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风俗史:周代礼法的影响和核心价值

中国风俗史:周代礼法的影响和核心价值

【摘要】:泛泛而言,中国3000年历史长河中,主流风俗受周代礼法的影响最大。周代的礼法不会凭空产生,可能大部分承于商。周以后的丧葬、婚姻、祭祀、衣、食、住、行等风俗大多被纳入周礼,且以相当于国家法律的地位予以规定。因此,周代礼俗是合二为一的,可从《礼记》《周礼》《仪礼》中找到源头;而与农业活动相关的四时习俗则多源于《礼记·月令》和《大戴礼记·夏小正》。因此,周礼的核心是尊上卑下,贵贱有别。

泛泛而言,中国3000年历史长河中,主流风俗受周代礼法的影响最大。商代的文化可能高于后代的周,但留存的典籍较少。周代的礼法不会凭空产生,可能大部分承于商。周以后的丧葬、婚姻祭祀、衣、食、住、行等风俗大多被纳入周礼,且以相当于国家法律的地位予以规定。因此,周代礼俗是合二为一的,可从《礼记》《周礼》《仪礼》中找到源头;而与农业活动相关的四时习俗则多源于《礼记·月令》和《大戴礼记·夏小正》。

荀子看来,礼就是养民,调处民众的生活:“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对礼的追求,事实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尊卑、长幼、等级的尊重。荀子云:“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因此,周礼的核心是尊上卑下,贵贱有别。司马迁总结道:“故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怀,大夫士有常宗,所以辨贵贱。贵贱治,得之本也。郊畴乎天子,社至乎诸侯,函及士大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钜者钜,宜小者小。”

汉书》在强调等级观念的同时,对三代礼俗做过理想化的描写: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抱关击柝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士相与言仁谊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壄,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辟犹戎翟之与于越,不相入矣。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作为王朝的礼法,经长期的传承,有些规制很容易演变为民间的风俗。所谓“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居上为礼,居下为俗”是也。穆修云:“其在上则礼成乎君而治加乎人,其在下则顺悦乎亲而勤修乎身。”

应该说,春秋以前,周室所规定的礼法对江苏北部的诸侯国影较大,但对南方吴、越的影响相对较小。到战国晚期,周代的主体风习已大多传入到江苏地区。但民间风俗显然要比礼法的范围要宽广得多,每个方面都源于生活的积淀和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