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兴蒋氏一门精于史学、文论、典章、掌故。“江南人士,传道讽诵,流闻阙下,里巷相传,为之纸贵。观其流离放逐之意,靡不凄惋。”江南文教的代表人物为范仲淹。范仲淹的开创者的地位一直没有被确认。到庆历年间,范仲淹已成为北宋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官场效仿的对象。宋宝元初,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守润州,开始建学,请赐以闲田,传授经传诸子等书,聘江南处士李泰伯讲学,教养润州子弟。......
2023-07-31
东晋时,北方南迁士族王、谢两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但江南本地豪族顾、陆、朱、张也具备分享中枢权力的势力。
《吴录·士林》曰:“吴郡有顾、陆、朱、张,三国之间,四姓盛焉。”《世说新语》称:“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御定渊鉴类函》:“郭、樊、阴、马,顾、陆、朱、张。”《浙江按察使陆君墓志铭》:“吴中以顾、陆、朱、张为四大姓,而陆氏人才尤盛,盖自汉、三国、六朝迄唐、宋,见于史传者,多至数百人。”后人《送友》:“吴阊自昔称繁盛,顾陆朱张夸大姓。连云甲第富笙歌,酒香花气交相映。”
王世贞评论道:“江左门高,故称王、谢,其次则顾、陆、朱、张。淮北则推崔、卢、李、郑。崔浩宗虽灭,而贵不衰。陇西之李居次,唐文皇以人主之势发愤,而望不盖江左,见并于隋。故王谢少减,琅琊之王,在太原上,而隋唐之际,太原渐贵,至宋益贵,是亦乘除之数也。虽然谢安得比王,王自琅琊、太原,为周灵王太子后。”屠隆写道:“先王之世,最重宗盟,则以敦睦展亲,义之所出也。……魏晋以来,益重门伐矣。崔、卢、王、谢、顾、陆、朱、张,其在江左,代号巨宗,门寒地贱者,即身都将相,朱紫赫煜,而退而不敢与齿,必也求之芝草醴泉之云,无乃固哉。”
张氏张翰,其父张俨,做过孙吴大鸿胪。张翰“有清才,善属文”,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赴洛阳途经苏州阊门,于船中弹琴。张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谭,便大相钦悦”。于此可见张翰精通音乐。齐王司马冏辟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掾。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回归故里。著《首丘赋》,“其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晋泰始五年(吴建衡元年),陆逊族子陆凯在上吴主孙皓的疏中,公然指责:“先帝外仗顾、陆、朱、张,内近胡综、薛综,是以庶绩雍熙,邦内清肃。今者外非其任,内非其人,陈声、曹辅,斗筲小吏,先帝之所弃,而陛下幸之,是不遵先帝八也。”由此可见陆氏等在朝廷中的实力。
陈寅恪指出,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故孙吴政治社会的势力完全操在地方豪族之手,孙吴与西晋施政之道有类似之处。江东有文化的名家顾、陆、朱、张等姓和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的结合,便形成孙吴政权。
北来上层社会阶级多在首都建业从事政治活动,然而殖产兴利,进行经济的开发,则在会稽、临海之间的地域。这一带区域也是北来上层社会阶级居住之地。上层阶级的领袖王、谢诸家,之所以需要到会稽、临海之间来求田问舍,是因为新都近旁既无空虚之地,京口晋陵一带又为北来次等士族所占有,至若吴郡、义兴、吴兴等郡,都是吴人势力强盛的地方,不可插入。故唯有渡过钱塘江,至吴人士族力量较弱的会稽郡,转而东进,求经济之发展。
苏南本地士人也多有研读经书。除前述的顾野王、顾恺之等人外,像东汉皋弘,与桓荣俱习《欧阳尚书》;陆琏在梁天监四年(505年)诏开五馆,建立国学,总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以陆琏、平原明山宾、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各主持一馆。陆庆,“少好学,徧通五经,尤明《春秋左氏传》,节操甚高”。
因此,六朝时,江南豪族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江南尚武之风向尚文之风的转变是一致的。
苏南本地士人也多有研读经书。除前述的顾野王、顾恺之等人外,像东汉皋弘,与桓荣俱习《欧阳尚书》;陆琏在梁天监四年(505年)诏开五馆,建立国学,总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以陆琏、平原明山宾、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各主持一馆。陆庆,“少好学,徧通五经,尤明《春秋左氏传》,节操甚高”。
因此,六朝时,江南豪族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江南尚武之风向尚文之风的转变是一致的。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义兴蒋氏一门精于史学、文论、典章、掌故。“江南人士,传道讽诵,流闻阙下,里巷相传,为之纸贵。观其流离放逐之意,靡不凄惋。”江南文教的代表人物为范仲淹。范仲淹的开创者的地位一直没有被确认。到庆历年间,范仲淹已成为北宋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官场效仿的对象。宋宝元初,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守润州,开始建学,请赐以闲田,传授经传诸子等书,聘江南处士李泰伯讲学,教养润州子弟。......
2023-07-31
汉以后的江南农业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即“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这与汉代流行的“用耦犁,二牛三人”耕作制度相比,《牛耕图》中的耕作方式是一大进步。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的诏中有“徐豫土多稻田”之语。稻米业发达的地区,与当时蚕桑业地区基本重叠。......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春秋时期,各国战争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风俗的相互交融。到战国时期,随着吴国的灭亡和吴故地归入楚国的版图,这一地区的吴人风俗已被楚风俗所融合取代。1978年发现的战国中期淮阴的高庄墓,反映苏北地区各种风俗的融合。以上墓葬中的葬俗基本反映了楚俗在江苏全境的影响和流行。公元前333年,楚国打败越国后,占领了淮河领域,彭城逐渐成为三楚的中心,楚风荆俗对苏南、苏北有着更大的影响。......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许多苏北农民,“游行各地,以待出雇”。据对江南租册的分析,有许多江北客民取代了以前的佃农,“说明这些客民很愿意满足相当贫困的状况,来做佃农以作为生活的起步”。据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1926年的调查,“江南各地的雇农,小部分是本地人,大部分是江北人”。......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明清时,江南乡村社会“刁生劣监”活跃。可见,生监包揽漕粮,对平民和生监双方均属有利,而生监包揽,更是出于平民的“贿托”。苏松地区,“向来刁生劣监,包完仓粮,此古之道也。今则不但包完,而且包欠”。王廷瑄挪移库银达2万两以上,“皆因刁生劣监等,在仓吵闹,勒索陋规所致”。“且有刁生劣监,广为包揽,官吏因有浮收,被其挟制,不能不通融收纳。迨核计所收之米,已敷兑运,即以廒满为词,藉收折色,分肥入己。”......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