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涵义,至今尚无非常清晰的厘定。根据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大致可以从如下两角度明晰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涵义。根据这一界定,教师对18周岁以下的孩子或学生开展的研究均可以称作教师的儿童研究。从前述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看,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年龄范围也大致涉及0~18周岁。[9]该定义大致明晰了教师研究的性质和特征。从上述不难看出,教师的儿童研究是一种问题探寻和解决的过程。......
2023-07-30
时间抽样法指仅在事先设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间隔,观察和记录所选择行为的方法。据此,事先设定观察时间、确定时间间隔、界定所观察的行为,是能否恰当运用时间抽样法开展观察的关键。对于时间间隔的确定,最常见的是规律性时间间隔的确定。规律性时间间隔指在事先设定的时间内,以特定的规律设定观察的时间间隔,比如观察30秒、记录20秒、间歇10秒,继续下一个观察,这样一个观察时间间隔为1分钟;如果事先设定观察30分钟,那么,总共观察30次。时间抽样法既可以观察一名儿童,也可以观察多名儿童。时间抽样法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这种多样性体现在观察时间间隔的确定、观察儿童的数目、记录的方式等。
作为一种量化的儿童研究方法,时间抽样法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能发现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行为
时间抽样法用以观察经常发生的行为,以确定儿童行为的代表性;不适宜用来观察偶发行为。第六章已论及,对于偶发行为的观察,轶事记录是更合适的方法。欧文和布什内尔(Irwin&Bushnell)认为:“如果在15分钟内,所观察的行为平均出现的次数少于一次,那么就不应运用时间抽样法。”[2]欧文和布什内尔所指的其实就是儿童行为的代表性问题,所观察的行为15分钟内出现的次数少于一次,意在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频度非常低、不具有代表性,不适合用时间抽样法做进一步的观察和记录。
(二)高度结构化
运用时间抽样法,观察之前既需要设定观察的时间、明确观察的时间间隔,又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界定观察行为及其下属的类别。换言之,时间抽样法只记录设定时间内的预设行为;对于没有预设的行为,即便出现在设定的时间内,这些行为也是不记录的。
有关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的文章
对于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涵义,至今尚无非常清晰的厘定。根据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大致可以从如下两角度明晰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涵义。根据这一界定,教师对18周岁以下的孩子或学生开展的研究均可以称作教师的儿童研究。从前述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看,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年龄范围也大致涉及0~18周岁。[9]该定义大致明晰了教师研究的性质和特征。从上述不难看出,教师的儿童研究是一种问题探寻和解决的过程。......
2023-07-30
如下分别呈现一个完整的时间抽样法的案例和简化的时间抽样法案例,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之。(一)时间抽样法的案例观察表8-4是依据已有的理论研究得出的类别制定的。(二)案例分析对于案例一,诚如作者在反思中所提到的,如何科学地区分行为类别、有效地记录是实施时间抽样法最为困难的部分。......
2023-07-30
[22]古德温和德里斯科尔提出的五个特征中,其中特征指出,轶事记录的结果需要包括轶事发生的情境,这与叙事性描述是相同的;特征中提到了推论或解释,需要指出的是,不是任何轶事记录都需要推论和解释,只有所记录的是儿童身上不常出现的轶事时才需要做出推论和解释。......
2023-07-30
表8-1时间抽样法的实施阶段及其任务如下分阶段阐述表8-1中的任务。(一)实施前时间抽样法实施之前,为了确保时间抽样法的有效实施,教师需要对如下任务做好事前的规划:1.确定观察主题观察主题确定了观察的方向、范围与边界。帕顿是时间抽样法最著名的早期研究者之一。假定某次时间抽样法,观察时长设定为40分钟,依次观察4名儿童,每名儿童的观察时段为1分钟,这样观察次数是10次。......
2023-07-30
(一)教师个人的可能准备国际上,蒙台梭利较早论及教师的儿童研究之个人准备问题;在我国,陈鹤琴较早论及了儿童研究者的资格。[3]陈鹤琴实际上提出了教师开展儿童研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工作坊是瑞吉欧深化教师合作开展儿童研究的重要方式。......
2023-07-30
描述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方法;此外,描述也含有价值论的意蕴。[5]这样,描述就是揭示和发现的过程。如下片断是曹雪芹对龄官、宝玉的描述及宝玉对龄官的观察,都很深刻地显现描述的上述意蕴: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由此可见,描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留心,由对儿童本身的好奇引发。......
2023-07-30
(一)恢复教师对儿童成长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减少教师因过度关注学生角色而无意中阻碍其成长自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方位改革已持续了16年。学生作为人的内在价值被忽视,既不是因为教师不了解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也不是因为教师不尽责,而是教师过度关注“学生角色”的外在功利价值、家长和社会助推追逐功利价值的合力所致。......
2023-07-30
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成长是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内在价值。与关心学生的分数等外在价值相比较,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弥足珍贵。这样,关心每位儿童就意味着教师要为每位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操心,及时洞察到每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内在需要并迅速做出反应,进而帮助每位儿童学会关心他人。......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