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国战争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风俗的相互交融。到战国时期,随着吴国的灭亡和吴故地归入楚国的版图,这一地区的吴人风俗已被楚风俗所融合取代。1978年发现的战国中期淮阴的高庄墓,反映苏北地区各种风俗的融合。以上墓葬中的葬俗基本反映了楚俗在江苏全境的影响和流行。公元前333年,楚国打败越国后,占领了淮河领域,彭城逐渐成为三楚的中心,楚风荆俗对苏南、苏北有着更大的影响。......
2023-07-31
陈寅恪认为,滨海地区早有海上交通,易受海外影响。神仙学说的起源与道术的流传,与滨海地区密切相关。
江苏东北部地区,本为越都,长期属琅琊郡,航海事业非常发达,秦始皇时,是徐福起航之地。三国时吴地著名道士于吉、东晋时发动10万人反叛的五斗米道首领孙恩均为琅琊人,当时郁洲被视为“神仙居处”。
南怀瑾认为,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道家的神仙方士之术,到汉武帝之世而昌盛,开启后来东汉、魏晋道家神仙方术思想的基础。再变而有北魏正式道教的形成。”
汉代社会崇信方术,方士极一时之盛。汉武帝求长生不老,“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后王莽代汉,需要用符命为自己正名,加上东汉的开国者刘秀尤其相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
汉元帝时,茅盈隐居在江苏句容句曲山学道,传说遇到仙人授以方术。茅盈的弟弟茅衷为西河太守,茅固为执金吾,均弃官渡江跟从茅盈学道,世称三茅君。后句曲山也被称为茅山。
东汉知名术士的门人之盛不亚于经学之徒,如“尤好灾异星占”的唐檀,“后还乡里,教授常百余人”。方术更被运用于百姓的实际生活中。丹阳句容人李南(字孝山)及其女均精通方术,预测也极灵验。
东汉苏州林屋山人李崇,少时好道,从王玮玄学习流珠丹法。李崇任宛陵令,虎狼避去,蝗虫不入境,累迁至汝南太守。李崇74岁时,王玮玄向他传授隐解法和遁化泥丸紫户术以度世。东汉桓帝时,徐州县令渟于斟,少好道明术,数服食胡麻黄精饵,后入吴地乌目山中隐居,遇仙人慧车子授以《虹景丹经》,修行得道。居住苏州胥门的蔡经,曾尸解去,后十余年还家,容色少壮。清代吴县尚有蔡仙乡。
南怀瑾认为,汉末、魏晋时期,神仙方士学术与道教宗教思想合流,约当公元100余年开始,为道教的建立时期。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的输入,促使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遂欲建立自己的宗教,借以抗拒外来的文化思想,约当公元200年开始,为道教的成长时期。南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均在江苏南部地区,道教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自然也非常巨大。
魏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向偏安一隅的吴地迁徙,其中不乏道教信徒借助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传教,江南地区的道教活动日渐活跃,并逐渐赶超中原与巴蜀地区,成为后来道教复兴的基地。
孙策时,道士于吉往来吴会之间,孙策在郡城门楼上会集诸将宾客,于吉经过其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以至于孙策深为担忧:“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三国时,句容人葛元学道,得仙号“葛仙翁”,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晋代句容人葛洪,以儒学知名,但尤好神仙导养之法,跟从郑隐学习,“悉得其法焉”。葛洪精于医术,所著撰之书皆严核正误。后隐居罗浮山撰炼丹术之书,名为《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自号“抱朴子”。葛洪另撰有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集异等传各10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310卷,《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4卷。
葛洪对道教理论进行了哲学化,使其成为持理有据和相对稳定的信念,为修炼者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长生不死的“得道成仙”之术一直是道教徒坚持不懈的追求,成为道教独具特色的信仰。继承浓厚道教传统的葛元,特别是葛洪等在论证成仙可能性、提供修仙方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极大地推进了神仙道教论证的哲学化。
南北朝时苏州人陆修静,与慧远法师结白莲社。陆修静是南朝刘宋时期道教著名学者。元嘉十四年(437年),陆修静撰写《灵宝经目序》,其时灵宝经在道经中已自成一体。元嘉三十年(453年),陆修静至金陵卖药,宋文帝素钦其道风,召之于内,讲理说法,不舍晨夜。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执门徒之礼。后隐居庐山,因宋明帝屡召,泰始三年(467年)再赴京师。陆修静是灵宝派的实际创始人,经陆修静的弘扬,“灵宝之教,大行于世”。陆修静奠定了灵宝斋仪的主导地位,灵宝斋法从此风行于江表。此后的道教科仪经典,所载斋法皆以灵宝为宗,甚至有“非灵宝不可以度人”之说。
南北朝时苏州人徐灵期,隐居于衡岳上清宫,传说遇神人授元丹之要、含日晖之法、守泥丸之道。另有苏州人张绎,学道讲经,理致深密,为当时人所宗,梁武帝也雅相钦赏。时陶弘景著《法检论》,阐明佛道二教,张绎与之讨论,深得陶弘景敬重。
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很容易被江苏地区的民众所接受,经过长期浸染,成为其风俗的一部分。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盛行各种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古人相信,像山川河谷丘陵等,都能够兴云布雷、刮风播雨,有种种奇异灵怪,都可以叫作神。到了秦汉时期,朝廷每年祭祀的天、地、日、月、星、辰、山、川神祇数不胜数。五斗米道信仰三官神,天、地、水这些自然物被奉为神,就源于人类原始社会时期的“万物有灵”观念,属于原始自然崇拜;同时也是对当时流行的鬼神崇拜思想的继承吸收。五斗米道和太平道让病人向神悔过,叩头自责,并用符水和念咒语为病人召神驱鬼,反映了他们的鬼神信仰,带有原始巫教的色彩,方法本身具有巫术性质。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既是道教滋生的温床,后来也一直是道教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民众阶层,接受最多的是道教这方面的东西。
两晋南北朝之际,青州、徐州、江南地区为天师道传教区。当时政治势力最大的家族琅琊王氏,以及吴郡杜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东海鲍氏、吴兴沈氏、丹阳葛氏、许氏和陶氏等世家巨族均信奉天师道。江南地区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民间道教组织,这些民间道教组织成员大多是一些靠巫祝赖以谋生之人,常采用符水、请神、打鬼等形式进行布道传教、治病救人,道团繁多。这一时期甚至呈现出“人人称教”的格局。即以姓名言,六朝时人名常用“之”“道”,即使父子兄弟也不避讳,这也是道教影响的结果。
对风俗影响最大的是道教的仪规斋会。六朝时,经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等人的构思,道教仪规陆续建立起来。道教宗教活动主要是斋会,通过举办斋会,使神灵满意。祈求消灾的斋会分成上、中、下三种,上斋行会七日,中斋行会三日,下斋行会一夜一日。参加斋会的人吃素饭菜,断房室之欲,勤修善行,并向香火行八拜之礼,同时表述自己的愿望。斋会结束后用餐。为亡灵祈请的斋会在治丧时举行,在斋会上替死者散去生前的财物,然后向无极大道上香禀启,为亡灵解脱罪孽。所有参加斋会的人都要八拜、九叩头、九搏颊,三遍而止。祈求宥过的斋会在道民有错时举行。祈请者诚心诚意,行八拜、九叩头、三十六搏颊之仪,共3次。然后手捻香入炉,向神灵诉说自己的罪过,请求宽宥。参加斋会的道众,则在一边为其证明。道教的仪规已融入民众的日常风俗中。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春秋时期,各国战争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风俗的相互交融。到战国时期,随着吴国的灭亡和吴故地归入楚国的版图,这一地区的吴人风俗已被楚风俗所融合取代。1978年发现的战国中期淮阴的高庄墓,反映苏北地区各种风俗的融合。以上墓葬中的葬俗基本反映了楚俗在江苏全境的影响和流行。公元前333年,楚国打败越国后,占领了淮河领域,彭城逐渐成为三楚的中心,楚风荆俗对苏南、苏北有着更大的影响。......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东晋时,北方南迁士族王、谢两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但江南本地豪族顾、陆、朱、张也具备分享中枢权力的势力。陈寅恪指出,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因此,六朝时,江南豪族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江南尚武之风向尚文之风的转变是一致的。......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苏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基本上都可归入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通过发掘和整理,绰墩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延续时间长,包含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三个阶段的遗存。骆驼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新街镇塘南村,东距宜兴市10公里,西距溧阳市25公里,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023-07-31
汉代汉、胡交往非常频繁,衣冠服饰多相互影响,虽帝王也不免。俗以男子足衣为袜,女子足衣为膝裤。晋代以席为骨制成席帽。冠名取“高山仰止”之意,由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戴。法冠 又名柱后、獬豸冠,高5寸,以为展筒,柱卷用铁制,取其不屈不挠之意。汉高祖困蹇时,以竹皮为冠,被称为“刘氏冠”。古代冠无帻,冠下有,以缯制成。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缨为帽。......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