
2023-07-31
战国时代的苏北,里中有羊酒庆贺的习俗。汉礼征士普遍使用羊酒之礼。元封二年六月,赐云阳都百户牛、酒。另外,据《汉书》,汉文帝十六年九月,汉景帝后元元年夏,汉武帝元光二年九月、元朔三年秋、元鼎元年夏五月、太初二年三月、太始三年二月,汉宣帝五凤三年三月,令天下百姓“大酺五日”8次。建安三年,吕布骑将侯成在下邳时,“诸将合礼贺成,成酿五六斛酒,猎得十余头猪”。苏南各地酒垆已非常普遍。......
2023-07-31
汉代汉、胡交往非常频繁,衣冠服饰多相互影响,虽帝王也不免。俗以男子足衣为袜,女子足衣为膝裤。晋代以席为骨制成席帽。冠名取“高山仰止”之意,由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戴。法冠 又名柱后、獬豸冠,高5寸,以为展筒,柱卷用铁制,取其不屈不挠之意。汉高祖困蹇时,以竹皮为冠,被称为“刘氏冠”。古代冠无帻,冠下有,以缯制成。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缨为帽。......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可见习经之风之盛,也可见明经之士备受社会各界的敬重。由是礼有大戴、小戴之学。此后《易》遂有高氏之学。下邳人翼奉治《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皆通晓经术,并爱好律历阴阳之学。并继承其父前业,复领《五经》。此外,《左传》《周官》之所以能得到保存,并未像《古文尚书》《逸礼》那样散失,也有赖于刘歆的抗争和传授。尽管如此,由于衣冠南渡,加之苏北不属于北朝统治的核心地区,这里的习经之风有所衰落。......
2023-07-31
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