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伏羲氏时代,人类处于群婚和血缘家庭阶段。恩格斯指出,古代人类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的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因此,“正在努力脱离动物状态的原始人类,或者根本没有家庭,或者至多只有动物中所没有的那种家庭”。
《白虎通》载:“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三坟》载:“太古之人,皆寿盈易,始三男三女,冬聚夏散,食鸟兽虫鱼草木之实,而男女构精,以女生为姓。”是以华夏民人皆源于上古的八姓,即姬、姜、姚、嬴、姒、妘、妫、姞(一说妊),八姓全部与女性有关。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恩格斯指出:“在一切形式的群婚家庭中,谁是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确定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则是确定的。……由此可知,只要存在着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一切蒙昧民族和处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民族,实际上都是这样。”
《独异志》载伏羲、女娲本是兄妹,后结为夫妇:“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目前出土的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兄妹交媾的画像非常之多。江苏徐州出土的伏羲女娲像石,兄妹皆为蛇身,尾部呈螺旋形相交。贵州金沙县东汉石墓中的《东汉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石》,伏羲左手执日,女娲右手举月,并共握一束植物,双尾以螺旋形紧紧纠缠在一起,作交尾状。伏羲双目有神,女娲眼中含情,舒衣广袖,神态潇洒、飘逸。后来甲骨文中的大部分“”字,都是作为被商代人顶礼膜拜和隆重祭祀的神灵,极有可能是后世神话中的伏羲与女娲的早期形象。
恩格斯认为,历史上可以确切证明并且现在某些地方还可以加以研究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就是群婚,即整群的男子与整群的女子互为所有。“血亲婚配的观念,也是如此。不仅兄弟和姊妹起初曾经是夫妇,而且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关系今日在许多民族中也还是允许的。”“应该说,这种婚姻完全可以在杂乱的性关系状态下发生,而它跟杂交状态,即不存在习俗规定的对性关系的限制的那种状态不相矛盾。”
而在血缘家庭形式中,“仅仅排斥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用现代的说法)。同胞兄弟姊妹、从(表)兄弟姊妹、再从(表)兄弟姊妹和血统更远一些的从(表)兄弟姊妹,都互为兄弟姊妹,正因为如此,也一概互为夫妻。兄弟姊妹的关系,在家庭的这一阶段上,也自然而然地包括相互的性关系”。伏羲、女娲结为夫妇的传说,恰恰反映了人类早期两性关系的真实历史。
伏羲氏时代的后期或已出现墓葬,但典型的丧葬方式应如孟子所云:“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南方民人的葬俗概如楚人陈音对勾践所说的那样:“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他们边驱鸟兽,边高声叫喊:“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江南死不安葬的风俗在下层百姓中间长期存在,直到唐玄宗时,观察使席豫按行江南、江东、淮南,发现“南方俗死不葬,暴骨中野”,席豫“教以埋敛,明列科防,俗为之改”。
进入氏族社会,江苏史前风俗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一般特征。马克思指出:“克兰是一种社会存在形式,它在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比封建制度低一整个阶段,就是说,它属于家长制社会制度。‘克兰’按盖尔语的意思就是子女。苏格兰盖尔人的一切风俗和传统都基于一个前提,即克兰的所有成员都属于同一氏族。‘大人’——克兰的首领,一方面握有无上的权力,而另一方面,正如每一个家庭的父亲一样,他的权力又受到血缘关系等的限制。某一克兰,即某一氏族,所居住的地区就属于该克兰。”中国现当代的考古发现与夏代以前历史传说都证明了氏族部落中首领的权力以及由血缘关系所形成的各种风俗。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
2023-07-31
春秋时期,各国战争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风俗的相互交融。到战国时期,随着吴国的灭亡和吴故地归入楚国的版图,这一地区的吴人风俗已被楚风俗所融合取代。1978年发现的战国中期淮阴的高庄墓,反映苏北地区各种风俗的融合。以上墓葬中的葬俗基本反映了楚俗在江苏全境的影响和流行。公元前333年,楚国打败越国后,占领了淮河领域,彭城逐渐成为三楚的中心,楚风荆俗对苏南、苏北有着更大的影响。......
2023-07-31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我们阐述省别风俗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也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同样的风俗习惯。”这无疑促进了风俗的趋同性。马克思曾指出这样一个前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西汉谏议大夫王吉奏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承认风俗的差异,就是承认人类的基本利益。......
2023-07-31
僧伽大师,又名泗州大圣、泗州和尚,原为古印度人,俗姓何氏。濒临泗水的泗州大圣塔,“舟人往来与居人祈祷立应”。全国有泗州大圣神迹的地方不一而举。嘉兴东塔讲寺,“宋初为泗州大圣塔院”。浙江仙居二十都官岭泗州堂,由宋吴里仁建,“祀泗州大圣。春月士女祈梦者甚众”。明以前,通州狼山之巅一直有寺庙,祀泗州大圣。明代行巩,“梦泗州大圣衣覆顶而落发”。康熙十九年,泗州大圣塔遭水淹,沉入洪泽湖底。......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