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江苏风俗史:隋朝宽松政策推动经济文化发展

江苏风俗史:隋朝宽松政策推动经济文化发展

【摘要】:隋朝的宽松政策使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朱瑞熙指出,北宋浙西地区农业已经高度发展。到南宋时,由于北方劳动人民的大量南迁和耕作经验的传播,促使这一地区的农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平江府和湖州每年粮食产量也占据了南宋各路粮食总产量的相当一部分,显示了两个府、州在全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唐宋时江南牛耕普遍,农家多饲牛。江南在唐宋时俗重冬至,而看轻年节。

隋灭陈后,隋文帝“以江表初定,给复十年。自余诸州,并免当年租赋,十年五月,又以宇内无事,益宽徭赋。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防”。这对江南经济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极为开明的君主,隋文帝不像中国大多专制统治者那样贪鄙敲剥,而是真正藏富于民。开皇十二年(592年),库藏皆满。隋文帝下诏:“既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于人,无藏府库。”

隋朝的宽松政策使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隋书》称:“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在经济上,至少使百姓维持了温饱水平。

据《新唐书·地理志》,江苏境内给朝廷进贡的稻米扬州广陵郡的黄稑米、乌节米,常州晋陵郡和苏州吴郡的大小香秔。杜甫诗:“粳稻来东吴。”

苏北地区同样盛产稻米。唐人涉及淮地的诗,稻是其经常描写的风物之一。朱庆馀《送淮阴丁明府》:“鸟声淮浪静,雨色稻苗深。”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白居易《早发楚城驿》:“荷塘翻露气,稻垄泻泉声。”李嘉祐《白田西忆楚州使君弟》:“鱼网平铺荷叶,鹭鸶闲步稻苗。”许浑《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

直到宋时,苏轼在《再过泗上二首》“其一”中称泗地:“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张耒《自海至楚途次寄马全玉五首》:“人家稻熟丰年满”;《将至海州明山有作》:“水阔人闲熟稻天。”

唐以后,太湖地区的优质稻米生产发展起来,这个地区的优质稻米,种类繁多。当时人称苏州地区:“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称:“苏湖熟,天下足。”而湖州被认为不及苏、杭。宋人引白居易诗云:“霅川殊冷僻,茂苑太繁雄。惟有钱塘郡,闲忙正适中。”因此,“在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明人认为,“若以钱粮论之,则苏十倍于杭”。

宋代,太湖地区的优质贡米生产则有了长足的发展。香稻米的品种有了明显的增加。除原来的“香粳”和“红莲”外,又出现了“十里香”“香子”等香粳品种,在籼稻中出现了新品种“箭子”。“自钱镠窃据,南宋偏安,民聚而地辟,遂为财赋之薮。”

在朝廷的推动下,宋前期,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江苏南北普遍种植起来。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3万斛,分给三路种植。这种早稻可以种植到高地上,与中国稻相比,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田地。

值得注意的是,民谚“江淮熟,天下足”,自宋以后演变成了“苏湖熟,天下足”,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经济核心地区的变迁。

朱瑞熙指出,北宋浙西地区(相当于今江苏省南部的大部和浙江省的西北部,宋神宗时始设两浙西路)农业已经高度发展。到南宋时,由于北方劳动人民的大量南迁和耕作经验的传播,促使这一地区的农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自南宋中期开始,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一谚语集中地反映了浙西地区特别是苏州和湖州粮食生产在国内的重要地位。南宋末年,平江府即苏州的上等田,每亩平均产量为米3石。与全国其他各个府、州相比,南宋还没有一个府州稻米亩产量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同时,平江府和湖州每年粮食产量也占据了南宋各路粮食总产量的相当一部分,显示了两个府、州在全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平江府和湖州两地每年的粮食产量几乎可以分给全国每户1石米。实际情况还不止如此。

唐代江南的犁用金属铸造的部分有犁挽、犁璧,用木料制作的部件有犁底、压挽、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自策额至犁底,“纵而贯之曰箭。前如桯而樛者曰辕,后如柄而乔者日梢。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犁镌长1.4尺,宽6寸,犁辕长9尺,梢长4.5尺。“耕而后有爬,渠疏之义也,散坺去芟者焉。爬而后有焉,有磟碡焉。自爬至皆有齿,磟碡觚稜而已。咸以木为之,坚而重者良。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唐宋时江南牛耕普遍,农家多饲牛。故每家有牛栏,称为牛宫。陆龟蒙《祝牛宫辞》:“冬十月耕牛违寒,筑宫而纳而阜之。”并赋诗:“四牸三牯,中一去乳。天霜降寒,纳此室处。老农拘拘,度地不亩。……耕耨以时,饮食得所。或寝或卧,免风免雨。宜尔子孙,实我仓庾。”

江南在唐宋时俗重冬至,而看轻年节。腊日合力舂岁粮,藏到土瓦龛中,一年也不会蛀坏,谓之冬舂米。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冬舂行》:“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箩耀日雪生光。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新香。”

腊月十六日,妇女祭厕姑,男子不得参与。二十四日祭灶,妇女不能参加。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唐代江南的犁用金属铸造的部分有犁挽、犁璧,用木料制作的部件有犁底、压挽、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自策额至犁底,“纵而贯之曰箭。前如桯而樛者曰辕,后如柄而乔者日梢。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犁镌长1.4尺,宽6寸,犁辕长9尺,梢长4.5尺。“耕而后有爬,渠疏之义也,散坺去芟者焉。爬而后有焉,有磟碡焉。自爬至皆有齿,磟碡觚稜而已。咸以木为之,坚而重者良。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唐宋时江南牛耕普遍,农家多饲牛。故每家有牛栏,称为牛宫。陆龟蒙《祝牛宫辞》:“冬十月耕牛违寒,筑宫而纳而阜之。”并赋诗:“四牸三牯,中一去乳。天霜降寒,纳此室处。老农拘拘,度地不亩。……耕耨以时,饮食得所。或寝或卧,免风免雨。宜尔子孙,实我仓庾。”

江南在唐宋时俗重冬至,而看轻年节。腊日合力舂岁粮,藏到土瓦龛中,一年也不会蛀坏,谓之冬舂米。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冬舂行》:“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箩耀日雪生光。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新香。”

腊月十六日,妇女祭厕姑,男子不得参与。二十四日祭灶,妇女不能参加。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唐代江南的犁用金属铸造的部分有犁挽、犁璧,用木料制作的部件有犁底、压挽、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自策额至犁底,“纵而贯之曰箭。前如桯而樛者曰辕,后如柄而乔者日梢。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犁镌长1.4尺,宽6寸,犁辕长9尺,梢长4.5尺。“耕而后有爬,渠疏之义也,散坺去芟者焉。爬而后有焉,有磟碡焉。自爬至皆有齿,磟碡觚稜而已。咸以木为之,坚而重者良。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唐宋时江南牛耕普遍,农家多饲牛。故每家有牛栏,称为牛宫。陆龟蒙《祝牛宫辞》:“冬十月耕牛违寒,筑宫而纳而阜之。”并赋诗:“四牸三牯,中一去乳。天霜降寒,纳此室处。老农拘拘,度地不亩。……耕耨以时,饮食得所。或寝或卧,免风免雨。宜尔子孙,实我仓庾。”

江南在唐宋时俗重冬至,而看轻年节。腊日合力舂岁粮,藏到土瓦龛中,一年也不会蛀坏,谓之冬舂米。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冬舂行》:“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箩耀日雪生光。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新香。”

腊月十六日,妇女祭厕姑,男子不得参与。二十四日祭灶,妇女不能参加。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五日衾赤豆粥,传说可以避瘟,阖家大小均参加,下至婢仆、猫犬皆有份。有外出的家人,也要留一份,名叫“口数粥”。范成大《口数粥行》:“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遍沾获与臧。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物无疵疠年谷熟,长向腊残分豆粥。”

同在二十五日晚,举行“田蚕”仪式,爆竹及傩,田间燃高炬。《照田蚕行》序:“村落则以秃帚若麻秸竹枝辈燃火炬,缚长竿之杪以照田,烂然遍野,以祈丝谷。”诗称:“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

除夕食物有胶牙饧、守岁盘。夜分祭瘟神、易门神、桃符之类。天快亮时,持杖击灰积,谓之“打灰堆”。范成大《打灰堆词》:“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杖敲灰起飞扑篱,不嫌灰涴新节衣。老媪当前再三祝:‘只要我家长富足,轻舟作商重船归,大牸引犊鸡哺儿;野茧可缫麦两岐,短衲换著长衫衣。当年婢子挽不住,有耳犹能闻我语;但如我愿不汝呼,一任汝归彭蠡湖。’”

江南地区非常流行行春。《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汉代,“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骑服饰皆青”。据唐高承《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汉代有行春之制。开春时,太守巡行郡县,劝督农桑。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打春之俗源于隋,至宋代完备而盛行。唐宋行春时,苏州吴县县令要专门督委坊甲,装扮社伙,如观音朝山、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西施采莲之类,表演的种类非常之多。立春前一天,郡守率领僚属迎春于娄门外。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面排列社伙,后面跟着春牛。观者如市,男女争相用手摸春牛,以占新年的运气。当地谚语:“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蔡云《吴歈》云:“去去娄关有古坊,争看太守迓勾芒。歌童毛女风流歇,端为迎春特地忙。”地方官员还专门邀集伎女、乐工,梨园、百戏参与表演。

《隋书·礼仪志》有以杖击牛之载,即后世的打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日绝早,府僚打春,府前百姓卖小春牛。”吴自牧《梦粱录》:“立春日侵晨,都守率僚佐以仗鞭春,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在苏州,立春日,地方官则率领属僚迎春牛。太守在府堂鞭牛,谓之“打春”。农民竞相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毬相馈贻,预兆丰稔。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说是有益于农事。蔡云《吴歈》云:“春恰轮当六九头,新花巧样赠春毬。芒神脚色牢牢记,共诣黄堂看打牛。”

润州地区有相同的习俗。立春鞭牛结束,百姓如山如堵,互相攘夺。据说抢得牛角者,其家宜蚕,并可治病。因此而受伤者,每年均有。里谚云:“好男勿鞭春,好女勿看灯。”

吴俗以正月八日为上八,至夜间,老人、小孩均观看参星。参星在月亮西边则多旱,否则多水。以八日为“谷”,以此卜元日的晴雨。谚云:“上八不见参星,月半不见华灯。”宋人陈槱《负暄野录》载:“吴农率以正月十五夜月明时,立一尺五寸之表于地,至其夜子正一刻,候之以验岁中水旱。”

这些风俗到明清时基本保存了下来。

腊月二十五日衾赤豆粥,传说可以避瘟,阖家大小均参加,下至婢仆、猫犬皆有份。有外出的家人,也要留一份,名叫“口数粥”。范成大《口数粥行》:“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遍沾获与臧。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物无疵疠年谷熟,长向腊残分豆粥。”

同在二十五日晚,举行“田蚕”仪式,爆竹及傩,田间燃高炬。《照田蚕行》序:“村落则以秃帚若麻秸竹枝辈燃火炬,缚长竿之杪以照田,烂然遍野,以祈丝谷。”诗称:“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

除夕食物有胶牙饧、守岁盘。夜分祭瘟神、易门神、桃符之类。天快亮时,持杖击灰积,谓之“打灰堆”。范成大《打灰堆词》:“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杖敲灰起飞扑篱,不嫌灰涴新节衣。老媪当前再三祝:‘只要我家长富足,轻舟作商重船归,大牸引犊鸡哺儿;野茧可缫麦两岐,短衲换著长衫衣。当年婢子挽不住,有耳犹能闻我语;但如我愿不汝呼,一任汝归彭蠡湖。’”

江南地区非常流行行春。《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汉代,“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骑服饰皆青”。据唐高承《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汉代有行春之制。开春时,太守巡行郡县,劝督农桑。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打春之俗源于隋,至宋代完备而盛行。唐宋行春时,苏州吴县县令要专门督委坊甲,装扮社伙,如观音朝山、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西施采莲之类,表演的种类非常之多。立春前一天,郡守率领僚属迎春于娄门外。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面排列社伙,后面跟着春牛。观者如市,男女争相用手摸春牛,以占新年的运气。当地谚语:“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蔡云《吴歈》云:“去去娄关有古坊,争看太守迓勾芒。歌童毛女风流歇,端为迎春特地忙。”地方官员还专门邀集伎女、乐工,梨园、百戏参与表演。

《隋书·礼仪志》有以杖击牛之载,即后世的打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日绝早,府僚打春,府前百姓卖小春牛。”吴自牧《梦粱录》:“立春日侵晨,都守率僚佐以仗鞭春,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在苏州,立春日,地方官则率领属僚迎春牛。太守在府堂鞭牛,谓之“打春”。农民竞相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毬相馈贻,预兆丰稔。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说是有益于农事。蔡云《吴歈》云:“春恰轮当六九头,新花巧样赠春毬。芒神脚色牢牢记,共诣黄堂看打牛。”

润州地区有相同的习俗。立春鞭牛结束,百姓如山如堵,互相攘夺。据说抢得牛角者,其家宜蚕,并可治病。因此而受伤者,每年均有。里谚云:“好男勿鞭春,好女勿看灯。”

吴俗以正月八日为上八,至夜间,老人、小孩均观看参星。参星在月亮西边则多旱,否则多水。以八日为“谷”,以此卜元日的晴雨。谚云:“上八不见参星,月半不见华灯。”宋人陈槱《负暄野录》载:“吴农率以正月十五夜月明时,立一尺五寸之表于地,至其夜子正一刻,候之以验岁中水旱。”

这些风俗到明清时基本保存了下来。

腊月二十五日衾赤豆粥,传说可以避瘟,阖家大小均参加,下至婢仆、猫犬皆有份。有外出的家人,也要留一份,名叫“口数粥”。范成大《口数粥行》:“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遍沾获与臧。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物无疵疠年谷熟,长向腊残分豆粥。”

同在二十五日晚,举行“田蚕”仪式,爆竹及傩,田间燃高炬。《照田蚕行》序:“村落则以秃帚若麻秸竹枝辈燃火炬,缚长竿之杪以照田,烂然遍野,以祈丝谷。”诗称:“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

除夕食物有胶牙饧、守岁盘。夜分祭瘟神、易门神、桃符之类。天快亮时,持杖击灰积,谓之“打灰堆”。范成大《打灰堆词》:“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杖敲灰起飞扑篱,不嫌灰涴新节衣。老媪当前再三祝:‘只要我家长富足,轻舟作商重船归,大牸引犊鸡哺儿;野茧可缫麦两岐,短衲换著长衫衣。当年婢子挽不住,有耳犹能闻我语;但如我愿不汝呼,一任汝归彭蠡湖。’”

江南地区非常流行行春。《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汉代,“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骑服饰皆青”。据唐高承《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汉代有行春之制。开春时,太守巡行郡县,劝督农桑。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打春之俗源于隋,至宋代完备而盛行。唐宋行春时,苏州吴县县令要专门督委坊甲,装扮社伙,如观音朝山、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西施采莲之类,表演的种类非常之多。立春前一天,郡守率领僚属迎春于娄门外。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面排列社伙,后面跟着春牛。观者如市,男女争相用手摸春牛,以占新年的运气。当地谚语:“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蔡云《吴歈》云:“去去娄关有古坊,争看太守迓勾芒。歌童毛女风流歇,端为迎春特地忙。”地方官员还专门邀集伎女、乐工,梨园、百戏参与表演。

《隋书·礼仪志》有以杖击牛之载,即后世的打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日绝早,府僚打春,府前百姓卖小春牛。”吴自牧《梦粱录》:“立春日侵晨,都守率僚佐以仗鞭春,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在苏州,立春日,地方官则率领属僚迎春牛。太守在府堂鞭牛,谓之“打春”。农民竞相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毬相馈贻,预兆丰稔。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说是有益于农事。蔡云《吴歈》云:“春恰轮当六九头,新花巧样赠春毬。芒神脚色牢牢记,共诣黄堂看打牛。”

润州地区有相同的习俗。立春鞭牛结束,百姓如山如堵,互相攘夺。据说抢得牛角者,其家宜蚕,并可治病。因此而受伤者,每年均有。里谚云:“好男勿鞭春,好女勿看灯。”

吴俗以正月八日为上八,至夜间,老人、小孩均观看参星。参星在月亮西边则多旱,否则多水。以八日为“谷”,以此卜元日的晴雨。谚云:“上八不见参星,月半不见华灯。”宋人陈槱《负暄野录》载:“吴农率以正月十五夜月明时,立一尺五寸之表于地,至其夜子正一刻,候之以验岁中水旱。”

这些风俗到明清时基本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