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献与文献保障体系概念解析及研究成果

文献与文献保障体系概念解析及研究成果

【摘要】:从以上典故,我们可以认为文献从古到近代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在现代社会,文献已成为一个使用得十分广泛的概念,除文献学将其作为核心概念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传播学、广义信息学、知识组织学等也将其作为一个基本的或重要的概念。

1.文献的概念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能言之矣。”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在他的影响之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鲁迅《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

从以上典故,我们可以认为文献从古到近代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二是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三是指文字记载的原始性的书面材料。

在现代社会,文献已成为一个使用得十分广泛的概念,除文献学(含古典文献学)将其作为核心概念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传播学、广义信息学、知识组织学等也将其作为一个基本的或重要的概念。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ISO/DIS5217)对文献的定义,文献是“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则将其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两个定义,对文献所包括的范围规定得非常广泛。可以说,现代文献,囊括了各种信息与知识的载体,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图书、报刊、会议文献、文稿等,而且包括了缩微品、音像资料、机读磁带、可视光盘、CD-ROM等新型的知识载体。所以,我们可以将文献理解为:记录有信息或知识的一切物质载体。

文献的构成有四要素:信息符号、载体材料、记录方式、信息内容。其中信息内容是文献最基本的要素。

2.文献的类型

文献的类型有很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

2.1根据载体形式分为:纸质文献、感光材料文献、磁性材料文献、光盘文献等。

2.2根据介质的可识别性分为:人可读型文献、机器可读型文献。

2.3 根据记录信息所采取的形式分为:文字型、代码型、视频型、声频型。

2.4 文献外在形态划分为:

2.4.1 印刷型

印刷型文献是以纸质材料为载体,以印刷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文献形式,是目前文献的主体,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献形式。它的特点是不需要特殊设备,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处阅读。但存贮密度小,体积大,占据空间大,不便于保存。

2.4.2缩微型

缩微型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照相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文献形式,包括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缩微型文献的优点是体积小,便于收藏和保存,价格便宜等,但阅读需要有较复杂的阅读设备来支持。目前使用数量较少。

2.4.3 声像型

声像型文献是以磁性和感光材料为介质记录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其优点是存取快捷,易理解。

2.4.4 网络电子

网络电子型文献是以计算机技术记录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它应包含网络下载至计算机的记录信息。这种文献存贮容量大,检索快捷、灵活,使用方便。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电子型文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3.文献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布局、搜集、整理、保存并提供利用的所有文献信息的集合”。文献信息资源实质就是以各种文献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便捷高效地获取信息是经济、管理、教育、科研与文化活动的基础。

资源的基本属性包括有用性、稀缺性、广泛性和可开发性。由于文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文献信息资源还具有以下特点:

3.1共享性

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表现为占有和消耗。当物质资源或能源资源一定时,使用者在资源利用上就存在着竞争关系。而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存在上述竞争关系,使用者可以同等程度地共享某一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进行无差别地复制,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异地同时和反复进行。

这是文献信息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最大特点。

共享性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一种本质特性,主要是指其利用不受人为干扰。随着市场和政府作用的不断增强,这种天然的共享性已在相当程度上增添了人为色彩。例如,随着各国专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人们对诸如技术发明之类的专利信息资源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随意“共享”,而是要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只有在这些专利信息资源超过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例如,中国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之后,人们才不再需要付出“共享”的代价。此时,所谓的“共享”实质上是相对的。

但是,这种相对共享性也较好地解释了文献信息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特性。

3.2不可分性

不可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信息资源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分的。信息生产者为某个用户生产一组信息与为许多用户生产同一组信息比较起来,二者所花费的努力(如费用、难度等)几乎是一样的。以个人计算机应用软件包为例,当其被开发出来以后,生产一个拷贝与生产多个拷贝在工作量以及费用上的差别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信息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是不可分的。信息资源不能像多少吨水泥或多少公斤豆子那样任意计量。有时,即使信息资源在交换中是可分的,某一组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亦具有市场价值,但对于特定目的而言,如果整个信息资源集合都是必需的,不能任意缺少,则只有整个信息资源集合都付诸使用,其使用价值才能得到最直接的发挥。

3.3 不同一性

作为一种资源的信息必定是完全不同一的,这一观点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保尔丁格(K.E.Boulding)教授在1966年提出。以铝合金为例,对于给定种类的铝合金,如果有人提出需要更多的铝合金,则意味着需要更多数量并且种类、质量、化学组成都相同的同一经济资源。但对信息资源而言,如果有人需要更多的铝合金配方信息时,则意味着需要更详细的不同信息,对原来的信息集合提供更多的拷贝是不能满足上述需要的。因此,就既定的信息资源而言,它必定是不同内容的信息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信息都具有独特的性质。

3.4 动态

文献信息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随着人类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反过来会更加促进知识的增值,增加文献的数量,提高文献的质量,进一步丰富文献信息资源。

4.文献保障体系概念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物质基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是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前提。从古代藏书楼的“图书采访”,到近现代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到当代文献信息机构提出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始终是图书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文献信息资源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后,近二十年来,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工作的实践。

“文献保障体系”概念的产生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源自于“藏书建设”理论。上世纪70年代以后,藏书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体系,藏书建设理论被认定为“研究符合图书馆任务与读者需求,系统地建立、发展、规划、组织藏书体系全过程的理论”。1984年9月,在全国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研讨会上,提出了文献信息资源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以此为标志,中国图书馆藏书建设理论进入文献信息资源理论阶段。其后,这一概念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逐步取代“藏书建设”的概念。199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已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取代了“藏书建设”词条;(2)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完善。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家学者纷纷对“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根据现代信息学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文献信息资源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和内容进行拓展,产生了“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宏观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微观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概念。专家学者的新的观点和方法,较大程度上更新和丰富了文献信息资源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

国内有关“文献保障体系”的讨论最早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个概念是由图书馆学研究的“文献拒借率”、“满足率”而导发而来的。图书馆在提供读者服务时,由于种种原因经常有拒借的现象发生,由此产生了文献拒借率和用户文献满足率的概念,进而由文献满足率发展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的研究势必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联系在一起,随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逐渐产生了“文献信息保障”、“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文献保障体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等说法和概念。

那么,什么是文献信息保障或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呢?《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条目解释为:“通常把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供给文献资料,满足文献情报需求以支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能力称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对这种保障水平用数量来表示则称为保障率。”

很显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是指对用户需求的保障,而不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自身的文献拥有量,更不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自身文献拥有量与所有文献数量的比率即文献拥有率,应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满足用户文献信息需求与读者用户所有文献信息需求的对应关系。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大小的数量测度是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是文献满足需求量与用户的文献需求总量之间的比率,用公式来表示就是: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文献满足需求量/用户文献需求总量。

顺便指出的是,提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文献满足需求量,而不是绝对的文献拥有量。这是因为,只要拥有完备的文献数量(即理论上拥有所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就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但在现实中,这是任何一个机构或国家都不可能实现也没有必要实现的。如果不分良莠把所有文献都收集起来,对图书馆和读者而言,都将是一场灾难。因此,要想提高文献满足需求量,只能通过加强自身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路,通过建设文献保障体系来实现。

什是文献保障体系?近十年来内专家对此讨论研究较多,其概念、内容还在不断发展之中。但是,何谓“文献保障体系”尚无一明确的定义。有的专家称之为“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共享体系”,有的专家称之为“文献信息资源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应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等等。笔者个人认为,文献保障体系是一个通过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了实现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社会文献需求保障功能而建立起来的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它应是一个实体系统,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子系统和文献信息服务子系统。文献保障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服务的系统。这一保障体系将以层次结构科学、空间布局合理的资源网络体系为物质基础,以文献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社会目标,以社会文献信息事业为社会组织形式,以电子计算机通讯网络为技术手段,使有限的文献信息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高效率利用的需求。

文献保障体系作为一个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社会文献需求保障功能而建立起来的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其概念外延和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范畴,究其本质属性而言,它应是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和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统一性,文献保障体系是满足一定范围内社会文献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文献信息服务的融合体。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一定范围内社会文献需求,是为了满足读者用户文献信息需求而建设的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和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其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均应以满足用户文献信息需求,提供文献需求保障功能为前提。因此,文献保障体系应建设成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和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其建设理念和运行模式应大大异于藏书楼时代的“以藏为主”、近代图书馆“收藏是为了利用”和现代图书馆“系统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信息资源”等以文献信息机构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应转变为以人为本、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服务提供模式。

作为一种现实的能力,文献信息保障的实现,是由一个有效提供文献信息的实体或机制来完成的,目前,这种实体或机制普遍被称之为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也有称之为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的)。在大多数研究中,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一般被理解为以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建设为基础,以共享为目标,依托计算机通信网络建立的、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保障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信息资源储备与服务系统,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结构形式。文献信息保障体系起源于国外19世纪的馆际互借运动,该领域的实践活动称为合作藏书和资源共享(Cooperativ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sharing)。190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及大会将资源共享的馆际合作作为一个讨论主题,使资源共享工作正式走上历史舞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支持发展起来的UAP计划(出版物资源共享)的主旨,就是促进全世界文献的系统建设与开发利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有美国的OhioLink和OCLC、英国的BLDSC(British Leading Doeuments Supply Center)、澳大利亚的Shorlink等。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探索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1957年9月,国务院批准执行《全国图书协调方案》。80年代以来,在人类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时代的挑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图书情报界广泛关注的课题。1983年4月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主持召开了“成都藏书建设预备会议”,1984年9月召开了“大连藏书建设研讨会”。在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

文献信息保障的构建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有区域性、系统性文献信息保障,区域性如某一地区、某一省市、系统性如高校系统、科研系统等;在微观层面,某一机构、某一单位,甚至某一学科都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文献信息保障。在宏观层面,多个文献信息机构合作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为较大范围内的用户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在微观层面,每一个独立的文献信息机构都建立面向本机构服务对象的文献信息保障,并以此作为参与宏观层面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共建共享建设的基础。应该说,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是经过了一个由点到面、由量到质的飞跃,即由单独的文献信息机构建设发展到多家文献信息机构合作共建共享、由关注文献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加上升到重视知识创新所需求的信息资源质量的保证。

5.建立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意义

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此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知》要求,新的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通知》强调,新建的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同时,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是示范院校后期推出的项目,希望用示范带骨干,起到全面发展的作用。

无论是对示范性高职院校还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其建设项目任务书中涉及图书馆的相关建设内容并不多,但无一例外地将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共享中心作为示范性或骨干院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内容之一,其核心是通过若干高水平的重点专业建设,形成若干个强势专业群,从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就要求对图书馆馆藏结构要与此相适应,也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

通过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文献保障体系,可以大大加快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整体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优化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骨干学科建设,从而为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因此,建立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保障体系是提高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建立良好的文献保障体系可以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类型的多样化、丰富化,使得文献信息资源更为全面,专业,从而扩大服务内容和深化服务层次,全方位、多元化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才能发挥骨干院校图书馆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骨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