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历史上,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之一。象、虎、熊、河马、鳄鱼等大型动物的分布非常普遍。
周代官府设有多项与野生动物相关的职役,如,兽人“掌罟田兽,辨其名物。冬献狼,夏献麋,春秋献兽物”。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教扰之。凡祭祀,共猛兽”。射鸟氏“掌射鸟。祭祀,以弓矢乌鸢”。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糯。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行羽物。掌畜掌养鸟而阜蕃教扰之。祭祀,其卵鸟。岁时,贡鸟物,共膳献之鸟”。
汉代老庄之道盛行,人们对环境多采取养育维护之策,以利其可持续发展。《汉书》写道:
辩其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种树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雚蒲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壄泽;鹰隼未击,矰弋不施于徯隧。既顺时而取物,然犹山不茬蘖,泽不伐夭,蝝鱼麛卵,咸有常禁。所以顺时宣气,蕃阜庶物,蓄足功用,如此之备也。然后四民因其土宜,各任智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相与通功易事,交利而俱赡,非有征发期会,而远近咸足。
以《淮南子·时则训》为例,进一步继承了《礼记·月令》的生态观,强调:孟春之月,“牺牲用牡。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毋麛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掩骼薶骴。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旱落,国乃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飘风暴雨总至,黎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雨霜大雹,首稼不入”。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作大事以妨农功”。季春之月,“田猎毕弋、罝罘罗网,喂毒之药,毋出九门。乃禁野虞,毋伐桑柘。鸣鸠奋其羽,戴鵀降于桑。具扑曲筥筐”。仲夏之月,“禁民无刈蓝以染,毋烧灰,毋暴布,门阎无闭。……游牧别其群,执腾驹,班马政”。《主术训》:“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这些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方法和具体要求,反映了汉代淮域人们道法自然的观念。
汉代利用大型动物为人服务。朝廷有奖励猎捕豺虎之令,捕豺貀购百钱,捕虎购钱三千。董仲舒言:“服牛乘马,圈豹槛虎。”皇家上林苑饲养禽兽,设有禽兽簿,并有专门的虎圈养虎。官府甚至令百姓养育禽兽,以至于出现了“黎民或糟糠不接,而禽兽食粱肉”的情况。
王莽时有兽战,曾“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
汉代江苏南北均具有非常优越的生态环境,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河道密布,温度适宜。各种大型动物屡见不鲜,动植物的生态链条非常完整。江苏北部的沂水、泗水流域,是东夷部族活动区域。东夷部族崇拜动物和树木,在不少遗址中均有体现。
汉代江淮地区的士人已形成比较系统的保护自然的观念。宋均云:“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讬。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宋均为九江(治阴陵,今定远)太守,“虎相与东游渡江”,即渡到江苏地域。也可能是当时江苏多虎,人们对宋均政绩的附会。
徐州出土的汉画像“骑象图”的大象为常见之象,骑在大象背上的五人头戴巾帻或冠帽,身穿袍服,腰间系带,似有佩戴物,皆是俗人穿戴。在徐州新发现的画像石上刻一行走的大象,一人翘足,悠然仰躺于象背,象首坐一象奴,手持弯钩,正驱象而行。
根据江苏出土的汉画像石,不少动物被赋予了灵性。徐州铜山洪楼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三条龙并曳一车,上置一鼓,舆上一神灵持槌击鼓。左上方一人乘龟,双手持一喇叭物而吹。车上方三鱼共拉一车,一羽人驭车,一尊者戴鱼形冠而坐。左下部一人伸臂,双手各持一物,一人扛长绳,绳贯穿着五个大鼓。还有持灯形物与持钩骑象者等。徐州汉画像石中其他动物也非常多,承载不同的寓意。如“凤凰”出现则天下大安,王者德极高远则“比翼鸟”至。凤凰、麒麟、青龙、白虎是汉代最为重要的传统祥瑞艺术题材。“莲花”“白象”也被视为祥瑞之物。
银杏树曾是东夷部崇拜物之一,汉代苏北地区对银杏树的崇拜进入盛期,汉画像石刻所表现的银杏树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东夷部族崇拜银杏树的习俗的延续。据统计,《徐州汉画像石》一书收录了汉画像石270余幅。其中表现树木像石22幅,银杏树占16幅。邳州出土的银杏像石8幅,睢宁出土6幅。邳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刻,反映银杏内容的有占城果园的炮山、白山三座汉画像石墓、八义集的过满山、燕子埠尤村、戴庄的李圩、杨庄等地汉墓,睢宁的张圩、双沟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刻也有表现银杏树内容的。这些汉画像石刻中的银杏树大都刻画在院内亭旁,都是两株银杏树干缠绕共生。有的树上有小鸟在叫,老鸟围银杏树盘旋飞翔;有的树上刻鸟多达10只,如邳县炮山、睢宁张圩出土的汉画石。有的银杏树上拴一马,侍者立一旁,宾主饮宴、乐人弹琴、舞女在舞。有的银杏树旁一男一女在亭内交谈。亭外银杏树逼真生动,叶似鸭掌,重重叠叠。显得枝叶茂盛,生机勃勃。
银杏树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被人们加以崇拜,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意愿。银杏树根孽能力强,萌发力旺盛,四代、五代等多代共处,寓意家族子孙繁衍,无穷无尽。因此,崇拜银杏树的习俗体现了人们祈求生殖、子孙昌旺的心理。
东汉以后,江苏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以不杀生为律,减少了对野生动物的捕杀。
同时,富人对饮食无止境的追求,则又加快了对野生动物的滥捕。《盐铁论》称:“古者,谷物菜果,不时不食,鸟兽鱼鳖,不中杀不食。故徼罔不入于泽,杂毛不取。”西汉时,“富者逐驱歼罔罝,掩捕麑鷇,耽湎沉酒铺百川。鲜羔,几胎肩,皮黄口。春鹅秋雏,冬葵温韭,浚茈蓼苏,丰耳菜,毛果虫貉”。
无论是先秦,还是汉代,服饰器用方面都要消耗大量的禽兽毛皮。先秦时代,“鹿裘皮冒,蹄足不去。及其后,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庶人则毛绔衳彤,羝幞皮”。西汉前中期,“富者鼲貂,狐白凫翁。中者罽衣金缕,燕代黄”。
过度热衷于异味奇装,并且靠从野生动物身上获取,势必淆乱了动物伦理,容易造成生态问题。
同时,富人对饮食无止境的追求,则又加快了对野生动物的滥捕。《盐铁论》称:“古者,谷物菜果,不时不食,鸟兽鱼鳖,不中杀不食。故徼罔不入于泽,杂毛不取。”西汉时,“富者逐驱歼罔罝,掩捕麑鷇,耽湎沉酒铺百川。鲜羔,几胎肩,皮黄口。春鹅秋雏,冬葵温韭,浚茈蓼苏,丰耳菜,毛果虫貉”。
无论是先秦,还是汉代,服饰器用方面都要消耗大量的禽兽毛皮。先秦时代,“鹿裘皮冒,蹄足不去。及其后,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庶人则毛绔衳彤,羝幞皮”。西汉前中期,“富者鼲貂,狐白凫翁。中者罽衣金缕,燕代黄”。
过度热衷于异味奇装,并且靠从野生动物身上获取,势必淆乱了动物伦理,容易造成生态问题。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江苏南北的经济、文化差距,自南宋开始形成。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造成苏北成为南宋的弃地,又是金的边地。双方在这一区域混战不断。苏南与苏北的风俗也产生了乾坤倒置式的变化。元至元十四年,升高邮为路总管府,领1录事司及高邮、兴化2县。常州路,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清代行政区划略有变化,但府县的设置无大变化。......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我们阐述省别风俗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也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同样的风俗习惯。”这无疑促进了风俗的趋同性。马克思曾指出这样一个前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西汉谏议大夫王吉奏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承认风俗的差异,就是承认人类的基本利益。......
2023-07-31
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僧伽大师,又名泗州大圣、泗州和尚,原为古印度人,俗姓何氏。濒临泗水的泗州大圣塔,“舟人往来与居人祈祷立应”。全国有泗州大圣神迹的地方不一而举。嘉兴东塔讲寺,“宋初为泗州大圣塔院”。浙江仙居二十都官岭泗州堂,由宋吴里仁建,“祀泗州大圣。春月士女祈梦者甚众”。明以前,通州狼山之巅一直有寺庙,祀泗州大圣。明代行巩,“梦泗州大圣衣覆顶而落发”。康熙十九年,泗州大圣塔遭水淹,沉入洪泽湖底。......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