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伊山新石器时代石棺墓遗址,位于灌云县城北1公里处的大伊山东部山麓台地的青风岭上。次年2月,南京博物院又组织第2次发掘,两次揭露总面积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石棺墓葬”62座,随葬文物150余件。根据以上比较,大伊山遗址是海岱历史文化区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早于大汶口的一个文化类型。这一带多次发现过网坠、骨针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2023-07-31
对于原始生活,中国的思想家也曾作过阐述。人类使用火以前的时代为有巢氏时代。《始学篇》:“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他们茹毛饮血,衣皮着苇。《白虎通》:“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詓詓,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庄子》借盗跖之口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巢居生活,条件艰苦,蚊叮虫噬,蛇潜兽窥,风侵雨淋,且时时有坠树的危险,也有人类转向相对稳定舒适的穴居生活。
捕猎和采集 南京猿人化石提供了江苏境内从猿向人进化的证据链。南京猿人又称南京直立人,化石于1993年发现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西南的雷公山上的葫芦洞(奥陶纪灰岩溶洞)中。南京猿人生活在中更新世中期偏晚,距今约35万年左右。鉴定的孢粉主要为喜暖湿、暖干的落叶阔叶与针叶及蕨类混交林以及偏干凉的(松)针叶林,其生存环境比周口店猿人生活环境要温和湿润得多。当时山麓地带呈现草地与湖沼错落分布的景观,山丘和岗地则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地多有食草动物牛、三门马和鼠类的活动;湖沼处多为犀牛和剑齿象等大型食草类和食肉类动物占据;山丘和岗地的树林中则多有熊、豺、鬣狗等野兽的出没。当时的猿人主要靠捕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果实为主。
南京猿人的生活与中国典籍的记载相吻合。《商君书》云:“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淮南子》:“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尚秉和指出,穴居没有光线、缺乏空气、易为猛兽攻击、毒虫螫咬。
火的使用 南京猿人洞出土一对男女头盖骨,相隔仅5米,分属于两个人种。这不仅让“南京猿人洞”成了全球唯一的同一化石点发现两个人种的地方,也为人类多地起源论提供了有力依据。既然中国人并非起源于非洲,而是当地环境的产物,其习尚显然也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为了抵御野兽和各种敌人的袭击,南京猿人学会了制造石器和用火。
火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生活的革命性进步。在中国古代学者看来,用火使人区别于禽兽。在古史序列里,用火使有巢氏之民过渡到了燧人氏之民。应劭写道:“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复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而《古史考》的记载则反映了大部分真实的人类历史和生活:“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是有圣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说,号曰燧人。”《尸子》称:“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人以渔。”
恩格斯对火的功能解释得非常科学和系统:“从采用鱼类(我们把虾类、贝壳类及其他水栖动物都算在内)作为食物和使用火开始。这两者是互相联系着的,因为鱼类食物,只有用火才能做成完全可吃的东西。而自从有了这种新的食物以后,人们便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了;他们沿着河流和海岸,甚至在蒙昧状态下也可以散布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
直立生活 南京l号头骨还具有不同于北京直立人的形态特征,表明直立人在体质形态上有相当程度的地区差异。南京2号头骨是一个壮年男性,既有很多与直立人接近的特征,也有一些早期智人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它更主要的性状倾向于直立人;在形态上比北京直立人和南京1号头骨直立人更进步。南京2号头骨显示出直立人与智人的形态镶嵌,可能处于直立人到智人的过渡阶段,它支持中国人类连续进化的假说。
不同的体质与不同的生活习尚互为因果。江苏境内猿人大脑与体态的进步,也说明其生活习惯的进化。
打制工具 旧石器时代的生活工具是原始人类风习的最直接证据。截至2010年,苏南23处旧石器地点分为东部茅山—宜溧山地和西部沿江(长江—水阳江)两个旧石器地点群亚区。茅山—宜溧山地旧石器地点群分布在金坛、句容、溧阳等市县,包括12处地点,是江苏已发现的具有确切年代、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文化。代表性遗址为和尚墩和放牛山两处。
和尚墩遗址位于金坛市西约20千米。遗址形成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含旧石器文化层的绝对年龄为距今13万—60万年。和尚墩遗址属于露天原地埋藏类型。丰富的旧石器材料和石器制造场等遗迹显示了它在茅山—宜溧山地旧石器地点群乃至在苏南旧石器中的重要位置。在和尚墩遗址周围还存在多处同时期的旧石器地点,特别是位于东南方向2千米的曙光地点,已采集石制品160余件。和尚墩遗址与曙光地点共同构成了茅山—宜溧山地旧石器地点群的中心,揭示茅山东南麓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在苏南地区活动的重要地域。放牛山遗址位于句容市东南约14千米处,1999年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掘和采集共获石制品54件。放牛山旧石器的地质时代相当于中更新世中晚期。放牛山遗址的第四纪堆积中的绝大多数石制品保持了锐利的棱角或锋利的刃缘,石制品的分布和埋藏状况说明遗址属于原生堆积,应该是远古人类的一处临时停留点。
莲花洞位于镇江市西南约6千米的润州区蒋乔镇。1981年南京博物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人类牙齿1枚和15种哺乳动物化石。发掘者推测莲花洞人生活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早期,距今约1万—2万年。根据测量比较,莲花洞人处于人类发展阶段中的智人阶段。石制品特点主要有:(1)用石英和火成岩类砾石制作,劣质的原料造成工具器型不稳定。(2)打制石片多用砸击法,石片疤碎小。修理石器用锤击法。(3)石制品器型简单,制作粗糙。工具仅刮削器一种,缺少南方砾石石器中常见的砍砸器和镐等重型工具。
2001年,南京博物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对莲花洞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出土600多件动物标本及一些人工石器(5件石核和2件刮削器),科学鉴定认为出土物距今10万─30万年,属早期智人(古人)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莲花洞狭窄、密封性差,这里可能是古人类狩猎的临时生活处。同时也说明古人类的洞穴生活习性。
1985年,太湖三山岛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发掘出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1万余件。从三山岛遗址发现的石器来看,个体小为其主要特点之一。石器中的砍砸器不但数量少,而且重量轻。石器中的绝大部分为各种类型的刮削器,其中尤以多用途的复刃刮削器占多数。刮削器中的凹刃刮削器极有特色,很适于加工木质和骨角质的小型工具,个别标本的刃部半径(深度)达8毫米,是加工鱼叉和鱼钩的理想工具。石器中亦有少量制造精致、体积较小的尖状器,其用途是对刮削器功能的一种补充。石器中还发现有锥钻,表明当时可能已用兽皮制作衣服和制作穿孔的装饰品。此外,使用石片的大量存在,表明这也是当时古人类常用的一类工具。
渔猎为生 莲花洞遗址出土了鬣狗、豪猪、棕熊、水牛、獾、猪、貉、梅花鹿、西藏黑熊、猕猴、中国犀等2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太湖三山岛发现了5个目18种哺乳动物化石,有猕猴、豪猪、貉、棕熊、鬣狗、虎、鹿等约1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不少是大型的食肉和食草动物,如虎、鬣狗、熊、牛等。从化石群体来看,反映了一种河湖密布的森林草原环境以及气温较今天偏凉的气候特点。
由是观之,渔猎是江苏南部原始人类日常风习的核心内容,始终与火的使用联系在一起。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大伊山新石器时代石棺墓遗址,位于灌云县城北1公里处的大伊山东部山麓台地的青风岭上。次年2月,南京博物院又组织第2次发掘,两次揭露总面积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石棺墓葬”62座,随葬文物150余件。根据以上比较,大伊山遗址是海岱历史文化区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早于大汶口的一个文化类型。这一带多次发现过网坠、骨针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2023-07-31
苏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基本上都可归入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通过发掘和整理,绰墩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延续时间长,包含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三个阶段的遗存。骆驼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新街镇塘南村,东距宜兴市10公里,西距溧阳市25公里,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僧伽大师,又名泗州大圣、泗州和尚,原为古印度人,俗姓何氏。濒临泗水的泗州大圣塔,“舟人往来与居人祈祷立应”。全国有泗州大圣神迹的地方不一而举。嘉兴东塔讲寺,“宋初为泗州大圣塔院”。浙江仙居二十都官岭泗州堂,由宋吴里仁建,“祀泗州大圣。春月士女祈梦者甚众”。明以前,通州狼山之巅一直有寺庙,祀泗州大圣。明代行巩,“梦泗州大圣衣覆顶而落发”。康熙十九年,泗州大圣塔遭水淹,沉入洪泽湖底。......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