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王充指出:“与凡含血气者,教之所以异化也。三苗之民,或贤或不肖,尧舜齐之,恩教加也,楚越之人处庄岳之间,经历岁月,变为舒缓,风俗移也。故曰齐舒缓,秦慢易,楚促急,燕戆投。以庄岳言之,四国之民更相出入,久居单处,性必变易。”原始社会,各地风俗多有不同,其中有着大量的野蛮风俗。随着“圣人”的教化,逐渐趋于文明。
江苏史前先民比较重要的风俗是食人。恩格斯指出:“由于食物来源经常没有保证,在这个阶段上大概发生了食人之风,这种风气,此后保持颇久。”据学者研究,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第九层和第八层的马家浜类型墓葬中,发现有把头骨放在陶器中的现象;江苏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墓地南部发现人肢骨,中部和北部发现3个人头骨,其中西北角的人头骨顶骨向上,直立于墓内。“史前缺头习俗是很复杂的现象,它的起源不是一源的,而是多源的。其中食人之风就是导致原始人缺头的一种因素。”
新石器时代,苏北有狗殉、食狗之俗。食狗与食人有着某种联系。吕思勉写道:“凡食人之族必食犬。”
从后来的食人风习可以推见史前食人之普遍。《帝王世纪》云:“[商纣]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春秋时,彭城人易牙烹其子献齐桓公。孟子曾谴责:“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淮南子》亦称:“故世至于枕人头,食人肉,菹人肝,饮人血,甘之于刍豢。”
必须说明的是,先秦以前,江苏北部地区为淮夷地域,南部地区同样被中原上层社会视为蛮夷之民,这里基本为化外之地。不论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还是三皇五帝,在古史所记载的确切地域中,江苏绝大部分地区不在其辖境内。但可以确信的是,江苏远古人类生活的进化序列与其他地区基本一致,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是我们之所以采用上古部落首领们的名号来划分各阶段风俗的依据。并且,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上古部落首领所跨越的时代,不可能与考古分期完全一致,它们之间不少时段是相互重叠的。所以,我们的分期是宽泛,甚至是模糊的。远古时代社会风俗的每次进步都是无数人集体摸索的成果、众人劳动的结晶。正如晃福林所言:“把饮食习俗的进步归结为‘燧人氏’一位圣人的功劳所致,则不妥当。知道用火熟食,‘以化腥臊’,是当时的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发明。”其他古帝莫不如此。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元明清时代,伴随着生态的衰变,苏北地区的人文精神与民风习尚也在堕落。洪水对普通民众心理的打击极大。苏北另一祸害是土匪。土匪到来时,一般无所依恃的平民,从个体而言,同样是非常渺小的。为了对抗官府的苛剥,也为了在有限的生存资源中多占些份额以便生存下来,一些地区的民风变得“刁悍”起来。周桥、翟坝则一向有“奸民”偷决堤坝以便于商贩逃避淮关关税的传统。......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
2023-07-31
春秋时期,各国战争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风俗的相互交融。到战国时期,随着吴国的灭亡和吴故地归入楚国的版图,这一地区的吴人风俗已被楚风俗所融合取代。1978年发现的战国中期淮阴的高庄墓,反映苏北地区各种风俗的融合。以上墓葬中的葬俗基本反映了楚俗在江苏全境的影响和流行。公元前333年,楚国打败越国后,占领了淮河领域,彭城逐渐成为三楚的中心,楚风荆俗对苏南、苏北有着更大的影响。......
2023-07-31
泰伯兄弟到达吴地后,一方面融入当地“文身断发”的风俗中。夏商中央王朝的建立,华夏与周边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到西周、春秋至战国之际,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更趋激烈,进一步促进了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的进程,吴地风俗就是伴随着这一过程而逐步形成的。他们在对外族属、外部落的人的风俗也是非常友善和开放的。同时说明他们并不排斥太伯、仲雍带来的中原习尚,在商末周初吴人的风俗出现第一次融合。......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