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江苏风俗史:春秋战争引发的融合,楚风俗对江苏的影响

江苏风俗史:春秋战争引发的融合,楚风俗对江苏的影响

【摘要】:春秋时期,各国战争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风俗的相互交融。到战国时期,随着吴国的灭亡和吴故地归入楚国的版图,这一地区的吴人风俗已被楚风俗所融合取代。1978年发现的战国中期淮阴的高庄墓,反映苏北地区各种风俗的融合。以上墓葬中的葬俗基本反映了楚俗在江苏全境的影响和流行。公元前333年,楚国打败越国后,占领了淮河领域,彭城逐渐成为三楚的中心,楚风荆俗对苏南、苏北有着更大的影响。

春秋时期,各国战争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风俗的相互交融。楚国风俗对吴国风俗有着较大的影响,六合程桥东周墓和仁东周墓都采用典型的竖穴土坑墓葬,同时在随葬品上除有吴国风俗的几何印纹硬陶外,又有楚国特征的器物,出现了吴、楚文化共存的现象。到战国时期,随着吴国的灭亡和吴故地归入楚国的版图,这一地区的吴人风俗已被楚风俗所融合取代。1980年10月,镇江博物馆在原江苏武进孟河公社发掘一座战国楚墓,墓中没有一件几何印纹陶的随葬品,墓葬形制、出土铜器的组合与器形的完全楚化,反映了吴地的全面楚俗化。

1993年10月,扬州博物馆发掘了江苏扬州西湖镇的两座战国墓。所清理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的形制是湖北、湖南地区楚墓中最常见的形式。而棺、椁外置曲尺形外藏椁的结构,在湘北常德地区楚墓中时有发现。两座墓方形棺的形状与江陵九店战国晚期墓葬相同。墓葬出土数量较多的陶器,多为仿铜陶礼器,随葬品的基本组合是鼎、盒、钫、壶、勺、盘等。其仿铜陶礼器的组合与江陵雨台山楚墓的鼎、盒、壶相同。说明战国时江苏扬州一带已流行着典型的楚国葬俗。

1978年发现的战国中期淮阴的高庄墓,反映苏北地区各种风俗的融合。此墓可能是一座楚后期的墓葬。不少出土物与战国楚器相似,但某些器物又明显地具有越、徐器的特征。高庄墓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墓中有大量殉人并有腰坑。高庄墓中发现的人骨有14个个体,至少其中大部分是殉人骨骼。这种现象为同期楚墓所少见。学者推断,在历史上,苏北和鲁南地区都曾是东夷人的活动地域。高庄墓大量殉人并设腰坑,至少说明该墓墓主同东夷人有密切的关系,或反映出东夷人在埋葬制度上殉人之风盛行的特点,同时为探讨战国时期鲁南苏北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2004年7月7日,在京杭运河两淮段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中,发现一座大型土坑木椁墓,此墓约为战国中晚期,是继高庄墓之后再次发掘的一座大型东周墓葬,是江苏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特的先秦贵族墓葬,墓主不低于下大夫。此墓共殉葬11人,头骨与主要肢骨保存基本完整,多为仰身直肢。除一青年男子外,其余皆为青壮年女性。根据殉人的安葬位置及葬具,大致可以分辨出各自的地位与身份。说明越、楚大国在占据东夷部族后直到战国中晚期,仍沿袭东夷人在埋葬制度上的殉人风俗。此外,殉狗也是东夷人的葬俗之一。

以上墓葬中的葬俗基本反映了楚俗在江苏全境的影响和流行。

总的说来,先秦时代,江苏南北的风俗交流极为频繁。吴、徐、鲁、越、宋、楚相互征服、相互影响,在不同的时代各领风骚。公元前333年,楚国打败越国后,占领了淮河领域,彭城逐渐成为三楚的中心,楚风荆俗对苏南、苏北有着更大的影响。以至于秦以后,楚人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最重要集团,楚风楚俗成为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