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M小学教师的儿童研究展望: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

M小学教师的儿童研究展望: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

【摘要】:如前所述,M小学已经有相对稳定的机制帮助教师持续开展儿童研究,教师也从儿童研究中不断找到内在自生的发展力量。(二)组建更为灵活的儿童研究小组近年来,M小学教师基于儿童研究,不断提出自发的课题研究,这对于M小学儿童研究的持续开展是可喜的。对于上述(二)和(三)两方面的努力,第一章第三节普雷斯科特提出的儿童研究过程是一种可参考的思路,除此之外,展望学校对一名儿童的合作描述、瑞吉欧的工作坊也是可借鉴的。

作为一所儿童研究的先行校,M小学如何在已有的儿童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之,这是学校下一步发展需要直面的课题。如前所述,M小学已经有相对稳定的机制帮助教师持续开展儿童研究,教师也从儿童研究中不断找到内在自生的发展力量。据此,M小学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从如下方面努力。

(一)确立理想的儿童形象,以此作为儿童研究共同体的行动指南

在M小学探寻机制的过程中,全校已发展成为一个有共同旨趣的儿童研究共同体。通过儿童研究,老师们都深刻地认识到儿童研究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服务儿童,又发现每位儿童都是独特的、多样的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尽管老师们对于儿童的发展力量有很多鲜活的认识和具体的故事,但对于M小学究竟要培养出怎样的儿童,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建构。为此,学校可以将老师们对儿童的已有认知具体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参与、融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方式,确立起本校的理想儿童形象。全校围绕着理想的儿童形象,来整体架构深化课程、教学、德育、管理等改革的框架和思路。教师在此框架和思路的指引下,开展适合自身需要的儿童研究。

(二)组建更为灵活的儿童研究小组

近年来,M小学教师基于儿童研究,不断提出自发的课题研究,这对于M小学儿童研究的持续开展是可喜的。为了将教师的儿童研究力量拧成一股绳,学校可以引导教师围绕着上述儿童形象和学校改革的整体架构自主申报项目,打破原有的四大儿童研究小组,组建更为灵活的儿童研究小组,这种灵活性可以体现在研究主题、小组成员的人数、成员的分工等方面。如以小组成员的分工为例,可以打破原来的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等的分工,依据小组开展儿童研究大概需要完成的任务,有计划地分工,合作记录儿童个体或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如果研究有需要,小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有弹性地增加或减少;小组合作研究的任务既可以生成,也可以调整。

(三)合作完成儿童研究个案,这些个案可以作为合作研讨或分享的资源

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儿童研究,小组成员及时完成个案资料的整理,整理后的完整个案,既可以和同行或家长或儿童分享,也可以作为学校工作坊的素材。对于与同行尤其是校内的同事分享,个案的诠释和反思不是回顾性的,而是为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班级管理、生活探究的深化、实践项目的设计等服务。对于与儿童分享,可以和儿童一起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困惑,进而深化后续的研究。如果将个案作为工作坊的素材,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研究小组分享,其他成员从各自的视角提问或深化儿童研究之个案。对于学校而言,善用儿童研究个案是一条将儿童研究与学校各项改革融合一体的新思路。

对于上述(二)和(三)两方面的努力,第一章第三节普雷斯科特提出的儿童研究过程是一种可参考的思路,除此之外,展望学校对一名儿童的合作描述、瑞吉欧的工作坊也是可借鉴的。上述方面如能整体考虑并形成可运作的方案,M小学或许可以深化当前的儿童研究。当然,除了这些努力之外,外部政策如能更为专业化,M小学将会形成更多合力深化当前的儿童研究。

【注释】

[1][美]Marian M.Mohr,Courtney Rogers,Betsy Sanford,Mary Ann Nocerino,Marion S.MacLean&Sheila Clawson.研究型教师与学校发展——美国教师研究纪实.方彤、罗曼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82.

[2][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134—135.

[3]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下册).商务出版社,1933:401—402.

[4][美]卡罗琳・爱德华兹、莱拉・甘第尼、乔治・福尔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转型时期的瑞吉欧・艾米利亚经验(第3版).尹坚勤、王坚红、沈尹婧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8.

[5][美]卡罗琳・爱德华兹、莱拉・甘第尼、乔治・福尔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转型时期的瑞吉欧・艾米利亚经验(第3版).尹坚勤、王坚红、沈尹婧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8—159.

[6][美]卡罗琳・爱德华兹、莱拉・甘第尼、乔治・福尔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转型时期的瑞吉欧・艾米利亚经验(第3版).尹坚勤、王坚红、沈尹婧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3.

[7]节选自上海市浦东新区梅园小学姚依洁老师2009年4月27日的写作。

[8]王丽华、褚伟明.促进教师研究的学校内部机制构建:国际进展与前瞻.教育发展研究,2015(6):66-73.

[9]王丽华、褚伟明.促进教师研究的学校内部机制构建:国际进展与前瞻.教育发展研究,2015(6):67.

[10][美]帕特丽夏・F.卡利尼.让学生强壮起来——关于儿童、学校和标准的不同观点.张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前言1.

[11]王丽华、褚伟明.促进教师研究的学校内部机制构建:国际进展与前瞻.教育发展研究,2015(6):69.

[12]本节主要修改自本书作者等人发表的论文:王丽华等.促进教师研究的学校内部机制探寻——一所小学的深度个案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5(7):89—98转110.

[13]迈克尔・富兰等.突破.孙静萍、刘继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7.

[14][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237.

[15][美]吉纳・E.霍尔、雪莱・M.霍德.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境.吴晓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6.

[16]Philip Hallinger.Leadership for learning:lessons from 40 years of empirical re-search.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11,49(2):137.

[17]王丽华、褚伟明.促进教师研究的学校内部机制构建:国际进展与前瞻.教育发展研究,2015(6):71.

[18][日]佐藤学.学校再生的哲学——学习共同体与活动系统.钟启泉译.全球教育展望,2011,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