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九冠缨南渡-江苏风俗史简介

九冠缨南渡-江苏风俗史简介

【摘要】: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

战国时,苏北大部分地区与江南地区先后同属越国、楚国,淮北人向江南移动较为便捷。秦末,在江南地区具有领袖地位的项籍与其叔父项梁是下相(宿迁)人,项氏叔侄避仇吴中时,“吴中贤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

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

东吴政权的鼻祖孙坚东汉末年担任过盐渎丞、盱眙丞和下邳令。而下邳实为孙坚的发迹之地,黄巾起义时,孙坚集结下邳“乡里少年”,“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这些人中后来有不少成为东吴政权的骨干。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

东吴早期与武将周瑜齐名的文臣张昭,为彭城人,张“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昭长子张承,“少以才学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相友善”。后为长沙西部都尉、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张承之弟张休,“弱冠与诸葛恪、顾谭等俱为太子登僚友,以《汉书》授登”。步骘,临淮淮阴人,后在东吴任鄱阳太守、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征南中郎将、加拜平戎将军,封广信侯。孙权称帝后,步任骠骑将军,领冀州牧,赤乌年间代理丞相一职。

彭城人严畯,“少耽学,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齐名友善。”他本是鲁肃的最好继承人,但“世嘉其能而以实让”。出使蜀国,“蜀相诸葛亮深善之”。

下邳人裴玄,“有学行”,官至太中大夫。沛郡竹邑人薛综,黄龙三年(231年),任长史,外掌众事,内授书籍,后迁尚书仆射,“所著诗赋难论数万言,名曰《私载》,又定《五宗图述》《二京解》,皆传于世”。彭城人蔡款,“为张承所拔,历位内外,以清名显于当世。后以卫尉领中书令,封留侯”。彭城人张奋,乃张昭弟子,20岁时发明了一种攻城大车,后封乐乡亭侯。下邳人吴展,任吴广州刺史,史称“忠足矫非,清能厉俗,信可结神,才堪干事”。

彭城丛亭里人刘芳,魏文帝时为中书侍郎,授太子经,才思深敏精博。汉代造三字石经于大学,供学者查对。刘芳音义明辨,释疑解惑,故时人号为“石经”。甚至朝廷吉凶大事皆向其咨询。尝集《礼记义证》10卷。卒赠镇东将军、徐州刺史。

永嘉年间,北人南来避难。在避难的人群中,其社会阶级亦各不相同。南来的上层阶级为晋的皇室及洛阳的公卿士大夫,而在流向东北与西北的人群中,鲜能看到这个阶级中的人物。

刘禹锡诗中所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王谢”即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前者为琅邪人,后者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王导早年参与东海王越军事,被名士们称为“王东海”,谢安乃诗人李白最为推崇的文人。晋惠帝时任荆州刺史的刘弘,原为沛国相人,曾“专督江汉,威行南服”。刘惔也为沛国相人。其祖父刘宏,字终嘏,光禄勋;刘宏之兄刘粹,字纯嘏,侍中;刘宏弟刘潢,字冲嘏,吏部尚书,三人被时人誉为“洛中雅雅有三嘏”。刘惔曾为丹阳尹,“与王羲之雅相友善”。

彭城人刘隗,楚元王刘交之后。刘隗少有文翰,起家秘书郎、彭城内史。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拜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泗州,假节加散骑常侍,率万人镇泗口。

彭城人刘锺,隆安四年(400年),伐孙恩,刘锺愿从余姚浃口攻句章,“皆摧坚陷阵,每有战功”。

侨寓常州的彭城人刘牢之,“沉毅多计划,以破苻坚功累加辅国将军,领晋陵太守。后代王恭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之晋陵军事,走海贼孙恩于郁州”。沛人朱腾,吴国内史。彭城人刘怀敬,以恩授会稽太守。

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刘混之子刘靖,官至东安太守,靖子刘翘,即刘裕之父。南朝齐太祖萧道成,世居沛地,乃萧何之后,因中土战乱,举家迁居武进县东城里。

南朝宋时,在杭州出任过最高官职的有彭城人刘道真、刘延孙。刘延孙,祖籍彭城,世居京口,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南徐州刺史,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卒赠司徒,给班剑20人,谥文穆。

宋文帝时,丹阳尹何尚之雅好文义,立学聚生徒。东海人徐秀与庐江何昙黄等6人慕道来游,谓之“南学”。王谌,字仲和。宋明帝时为司徒参军,兼中书舍人,“有学义甚见亲”,并屡对宋明帝进谏。徐湛之,字孝源。永初三年封枝江县侯。及长,颇涉文义,善尺牍。居官,政令俱肃,威惠并行。出为兖州刺史,后官至尚书仆射。

东海人何长瑜,与谢灵运、族弟何惠连、颍川荀雍、太山羊璇之常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东海人何承天,以博学闻名。宋文帝时,张永掘挖南京玄武湖,遇古冢,得铜斗,柄上有文字。文帝以访朝士。何承天答:“此亡新威斗,三公亡,皆赐之。一在冢外,一在塜内。时三台居江左者,唯甄邯为大司徒,必邯之墓。”不久,张永又从墓中再得一斗,检视铭文,果如何承天所说。宋文帝访群臣捍御之策,何承天上《安边论》,著有《礼论》300卷,改定嘉元历,改漏刻,皆传于世。

何逊,何承天曾孙。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称:“顷观文人质,则过懦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古今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才华。何朗,早有才思,周舍每与谈论,服其精理。尝为败冢赋,拟庄周马棰,其文甚工。何思澄,字符静,少勤学,工文。为《游庐山诗》,沈约见之,大相称赏。与宗人何逊及子何朗,俱擅文名。时人语称:“东海三何,子朗最多。”

南齐垣崇祖,下邳人,齐明帝时为辅国将军、北琅邪、兰陵二郡太守。彭城人刘悛,元徽间,“除黄门侍郎,行吴郡事”。

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南梁刘孺,彭城人,少聪敏,叔父瑱为宦义兴郡,携以之官,常置坐侧。每谓客曰:“吾家明珠也。”大同中守吏部尚书,为晋陵太守。何远,东海人,释褐江夏王国侍郞,仕梁为步兵校尉,历武昌、宣城、东阳三郡太守。“所至皆生为立祠,其清公为天下第一。”王琳,累官至明威将军、东阳太守,召为司徒左长史。

彭城人刘孝绰,7岁能属文,舅王融称为神童。起家著作郎,尝侍梁武帝宴,作诗7首,梁武帝均叹赏,授秘书丞。对周拾说:“第一官当知用第一人,故以孝绰居此职。”迁散骑常侍,坐免复起,为秘书监。刘孝绰辞藻为时所宗,流闻河朔。弟刘潜,字孝仪,幼孤,兄弟相勖以学。梁天监五年举秀才,累迁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在职多所弹纠。

彭城人刘瑴,善辞翰,随湘东王在藩十余年,宠寄甚深。当时文檄,皆其所为。位至吏部尚书,国子祭酒。

苏州历史名人中的下邳良成人徐参,曾任吴郡太守。下邳人吴展,“忠足矫非,清足厉俗,信可结神,才堪干世仕”。

绍兴担任过最高行政官的有汉代淮浦人陈瑀,彭城人庐陵王义真,彭城王刘义康,彭城人始兴王刘浚,彭城人江夏王刘义恭,彭城人庐陵王刘绍。

上述苏北冠缨,多是举家南迁。苏北士家大族、文化精英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带去了苏北地区的许多生活习惯,使原来盛行于彭城、琅琊等地区比较主流的文化、风俗等融入江南地区。而苏北地区的风习则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

汉代以前,江苏南部地区民风勇悍,史载:“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左思《吴都赋》称吴地:“家有鹤膝,户有犀渠,军容蓄用,器械兼储。”苏州风俗中,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两晋六朝以后,江南地区的风俗逐渐向尚文的方向转变。

以彭城为中心的苏北地区,“急疾颛己”。民风则一向强悍。晋室南渡,彭城周边的民众大量迁徙江左,其武人集团多被晋室上层蔑称为“伧楚”,他们更以骁勇善战著称。

东晋苏北楚地武人在军事、政治领域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晋元帝永昌二年(323年),王敦反叛,“北中郎刘遐及淮陵内史苏峻率淮泗之众以救朝廷”。东晋北府兵的基本骨干则是淮泗人。太元(376—396年)初,谢玄招募劲勇,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等淮域将领以“骁猛应选”。王夫之称:“谢玄用北府兵以收淮北,刘宋资之以兴。”

元兴二年(403年),刘裕定“兴复之计”的参与者有东海何无忌、刘裕弟彭城刘道规、沛郡刘毅、任城魏咏之、琅邪诸葛长民。次年刘裕以游猎为名,与何无忌等收集义徒,同谋者中还有魏咏之、魏欣之和魏顺之三兄弟、刘裕弟刘道怜、彭城刘毅及从弟刘籓、临淮刘蔚及从弟刘珪之、陈郡周道民、谯国范清等27将。据沈约《宋书》各列传,刘裕军中知名的彭城籍北府兵将领有:刘裕从母兄刘怀肃、刘怀慎兄弟,刘怀慎庶长子和从孙刘荣祖、刘亮,刘简之、刘谦之兄弟,刘钟,刘道产、刘延孙父子,到彦之,刘粹、刘损、刘伯龙族兄弟,垣闳等。兵卒中,淮人是主体。隆安五年(401年),刘裕率北府兵征孙恩,拒用南方部队为前驱,直言“吴人不习战”。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泗人李安民“率部曲自拔南归”。刘骏征讨刘劭,徐兖二州刺史萧思话“即率部曲还彭城,起义以应世祖”。泰始二年(466年),“义军主黄回募江西楚人千余。……淮西人前奉朝请郑墨率子弟部曲及淮右郡起义于陈郡城,有众一万”。“[黄]回所领并淮南楚子,天下精兵。”

萧齐、萧梁政权中彭城籍名将有垣崇祖、垣荣祖从兄弟,曹虎、到溉、刘慧,刘盈等。北魏北齐的彭城籍名将有刘僧利、刘元孙、郑长猷、刘骘、皮景和等。

齐、梁政权对淮域武人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如“淮北四州闻[齐]太祖受命,咸欲南归”。徐州人桓摽之、兖州人徐猛子等,“合义众数万,砦险求援”。梁承圣二年(553年)十二月,淮北宿预人东方白额以城降梁,淮域州郡纷纷起兵响应,百姓相率归附南朝。

南朝“伧楚壮士”的主要成员是淮泗武人。宋泰始二年(466年),各地反叛,朝廷仅保丹阳一郡,汝颍人殷孝祖率“伧楚壮士”到达建康,“人情大安”。

陈寅恪指出,南朝流民为当时具有战斗力的集团,即江左北人的武力集团,他们击败了苻坚及并创建宋、齐、梁三朝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