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不忌白衣、白帽。这也是白衣白帽为常服的证据。元初对冠服车舆并无特别规定,各族多遵从旧俗。元文宗甚至穿着常服谒太庙。顺帝五年冬十月,禁止倡优穿着盛服,允许男子裹青巾,妇女穿紫衣,不许戴笠、乘马。明太祖遂令依其式样颁行天下。有人认为,瓜皮帽就是六合巾,也为明太祖所制。明初,朱元璋《诏复衣冠如唐制》称:“初,元世祖起自沙漠,以有天......
2023-07-31
泛泛而言,中国3000年历史长河中,主流风俗受周代礼法的影响最大。商代的文化可能高于后代的周,但留存的典籍较少。周代的礼法不会凭空产生,可能大部分承于商。周以后的丧葬、婚姻、祭祀、衣、食、住、行等风俗大多被纳入周礼,且以相当于国家法律的地位予以规定。因此,周代礼俗是合二为一的,可从《礼记》《周礼》《仪礼》中找到源头;而与农业活动相关的四时习俗则多源于《礼记·月令》和《大戴礼记·夏小正》。
在荀子看来,礼就是养民,调处民众的生活:“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对礼的追求,事实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尊卑、长幼、等级的尊重。荀子云:“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因此,周礼的核心是尊上卑下,贵贱有别。司马迁总结道:“故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怀,大夫士有常宗,所以辨贵贱。贵贱治,得之本也。郊畴乎天子,社至乎诸侯,函及士大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钜者钜,宜小者小。”
《汉书》在强调等级观念的同时,对三代礼俗做过理想化的描写: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抱关击柝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士相与言仁谊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壄,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辟犹戎翟之与于越,不相入矣。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作为王朝的礼法,经长期的传承,有些规制很容易演变为民间的风俗。所谓“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居上为礼,居下为俗”是也。穆修云:“其在上则礼成乎君而治加乎人,其在下则顺悦乎亲而勤修乎身。”
应该说,春秋以前,周室所规定的礼法对江苏北部的诸侯国影较大,但对南方吴、越的影响相对较小。到战国晚期,周代的主体风习已大多传入到江苏地区。但民间风俗显然要比礼法的范围要宽广得多,每个方面都源于生活的积淀和抽象。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中国古代不忌白衣、白帽。这也是白衣白帽为常服的证据。元初对冠服车舆并无特别规定,各族多遵从旧俗。元文宗甚至穿着常服谒太庙。顺帝五年冬十月,禁止倡优穿着盛服,允许男子裹青巾,妇女穿紫衣,不许戴笠、乘马。明太祖遂令依其式样颁行天下。有人认为,瓜皮帽就是六合巾,也为明太祖所制。明初,朱元璋《诏复衣冠如唐制》称:“初,元世祖起自沙漠,以有天......
2023-07-31
春秋时期,各国战争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风俗的相互交融。到战国时期,随着吴国的灭亡和吴故地归入楚国的版图,这一地区的吴人风俗已被楚风俗所融合取代。1978年发现的战国中期淮阴的高庄墓,反映苏北地区各种风俗的融合。以上墓葬中的葬俗基本反映了楚俗在江苏全境的影响和流行。公元前333年,楚国打败越国后,占领了淮河领域,彭城逐渐成为三楚的中心,楚风荆俗对苏南、苏北有着更大的影响。......
2023-07-31
南怀瑾认为,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南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均在江苏南部地区,道教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自然也非常巨大。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很容易被江苏地区的民众所接受,经过长期浸染,成为其风俗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民众阶层,接受最多的是道教这方面的东西。对风俗影响最大的是道教的仪规斋会。道教宗教活动主要是斋会,通过举办斋会,使神灵满意。......
2023-07-31
东晋时,北方南迁士族王、谢两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但江南本地豪族顾、陆、朱、张也具备分享中枢权力的势力。陈寅恪指出,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因此,六朝时,江南豪族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江南尚武之风向尚文之风的转变是一致的。......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汉代汉、胡交往非常频繁,衣冠服饰多相互影响,虽帝王也不免。俗以男子足衣为袜,女子足衣为膝裤。晋代以席为骨制成席帽。冠名取“高山仰止”之意,由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戴。法冠 又名柱后、獬豸冠,高5寸,以为展筒,柱卷用铁制,取其不屈不挠之意。汉高祖困蹇时,以竹皮为冠,被称为“刘氏冠”。古代冠无帻,冠下有,以缯制成。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缨为帽。......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隋代乐舞大量源于六朝时苏地音乐。《公莫舞》在晋、宋两代称为“巾舞”。刘邦自蜀汉伐楚,以版盾蛮为前锋,他们勇而善斗,好为歌舞。刘邦观后,称这些歌舞为“武王伐纣歌也”。汉人怜其远嫁,作此歌。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出兵淮河、汉水一带,把获得的南方音乐,总称为《清商乐》。《懊》本东晋的民谣,齐太祖萧道成称之为《中朝歌》。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陈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