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是开业帝王最集中的地区,项羽、刘邦、曹操、曹丕、刘裕、萧道成、萧衍、李昪、朱温、朱元璋等成功者对这个地区的精英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每一个成功的帝王背后,有着汪洋大海般的帝王争夺者土壤。马士伟称帝,使徐淮海地区的强势人物闻风而动。苏北地区豪强的帝王梦,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陋俗;背后深层的原因,是社会的长期失范。......
2023-07-31
汉代汉、胡交往非常频繁,衣冠服饰多相互影响,虽帝王也不免。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师皆竞为之”。
汉代人用布加锦饰制作履,东晋用草木织成芙蓉状履。传说战国时田(陈)成子制雨衣、雨帽。东晋初,宇文涉制雨笼。俗以男子足衣为袜,女子足衣为膝裤。古时则女子足衣亦称袜,男子亦称膝裤。古时角袜前后两只相承,中心系带。魏文帝吴妃加以改进,此式样一直沿用上千年。后魏始赐僧尼偏衫,用赤布制僧衣;北周把僧衣改为黄色,后改为褐色。汉成帝时,贵臣开始戴乌纱帽,后魏至隋皆沿用。秦汉时仿效羌人制作毡帽。晋代以席为骨制成席帽。北朝时,徐州角城县之北,僧尼穿白布法服,也有僧尼穿青布袈裟。
刘伶曾云:“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元和(806—820年)中,江淮百姓耕地,发现一古墓,“棺中得裩五十腰”。“裩”同“裈”,即裤子。
汉晋时的冠种类繁多,主要有:
通天冠 本秦制,高9寸,正竖,顶少斜却,卷梁用铁制,前有展筒,冠前加金博山述。人们乘舆时常戴。平冕 王公、卿助祭于郊庙时戴。王公八旒,卿七旒。王公衣山龙以下九章,卿衣华虫以下七章。远游冠 秦冠,与通天冠相似,但冠前没有山述,有展筒横于冠前。皇太子及诸王王后、皇帝的兄弟、封为郡王的皇子戴。
缁布冠 即蔡邕所说的委貌冠,有4种样式,有的像武冠,有的像进贤冠。行乡射礼时,公卿的委貌冠,以皂绢做成,形如覆杯,与皮弁同制,长7寸,高4寸。进贤冠 为儒者冠服,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君主冠五梁,三公及封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冠三梁,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官员冠两梁,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令史、门郎、小史冠一梁。汉建初中,太官令、博士和宗室刘氏的冠均为两梁。武冠 又名武弁、大冠、繁冠、建冠、笼冠,即古代的惠文冠,据说是赵惠文王所制。天子元服先加大冠,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均戴。侍中、常侍加金珰,附蝉为饰,插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以蝉取清高饮露之意,貂则紫蔚柔润而毛采不彰灼,金则取其贵重及光泽。有人认为北土多寒,胡人常以貂皮暖面额,后世加以仿效。汉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黄貂。
高山冠 又名侧注,高9寸,卷梁用铁制成,形制似通天冠。顶直竖,不斜却,无山述展筒。冠名取“高山仰止”之意,由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戴。法冠 又名柱后、獬豸冠,高5寸,以为展筒,柱卷用铁制,取其不屈不挠之意。由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之类的执法官戴。
长冠 又名齐冠。高7寸,广3寸,以竹为里。汉高祖困蹇时,以竹皮为冠,被称为“刘氏冠”。后下诏曰:“爵非公乘以上,不得冠刘氏冠。”后除竹用漆。司马彪说:“长冠盖楚制。人间或谓之鹊尾冠,非也。救日蚀则服长冠,而祠宗庙诸祀冠之。此高祖所造,后世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建华冠 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9枚,古代用杂木珠。祀天地、五郊、明堂时,由舞人所戴。方山冠 似进贤冠,用五采縠制成。汉代演奏《大予》《八佾》《五行》舞乐时,由乐人穿戴。巧士冠 前高7寸,要后相通,直竖。此冠不常用,汉代只有郊天时,黄门从官4人才会戴;在卤簿中,夹乘舆车前,以备宦者四星。有人说是扫除从官的冠服。却非冠 高5寸,制似长冠。宫殿门吏仆射的冠服。却敌冠 前高、通长各4寸,后高3寸,似进贤冠,殿门卫士的冠服。樊哙冠 广9寸,高7寸,前后出各4寸,形制似平冕。昔楚汉鸿门宴时,樊哙闯入项羽营,刘邦乘机逃出。后人制冠以示敬重樊哙,成为殿门司马卫士的冠服。
术氏冠 吴地人制作,前圆,比较复杂,有4层,错落有致。鹖冠 加双鹖尾,竖插在两边。鹖是鸟名,体形像鹞而微黑,性果勇,竞斗时到死为止,秦汉时成为武人冠冕。皮弁 以黄白色鹿皮浅毛制作。中间缝合处叫“会”,以五彩玉为结。天子五彩,诸侯三彩。天子有十二缝,公侯伯七缝,子男五缝,孤四缝,卿大夫三缝。韦弁 制似皮弁,顶上尖,韎草染制,呈浅绛色。爵弁 又名广冕。高8寸,长1尺2寸,如爵形,前小后大。祠天地、五郊、明堂时,演奏《云翘舞》的乐人冠弁。
古代身份低下的阶层不戴冠而戴帻,以巾帕包裹鬓发、遮掩发髻。汉元帝额部有非常显眼的大块痣毛,用帻裹掩,上层社会始流行戴帻。王莽谢发秃顶,又在帻上面加屋以遮掩。与进贤冠相配的帻要长,即介帻。与惠文冠相配的帻宜短,即平上帻。文臣戴介帻,武官戴平上帻。童子的帻无屋,表示未成人。另有纳言帻,帻后收小一重,方3寸。骑吏、武吏、乘舆鼓吹所戴为赤帻。救日蚀时,文武官皆免冠著帻。汉仪,立秋日猎,服缃帻。东晋迁都建康,晋哀帝听从博士曹弘之等奏议,立秋御读令,改用素白色帻。
巾,用葛制成,古无巾,止用羃尊罍,不分尊卑均穿戴。王莽加屋帻上,始为头巾。汉末流行幅巾,制角巾,有黄巾军。晋制接诸巾及葛巾,始以巾为礼。晋时有汉文帝平巾、诸葛孔明纶巾、谢万白纶巾、祢衡练巾、石季伦紫纶巾、张孝秀榖皮巾、陶弘景鹿皮巾、王衍尖巾、顾况华阳巾、山简白鹭巾。汉魏以前戴幅巾,晋、宋用,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折上巾”。
晋太康(280—289年)中,流行以毡为头及络带袴口。
晋太元(376—396年)中,国子生见祭酒博士,单衣、角巾,执经一卷,以代手版。建武五年六月,谢朏辞脚疾,不堪拜谒,即戴角巾,乘肩舆诣云龙门。
帽与冠相似。古代冠无帻,冠下有,以缯制成。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缨为帽。自乘舆宴居,下至无爵庶人皆戴用。江南地区百姓普遍戴帽,士人的帽子顶圆、屋高。南朝时,已有马褂。
2009年7月—2010年8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南京城南颜料坊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12件东晋、南朝木屐。大多数木屐底设前后两齿,屐齿有高低、厚薄之别,与屐板近于等宽。有的屐齿与屐板整木凿制,屐板长方形,表面平坦,前端左侧、偏后部两侧各有一圆孔。屐板下有横长条状前、后两齿,与前齿对应的屐板两侧、下部及前齿外侧均有明显的系带磨痕。屐齿较矮,两端大致呈圆弧状,后齿底部磨损比较严重。从屐板大小及前端穿孔位置推测为儿童右脚所用。有的屐齿、屐板之间以榫卯连接,屐齿顶端的榫头出露于屐表卯孔;有的屐齿顶端的榫头不出露于屐表。有的屐板呈圆角长方形,表面平坦,前部右侧有一圆孔,孔侧有5个清晰的脚趾踩压痕迹,孔径0.4厘米。中部两侧各有一纵长方形穿孔,上口有系带形成的磨痕,孔长1.4厘米、宽0.6厘米。有的屐板厚实,平底无齿,均整木挖制,屐底中部开凿一深长方形槽盒。材质主要为桑和青、白梧桐。
六朝名士喜执羽扇,“旧为羽扇柄者,刻木象其骨形,列羽用十,取全数也。自中兴初,王敦南征,始改为长柄,下出可捉,而减其羽用八”。西晋时,吴人顾荣起兵攻广陵相陈敏,“荣麾以羽扇”。东晋庾怿尝“以白羽扇献成帝”。齐高帝饷孔灵产白羽扇、素隐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赠君古人之服。”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是奇装异服的爱好者。他骑马时穿袴褶,戴金薄帽,执七宝缚矟;又有金银校具,锦绣诸帽数十种,各有名字;戎服急装缚袴,上穿绛衫,作为常服,寒暑不变。为他抬负白虎幢的诸校具服饰,均自制。
六朝时,帝王公侯、将相达官汇聚金陵、江南地区,衣冠之繁多,有不胜枚举之慨。
帽与冠相似。古代冠无帻,冠下有,以缯制成。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缨为帽。自乘舆宴居,下至无爵庶人皆戴用。江南地区百姓普遍戴帽,士人的帽子顶圆、屋高。南朝时,已有马褂。
2009年7月—2010年8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南京城南颜料坊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12件东晋、南朝木屐。大多数木屐底设前后两齿,屐齿有高低、厚薄之别,与屐板近于等宽。有的屐齿与屐板整木凿制,屐板长方形,表面平坦,前端左侧、偏后部两侧各有一圆孔。屐板下有横长条状前、后两齿,与前齿对应的屐板两侧、下部及前齿外侧均有明显的系带磨痕。屐齿较矮,两端大致呈圆弧状,后齿底部磨损比较严重。从屐板大小及前端穿孔位置推测为儿童右脚所用。有的屐齿、屐板之间以榫卯连接,屐齿顶端的榫头出露于屐表卯孔;有的屐齿顶端的榫头不出露于屐表。有的屐板呈圆角长方形,表面平坦,前部右侧有一圆孔,孔侧有5个清晰的脚趾踩压痕迹,孔径0.4厘米。中部两侧各有一纵长方形穿孔,上口有系带形成的磨痕,孔长1.4厘米、宽0.6厘米。有的屐板厚实,平底无齿,均整木挖制,屐底中部开凿一深长方形槽盒。材质主要为桑和青、白梧桐。
六朝名士喜执羽扇,“旧为羽扇柄者,刻木象其骨形,列羽用十,取全数也。自中兴初,王敦南征,始改为长柄,下出可捉,而减其羽用八”。西晋时,吴人顾荣起兵攻广陵相陈敏,“荣麾以羽扇”。东晋庾怿尝“以白羽扇献成帝”。齐高帝饷孔灵产白羽扇、素隐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赠君古人之服。”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是奇装异服的爱好者。他骑马时穿袴褶,戴金薄帽,执七宝缚矟;又有金银校具,锦绣诸帽数十种,各有名字;戎服急装缚袴,上穿绛衫,作为常服,寒暑不变。为他抬负白虎幢的诸校具服饰,均自制。
六朝时,帝王公侯、将相达官汇聚金陵、江南地区,衣冠之繁多,有不胜枚举之慨。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淮北是开业帝王最集中的地区,项羽、刘邦、曹操、曹丕、刘裕、萧道成、萧衍、李昪、朱温、朱元璋等成功者对这个地区的精英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每一个成功的帝王背后,有着汪洋大海般的帝王争夺者土壤。马士伟称帝,使徐淮海地区的强势人物闻风而动。苏北地区豪强的帝王梦,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陋俗;背后深层的原因,是社会的长期失范。......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东晋时,北方南迁士族王、谢两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但江南本地豪族顾、陆、朱、张也具备分享中枢权力的势力。陈寅恪指出,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因此,六朝时,江南豪族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江南尚武之风向尚文之风的转变是一致的。......
2023-07-31
汉代苏北的丝织物交易已成常俗。三国吴国丹阳太守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千株,甘树长成后,“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据正史所载,江苏是中国棉花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但不论荅布是不是白叠布(棉布),至少对于三国时的广陵亭侯孟康来说,白叠(棉花)是常见之物。在建康的梁武帝萧衍已确切地使用棉花布。......
2023-07-31
春秋时期,各国战争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风俗的相互交融。到战国时期,随着吴国的灭亡和吴故地归入楚国的版图,这一地区的吴人风俗已被楚风俗所融合取代。1978年发现的战国中期淮阴的高庄墓,反映苏北地区各种风俗的融合。以上墓葬中的葬俗基本反映了楚俗在江苏全境的影响和流行。公元前333年,楚国打败越国后,占领了淮河领域,彭城逐渐成为三楚的中心,楚风荆俗对苏南、苏北有着更大的影响。......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南怀瑾认为,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南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均在江苏南部地区,道教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自然也非常巨大。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很容易被江苏地区的民众所接受,经过长期浸染,成为其风俗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民众阶层,接受最多的是道教这方面的东西。对风俗影响最大的是道教的仪规斋会。道教宗教活动主要是斋会,通过举办斋会,使神灵满意。......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