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称:江东妇女交游极少,婚姻之家或有十数年未能相识,“惟以信命赠遗致殷勤而已”。在苏北徐州,婚姻的范围似乎很小。也有以赡亲之名的不婚者。年四十,不婚不娶,不置仆妾。其借口是“不婚,恐异姓不能尽心于母也”。女出嫁时,家中作黍臛。楚州通判路振加以干预,方娶妻生子。送葬的铭旌出门,众人要将其撕裂带走。送葬者不可送皮革、铁物及铜磨镜使盖,据说死者不能见光明。忌狗见尸,否则会有重丧。......
2023-07-31
两汉崇奉儒学,强调孝悌,重视礼仪,盛行厚葬。
汉以前,“明器有形无实,示民不可用也”。其后,随葬品仅用些盛醋放酱的坛坛罐罐,还有些桐马、人偶等,但并不求全责备;坟墓不求堆高、不种树,在家中设祭,没有坛宇、庙堂。到了汉代,讲求厚葬,随葬品与活人用品无分彼此。连郡国小吏死时,都要陪葬桑轮车辆。富人的坟墓堆得像山,种上成片的树林,建有亭台楼阁。中等人家的祠堂也有屏风、围墙和门楼。办丧事时,“歌舞俳优,连笑伎戏”。许多人在亲属活着时不予赡养,“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以至于“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
汉代葬地一般选择在城郭的北部,以“求诸幽之道”。祭祀先祖时,“方相帅百隶及童女,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方相欲以惊逐鬼魅”。这一风俗显然源自楚国,桃弧棘矢皆为楚国开国重器。楚灵王攻州来,从陈地下蔡至彭城附近的乾谿。右尹子革夕对楚王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汉代葬小儿则于道旁,“伤其人道未成,故置于道侧,使视成人之道”。江苏地势低洼,葬地一般选择地势较高处。淮阴人韩信母死,贫不能葬,但仍“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1994年发掘的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虽未按原来的设计完成,但建筑结构恢宏壮观。外墓道前段长27.6米、宽0.5—0.92米。后段连接天井、内墓道与外墓道宽段部分长20.3米、宽3.45米、深9.2—13.4米。墓道北端东侧有一座陪葬墓,长4米、宽1.6米,墓主为负责楚王饮食的官员。天井长18.65米、宽13.2米、南端深8.45米、北端深10.9米。内墓道位于天井下部,北接甬道口(主墓室门),南接外墓道,并深入外墓道0.6米。长19.2米、宽2.07米、深5.5米。在内墓道两侧有3间耳室。在被拉出的塞石上和塞石夹缝中,有许多被盗墓者遗弃的玉璧、铜印、玉衣片、铜镜等文物。该墓的露天部分,即外墓道、天井及内墓道,全用山下运来的褐色黏土夯筑填实。夯层厚15—20厘米,夯窝直径8—10厘米。在夯土上部,普遍放置一层自然巨石,每块重达1—2吨,似为防盗而置。墓门位于内墓道北端的甫道口,高1.93米、宽2.07米。门内用四组16块塞石封堵,每组4块,南北纵列,每块长约2.5米、宽厚各约0.9米。甬道平顶平底,总长39.36米,南端塞石占去10.26米。甬道内积土不多,被盗墓者弃置的器物及残片狼藉。有金、银、铜、铁器物及残陶、石、玉器等。位于甬道东侧南部的E2耳室,里面出土大批铜钱等,似为钱库。位于E2北侧的E3耳室出土残陶俑、残铜镜片等。除了从E3北侧的E4清理出玉舞人、觿、鸡心佩、珩、耳塞、鼻塞等玉器及铜镜、带钩等,还清理出牙齿3枚,该室应是一陪葬墓,死者为一女性。主人室长4.58米、宽3.4米、高1.97米。该墓早年被盗,但仍出土大量的陶器、铁釜、陶俑、铜鼎、铜剑、戟、矛、戈、铁剑、铍等以及大量的玉器、金器2000余件珍贵器物。精美玉器200多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镶玉漆棺、玉璧、玉磺、玉蝶等。
徐州后山西汉墓上层为夫妻同穴合葬的石坑竖穴石椁墓。石椁墓是徐州地区西汉墓中较为常见的墓葬类型,西汉早期就已出现,基本都是单人石椁,部分是土坑而非石坑。西汉中期以后,石坑竖穴的石椁墓逐渐普及,同穴合葬也较常见,但基本为并列的双石椁。合葬于同一石椁内的墓葬在西汉晚期出现,西汉末至新莽时期最为流行。下层墓葬出土的200多片玉衣片形制较为特殊。从出土的位置看,头、身、足部都有分布。除个别玉片外,基本上都没有穿孔,且玉片形状多不规则,边上未经打磨,为不齐整的毛边,正面沿边缘多有红色边框。从出土玉片的数量及分布判断,其与完整玉衣相差甚远,很可能是不完整的玉衣,即仅有头套、脚套和覆身。
2002—200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对泗阳县三庄乡大青墩汉墓进行考古发掘。大青墩汉墓封土高约8.5米、底径约90米。墓道宽4.2米、长10余米,墓坑长、宽均为18.5米。主棺室等早年被盗严重。墓道西侧有一按上、下层放置器物的木构陪葬坑,坑内为木质的步兵俑、骑兵俑、伎乐俑、船、车、建鼓等,应为仪仗俑群。墓室南北长9.6米、东西宽8.8米、高2.7米。墓室中部棺室分东、西二棺室,推测为夫妻合葬。其南、东、西三侧有侧室(边箱)。棺室与南侧室间有夹层,放置铜、铁器和六博等,主体为沐浴用具。南侧室(箱)分隔为东、西二小箱,以各类漆木质的步兵俑、骑兵俑、侍俑和房屋院落模型为主体,性质应为生宅。东侧室为仓房,西侧室为厨房。
2009—2011年,南京博物院对盱眙马坝镇云山村大云山汉墓进行挖掘。发掘出陵园为边长490米的正方形,陵园内发掘出带南、北二条斜坡墓道的“中”字形主墓3座,竖穴陪葬墓11座,车马、兵器陪葬坑各2座。主墓均为岩坑竖穴,一个墓室为黄肠题凑结构,包括外、中、内回廊和题凑、前室、内外棺等。其中外回廊保存最为完整,分上、下层;上层为20余辆战车、帷帐和钟、磬明器;下层由南向东、北、西依次为沐浴器具、庖厨、府库、中厩(明器)、乐府,出土各类葬品以万计。
目前已出土的汉代车辆模型还有:高邮神居山一、二号墓的外藏椁出土数十套马车模型,仪征烟袋山汉墓出土鎏金车3辆、马10匹,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铜铸车模型1件。这些复杂的马车模型充分说明了汉代陆路运输工具制作水平之高超,也说明了汉代的厚葬之风。
西汉时,扬州利用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铸铜手工业,这些铜器也大量被用于墓葬。1965年,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47件铜器,五铢钱22枚,青铜小刀币(300个左右)重5斤。这些器物包括鼎、壶、牺尊、罐、耳杯、盘、铜架、镜、戈、、墩、尖状器、筒形器、轴头、俑、戏俑、鹿、马,以及上文所言铜车等。1983年,平山养殖场4座汉墓也出土了大量铜器,包括镜、盉、灯、井、勺、灶、刷、甗、带钩、洗、釜、印等,均为生活日用器,依据出土钱币和铜镜推知为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时期的墓葬。1985年,仪征烟袋山汉墓出土铜器7件,胎质较薄,均为素面,有钫、盆、熏炉、斧、壁、刷把、弩机、戟、镦、剑格等。1988年,姚庄102号墓出土铜器25件,器类有染炉、灯、盉、匜、鼎、钫、壶、盆、镜、带钩、阳燧等。
扬州是汉代漆器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漆器种类繁多,形制复杂,纹饰丰富。这些器物大量被用于墓葬。考古出土的漆器品类包括耳杯、盘、盒、奁、勺、六博盘、笥、鼎、(大中小)案、几、魁、碗、壶樽、黛板、弩、弓、盾等十几种,器面多髹黑色、褐色或朱色漆。胎质有木胎、竹胎、夹纻胎、陶胎和铜胎。纹饰方面,有素面者,亦有绘纹饰者,有的还戳刻铭文或符号。彩绘纹饰包括卷云纹、涡纹、S形纹、三角纹、圆点纹、梅点纹、流云纹、几何纹,以及反映神话故事的麒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羽人图纹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车马出行、骑射、狩猎和祝寿图纹等。
扬州汉墓出土的玉器雕琢精美、品类众多,有璧、璜、琮、晗、鼻塞、肛塞、舞人、镯、玉猪、佩饰、饰件、印章、玉衣、玉障,以及镶嵌在其他器物之上的玉饰品。
扬州地区出土了大量木器且独具特色,其中以木俑出土最多,既有乐俑、舞俑、侍俑、说唱俑、仪仗俑等人物俑,又有狗俑、马俑、猪俑、牛俑、羊俑等动物俑。
六朝战争频繁,生灵涂炭,民生痛苦。生命无常的残酷现实对民众的心理影响极大。灵魂不灭、成佛成仙之说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成为极其普遍的社会认同,从而使人们的来世观念、鬼神信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灵魂不灭和鬼神观念的发达,与人们的丧葬观念与丧葬礼俗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强调视死如生,送葬则必丰厚;既然认为有死后世界,则必为死者在冥界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既然认为死者有灵魂,则必为其谋求福地建墓,以佑子孙。这样,虽然社会经济残破,无力厚葬,但追求厚葬的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残留着。三国时南方地区盛行厚葬,尤以孙吴为甚。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厚葬习俗,超过中原地区。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普遍萧条等多种原因,薄葬逐渐成为风气。即使是厚葬诸墓,规模和奢华程度也都不能与秦汉时代相比。这就使得六朝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丧葬最为俭薄的时代。
西汉时,扬州利用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铸铜手工业,这些铜器也大量被用于墓葬。1965年,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47件铜器,五铢钱22枚,青铜小刀币(300个左右)重5斤。这些器物包括鼎、壶、牺尊、罐、耳杯、盘、铜架、镜、戈、、墩、尖状器、筒形器、轴头、俑、戏俑、鹿、马,以及上文所言铜车等。1983年,平山养殖场4座汉墓也出土了大量铜器,包括镜、盉、灯、井、勺、灶、刷、甗、带钩、洗、釜、印等,均为生活日用器,依据出土钱币和铜镜推知为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时期的墓葬。1985年,仪征烟袋山汉墓出土铜器7件,胎质较薄,均为素面,有钫、盆、熏炉、斧、壁、刷把、弩机、戟、镦、剑格等。1988年,姚庄102号墓出土铜器25件,器类有染炉、灯、盉、匜、鼎、钫、壶、盆、镜、带钩、阳燧等。
扬州是汉代漆器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漆器种类繁多,形制复杂,纹饰丰富。这些器物大量被用于墓葬。考古出土的漆器品类包括耳杯、盘、盒、奁、勺、六博盘、笥、鼎、(大中小)案、几、魁、碗、壶樽、黛板、弩、弓、盾等十几种,器面多髹黑色、褐色或朱色漆。胎质有木胎、竹胎、夹纻胎、陶胎和铜胎。纹饰方面,有素面者,亦有绘纹饰者,有的还戳刻铭文或符号。彩绘纹饰包括卷云纹、涡纹、S形纹、三角纹、圆点纹、梅点纹、流云纹、几何纹,以及反映神话故事的麒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羽人图纹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车马出行、骑射、狩猎和祝寿图纹等。
扬州汉墓出土的玉器雕琢精美、品类众多,有璧、璜、琮、晗、鼻塞、肛塞、舞人、镯、玉猪、佩饰、饰件、印章、玉衣、玉障,以及镶嵌在其他器物之上的玉饰品。
扬州地区出土了大量木器且独具特色,其中以木俑出土最多,既有乐俑、舞俑、侍俑、说唱俑、仪仗俑等人物俑,又有狗俑、马俑、猪俑、牛俑、羊俑等动物俑。
六朝战争频繁,生灵涂炭,民生痛苦。生命无常的残酷现实对民众的心理影响极大。灵魂不灭、成佛成仙之说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成为极其普遍的社会认同,从而使人们的来世观念、鬼神信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灵魂不灭和鬼神观念的发达,与人们的丧葬观念与丧葬礼俗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强调视死如生,送葬则必丰厚;既然认为有死后世界,则必为死者在冥界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既然认为死者有灵魂,则必为其谋求福地建墓,以佑子孙。这样,虽然社会经济残破,无力厚葬,但追求厚葬的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残留着。三国时南方地区盛行厚葬,尤以孙吴为甚。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厚葬习俗,超过中原地区。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普遍萧条等多种原因,薄葬逐渐成为风气。即使是厚葬诸墓,规模和奢华程度也都不能与秦汉时代相比。这就使得六朝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丧葬最为俭薄的时代。
西汉时,扬州利用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铸铜手工业,这些铜器也大量被用于墓葬。1965年,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47件铜器,五铢钱22枚,青铜小刀币(300个左右)重5斤。这些器物包括鼎、壶、牺尊、罐、耳杯、盘、铜架、镜、戈、、墩、尖状器、筒形器、轴头、俑、戏俑、鹿、马,以及上文所言铜车等。1983年,平山养殖场4座汉墓也出土了大量铜器,包括镜、盉、灯、井、勺、灶、刷、甗、带钩、洗、釜、印等,均为生活日用器,依据出土钱币和铜镜推知为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时期的墓葬。1985年,仪征烟袋山汉墓出土铜器7件,胎质较薄,均为素面,有钫、盆、熏炉、斧、壁、刷把、弩机、戟、镦、剑格等。1988年,姚庄102号墓出土铜器25件,器类有染炉、灯、盉、匜、鼎、钫、壶、盆、镜、带钩、阳燧等。
扬州是汉代漆器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漆器种类繁多,形制复杂,纹饰丰富。这些器物大量被用于墓葬。考古出土的漆器品类包括耳杯、盘、盒、奁、勺、六博盘、笥、鼎、(大中小)案、几、魁、碗、壶樽、黛板、弩、弓、盾等十几种,器面多髹黑色、褐色或朱色漆。胎质有木胎、竹胎、夹纻胎、陶胎和铜胎。纹饰方面,有素面者,亦有绘纹饰者,有的还戳刻铭文或符号。彩绘纹饰包括卷云纹、涡纹、S形纹、三角纹、圆点纹、梅点纹、流云纹、几何纹,以及反映神话故事的麒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羽人图纹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车马出行、骑射、狩猎和祝寿图纹等。
扬州汉墓出土的玉器雕琢精美、品类众多,有璧、璜、琮、晗、鼻塞、肛塞、舞人、镯、玉猪、佩饰、饰件、印章、玉衣、玉障,以及镶嵌在其他器物之上的玉饰品。
扬州地区出土了大量木器且独具特色,其中以木俑出土最多,既有乐俑、舞俑、侍俑、说唱俑、仪仗俑等人物俑,又有狗俑、马俑、猪俑、牛俑、羊俑等动物俑。
六朝战争频繁,生灵涂炭,民生痛苦。生命无常的残酷现实对民众的心理影响极大。灵魂不灭、成佛成仙之说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成为极其普遍的社会认同,从而使人们的来世观念、鬼神信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灵魂不灭和鬼神观念的发达,与人们的丧葬观念与丧葬礼俗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强调视死如生,送葬则必丰厚;既然认为有死后世界,则必为死者在冥界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既然认为死者有灵魂,则必为其谋求福地建墓,以佑子孙。这样,虽然社会经济残破,无力厚葬,但追求厚葬的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残留着。三国时南方地区盛行厚葬,尤以孙吴为甚。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厚葬习俗,超过中原地区。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普遍萧条等多种原因,薄葬逐渐成为风气。即使是厚葬诸墓,规模和奢华程度也都不能与秦汉时代相比。这就使得六朝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丧葬最为俭薄的时代。
晋王祥遗嘱:“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绶笥皆勿以敛。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穿深二丈,椁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奠。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大小祥乃设特牲。”齐武帝萧赜诏曰:“我识灭后,身上着夏衣画天衣,纯乌犀导,诸器服悉不得用宝物及织成等,唯装复夹衣各一通。常所服刀长短二口、铁环者,随入梓宫。祭敬之典,本在因心,灵上慎勿以牲为祭。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江南凡遭重丧,同城邑的熟识亲友,须三日之内前往吊唁,否则丧家将与之绝交。路远的友亲,要致书吊唁。吊唁时,除主人外,不认识的人不执手。
葬后三日,丧主要奉神主(灵位)返庙而哭。史载:“王、刘共在杭南(建康乌雀桁以南——引者注),酣宴于桓子野家。谢镇西往尚书墓还,葬后三日反哭。”
择墓地注重风水。陶侃葬亲属,有人对他言:“前冈见一牛,眠处,其地若葬,位极人臣。”陶侃听从了他的建议。无锡人粱鸿卒,其弟梁伯通等为他寻找葬地,最后葬在了要离冢旁。梁伯通称:“梁鸿高贤,要离烈士,政相类也。”传说晋元帝精通风水。郭璞为人营葬,晋元帝微服往观。察看墓地后,对主人说:“此葬龙角,必灭族。”主人答:“璞云此是龙耳,三年当有天子至。”晋元帝问:“出天子耶?”主人答:“非也,能致天子问耳。”从这些传说中,可见六朝风水意识之盛。
南朝时,江苏地区一度流行速葬。“时人间丧事,多不遵礼,朝终夕殡,相尚以速。”
东晋王导拜晋元帝陵,开启了人臣谒陵之俗。
晋王祥遗嘱:“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绶笥皆勿以敛。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穿深二丈,椁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奠。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大小祥乃设特牲。”齐武帝萧赜诏曰:“我识灭后,身上着夏衣画天衣,纯乌犀导,诸器服悉不得用宝物及织成等,唯装复夹衣各一通。常所服刀长短二口、铁环者,随入梓宫。祭敬之典,本在因心,灵上慎勿以牲为祭。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江南凡遭重丧,同城邑的熟识亲友,须三日之内前往吊唁,否则丧家将与之绝交。路远的友亲,要致书吊唁。吊唁时,除主人外,不认识的人不执手。
葬后三日,丧主要奉神主(灵位)返庙而哭。史载:“王、刘共在杭南(建康乌雀桁以南——引者注),酣宴于桓子野家。谢镇西往尚书墓还,葬后三日反哭。”
择墓地注重风水。陶侃葬亲属,有人对他言:“前冈见一牛,眠处,其地若葬,位极人臣。”陶侃听从了他的建议。无锡人粱鸿卒,其弟梁伯通等为他寻找葬地,最后葬在了要离冢旁。梁伯通称:“梁鸿高贤,要离烈士,政相类也。”传说晋元帝精通风水。郭璞为人营葬,晋元帝微服往观。察看墓地后,对主人说:“此葬龙角,必灭族。”主人答:“璞云此是龙耳,三年当有天子至。”晋元帝问:“出天子耶?”主人答:“非也,能致天子问耳。”从这些传说中,可见六朝风水意识之盛。
南朝时,江苏地区一度流行速葬。“时人间丧事,多不遵礼,朝终夕殡,相尚以速。”
东晋王导拜晋元帝陵,开启了人臣谒陵之俗。
晋王祥遗嘱:“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绶笥皆勿以敛。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穿深二丈,椁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奠。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大小祥乃设特牲。”齐武帝萧赜诏曰:“我识灭后,身上着夏衣画天衣,纯乌犀导,诸器服悉不得用宝物及织成等,唯装复夹衣各一通。常所服刀长短二口、铁环者,随入梓宫。祭敬之典,本在因心,灵上慎勿以牲为祭。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江南凡遭重丧,同城邑的熟识亲友,须三日之内前往吊唁,否则丧家将与之绝交。路远的友亲,要致书吊唁。吊唁时,除主人外,不认识的人不执手。
葬后三日,丧主要奉神主(灵位)返庙而哭。史载:“王、刘共在杭南(建康乌雀桁以南——引者注),酣宴于桓子野家。谢镇西往尚书墓还,葬后三日反哭。”
择墓地注重风水。陶侃葬亲属,有人对他言:“前冈见一牛,眠处,其地若葬,位极人臣。”陶侃听从了他的建议。无锡人粱鸿卒,其弟梁伯通等为他寻找葬地,最后葬在了要离冢旁。梁伯通称:“梁鸿高贤,要离烈士,政相类也。”传说晋元帝精通风水。郭璞为人营葬,晋元帝微服往观。察看墓地后,对主人说:“此葬龙角,必灭族。”主人答:“璞云此是龙耳,三年当有天子至。”晋元帝问:“出天子耶?”主人答:“非也,能致天子问耳。”从这些传说中,可见六朝风水意识之盛。
南朝时,江苏地区一度流行速葬。“时人间丧事,多不遵礼,朝终夕殡,相尚以速。”
东晋王导拜晋元帝陵,开启了人臣谒陵之俗。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颜氏家训》称:江东妇女交游极少,婚姻之家或有十数年未能相识,“惟以信命赠遗致殷勤而已”。在苏北徐州,婚姻的范围似乎很小。也有以赡亲之名的不婚者。年四十,不婚不娶,不置仆妾。其借口是“不婚,恐异姓不能尽心于母也”。女出嫁时,家中作黍臛。楚州通判路振加以干预,方娶妻生子。送葬的铭旌出门,众人要将其撕裂带走。送葬者不可送皮革、铁物及铜磨镜使盖,据说死者不能见光明。忌狗见尸,否则会有重丧。......
2023-07-31
战国时代的苏北,里中有羊酒庆贺的习俗。汉礼征士普遍使用羊酒之礼。元封二年六月,赐云阳都百户牛、酒。另外,据《汉书》,汉文帝十六年九月,汉景帝后元元年夏,汉武帝元光二年九月、元朔三年秋、元鼎元年夏五月、太初二年三月、太始三年二月,汉宣帝五凤三年三月,令天下百姓“大酺五日”8次。建安三年,吕布骑将侯成在下邳时,“诸将合礼贺成,成酿五六斛酒,猎得十余头猪”。苏南各地酒垆已非常普遍。......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元代仍定五服丧制,斩衰、齐衰各服丧3年,大功9月,小功5月,缌麻3月。明太祖令礼官定庶民丧服之制。明初规定,服丧仍守五服之制。顺治初年,制定清代士庶人丧礼,士人和普通百姓死亡,用1层榇朱棺,1付鞍马。规定1月殡,3月葬。常州居民丧葬多3日而殡,其子、其妇于当日成服,向亲友发讣告。如不立即举丧,不受吊即闭丧,可以等到举丧之日受吊。死者亡后49天之内,逢七均要祭拜。死者后代在丧事开始......
2023-07-31
东晋时,北方南迁士族王、谢两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但江南本地豪族顾、陆、朱、张也具备分享中枢权力的势力。陈寅恪指出,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因此,六朝时,江南豪族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江南尚武之风向尚文之风的转变是一致的。......
2023-07-31
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