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数据挖掘所需要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初步探索数据,检查数据的质量。对各个模型进行评价,选择数据挖掘模型,建立模型。把数据挖掘模型的结果送到相应的管理人员手中,对模型进行日常的监测和维护,定期更新数据挖掘模型。在结果分析部分,解释并评估结果,其使用的分析方法一般应依数据挖掘操作而定。图1-13根据医疗业务诉求确定数据处理方案......
2023-11-08
根据事件抽样法实施的不同阶段所需完成任务的不同,可将其概括如下,如表8-7所示。
表8-7 事件抽样法的实施阶段及其任务
如下分阶段阐述表8-7中的任务。
(一)实施前
事件抽样法实施之前,为了确保事件抽样法的有效实施,教师需要对如下任务做好事前的规划。
1.确定观察主题
哪些观察主题特别值得作为事件来抽样观察之,对此并无系统的研究。相比较而言,适宜学龄前儿童的观察主题的研究较多,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的观察主题研究较少。
对于学龄前儿童,科恩(Dorothy H.Cohen)等人提出了多个观察主题:儿童在常规活动中的行为,包括进餐行为、如厕行为、午休行为、过渡时间的行为;儿童使用材料时的行为;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幼儿在戏剧表演游戏中的行为;师幼关系及在教师主导活动中幼儿间的相互关系;儿童早期的思维,包括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包括概括能力、辨别能力、认识异同的能力、类比能力、认识因果关系的能力、时间观念、分类能力、理解空间关系的能力等;儿童的语言发展和读写能力;此外,他们还提出了如何记录婴儿和学步儿的行为、需要特殊关注的儿童。[6]
科恩等人提出的观察主题,有些主题是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借鉴的,如儿童的社交行为,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包括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儿童的语言发展和读写能力,师生关系及在教师主导活动中学生间的相互关系;需要特殊关注的儿童;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常规活动中的行为也可以作为参考的观察主题。儿童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也是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重要观察主题。此外,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相关的内容可以作为重要的观察主题,如儿童的社会交往、儿童之间的合作、儿童的信息通信技术素养、儿童的创造性、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等。
2.描述观察目标
观察目标主要回答“到哪儿去”的问题,观察目标的确定由观察主题和作者的观察设想或假设决定。较早运用事件抽样法研究儿童行为的是达维(Helen C.Dawe),需要说明的是,达维当时是用行为抽样法(behavior sam-pling method)[7]来指称我们当下熟知的事件抽样法。达维系统梳理了关于儿童争执的有关文献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研究发现,已有研究很少聚焦于具体情境下的儿童争执。于是,他确定的观察目标是研究和分析一个相对不受控制的社会环境中自发出现的学龄前儿童争执。
3.界定行为、区分类别并界定之,或确定行为类别
对于从已有研究中来的观察主题,可根据已有的界定,结合观察目标和拟观察的儿童,下一个合适的操作性定义;在此基础上,为观察主题区分出相互独立的类别。对于所选择的观察主题,对于已有研究并无界定的,可以先确定行为类别,在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得出所观察行为的操作性定义。如达维对儿童争执事件的研究,他并没有对争执下操作性定义,不过,他区分了四类争执:争执物品、身体暴力、干扰活动和社交调整;并对四类争执下了操作性定义。但达维也指出,其实对于上述四类自身的辨别,不少时候会遭遇困难。以身体暴力为例,怎样的行为算得上是身体暴力的开始?比如,一个孩子拍打另一个孩子,或向另一个孩子扔雪或扔沙子,这样的行为能被看作是身体暴力的开始吗。[8]
4.选择观察情境
观察情境的选择是由观察目标决定的。尽管时间抽样法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的,但在中小学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不少事件的观察其实很难做到真正的自然情境下的观察。为此,教师在选择合适的观察情境时,要尽可能考虑到观察情境的自然性问题。比如,在达维的儿童争执事件研究中,他特选择上午的自由活动时间作为观察儿童之间发生的自发争执的情境,因为该时段教师对儿童的控制最少。
5.选择拟观察的儿童
拟观察儿童既可以选择一名也可以选择多名,对于选择多名儿童,可以是同桌或一个小组或其他。如在达维的儿童争执事件研究中,达维选择了明尼苏达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幼儿园的儿童作为观察对象,他选择了25个月至60个月大的40名儿童(女19人,男21人)。
6.制作观察表
尽管事件抽样法的观察表并无固定的格式,但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抽样观察表大致包括如下内容:基本信息、观察目标、观察行为、观察情境、拟观察的儿童、观察时间、推论等。事件抽样法的观察时间与时间抽样法的观察时间不同,在事件抽样法中,观察时间指事件发生的持续时间,即所观察的事件发生的起始和结束时间,而非预设的观察时间。为了便于教师使用,表8-8给出了一种可以参考的事件抽样法的观察表。表中的“界定及其类别”是指对所观察的事件或行为下操作性定义,并区分类别;如果类别本身不是自明的,那么,需要对所区分的类别进一步下操作性定义。记录“选择所观察儿童的理由”是帮助教师能在新的情境中,尤其是在跨校或跨区域的儿童研究情境中,能快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儿童。“目标行为与解释”中,在解释后的括号里备注了如有需要,是指不是每个目标行为描述后都需要做出解释;只有在教师所描述的目标行为可能会引起误解或者有其他意义时,需要做出解释,这样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读者理解当时记录的情境。表格中的OBD是英文Objective Behavioral Descriptions的缩写,意即目标行为描述。
表8-8 事件抽样法观察表
事件抽样法的观察表可以根据观察目标变换样式。如以达维对儿童争执事件的研究为例,达维确定了如下观察内容:[9]
(1)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
(2)争执持续的时间;
(3)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
(4)争执什么(争玩具、身体暴力、妨碍活动、社交调整);
(5)争执者扮演的角色(争吵的爆发者、主要的侵犯者、报复者、反抗者、被动接受者等);
(6)伴随争执的特殊言语或动作;
(7)结果如何(被迫让步、自愿让步、和解、旁观儿童干预解决、教师干预解决等);
(8)后果与影响(高兴、忿恨、不满等)。
尽管达维指出,在观察之前,他会事先印制好观察表,但在其论文中没有呈现他设计的观察表。不过,根据上述内容,大致可以制作如下的简易观察表(如表8-9所示)。因前面达维已经交代了观察情境、拟观察的儿童,推论是在全部观察结束后再进行的,因此,这里不需要再设这些栏目。如果上述内容没有事先交代,那么,需要在表格中相应之处增设有关栏目。
表8-9 儿童争执事件观察表
续表
需要说明的是,表8-8中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各设一栏,是因为争执往往发生在多名儿童之中,据此,各设一栏便于记录。
对于未经预观察的观察表,制作完成后可先联系选定的观察情境进行预观察,通过预观察进一步厘定所区分的类别,酌情修改观察表。
(二)实施中
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仔细观察、客观记录。
1.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旨在尽可能避免因观察失误而扭曲数据。为此,对“如何才能仔细观察”事先要有比较周全的考虑,比如需要选择适宜的观察位置,敏锐地判断出现的事件是否属于拟观察的事件。如达维研究学前儿童争执事件时,就如何做到仔细观察这样描述道:“为了把40名儿童视作一个整体,观察者站在操场上的某一中间位置或两个游戏室之间的过道里。当争执发生时,观察者迅速地走到儿童附近且尽可能不被儿童察觉。”由此可见,达维等人对于如何选择一个适宜仔细观察的位置作了充分的考虑。
2.客观记录
为了保证客观记录,事件抽样法有三种记录方式:编码、叙事性描述、编码和叙事性描述相结合。运用任何一种方式做记录,都需要事先考虑好并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之(尽管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对于如何编码,其思路和时间抽样法大致相同,即凡是区分或确定了特定类别时,都可以进行编码。如以表8-8为例,表格左栏中的争执什么(争玩具、身体暴力、妨碍活动、社交调整)、争执者扮演的角色(争吵的爆发者、主要的侵犯者、报复者、反抗者、被动接受者等)、结果如何(被迫让步、自愿让步、和解、旁观儿童干预解决、教师干预解决等)、后果与影响(高兴、忿恨、不满等),都区分了不同的类型,因此,都可以根据记录的需要事先做好编码;如以争执者扮演的角色为例,可以将上述5类编码为:A争吵的爆发者、B主要的侵犯者、C报复者、D反抗者、E被动接受者。如果记录过程中,只需要统计出争执者扮演角色的次数,那么,就可以只用编码系统记录,根据记录结果就能统计出次数。如果观察目标是既想了解发生的次数,还想了解成为该角色的前因后果,那么,就可以用编码和叙事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之。
(三)实施后
实施后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数据、得出推论,运用数据。
1.分析数据、得出推论
由于事件抽样法既可以收集定性的数据,也可以收集定量的数据,据此,根据所收集的数据类型,决定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推论呈现的方式。如在研究儿童争执事件时,达维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部分结论如下:[10]
经过三个多月的观察,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观察时间总计58.75小时,平均每小时发生争执事件3.4次;
(2)共记录争执事件200例,68例发生于室外,132例发生于室内;
(3)每次争执涉及的儿童的平均数是2.22名;
(4)室内争执持续的平均时间为34.48秒,室外争执持续的平均时间为18.45秒,室内外争执持续的平均时间为23.63秒,争执时间持续1分钟以上的只有13例;
(5)男孩争执多于女孩,攻击性水平也高于女孩;
(6)争执常发生在不同年龄组、相同性别的儿童之间;随年龄增长,争执事件减少,攻击性和报复性增强;
(7)几乎所有的争执都伴有动作,如冲击、推拉等,争执中,偶尔有大声的喊叫或哭泣,但无声争执占大多数;多数争执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对占有物品的不同意见;大多数争执自行平息,往往是年幼儿童被迫服从年长儿童或年长儿童自愿退出争执;争执平息后,很快恢复常态,没有证据表明有耿耿于怀、愤恨之感。
……
2.运用数据
运用数据指基于对特定事件的研究,以此深度洞察儿童行为或发现儿童行为发生的整体状况,以便更好地理解儿童世界。除了理解和发现儿童之外,研究结果也用于家校沟通,或用来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与同行分享研究发现。
有关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的文章
确定数据挖掘所需要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初步探索数据,检查数据的质量。对各个模型进行评价,选择数据挖掘模型,建立模型。把数据挖掘模型的结果送到相应的管理人员手中,对模型进行日常的监测和维护,定期更新数据挖掘模型。在结果分析部分,解释并评估结果,其使用的分析方法一般应依数据挖掘操作而定。图1-13根据医疗业务诉求确定数据处理方案......
2023-11-08
如前所述,事件抽样法没有唯一的记录格式,但为了帮助老师更好地理解事件抽样法的要点,如下呈现一案例,并做简要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师范生而言,因实地观察受制于对方学校的安排,这样的变更也是在所难免的;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用事件抽样法开展儿童研究比师范生更有便利条件。除了这两者之外,作者总体能理解事件抽样法的精髓。......
2023-07-30
事件抽样法和其他儿童研究方法一样,有其独特的优缺点。相比较而言,事件抽样法不受时间的限制,因此,比时间抽样法的适宜性更广泛些。......
2023-07-30
表8-1时间抽样法的实施阶段及其任务如下分阶段阐述表8-1中的任务。(一)实施前时间抽样法实施之前,为了确保时间抽样法的有效实施,教师需要对如下任务做好事前的规划:1.确定观察主题观察主题确定了观察的方向、范围与边界。帕顿是时间抽样法最著名的早期研究者之一。假定某次时间抽样法,观察时长设定为40分钟,依次观察4名儿童,每名儿童的观察时段为1分钟,这样观察次数是10次。......
2023-07-30
MapReduce编程过程如图5-25所示。图5-25MapReduce编程过程2.InputFormat文本输入。Sequence File As Binary Input Format用于处理任意二进制的数据类型,并将顺序文件的Key和Value作为二进制对象。Map阶段需要实现Mapper接口,同时继承MapReduceBase,最后再编写map方法。IntSumReducer对整型的value值求和。Map File Output Format是将排序后的Key/Value对写入到一个mapfile文件中。Multiple Sequence File Output Format是将结果输出到多个顺序文件中,其中根据Key/Value对进行分区。......
2023-11-08
学校目标的实施与测评也就是学校管理程序的落实。学校管理的程序通常分为计划、决策、组织、控制和评价。学校管理中,计划并不只是少数学校领导的事,教职工人人都需要进行工作设计。决策的核心是选择,要提高学校决策的质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再次,提倡民主管理,参与决策。学校应将测评的结论记录在案,以便奖惩时参考。......
2023-10-20
十三陵中的最后一陵是思陵,那是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及周皇后、田贵妃的安息之处。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光宗第五子,熹宗死前遗诏让他即位,在位共17年。这年的五月四日,清廷宣布,全国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二十二日,决定以帝礼改葬崇祯及周皇后,并赐陵租1500两着手建陵,将陵墓命名为“思陵”。顺治二年四月十二日,下令葬忠心耿耿的太监王承恩于崇祯帝陵旁。至此,思陵的规制已大体完成。......
2023-12-04
舞蹈治疗的治疗过程通常会受患者的心理疾病类型和治疗类型的影响。同时,舞蹈治疗师会对整个治疗过程进行评估,以检验治疗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标。与个体舞蹈治疗类型相似,对团体舞蹈治疗也要进行评估,比如成员之间怎样互动、怎样通过舞蹈动作来分享各自的感受等。......
2023-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