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北的经济、文化差距,自南宋开始形成。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造成苏北成为南宋的弃地,又是金的边地。双方在这一区域混战不断。苏南与苏北的风俗也产生了乾坤倒置式的变化。元至元十四年,升高邮为路总管府,领1录事司及高邮、兴化2县。常州路,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清代行政区划略有变化,但府县的设置无大变化。......
2023-07-31
据《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日本文献称:“汉武建白茅之封,祀高禖而获子矣。”
秦汉时期,人们不讳言性事,把人类的性本能丑化和妖魔化绝非中国传统风习。相反,汉代人们对两性关系采取自然态度。对人们影响最深的是儒和道,儒重人伦,道法自然。道家的生命目的一是长生,二是享受,所以房中术大行其道。儒家于性,虽讳言色欲,但强调生殖和传宗接代,性行为同样合情、合理、合礼。所以在汉画像石中表现男欢女爱的时候,既有隐晦的替代图像,又有公开的渲染。
秦代以前,“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姪娣九女而已”。到了汉代,妾侍没有限禁,“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
汉代江苏南北两性关系比较开放。汉人所著的史书直称汉高祖“好酒及色”。属于会稽郡的苏南地区向来被视为“俗多淫祀”,包括对“淫神”的崇拜。好色与饮食同列,而非恶行。后世儒学盛行,一些儒者对这一社会风尚多有不满。徐州东海人匡衡:“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从反面说明汉代两性关系比较开放。
徐州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表现两性关系的画面或秘戏图非常之多。这些内容常以伏羲、女娲、双龙接尾、凤鸟交颈、鸟衔鱼、九尾狐、对鱼图等作为明喻或隐喻。秘戏图在现实生活中有指导夫妻性生活、优生优育的作用,刻在墓室里则有生育崇拜的意思,同时也希望在阴间继续繁衍后代。
表示男女性爱的孳尾图像中,以伏羲、女娲兄妹交尾最为典型,两人被视为具有繁衍子嗣的神力,契合时人重生殖的民俗风情,是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题材,而伏羲、女娲大多是以交尾的形式出现。徐州睢宁双沟出土的伏羲、女娲画像,二神蛇身交缠,下部有两个小人,象征着生殖繁衍后代。伏羲、女娲交尾图刻画出清晰的男性生殖器。汉画像石中常见一位“高禖神”将伏羲、女娲搂抱在一起。除了伏羲、女娲交尾图外,徐州汉画像石中还常见二龙穿璧图,刻有雌雄二龙缠绕交接的画面,被称为“交龙”,汉代人称为双结龙,寓含交结、交媾、交配之意。双龙穿璧中的双龙交结也象征着生命繁殖。除龙蛇寓意的性崇拜,还有以虎表现的性崇拜。历史上长期属于徐州的萧县陈沟出土的人首虎身交配图,人首刻画得非常形象,女子头梳绾髻,男子头戴进贤冠,嘴部有胡须。两人上身穿有交领服饰,下部为虎身。男性在女性背后,虎尾交缠。
贾汪白集汉墓的后室南壁上,刻有鸟衔鱼的图像。这是以鱼、鸟代表性爱。鱼属阴,腹多籽,繁殖能力极强,古代长期作为女性生殖器而被崇拜。鸟属阳,鸟卵与男性睾丸相似,因而鸟被认为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鸟衔鱼就是阴阳结合。
汉画像石中,更有直接表现男女性爱的画面。徐州汉画像石中有两幅男女接吻图。一幅画面的中间刻有二人接吻,男左女右,男戴高冠,女着宽袖绣衣。男子舌尖伸出,女子薄唇微张。另一幅画面分为两层,上层刻一对鸾凤,下层刻七位人物,最左面二人为男女拥抱接吻,女左男右,男子右手搂抱女子脖颈,面颊相贴。这两幅画面的内容与《洞玄子》所说的“男坐女左,女坐男右。乃男箕坐,抱女于怀中”相吻合。
徐州汉画像石中有一幅直接表现男女交媾的图像。画面分为上、中、下三格。上格刻有房屋,室内二人坐在榻上交谈;下格刻有人物和动物;中格刻有男女交媾,画面右方一对男女叠压,宽衣解带,亲密接触。左方刻有两人,其中一人露出夸张的生殖器,男女双足相互交错,男上女下,动作非常明显。
汉代的房中术,多与追求长生、长寿有关。汉代关于彭祖、安期生、容成公的传说甚多,另外,华佗时代的泠寿光、唐虞、鲁女生均被视为半仙半道的长寿者,正史记载的泠寿光“行容成公御妇人法”,年龄达一百五六十岁。鲁女生喜欢谈论汉明帝(57—75年)时事,人们多怀疑他是东汉初年人。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江苏南北的经济、文化差距,自南宋开始形成。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造成苏北成为南宋的弃地,又是金的边地。双方在这一区域混战不断。苏南与苏北的风俗也产生了乾坤倒置式的变化。元至元十四年,升高邮为路总管府,领1录事司及高邮、兴化2县。常州路,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清代行政区划略有变化,但府县的设置无大变化。......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我们阐述省别风俗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也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同样的风俗习惯。”这无疑促进了风俗的趋同性。马克思曾指出这样一个前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西汉谏议大夫王吉奏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承认风俗的差异,就是承认人类的基本利益。......
2023-07-31
南宋早期周去非的地理著作对棉花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并对中国史籍中的讹错进行考辨。这一记载显然是非常准确的。他指出,《唐书》中所说的“古贝”即棉花,并指出棉花有草本和木本两种。影响棉花在江南地区普及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纺织工具的落后。松江的植棉习俗很快传入苏州地区。总的说来,在元以后,棉花在苏南地区有了较为普遍的种植。......
2023-07-31
隋文帝在隋初大力巡察各地风俗。开皇三年十一月,隋文帝再次遣使巡省风俗,寻求“治术”。江南是隋统治者极为担忧的地区,也是其察风观俗的重点地区。隋炀帝同样非常重视检察各地风俗。唐代君主对察风观俗的重视程度有甚于前代。其实,唐中宗时仍大规模派出察风观俗使。......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