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六饮食与庖厨:江苏风俗史的饮食变迁

六饮食与庖厨:江苏风俗史的饮食变迁

【摘要】: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富足,饮食质量远超前代。随着石转磨的出现和普及,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麦子被磨成面粉做成蒸饼、馒头,大豆被磨成豆浆制成豆腐,大量的谷物成为酿酒的原料。由粒食改变为面食,丰富了人类的饮食方式。江苏北部地区的饮食习性从出土的汉画像石庖厨图可以推知。右下部二人在加工肉食,一人在案上切肉,另一人扇火烤肉串。

汉代以前,饮食相对简单,“燔黍食稗,而捭豚以相飨。其后,乡人饮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酱一肉,旅饮而已。及其后,宾婚相召,则豆羹白饭,綦脍熟肉”。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富足,饮食质量远超前代。“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有人因卖肉食而垺王侯,《汉书·货殖传》:“浊氏以卖脯而连骑。”

汉代不但出现了丰富的食物种类,还发明了多样的烹饪技法。随着石转磨的出现和普及,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麦子被磨成面粉做成蒸饼、馒头,大豆被磨成豆浆制成豆腐,大量的谷物成为酿酒的原料。由粒食改变为面食,丰富了人类的饮食方式。农作物品种有谷子(粟)、黍、稻、麦、豆、芋、莲藕等,这些作物构成了汉代人主食的基本来源。蒸、煮、熬是当时主食主要的烹调方式。

汉代以前,饮食相对简单,“燔黍食稗,而捭豚以相飨。其后,乡人饮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酱一肉,旅饮而已。及其后,宾婚相召,则豆羹白饭,綦脍熟肉”。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富足,饮食质量远超前代。“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有人因卖肉食而垺王侯,《汉书·货殖传》:“浊氏以卖脯而连骑。”

汉代不但出现了丰富的食物种类,还发明了多样的烹饪技法。随着石转磨的出现和普及,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麦子被磨成面粉做成蒸饼、馒头,大豆被磨成豆浆制成豆腐,大量的谷物成为酿酒的原料。由粒食改变为面食,丰富了人类的饮食方式。农作物品种有谷子(粟)、黍、稻、麦、豆、芋、莲藕等,这些作物构成了汉代人主食的基本来源。蒸、煮、熬是当时主食主要的烹调方式。

传说汉高祖做汉饼,金日做胡饼,诸葛亮做馒头,石崇做馄饨,晋做不托(馎饦,即面片汤)。豆腐则传为淮南王刘安所发明,是以孔庙祭祀不用豆腐。

苏北部地区的饮食习性从出土的汉画像石庖厨图可以推知。庖厨图一般包括炊煮和鱼、肉等食材,还包括一些生活工具,如汲水的辘轳等。江苏徐州铜山区汉王乡出土的庖厨图,整个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上至下的第一和第二层表现庖厨加工场景,第三层是车骑。上层庖厨图中挂满猪腿和鱼,地上有鸡和犬,突出地反映了食品的丰富多样。右下部二人在加工肉食,一人在案上切肉,另一人扇火烤肉串。第二层部分摆满了罐、杯、樽等器皿,右下部一人在汲水,左边一人在烧火煮食物。

厨房的肉类经过风干处理,有的加了盐和作料做成各种口味再晒干。人们使用垒砌的锅灶台,用火钳、打火石点燃柴火燃料,灶上有炊具,用于蒸煮的锅,厨师切菜用的是尖长的刀。

庖厨图中雕刻有屠宰场面的画像很多,包括杀猪、宰羊、椎牛、击马、剥狗、烫鸡(鸟、雉)、剖鱼等。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击马图。画像右边一匹马被拴在柱子上,一人正举棒欲击。剖鱼一般是一人持刀在案上剖鱼,案下、案侧放有盛鱼的盆,有的还刻有洗鱼的画像。椎牛则是一人用绳子拴住牛的一条前腿,使劲儿将牛拉倒,另一侧之人用脚踩住拴牛的绳子,双手举椎椎牛。

汉画像石上的汲水图,一般用两种工具,一是用桔槔,一用辘轳。桔槔一般由一根立杆和一根横杆组成,立杆固定在地上,立杆上头被加工成叉字形或凿一个竖长方孔,横杆从方孔中穿过。横杆一头用绳子拴着提水器(壶、罐)之类,另一头绑着或吊以重物(石头之类),一人或二人提住拴提水器的绳子,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省工又省力。用辘轳汲水,一般是在井上搭上架子,在架子上安上辘轳,利用可以转动的辘轳汲水。

炊煮时用灶,灶上置釜甑,一人立于灶侧劳作,一人灶前添柴。灶上方的横杆上往往挂有待烹的肉禽之类。切菜一般是一人或二人跪坐于案前,一手扶菜,一手持刀切,案侧放着盛菜用的盆类。庖厨图上还雕刻有厨房、抬猪、抬食物、往货架上放置食物、酿酒等图像。汉代对肉食的加工方法大致有羹、炙、炮、煎(熬)、烝(蒸)、濯(炸)、脍、脯、腊、醢、脂、苴(菹)等十余种。汉代人的主要肉食结构是猪、狗、羊、兔、鸡(鸟、雉)、鱼、鳖等,而牛、马等家畜和其他野生动物则居于肉食品中的次要地位。

汉时苏地人喜食羹。刘邦项羽言:“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刘邦封兄子刘信为羹颉侯。汉武帝时,“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汉以前江南地区的羹主要用鱼做成。《史记·货殖列传》称江南地区“饭稻羹鱼”。苏州的莼羹为美食中的绝品之一。

西晋时,吴人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蒪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王济曾指着羊酷问陆机:“吴下何以敌此?”陆机称:“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东晋将领毛脩之被北魏所俘,“为羊羹荐魏尚书,尚书以为绝味,献之太武(拓跋焘),大悦,以为太官令,被宠,遂为尚书、光禄大夫,封南郡公,太官令、尚书如故”。一碗羹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

六朝时,羹为江苏南北各地、上下各阶层所喜爱。齐高帝为齐王时置酒宴。崔祖思见席上有羹脍,称:“此味故为南北所推。”侍中沈文季反驳他:“羹脍吴食,非祖思所解。”崔祖思答:“炰鳖鲙鲤,似非句吴之诗。”沈文季答称:“千里莼羹,岂关鲁、卫。”萧道成认为:“莼羹故应还沈。”莼羹确为江南美食,但炰鳖鲙鲤之羹却南北均有。秣陵朱绪母病积年,忽思菰羹,朱绪妻到市场买菰为之做成菰羹。

汉初曾发生“韩彭菹醢”事,据说韩信、彭越被做成羹分给诸侯尝食。初属丹阳、后属兰陵的南齐人丘巨源有“婴孩脯脍”之语。梁朝侯景死后,王僧辩以盐五斗放置于侯景尸腹中,曝尸于建康市上,“百姓争取屠脍羹食皆尽”。这是人肉脍、人肉羹了。

东方朔称:“生肉为脍,干肉为脯。”脍多用于生食。汉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腥鱼即是生鱼。三国魏景初元年(237年),营洛阳南委粟山以为圜丘(祭天坛),祀之日以始祖帝舜配,“房俎生鱼,陶樽玄酒”。因为脍是用来生吃,“聂而切之,沃以姜椒诸剂”,因此,“脍不厌细”。

两汉时,江苏人生食鱼肉较普遍。鸿门宴项王赐樊哙斗酒、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东汉广陵太守陈登喜食生鱼脍。《三国志》引《孙盛杂语》:徐州别驾王祥的后母曾云“吾思食生鱼”,王祥遂卧冰求得。汉代食生肉的禁忌是不能“饱饮乳”,否则“变成白虫(一作血虫)”。当时医书备有“治食生肉中毒方”,认为“蓼和生鱼食之,令人夺气”。可见食生鱼肉之普遍。

另外,在婚丧仪典上,向神灵祷告的巫祝、阿不食生鱼。

晋泰始(265—274年)之后,中国流行用胡床貊槃、羌煮貊炙。“羌煮”是指从西北诸羌传入的涮羊肉,“貊炙”则是从东胡族传入的烤全羊。

六朝时,江苏南部食稻较多,用来煮米饭、做点心。麦则南北皆食,可做成汤饼、煎饼、春饼等。另有粟、粱、黍、菽等作主食。鱼是南方的主要菜肴。为了贮备久藏,人们常将鲜鱼制成鱼干。南方沿海居民还在沿海礁石上捕取海蜇,采集海带,制作佳肴。六朝时养鸡业除放养外,还出现了圈养,养鸡技术亦有较大提高。市场上鸡肉量多而价低,为普通百姓的重要肉食。鸭在南方江河湖沼中善遍养殖。六朝时期,炙法极为普及,作炙的原料也更为扩大,除去牛、羊、猪等常用肉外,还有黄雀炙、鹅炙、牛心炙等。各族饮食习俗互相交流,不少新的食品制作方法进入汉民族的生活之中,其中以“羌煮貊炙”最为典型。

汉代人们不但食马、牛、羊、鸡、犬、豕六畜肉,且食其内脏,但有着较多的卫生要求。张仲景《金匮要略》载:“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对于生病“自死者”的肝脏,则建议“勿食之”。所有的肉及鱼,“若狗不食,鸟不啄者,不可食”;“肉中有如朱点者,不可食之”;“食肥肉及热羹不得饮冷水”;“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自死肉口闭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

汉代也食蛇,医书中备有“治啖蛇牛肉食之欲死方”,把食蛇与食牛引发的病症并列。其他食物的做法非常丰富。南朝宋时,吴郡张畅曾服食过蛤蟆脍。

《金匮要略》中涉及的其他肉食还有熊肉、兔肉、雀肉、燕肉、山鸡肉、雉肉、鸬鹚肉、鹿肉、鳀鱼、龟肉、、鳝、鳖、虾、蟹等;素食则有桃、杏、梅、李、林檎、橘柚、梨、樱桃芹菜、黄花菜、枣、木耳、菌类、野芋、蜀椒、肉桂、葱、蓼、韭、茱萸、姜、薤、葵、芜菁根、芥菜、扁豆、小豆、大豆、大麦、白黍米、荍麦面、苍耳、瓠、莼、苣、黄瓜、白酒、蜜、糖、饴等。另外,从西域传入的植物有蒜、胡荽、苜蓿、胡桃、胡麻、葡萄、安石榴等。

“炒菜”滥觞于南北朝,炒菜的发明使得我们这个以农业为主、基本素食的民族得以营养均衡。

传说汉高祖做汉饼,金日做胡饼,诸葛亮做馒头,石崇做馄饨,晋做不托(馎饦,即面片汤)。豆腐则传为淮南王刘安所发明,是以孔庙祭祀不用豆腐。

江苏北部地区的饮食习性从出土的汉画像石庖厨图可以推知。庖厨图一般包括炊煮和鱼、肉等食材,还包括一些生活工具,如汲水的辘轳等。江苏徐州铜山区汉王乡出土的庖厨图,整个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上至下的第一和第二层表现庖厨加工场景,第三层是车骑。上层庖厨图中挂满猪腿和鱼,地上有鸡和犬,突出地反映了食品的丰富多样。右下部二人在加工肉食,一人在案上切肉,另一人扇火烤肉串。第二层部分摆满了罐、杯、樽等器皿,右下部一人在汲水,左边一人在烧火煮食物。

厨房的肉类经过风干处理,有的加了盐和作料做成各种口味再晒干。人们使用垒砌的锅灶台,用火钳、打火石点燃柴火燃料,灶上有炊具,用于蒸煮的锅,厨师切菜用的是尖长的刀。

庖厨图中雕刻有屠宰场面的画像很多,包括杀猪、宰羊、椎牛、击马、剥狗、烫鸡(鸟、雉)、剖鱼等。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击马图。画像右边一匹马被拴在柱子上,一人正举棒欲击。剖鱼一般是一人持刀在案上剖鱼,案下、案侧放有盛鱼的盆,有的还刻有洗鱼的画像。椎牛则是一人用绳子拴住牛的一条前腿,使劲儿将牛拉倒,另一侧之人用脚踩住拴牛的绳子,双手举椎椎牛。

汉画像石上的汲水图,一般用两种工具,一是用桔槔,一用辘轳。桔槔一般由一根立杆和一根横杆组成,立杆固定在地上,立杆上头被加工成叉字形或凿一个竖长方孔,横杆从方孔中穿过。横杆一头用绳子拴着提水器(壶、罐)之类,另一头绑着或吊以重物(石头之类),一人或二人提住拴提水器的绳子,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省工又省力。用辘轳汲水,一般是在井上搭上架子,在架子上安上辘轳,利用可以转动的辘轳汲水。

炊煮时用灶,灶上置釜甑,一人立于灶侧劳作,一人灶前添柴。灶上方的横杆上往往挂有待烹的肉禽之类。切菜一般是一人或二人跪坐于案前,一手扶菜,一手持刀切,案侧放着盛菜用的盆类。庖厨图上还雕刻有厨房、抬猪、抬食物、往货架上放置食物、酿酒等图像。汉代对肉食的加工方法大致有羹、炙、炮、煎(熬)、烝(蒸)、濯(炸)、脍、脯、腊、醢、脂、苴(菹)等十余种。汉代人的主要肉食结构是猪、狗、羊、兔、鸡(鸟、雉)、鱼、鳖等,而牛、马等家畜和其他野生动物则居于肉食品中的次要地位。

汉时苏地人喜食羹。刘邦对项羽言:“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刘邦封兄子刘信为羹颉侯。汉武帝时,“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汉以前江南地区的羹主要用鱼做成。《史记·货殖列传》称江南地区“饭稻羹鱼”。苏州的莼羹为美食中的绝品之一。

西晋时,吴人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蒪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王济曾指着羊酷问陆机:“吴下何以敌此?”陆机称:“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东晋将领毛脩之被北魏所俘,“为羊羹荐魏尚书,尚书以为绝味,献之太武(拓跋焘),大悦,以为太官令,被宠,遂为尚书、光禄大夫,封南郡公,太官令、尚书如故”。一碗羹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

六朝时,羹为江苏南北各地、上下各阶层所喜爱。齐高帝为齐王时置酒宴。崔祖思见席上有羹脍,称:“此味故为南北所推。”侍中沈文季反驳他:“羹脍吴食,非祖思所解。”崔祖思答:“炰鳖鲙鲤,似非句吴之诗。”沈文季答称:“千里莼羹,岂关鲁、卫。”萧道成认为:“莼羹故应还沈。”莼羹确为江南美食,但炰鳖鲙鲤之羹却南北均有。秣陵朱绪母病积年,忽思菰羹,朱绪妻到市场买菰为之做成菰羹。

汉初曾发生“韩彭菹醢”事,据说韩信、彭越被做成羹分给诸侯尝食。初属丹阳、后属兰陵的南齐人丘巨源有“婴孩脯脍”之语。梁朝侯景死后,王僧辩以盐五斗放置于侯景尸腹中,曝尸于建康市上,“百姓争取屠脍羹食皆尽”。这是人肉脍、人肉羹了。

东方朔称:“生肉为脍,干肉为脯。”脍多用于生食。汉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腥鱼即是生鱼。三国魏景初元年(237年),营洛阳南委粟山以为圜丘(祭天坛),祀之日以始祖帝舜配,“房俎生鱼,陶樽玄酒”。因为脍是用来生吃,“聂而切之,沃以姜椒诸剂”,因此,“脍不厌细”。

两汉时,江苏人生食鱼肉较普遍。鸿门宴项王赐樊哙斗酒、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东汉广陵太守陈登喜食生鱼脍。《三国志》引《孙盛杂语》:徐州别驾王祥的后母曾云“吾思食生鱼”,王祥遂卧冰求得。汉代食生肉的禁忌是不能“饱饮乳”,否则“变成白虫(一作血虫)”。当时医书备有“治食生肉中毒方”,认为“蓼和生鱼食之,令人夺气”。可见食生鱼肉之普遍。

另外,在婚丧仪典上,向神灵祷告的巫祝、阿不食生鱼。

晋泰始(265—274年)之后,中国流行用胡床貊槃、羌煮貊炙。“羌煮”是指从西北诸羌传入的涮羊肉,“貊炙”则是从东胡族传入的烤全羊。

六朝时,江苏南部食稻较多,用来煮米饭、做点心。麦则南北皆食,可做成汤饼、煎饼、春饼等。另有粟、粱、黍、菽等作主食。鱼是南方的主要菜肴。为了贮备久藏,人们常将鲜鱼制成鱼干。南方沿海居民还在沿海礁石上捕取海蜇,采集海带,制作佳肴。六朝时养鸡业除放养外,还出现了圈养,养鸡技术亦有较大提高。市场上鸡肉量多而价低,为普通百姓的重要肉食。鸭在南方江河湖沼中善遍养殖。六朝时期,炙法极为普及,作炙的原料也更为扩大,除去牛、羊、猪等常用肉外,还有黄雀炙、鹅炙、牛心炙等。各族饮食习俗互相交流,不少新的食品制作方法进入汉民族的生活之中,其中以“羌煮貊炙”最为典型。

汉代人们不但食马、牛、羊、鸡、犬、豕六畜肉,且食其内脏,但有着较多的卫生要求。张仲景《金匮要略》载:“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对于生病“自死者”的肝脏,则建议“勿食之”。所有的肉及鱼,“若狗不食,鸟不啄者,不可食”;“肉中有如朱点者,不可食之”;“食肥肉及热羹不得饮冷水”;“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自死肉口闭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

汉代也食蛇,医书中备有“治啖蛇牛肉食之欲死方”,把食蛇与食牛引发的病症并列。其他食物的做法非常丰富。南朝宋时,吴郡张畅曾服食过蛤蟆脍。

《金匮要略》中涉及的其他肉食还有熊肉、兔肉、雀肉、燕肉、山鸡肉、雉肉、鸬鹚肉、鹿肉、鳀鱼、龟肉、、鳝、鳖、虾、蟹等;素食则有桃、杏、梅、李、林檎、橘柚、梨、樱桃、芹菜、黄花菜、枣、木耳、菌类、野芋、蜀椒、肉桂、葱、蓼、韭、茱萸、姜、薤、葵、芜菁根、芥菜、扁豆、小豆、大豆、大麦、白黍米、荍麦面、苍耳、瓠、莼、苣、黄瓜、白酒、蜜、糖、饴等。另外,从西域传入的植物有蒜、胡荽、苜蓿、胡桃、胡麻、葡萄、安石榴等。

“炒菜”滥觞于南北朝,炒菜的发明使得我们这个以农业为主、基本素食的民族得以营养均衡。

宋齐时何胤“侈于味,食必方丈。后稍欲去其甚者,犹食白鱼、腊、糖蟹”。齐高帝萧道成之母陈道止,临淮东阳(今苏北盱眙一带)人,家贫,少勤织作。“生平所嗜”的食物包括起面饼、鸭、笋鸭、卵脯、酱炙白肉、肉脍、菹羹、茗粣炙鱼。

西汉吴王刘濞的郎中、淮阴人枚乘《七发》列举的美食:犓牛之腴,菜以笱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饭。熊蹯之胹,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鲙。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豢豹之胎。

汉至六朝时,酱非常丰富。《仪礼》的醢酱、卵酱、芥酱、豆酱继续被人们食用。另外,桓谭《新论》有脠酱,汉武帝有鱼肠酱,南越有酱,枚乘《七发》有芍药之酱,晋武帝《与山涛书》有致鱼酱,宋孝武诗有匏酱。江南多豆酱,而以水产品做成的酱则更多。《吴地记》载苏州平门西北三里有酱醋城,为吴王刘濞所筑。

佛教信徒,饮食非常简单。贵至梁武帝,“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饭而已”。

宋齐时何胤“侈于味,食必方丈。后稍欲去其甚者,犹食白鱼、腊、糖蟹”。齐高帝萧道成之母陈道止,临淮东阳(今苏北盱眙一带)人,家贫,少勤织作。“生平所嗜”的食物包括起面饼、鸭、笋鸭、卵脯、酱炙白肉、肉脍、菹羹、茗粣炙鱼。

西汉吴王刘濞的郎中、淮阴人枚乘《七发》列举的美食:犓牛之腴,菜以笱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饭。熊蹯之胹,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鲙。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豢豹之胎。

汉至六朝时,酱非常丰富。《仪礼》的醢酱、卵酱、芥酱、豆酱继续被人们食用。另外,桓谭《新论》有脠酱,汉武帝有鱼肠酱,南越有酱,枚乘《七发》有芍药之酱,晋武帝《与山涛书》有致鱼酱,宋孝武诗有匏酱。江南多豆酱,而以水产品做成的酱则更多。《吴地记》载苏州平门西北三里有酱醋城,为吴王刘濞所筑。

佛教信徒,饮食非常简单。贵至梁武帝,“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饭而已”。

秦以前,街市上的食物很少,“古者不粥饪,不市食。及其后,则有屠沽,沽酒市脯鱼盐而已”。此时未见民营的饭店酒馆,史料所载均为官办的驿、馆、递、舍等。汉以后,市场上的食物极大地丰富起来,各种美食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熟食遍列,殽施成市,作业堕怠,食必趣时,杨豚韭卵,狗马朘,煎鱼切肝,羊淹鸡寒,挏马酪酒,蹇捕胃脯,胹羔豆赐,鷇膹鴈羹,臭鲍甘瓠,熟梁貊炙。”此时,应该有了民间饭店。至少在南北朝时,江苏普遍出现了民办的邸店。中大通四年(532年),萧纶为扬州刺史,遣人就市赊买锦采丝布数百匹,“百姓并关闭邸店不出”。南梁尚书左丞徐勉诫子书称:“或使创田园,或劝兴立邸店;又欲舳舻运致,亦令货殖聚敛。”可见南梁时,开设邸店是与置田、船运并立的商业活动。

汉代以前,饮食器具方面非常简单,“污尊抔饮,盖无爵觞樽俎。及其后,庶人器用即竹柳陶匏而已。唯瑚琏觞豆而后雕文彤漆”。进入汉代兴盛时期,富人的食器酒具非常讲究,“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纻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

六朝时,苏南人虽女子也善捕鱼。江阴北有子英庙,子英为当地百姓家女儿,常入水捕捞。

秦以前,街市上的食物很少,“古者不粥饪,不市食。及其后,则有屠沽,沽酒市脯鱼盐而已”。此时未见民营的饭店酒馆,史料所载均为官办的驿、馆、递、舍等。汉以后,市场上的食物极大地丰富起来,各种美食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熟食遍列,殽施成市,作业堕怠,食必趣时,杨豚韭卵,狗马朘,煎鱼切肝,羊淹鸡寒,挏马酪酒,蹇捕胃脯,胹羔豆赐,鷇膹鴈羹,臭鲍甘瓠,熟梁貊炙。”此时,应该有了民间饭店。至少在南北朝时,江苏普遍出现了民办的邸店。中大通四年(532年),萧纶为扬州刺史,遣人就市赊买锦采丝布数百匹,“百姓并关闭邸店不出”。南梁尚书左丞徐勉诫子书称:“或使创田园,或劝兴立邸店;又欲舳舻运致,亦令货殖聚敛。”可见南梁时,开设邸店是与置田、船运并立的商业活动。

汉代以前,饮食器具方面非常简单,“污尊抔饮,盖无爵觞樽俎。及其后,庶人器用即竹柳陶匏而已。唯瑚琏觞豆而后雕文彤漆”。进入汉代兴盛时期,富人的食器酒具非常讲究,“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纻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

六朝时,苏南人虽女子也善捕鱼。江阴北有子英庙,子英为当地百姓家女儿,常入水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