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江南乡村社会“刁生劣监”活跃。可见,生监包揽漕粮,对平民和生监双方均属有利,而生监包揽,更是出于平民的“贿托”。苏松地区,“向来刁生劣监,包完仓粮,此古之道也。今则不但包完,而且包欠”。王廷瑄挪移库银达2万两以上,“皆因刁生劣监等,在仓吵闹,勒索陋规所致”。“且有刁生劣监,广为包揽,官吏因有浮收,被其挟制,不能不通融收纳。迨核计所收之米,已敷兑运,即以廒满为词,藉收折色,分肥入己。”......
2023-07-31
舜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夏代,“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商代师涓作北里之舞。周代姬即位,“乐及徧舞”,即舞六代之乐,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大咸》、舜时代的《箫韶》、禹时代的《大夏》、商汤的《大濩》、周武王的《大武》。战国后期,苏北地区属楚。秦攻占寿阳后,彭城成为楚的中心。刘邦、项羽、项庄、项伯、虞姬、戚姬等,人人能歌善舞。
汉代,舞蹈被用来宣扬功业。汉景帝诏令:“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德》舞为汉高祖所作,《文始》舞即《箫韶》,《五行》舞为周舞。表演《武德》舞时,舞人执干戚;表演《文始》,舞人执羽籥;表演《五行》,舞人舞冠冕。
汉代是我国舞蹈艺术极其繁荣的时期。在汉代人眼中,老鼠亦能跳舞。《汉书》载:“昭帝元凤元年九月,燕有黄鼠衔其尾舞王宫端门中,往视之,鼠舞如故。王使夫人以酒脯祠,鼠舞不休,夜死。”
汉代舞蹈大量吸收了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各国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南北文化大交融的现象,使汉代乐舞兼具北方质朴严谨、雄大浑厚之风韵,又带有南方狂放不羁、酣畅自由之鲜明风采,甚至还夹杂着浓厚的奇幻色彩和神秘意味,使乐舞的发展达到空前盛况。
目前发掘的徐州乐舞汉画像石按照题材可以分为三类,即自娱、娱众和娱神,无论是庙堂、楼台轩榭,还是勾栏瓦舍都有乐舞表演。自娱类乐舞画像石主要反映的是宾客宴饮,在酒酣之时用来抒发个人即时情感的即兴乐舞表演,这对表演的艺术性要求相对较低,而更加重视礼仪。娱众类乐舞主要是为活跃气氛而由专门的歌舞艺人进行表演,更加重视表演的艺术性以及舞蹈、音乐的技艺。娱神类乐舞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舞蹈,通过对神灵的祷祝,实现“天人”沟通的目的。
汉代袖舞舞姿丰富,独舞、对舞、集体舞是较为常见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男性独舞,男女共舞独树一帜。长袖舞蹈活跃在汉代艺术表演的各个角落,与百戏的共舞,建鼓舞的交融,盘鼓舞的采用,都使长袖舞蹈艺术形式愈发新颖。长袖舞表演形式众多,姿态万千,每种都不一样,与四川、重庆、河南、安阳等地明显不同。在长袖舞形态上,主要包括拖垂袖、上扬袖、甩袖以及绕袖等。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袖技最为丰富多样。
舞者通常将手藏于袖中,做腾空翱翔状,表现人渴望探知天上未知而神秘的世界,他们通过袖筒来延伸手臂的长度,假想自己达到与神相通、与天相应的境界,以传递他们灵魂不死的愿望。舞者对袖的舞法十分丰富,分为扬、甩、撩、拖、绞等,形成多种形态。据汉画像石提供的图像资料,袖舞以手袖为道具,有长袖、蝶袖、筒袖、半筒袖、陀螺袖等。舞者运用手袖,模拟鸟、凤凰的形态,拉近人与天的距离,期望触及天,表达他们羽化登仙的飞升愿望。
建鼓舞又名“晋鼓”“楹鼓”,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对比来看,汉代建鼓舞应是殷商时期出现的楹鼓的继承和发展,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建鼓的基本形制变化并不大,只是在不同时代鼓的细节上有了大小简繁的不同。建鼓舞包含了对音乐的听觉欣赏与对舞蹈的视觉欣赏。作为乐舞的礼器之一,为历代统治者所使用。建鼓舞舞姿雄健,注重技巧,又由于鼓声的加入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展示了对刘邦建立汉朝功勋的赞美,也表达了汉朝对武德的崇尚。
目前徐州地区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建鼓舞图像26幅,其中对舞24幅。从汉画像石看,建鼓舞形制多样,建鼓的顶端各种羽葆(鸟尾的羽毛)华丽夺目,立柱上还有华盖作饰,建鼓的跗足更具艺术性,跗多为兽形,兽形跗足多见虎足,汉画像中虎形跗足形象生动,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憨态可掬,并且已有温顺的家养虎形象。
建鼓舞的击打方法一般是乐人在鼓左右两边击鼓,击鼓时既可以单人击鼓,又可以双人击鼓,击鼓者既是乐人又是舞人。从表演形式上看,建鼓舞既有独舞又有对舞。其中,双人击鼓囊括男子对舞、女子对舞和男女对舞,而双人击鼓占徐州地区发现的建鼓舞画像石的大部分。徐州地区现发现的单人建鼓舞仅两幅,一幅为人物乐舞图,男舞人立于建鼓右侧,舞人抬双臂挥舞鼓桴做击打状,姿态矫健。另一幅为车马乐舞图,是男舞人倒骑在骏马之上,左手上、右手下,击打建鼓,体态潇洒恣意,颇有神韵。双人建鼓舞通常是二人相向对击对舞,根据步伐节奏变换击鼓的手法,姿态变化多样。双人建鼓舞多为男子对舞,偶见女子对舞和男女对舞。徐州沛县栖山出土的建鼓舞汉画像石,建鼓两旁各一女舞人,双臂展开执桴击鼓,长裙曳地,广袖飘摇。
建鼓舞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1)以舞达欢。徐州已出土的建鼓舞汉画像石中,建鼓舞与庖厨息息相关。这类场面一边是生活家常,一边是乐舞娱人。表现了汉代人民视舞蹈如饮食一样为必需。(2)祭祀与祈祷。人们用建鼓来通神,以鼓娱神。不但可以使灵魂顺利升仙,还能作为天地沟通的媒介。用鼓声向天界传递自己的美好愿望,能过鼓点的运用和节奏的掌握,祭拜和感知上天神灵,期望神灵了解自己的愿望。(3)交流与交谊。建鼓舞面向大众,无论歌舞、乐声还是武术杂技,各个阶层都能找到自己所喜好的一面。(4)军事与比武。建鼓舞有比武的社会功能。徐州一幅建鼓舞汉画像石画面横向分为三格:左格刻交战场面,有人持矛格杀,有人弯弓射箭;中格刻楼阁,有人拜谒、比武;右格刻乐舞场面,有乐队伴奏的长袖舞、建鼓舞。
三国时,建业及苏南地区多有精于舞蹈之士。《江表传》载,孙权嫁从女,此女又是顾氏外甥女,故邀请顾雍父子及顾雍孙子顾谭参加婚宴。顾谭酒醉,“三起舞,舞不知止”。凌统、甘宁于吕蒙家中聚宴,甘宁曾杀死凌统父亲凌操。酒酣,凌统表演刀舞,甘宁则以双戟舞戒备。吕蒙予以调停:“‘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可见三人均为武舞高手。孙权称帝,虞翻称“臣独抃舞”。
晋太康(280—289年)中,全国风行《晋世宁》舞。东晋时,谢尚在建业为王导表演过《鸲鹆舞》。当时的女巫多是歌舞好手。闾里普通女巫章丹、陈珠,“善歌儛,又能隐形匿影。甲夜之初,撞钟击鼓,间以丝竹,丹、珠乃拔刀破舌,吞刀吐火,云雾杳冥,流光电发”。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十一月己巳(459年12月15日),西域献舞马。时谢庄作有《舞马赋》和《舞马歌》。南齐建武四年(497年),河南国所献的赤龙驹善舞,张率、到溉、周兴嗣等为之作赋。可见,当时南京的马也能跳舞。
齐高帝萧道成在建康举办的一次宴席上,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唱《子夜》歌,张敬儿舞蹈,王敬则表演武舞拍张。
另外,角抵、像形、杂伎等在汉代以后非常流行。东晋成帝咸康中,罢紫鹿、跂行、鳖食、笮鼠、齐王卷衣、绝倒、五案等伎。
舜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夏代,“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商代师涓作北里之舞。周代姬即位,“乐及徧舞”,即舞六代之乐,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大咸》、舜时代的《箫韶》、禹时代的《大夏》、商汤的《大濩》、周武王的《大武》。战国后期,苏北地区属楚。秦攻占寿阳后,彭城成为楚的中心。刘邦、项羽、项庄、项伯、虞姬、戚姬等,人人能歌善舞。
汉代,舞蹈被用来宣扬功业。汉景帝诏令:“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德》舞为汉高祖所作,《文始》舞即《箫韶》,《五行》舞为周舞。表演《武德》舞时,舞人执干戚;表演《文始》,舞人执羽籥;表演《五行》,舞人舞冠冕。
汉代是我国舞蹈艺术极其繁荣的时期。在汉代人眼中,老鼠亦能跳舞。《汉书》载:“昭帝元凤元年九月,燕有黄鼠衔其尾舞王宫端门中,往视之,鼠舞如故。王使夫人以酒脯祠,鼠舞不休,夜死。”
汉代舞蹈大量吸收了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各国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南北文化大交融的现象,使汉代乐舞兼具北方质朴严谨、雄大浑厚之风韵,又带有南方狂放不羁、酣畅自由之鲜明风采,甚至还夹杂着浓厚的奇幻色彩和神秘意味,使乐舞的发展达到空前盛况。
目前发掘的徐州乐舞汉画像石按照题材可以分为三类,即自娱、娱众和娱神,无论是庙堂、楼台轩榭,还是勾栏瓦舍都有乐舞表演。自娱类乐舞画像石主要反映的是宾客宴饮,在酒酣之时用来抒发个人即时情感的即兴乐舞表演,这对表演的艺术性要求相对较低,而更加重视礼仪。娱众类乐舞主要是为活跃气氛而由专门的歌舞艺人进行表演,更加重视表演的艺术性以及舞蹈、音乐的技艺。娱神类乐舞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舞蹈,通过对神灵的祷祝,实现“天人”沟通的目的。
汉代袖舞舞姿丰富,独舞、对舞、集体舞是较为常见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男性独舞,男女共舞独树一帜。长袖舞蹈活跃在汉代艺术表演的各个角落,与百戏的共舞,建鼓舞的交融,盘鼓舞的采用,都使长袖舞蹈艺术形式愈发新颖。长袖舞表演形式众多,姿态万千,每种都不一样,与四川、重庆、河南、安阳等地明显不同。在长袖舞形态上,主要包括拖垂袖、上扬袖、甩袖以及绕袖等。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袖技最为丰富多样。
舞者通常将手藏于袖中,做腾空翱翔状,表现人渴望探知天上未知而神秘的世界,他们通过袖筒来延伸手臂的长度,假想自己达到与神相通、与天相应的境界,以传递他们灵魂不死的愿望。舞者对袖的舞法十分丰富,分为扬、甩、撩、拖、绞等,形成多种形态。据汉画像石提供的图像资料,袖舞以手袖为道具,有长袖、蝶袖、筒袖、半筒袖、陀螺袖等。舞者运用手袖,模拟鸟、凤凰的形态,拉近人与天的距离,期望触及天,表达他们羽化登仙的飞升愿望。
建鼓舞又名“晋鼓”“楹鼓”,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对比来看,汉代建鼓舞应是殷商时期出现的楹鼓的继承和发展,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建鼓的基本形制变化并不大,只是在不同时代鼓的细节上有了大小简繁的不同。建鼓舞包含了对音乐的听觉欣赏与对舞蹈的视觉欣赏。作为乐舞的礼器之一,为历代统治者所使用。建鼓舞舞姿雄健,注重技巧,又由于鼓声的加入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展示了对刘邦建立汉朝功勋的赞美,也表达了汉朝对武德的崇尚。
目前徐州地区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建鼓舞图像26幅,其中对舞24幅。从汉画像石看,建鼓舞形制多样,建鼓的顶端各种羽葆(鸟尾的羽毛)华丽夺目,立柱上还有华盖作饰,建鼓的跗足更具艺术性,跗多为兽形,兽形跗足多见虎足,汉画像中虎形跗足形象生动,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憨态可掬,并且已有温顺的家养虎形象。
建鼓舞的击打方法一般是乐人在鼓左右两边击鼓,击鼓时既可以单人击鼓,又可以双人击鼓,击鼓者既是乐人又是舞人。从表演形式上看,建鼓舞既有独舞又有对舞。其中,双人击鼓囊括男子对舞、女子对舞和男女对舞,而双人击鼓占徐州地区发现的建鼓舞画像石的大部分。徐州地区现发现的单人建鼓舞仅两幅,一幅为人物乐舞图,男舞人立于建鼓右侧,舞人抬双臂挥舞鼓桴做击打状,姿态矫健。另一幅为车马乐舞图,是男舞人倒骑在骏马之上,左手上、右手下,击打建鼓,体态潇洒恣意,颇有神韵。双人建鼓舞通常是二人相向对击对舞,根据步伐节奏变换击鼓的手法,姿态变化多样。双人建鼓舞多为男子对舞,偶见女子对舞和男女对舞。徐州沛县栖山出土的建鼓舞汉画像石,建鼓两旁各一女舞人,双臂展开执桴击鼓,长裙曳地,广袖飘摇。
建鼓舞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1)以舞达欢。徐州已出土的建鼓舞汉画像石中,建鼓舞与庖厨息息相关。这类场面一边是生活家常,一边是乐舞娱人。表现了汉代人民视舞蹈如饮食一样为必需。(2)祭祀与祈祷。人们用建鼓来通神,以鼓娱神。不但可以使灵魂顺利升仙,还能作为天地沟通的媒介。用鼓声向天界传递自己的美好愿望,能过鼓点的运用和节奏的掌握,祭拜和感知上天神灵,期望神灵了解自己的愿望。(3)交流与交谊。建鼓舞面向大众,无论歌舞、乐声还是武术杂技,各个阶层都能找到自己所喜好的一面。(4)军事与比武。建鼓舞有比武的社会功能。徐州一幅建鼓舞汉画像石画面横向分为三格:左格刻交战场面,有人持矛格杀,有人弯弓射箭;中格刻楼阁,有人拜谒、比武;右格刻乐舞场面,有乐队伴奏的长袖舞、建鼓舞。
三国时,建业及苏南地区多有精于舞蹈之士。《江表传》载,孙权嫁从女,此女又是顾氏外甥女,故邀请顾雍父子及顾雍孙子顾谭参加婚宴。顾谭酒醉,“三起舞,舞不知止”。凌统、甘宁于吕蒙家中聚宴,甘宁曾杀死凌统父亲凌操。酒酣,凌统表演刀舞,甘宁则以双戟舞戒备。吕蒙予以调停:“‘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可见三人均为武舞高手。孙权称帝,虞翻称“臣独抃舞”。
晋太康(280—289年)中,全国风行《晋世宁》舞。东晋时,谢尚在建业为王导表演过《鸲鹆舞》。当时的女巫多是歌舞好手。闾里普通女巫章丹、陈珠,“善歌儛,又能隐形匿影。甲夜之初,撞钟击鼓,间以丝竹,丹、珠乃拔刀破舌,吞刀吐火,云雾杳冥,流光电发”。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十一月己巳(459年12月15日),西域献舞马。时谢庄作有《舞马赋》和《舞马歌》。南齐建武四年(497年),河南国所献的赤龙驹善舞,张率、到溉、周兴嗣等为之作赋。可见,当时南京的马也能跳舞。
齐高帝萧道成在建康举办的一次宴席上,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唱《子夜》歌,张敬儿舞蹈,王敬则表演武舞拍张。
另外,角抵、像形、杂伎等在汉代以后非常流行。东晋成帝咸康中,罢紫鹿、跂行、鳖食、笮鼠、齐王卷衣、绝倒、五案等伎。
舜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夏代,“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商代师涓作北里之舞。周代姬即位,“乐及徧舞”,即舞六代之乐,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大咸》、舜时代的《箫韶》、禹时代的《大夏》、商汤的《大濩》、周武王的《大武》。战国后期,苏北地区属楚。秦攻占寿阳后,彭城成为楚的中心。刘邦、项羽、项庄、项伯、虞姬、戚姬等,人人能歌善舞。
汉代,舞蹈被用来宣扬功业。汉景帝诏令:“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德》舞为汉高祖所作,《文始》舞即《箫韶》,《五行》舞为周舞。表演《武德》舞时,舞人执干戚;表演《文始》,舞人执羽籥;表演《五行》,舞人舞冠冕。
汉代是我国舞蹈艺术极其繁荣的时期。在汉代人眼中,老鼠亦能跳舞。《汉书》载:“昭帝元凤元年九月,燕有黄鼠衔其尾舞王宫端门中,往视之,鼠舞如故。王使夫人以酒脯祠,鼠舞不休,夜死。”
汉代舞蹈大量吸收了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各国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南北文化大交融的现象,使汉代乐舞兼具北方质朴严谨、雄大浑厚之风韵,又带有南方狂放不羁、酣畅自由之鲜明风采,甚至还夹杂着浓厚的奇幻色彩和神秘意味,使乐舞的发展达到空前盛况。
目前发掘的徐州乐舞汉画像石按照题材可以分为三类,即自娱、娱众和娱神,无论是庙堂、楼台轩榭,还是勾栏瓦舍都有乐舞表演。自娱类乐舞画像石主要反映的是宾客宴饮,在酒酣之时用来抒发个人即时情感的即兴乐舞表演,这对表演的艺术性要求相对较低,而更加重视礼仪。娱众类乐舞主要是为活跃气氛而由专门的歌舞艺人进行表演,更加重视表演的艺术性以及舞蹈、音乐的技艺。娱神类乐舞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舞蹈,通过对神灵的祷祝,实现“天人”沟通的目的。
汉代袖舞舞姿丰富,独舞、对舞、集体舞是较为常见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男性独舞,男女共舞独树一帜。长袖舞蹈活跃在汉代艺术表演的各个角落,与百戏的共舞,建鼓舞的交融,盘鼓舞的采用,都使长袖舞蹈艺术形式愈发新颖。长袖舞表演形式众多,姿态万千,每种都不一样,与四川、重庆、河南、安阳等地明显不同。在长袖舞形态上,主要包括拖垂袖、上扬袖、甩袖以及绕袖等。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袖技最为丰富多样。
舞者通常将手藏于袖中,做腾空翱翔状,表现人渴望探知天上未知而神秘的世界,他们通过袖筒来延伸手臂的长度,假想自己达到与神相通、与天相应的境界,以传递他们灵魂不死的愿望。舞者对袖的舞法十分丰富,分为扬、甩、撩、拖、绞等,形成多种形态。据汉画像石提供的图像资料,袖舞以手袖为道具,有长袖、蝶袖、筒袖、半筒袖、陀螺袖等。舞者运用手袖,模拟鸟、凤凰的形态,拉近人与天的距离,期望触及天,表达他们羽化登仙的飞升愿望。
建鼓舞又名“晋鼓”“楹鼓”,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对比来看,汉代建鼓舞应是殷商时期出现的楹鼓的继承和发展,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建鼓的基本形制变化并不大,只是在不同时代鼓的细节上有了大小简繁的不同。建鼓舞包含了对音乐的听觉欣赏与对舞蹈的视觉欣赏。作为乐舞的礼器之一,为历代统治者所使用。建鼓舞舞姿雄健,注重技巧,又由于鼓声的加入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展示了对刘邦建立汉朝功勋的赞美,也表达了汉朝对武德的崇尚。
目前徐州地区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建鼓舞图像26幅,其中对舞24幅。从汉画像石看,建鼓舞形制多样,建鼓的顶端各种羽葆(鸟尾的羽毛)华丽夺目,立柱上还有华盖作饰,建鼓的跗足更具艺术性,跗多为兽形,兽形跗足多见虎足,汉画像中虎形跗足形象生动,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憨态可掬,并且已有温顺的家养虎形象。
建鼓舞的击打方法一般是乐人在鼓左右两边击鼓,击鼓时既可以单人击鼓,又可以双人击鼓,击鼓者既是乐人又是舞人。从表演形式上看,建鼓舞既有独舞又有对舞。其中,双人击鼓囊括男子对舞、女子对舞和男女对舞,而双人击鼓占徐州地区发现的建鼓舞画像石的大部分。徐州地区现发现的单人建鼓舞仅两幅,一幅为人物乐舞图,男舞人立于建鼓右侧,舞人抬双臂挥舞鼓桴做击打状,姿态矫健。另一幅为车马乐舞图,是男舞人倒骑在骏马之上,左手上、右手下,击打建鼓,体态潇洒恣意,颇有神韵。双人建鼓舞通常是二人相向对击对舞,根据步伐节奏变换击鼓的手法,姿态变化多样。双人建鼓舞多为男子对舞,偶见女子对舞和男女对舞。徐州沛县栖山出土的建鼓舞汉画像石,建鼓两旁各一女舞人,双臂展开执桴击鼓,长裙曳地,广袖飘摇。
建鼓舞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1)以舞达欢。徐州已出土的建鼓舞汉画像石中,建鼓舞与庖厨息息相关。这类场面一边是生活家常,一边是乐舞娱人。表现了汉代人民视舞蹈如饮食一样为必需。(2)祭祀与祈祷。人们用建鼓来通神,以鼓娱神。不但可以使灵魂顺利升仙,还能作为天地沟通的媒介。用鼓声向天界传递自己的美好愿望,能过鼓点的运用和节奏的掌握,祭拜和感知上天神灵,期望神灵了解自己的愿望。(3)交流与交谊。建鼓舞面向大众,无论歌舞、乐声还是武术杂技,各个阶层都能找到自己所喜好的一面。(4)军事与比武。建鼓舞有比武的社会功能。徐州一幅建鼓舞汉画像石画面横向分为三格:左格刻交战场面,有人持矛格杀,有人弯弓射箭;中格刻楼阁,有人拜谒、比武;右格刻乐舞场面,有乐队伴奏的长袖舞、建鼓舞。
三国时,建业及苏南地区多有精于舞蹈之士。《江表传》载,孙权嫁从女,此女又是顾氏外甥女,故邀请顾雍父子及顾雍孙子顾谭参加婚宴。顾谭酒醉,“三起舞,舞不知止”。凌统、甘宁于吕蒙家中聚宴,甘宁曾杀死凌统父亲凌操。酒酣,凌统表演刀舞,甘宁则以双戟舞戒备。吕蒙予以调停:“‘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可见三人均为武舞高手。孙权称帝,虞翻称“臣独抃舞”。
晋太康(280—289年)中,全国风行《晋世宁》舞。东晋时,谢尚在建业为王导表演过《鸲鹆舞》。当时的女巫多是歌舞好手。闾里普通女巫章丹、陈珠,“善歌儛,又能隐形匿影。甲夜之初,撞钟击鼓,间以丝竹,丹、珠乃拔刀破舌,吞刀吐火,云雾杳冥,流光电发”。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十一月己巳(459年12月15日),西域献舞马。时谢庄作有《舞马赋》和《舞马歌》。南齐建武四年(497年),河南国所献的赤龙驹善舞,张率、到溉、周兴嗣等为之作赋。可见,当时南京的马也能跳舞。
齐高帝萧道成在建康举办的一次宴席上,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唱《子夜》歌,张敬儿舞蹈,王敬则表演武舞拍张。
另外,角抵、像形、杂伎等在汉代以后非常流行。东晋成帝咸康中,罢紫鹿、跂行、鳖食、笮鼠、齐王卷衣、绝倒、五案等伎。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明清时,江南乡村社会“刁生劣监”活跃。可见,生监包揽漕粮,对平民和生监双方均属有利,而生监包揽,更是出于平民的“贿托”。苏松地区,“向来刁生劣监,包完仓粮,此古之道也。今则不但包完,而且包欠”。王廷瑄挪移库银达2万两以上,“皆因刁生劣监等,在仓吵闹,勒索陋规所致”。“且有刁生劣监,广为包揽,官吏因有浮收,被其挟制,不能不通融收纳。迨核计所收之米,已敷兑运,即以廒满为词,藉收折色,分肥入己。”......
2023-07-31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情感的一种特色舞蹈,其舞姿优美、轻盈、灵动、婀娜多姿;感情内在含蓄,节奏大多较平缓。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与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域,与傣族姑娘着紧身上衣、长筒裙,与傣族人民信仰小乘佛教、视孔雀为圣鸟而极为喜爱等相关。(六)组合傣族舞动作组合......
2023-11-19
汉时乡亭之任,则每乡有三老、孝弟、力田,掌劝导乡里,助成风俗,皆有禄秩。隋、唐以后,所谓乡亭之职,至困至贱,贪官污吏非理征求,极意凌蔑。译文汉朝时乡亭这一官职,每乡有三老、孝弟、力田,负责劝导乡里,帮助改善风俗,都有俸禄。因此戾太子获罪,而壶关三老得以申诉太子冤情。隋、唐以后,所谓乡亭之职,极为困苦卑微,贪官污吏无理征收索求,肆意凌辱蔑视。......
2023-11-27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在观看舞蹈的过程中,观众可以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感受到舞者情绪,并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从而产生共情心理。如舞蹈小品《快乐的罗嗦》抒发的是彝族人民获得自由解放后开始崭新生活的情绪,舞蹈动作活泼、轻快,整个作品洋溢着无比的兴奋、喜悦、欢乐,富有青春活力,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彝族人民的喜悦之情来自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以至于使人产生压抑不住的快乐。......
2023-11-19
健美操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现代健美操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今只有40余年的历史。美国是现代健美操的故乡,这里也是健美操发展的热土,在美国从事健美操运动的人数约有2000万,创办了数千个健美操俱乐部、健身房。正是通过这次比赛,健美操得到了迅速的推广,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运动。除了日本,健美操在韩国、新加坡以及泰国等地也有较大的影响,受到各个阶层的青睐。......
2023-12-04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在西周至春秋时,苏北的西北部曾长期属于宋国风俗,东北部则属于鲁风莒俗。宋国作为商人后裔,是最能体现殷商风俗的国度。后来宋人叔梁纥之子孔子成为春秋时仁政的大力宣传和推行者,应该与宋地的仁义风俗有关。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宋君对仁义风俗的固守和信仰,在春秋动荡的岁月里成为一座仁义的灯塔。宋国人民不仅对霸主国承担沉重的贡纳义务,而且大批人民被驱使、被杀害。......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