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江苏风俗史:二习经之风之盛,明经之士备受敬重

江苏风俗史:二习经之风之盛,明经之士备受敬重

【摘要】:可见习经之风之盛,也可见明经之士备受社会各界的敬重。由是礼有大戴、小戴之学。此后《易》遂有高氏之学。下邳人翼奉治《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皆通晓经术,并爱好律历阴阳之学。并继承其父前业,复领《五经》。此外,《左传》《周官》之所以能得到保存,并未像《古文尚书》《逸礼》那样散失,也有赖于刘歆的抗争和传授。尽管如此,由于衣冠南渡,加之苏北不属于北朝统治的核心地区,这里的习经之风有所衰落。

徐州的习经诵诗之风极盛。自汉初楚元王好书,于是邃学之士田王孙、严彭祖之徒相继而起,刘向、刘歆父子则以经术文章集其大成。自是之后,代有著述。东汉时彭城广戚人姜肱博通《五经》,精通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诸公争加辟命,皆不就。二弟名声相次,亦不应征聘,时人慕之”。可见习经之风之盛,也可见明经之士备受社会各界的敬重。

彭城楚元王中大夫申公为《诗》最精,楚元王本人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作《诗》传,号《鲁诗》。楚元王亦作《诗》传,号《元王诗》。

沛人庆普与戴德、戴圣叔侄学《周礼》于后仓,戴德为宋戴公22世孙,号大戴,为彭城信都王刘嚣太傅。戴圣号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之学。庆普则为今文《礼》学“庆氏学”的开创者。后苍从东海高堂生受《士礼》17篇,说《礼》数万言,号后氏曲台记,以授沛人闻人通汉。

《前汉纪·孝成皇帝纪》载,汉兴,最先授《易》者为田何,梁人丁宽受《易》于田何。丁宽授《易》于槐里田王孙,田王孙传《易》于沛人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学。“此三家者,宣帝之时立之。”

沛人高相治《易经》,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高相授其子高康及兰陵母将永,高康因治《易》为郎,母将永官至豫章都尉。此后《易》遂有高氏之学。

东海下邳人严彭祖,师事睢孟。精通《公羊春秋》。宣帝时为博士,历河南东郡太守,入为左冯翊,拜太子太傅。

沛人蔡千秋从鲁荣广、王孙皓星公学习《谷梁春秋》。在汉宣帝时与公羊学派并立,宣帝更倾向于蔡千秋所讲授的《谷梁》学。蔡千秋左迁平陵令,讲授谷梁学者均不及蔡千秋。汉宣帝又以蔡千秋为郎中,召选10人跟从他学习。

下邳人翼奉治《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皆通晓经术,并爱好律历阴阳之学。汉元帝,诸儒荐之征待诏,上密奏,陈述雅正六情十二律的概要。

射阳人陈琳,博学善属文,长于书檄。初从袁绍,作檄曹操文。袁绍败后归曹操,曹操爱其才不加罪,拜军咨祭酒。

西晋时,东海襄贲(今江苏涟水)人陈邵,以儒学征为陈留内史,累迁燕王师。撰有《周礼评》,甚有条贯,行于世。泰始(265—274年)中,晋武帝诏曰:“燕王师陈邵清贞洁静,行著邦族,笃志好古,博通六籍,耽悦典诰,老而不倦,宜在左右以笃儒教。可为给事中。”

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人。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祖籍秦泗水郡丰县。宣帝时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刘向献赋颂数十篇。汉设《谷梁春秋》科,征刘向授《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

刘向著有《列女传》8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50篇。另有《战国策》《五经通义》《山海经》(与其子刘歆编订)。徐复观认为:刘向的思想,“是在平实的基础、开明的态度上,由诸子百家而归结到儒家,归结到孔子;这是在他对当时现实政治社会所具有的深切笃至的责任感的背景下,所做的理性、良心的抉择,而不关于风气、利禄乃至见闻的限制。在西汉思想上,应占一坚实的地位”。

有汉一代,刘向的音乐成就也最高。自秦代焚书,《乐经》残亡。汉武帝时,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内容,掇成《乐记》,经内史丞王定,传授常山王禹。刘向通过校书,得《乐记》23篇,不同于王禹所持的《乐记》。刘向的《别录》中有《乐歌诗》4篇、《赵氏雅琴》7篇、《师氏雅琴》8篇、《龙氏雅琴》106篇。刘向所辑的《乐记》等,为汉至隋代中国古典音乐的主要成果。

刘向子刘歆,字子骏,年少时即通《诗》《书》,能属文。受诏与刘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及。刘向死后,刘歆复为中垒校尉。哀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刘歆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并继承其父前业,复领《五经》。刘歆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考定律历,著《三统历谱》。学者指出,刘歆在整理、保存中国古代文献方面的功绩,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他先是参与、继承刘向的事业,总领了成帝至平帝时代的校书工作,并撰写了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在刘氏父子校书之前,即使同一部古籍,官府、民间所藏的各种本子、篇幅往往有很大参差,又有错简、讹误。把它们整理成定本,使之可缮写普及,这是民族文化延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此外,《左传》《周官》之所以能得到保存,并未像《古文尚书》《逸礼》那样散失,也有赖于刘歆的抗争和传授。东汉初年治《左传》和《周官》的著名学者贾徽、郑兴、杜子春,都是刘歆的弟子。在回归年长度、冬至点位置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三统历》的撰写,使刘歆完全有资格被列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苏地其他人的著述极一时之盛。如韩信《图项羽并三秦对》《上皇帝尊号疏》,枚乘《枚叔集》2卷、《谏吴王书》《重谏吴王书》《七发》《莬园赋》《忘忧赋》《馆柳赋》,枚皋《撰皇太子生赋》、又撰《枚皋赋》百篇,翼奉《论知人邪正疏》《地震为后舅疏》《白鹤馆灾乞迁都成周疏》,臧旻《救第伍种疏》,臧决《答陈琳书》《举义诛除董卓盟辞》,步骘《奖劝用贤疏》《论中书吕壹典校纠举四疏》,陈琳《陈孔璋集》10卷,鲍照《鲍参军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撰《文集》20卷、《文选》30卷、《正序》10卷、《英华集》20卷,又撰《开漕渠疏》《文选序》《渊明文集序》《乐府曲》《江南曲》。

南北朝分治,苏北大部分时间属于北朝,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陈寅恪指出:“在文化方面,胡族上层的文化都很高。”尽管如此,由于衣冠南渡,加之苏北不属于北朝统治的核心地区,这里的习经之风有所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