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中历时性描述案例及分析

《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中历时性描述案例及分析

【摘要】:以下分别就对作品的历时性描述的两种类型,分别呈现案例并分析。(一)作品的创造者:卡利尼及其团队的历时性描述卡利尼及其团队坚信:持续收集儿童的作品,能真正发现儿童自身的创造潜能,这对教师而言很有价值。(二)作品中有待发现的潜能:我国老师的历时性描述在我国,因整齐划一的好学生观、好孩子观,导致中小学总有那么一部分处境不佳的孩子。

以下分别就对作品的历时性描述的两种类型,分别呈现案例并分析。

(一)作品的创造者:卡利尼及其团队的历时性描述

卡利尼及其团队坚信:持续收集儿童的作品,能真正发现儿童自身的创造潜能,这对教师而言很有价值。在她们看来,作品不仅透露了每位儿童独特的自我,更为重要的是彰显了每个儿童自身丰富的人性、关注的焦点和兴趣等;持续收集儿童的作品,能发现儿童作品中显现的各种连续性,比如作品的主题、意象等。为此,她们曾收集并保存了展望学校儿童的作品集,对于如何收集、保存、研究这些作品集,卡利尼指出:

每个作品集至少跨越了每个孩子8年的生活,总共有大约1000件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按照年代顺序编号,孩子5岁时的第一件作品被标上数字5.1,第二件作品被标上5.2,以此类推;数字前面的字母“B”表示这件作品的尺寸大于12″×17″;“HC”表示这件作品由家庭提供,“nd”则表明日期不详。孩子们使用的名字并非是真实的姓名,而是化名,这是为了保护这些孩子和家庭的隐私。[8]

图7-1 运动中的人(5.82)

为了保证所收集的儿童作品本身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卡利尼及其团队对于如何为收集的作品做好编码,做出了详细的约定,这些约定主要从儿童的年龄作为编码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类型的编码进行了相应的约定。由此可见,编码本身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儿童的作品。如图7-1所示,这幅画是一位化名为艾里斯的女孩画的画,这幅画是她5岁时的第82副作品,题目是“运动中的人”。

卡利尼基于其团队对儿童作品所做的具体的、集体共同进行的描述,精心研究了三位孩子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在表现形式都是三位儿童的绘画和文章,但每幅作品中无不透露着每位儿童作为创造者的价值诉求。在我国中小学过度地把儿童视作知识的接受者的背景下,把儿童视作作品创造者的假设弥足珍贵,这样的研究值得一线中小学教师细细斟酌。为此,兹以艾里斯为例,节选其中的部分内容来揭示艾里斯在其绘画和文章中彰显的创造性。

艾里斯[9]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艾里斯,她是一位多产的画家和作家。她的眼睛和耳朵能抓住事物的核心。在她6岁时,她写了这篇简短的童话故事: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位美丽的公主

她有一个可爱的孩子

她咬了一口苹果

一位王子出现了。       结束(6.91)

在艾里斯5岁和6岁的时候,她也画了很多图画,都是人物画——通常是两个女人——这些人物手势动作鲜明,戏剧般地栩栩如生,还经常伴有舞蹈,但其语境却极少涉及(见图7-1)。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这些女人头戴的花冠,因为它们和其他头饰,如蝴蝶结、帽子等,在整个作品集中都有出现。

还有如图7-2(6.251)描述的那种场景出现了:所刻画的很像是一个没有背景画面的舞台,但是却隐含着戏剧和神秘色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位鬼鬼祟祟的女士,她踮起脚尖站在树后面,虽然对她的勾勒并非浓墨重彩,但她对这一场景确实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图7-2 两个人的风景(6.251)

图7-3 园艺女(7.124)

图7-4 穿花格子服的女人(B8.203)

从7岁起,她主要描绘的是个体人物画,强壮的女性人物成为视觉作品中突出的、反复出现的主题。例如,有刻画劳动中的妇女,她们强健、自给自足。图7-3(7.124)中的那位乡村妇女就是一个代表,她在进行园艺劳作,身旁放着一篮胡萝卜

除了自给自足以外,艾里斯笔下的妇女似乎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特色在图7-4(B8.203)中显现出来,庄重的仪表暗示着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在这一特定的画面中,一位面向观众的妇女,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同时在她身后稍微描绘了一些似乎是城市的轮廓线,代表着远方的地平线。为了削弱这种遥远感,这位妇女连衣裙的上身有一副都市风光图,大概是个港口,就好像要把它留作一个纪念。作为补充,又画了一个像是船头的东西来装饰裙子。这位妇女沉稳而静谧,她那出神的目光似乎正注视着画面外某个更加遥远的地平线,这大大加强了这幅画所表现的现在的时光与记忆中的时光相交融的整体效果。

……

然而,对于时间和记忆的关注,是富有代表性的,这在她后来写的一些文章中也能反映出来,这些文章是在10岁时完成的,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作品以一种精致、简练的风格表现了作者开阔的思想。

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你好,现在。”过去说。

“你好,过去。”现在说。

“但愿我能有像你那么多的发明创造。”过去说。

“我的人民已经制造出毁灭你我的东西,因此……我希望我的人民能像你的人民。”

“那么,你说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

“那个东西就是原子弹。”

“它有多大的威力?”

“它足以炸掉半个地球,并且将剩下的东西也毁灭掉,我们同样也会被毁灭。”

“怎样才能阻止这种事情发生?”

“恐怕没有办法。”

“你确定么?”

“是的,我肯定。”

“你的意思是,唯一阻止这种事情发生的办法就是人类不要战争。”

“对。”

“这不公平。”

“我知道,但除此以外我们别无他法。”

“再见。”

“再见。”(10.60)

……

研读上述艾里斯的作品,读者不妨自问:通过上述艾里斯5~10岁期间的部分作品,你能发现一个怎样的艾里斯?在描述艾里斯的绘画和文章的过程中,你还想提出关于艾里斯成长的哪些问题?

(二)作品中有待发现的潜能:我国老师的历时性描述

在我国,因整齐划一的好学生观、好孩子观,导致中小学总有那么一部分处境不佳的孩子。这些孩子的不良处境甚至从上幼儿园后就开始了,他们往往反应慢些、有个性、较自我为中心,面对这样的孩子,不少老师往往会为其贴上多动、学困、双差生等五花八门的标签,在教室里往往坐在最后或靠近讲台的特殊位置,以此进一步强化其特殊性。如果走近这些孩子,尤其是持续留意这些孩子的作品,往往会发现这些孩子有自己的独特兴趣。

对于这样类似隐身或被标签化的儿童,其内在的发展力量往往被漠视或压制,因此,需要教师有一颗耐心等待的爱心、有一双善于发现其潜能的慧眼,慢慢去研究其在作品中显现的独特成长历程。对于其成长历程的研究,教师需要持续收集和描述这些孩子的各类作品,在持续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潜能并顺势引导之。

上海市浦东新区梅园小学的姚老师一直通过描述这些孩子的作品来发现其成长的潜能。如下案例中的小孙于2008年入学,姚老师自小孙入学后发现其不一样开始,一直持续观察和描述小孙,并逐步开始收集和描述其作品。如下内容选自姚老师2009年初到2009年底期间对小孙作品的收集和描述,这些作品既有小孙自选主题自主创作的,也有依据班级主题自行创作的。除了小孙的作品外,姚老师记录了小孙的所谓的“怪”,从中读者或许能读出小孙的“怪”实则有其独特意义。

小孙[10]

小孙一年级刚入学时,给我的感觉是有点“怪”。他喜欢大家围着他一个人转;他想要对你说什么话,你一定要听,否则他会拉着你不放;他脾气执拗,软硬不吃,在一个时期内认定的事就一定会坚持。比如,在一段日子里不带美术用具,问他是否掉了,否,建议下次带好,还是不带,说是不想带,似乎有越强调越不带的感觉,每次都主动上前拿公用的用具来用……小孙的主观意识很强,他不想做的如果一定要求他做到,会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后来通过对他行为的描述,并定期的反思以及各种方法的尝试,我发现小孙的“怪”只是渴望他人关注而做出的各种表现,但是对他渴望得到的关注,如果给予得不恰当(时间、方式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影响全体。比如,小孙有时会用小小的捣蛋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果他一有状况老师就过去,那全班的教学就无法正常进行,小孙还会因此形成习惯、乐此不疲。

小孙喜欢网络战争游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打仗游戏,喜欢冰激凌,爱用粉红色的画纸。在美术学习方面,不太愿意和别人完全一样,要是大家今天剪贴,那他就会选择别的方式;这一年半以来,从把发下的材料扔在一边,碰也不碰,到只画喜欢的打仗游戏,到开始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小孙在慢慢融入进来。

2009年3月5日 主题:排队(不愿“出名”,有是非感)

全班整队至美术室门口准备进教室时,我发现小孙以一种向后倾斜30度的姿势依靠在后面同学的身上,而后面的同学正憋红着小脸兀自硬撑着,也不敢移开,我忙拉开他身后的同学,小孙没奈何只得站正。这下他可不高兴了,他用通常的发泄方式: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及招牌动作——赖地板以示抗议。时值初春,寒风料峭,地上冰凉。我知道,劝说是没有用的,而按照今天的情况来看,想要他自己爬起来,难;地上凉,估计再躺会儿就感冒了。于是我灵机一动,拿起正好放在教室里的照相机,对他说:“小孙,你别动,就保持那个姿势,我给你拍点照片,传到我们的校园网上去,让大家都看看。”三张照片(如图7-5、图7-6、图7-7所示)还没拍完,小孙的姿势就从躺到蹲到倚门而立,站了一会,看大家听课听得入神,他就也坐下一起听讲了。

2009年9月11日 主题:吹画(有点心动)

讲解时,孩子们就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先发到材料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试了起来,而还没轮到的则伸长脖子,翘首以待。轮到小孙了,他用狐疑的眼光看看这些材料,又看看其他同学,好像他面前的是一份食物,虽然别人都吃得津津有味,但他还是在考虑这份食物好不好吃,值不值得吃。最后他决定“不吃”,还是“吃”“吃惯”的。“老师,我还是要画打仗游戏。”小孙说道。图7-8就是小孙画的打仗游戏。

图7-5 小孙斜坐起来

图7-6 小孙蹲着

图7-7 小孙站起来了

图7-8 打仗游戏

2009年9月17日 主题:染纸

(受集体氛围的感染参与了一半)

用水彩颜料给折叠过的宣纸染上颜色,打开后,制作出有扎染效果的作品。孩子们可是最爱玩水了,更何况是彩色的水,更何况还有会吸水的纸,更何况这纸干了打开后会有花纹!这下可乐疯了,就连小孙也坐不住了,卷起袖子挤进人群也开始染了起来。不过,新鲜劲一过就不耐烦了,染了一半就扔在一边不要了,事后,我将小孙的半成品捡起来,打开晾干后做成成品交给他,接过作品小孙有一瞬间的愣神,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小孙似乎变得有些懂事了。如图7-9所示,其中绿色的底色是老师衬的,底色上的彩色图章是小孙敲的。

图7-9 染纸

2009年10月15日 主题:形的组合

(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组合)

对于组合问题,小孙不一定感兴趣,但了解到可以画自己喜欢的东西,还可以做好多个,这就意味着小孙能有许多个最爱的冰激凌,他还是很乐意的。在制作了多个冰激凌后,他还很有耐心地将它们一个个排列好,用透明胶带固定在纸上(如图7-10所示),第一次整堂课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而在《形的组合》的第二个内容《重叠的形状》时,他更是调整了制作方式,改用了我提议的效果更好的固体胶(虽然以前曾多次建议)。这课,小孙沿用了自己一贯热爱的电脑游戏中的元素——军用卡车,虽然在组合排列方面他更倾向于排得整齐,但也没有反对老师为他添加上重叠的元素(如图7-11所示)。

图7-10 透明胶固定

图7-11 固体胶固定

2009年11月17日 主题:蜻蜓

(从同学的选择中开始尝试不同的想法)

我提供各种纸张供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来用,小孙是一贯偏爱粉红色的纸的,但这次看到别的孩子在挑选的各种五颜六色的彩纸,居然犹豫了好一会,想要选别的颜色,虽然最后还是选了惯用的粉红色(如图7-12所示),但从中可以捕捉到小孙在慢慢接受别的想法,不再那么执着于某一特性。

7-12 粉红色纸上的蜻蜓

2009年12月7日 主题:网游角色

(对喜欢的内容就愿意去完成)

这天一进教室,小孙就显得很兴奋。在听讲解时,整个人呈“大”字形趴上了桌子,还斜斜地从戴着的眼镜上方偷瞄我,见我没有给出他预期的反应,还在继续为大家讲解,就伸长了两只手去推对面那张桌子后放着的椅子靠背;如果得逞的话,铁架的椅子会与瓷砖地板相碰发出巨大的响声,坐在他斜对面的孩子忙伸手去扶,全班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去了。于是,我仍旧面对全班,没有看他,继续为全班讲解着,只是伸手将椅子轻轻地放倒在地板上,小孙够不着,一下子没了方向,有些发懵,不知道该怎么办,愣在了那里,而其余同学见到老师的态度,也就没把刚才的小插曲放着心上,继续听讲了。不多时,讲解完毕,开始发纸,小孙也就赶紧从桌子上爬下来,等着拿纸了。

图7-13 摩尔庄园的超级拉姆

但是拿到纸后,小孙又发呆了,在座位上反复说不会画,这时全班的情况基本稳定,我以为小孙是因为刚才没听,所以不会,就单独对小孙进行指导,但小孙还是一再强调,说校园中没有自己熟悉的地方,这样的状况以前也出现过,有时小孙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以不会来拒绝。于是,我表示,小孙可以任意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于是在反复唠唠叨叨的斟酌中,小孙终于在自己最喜欢的三个电脑游戏角色中选定了一个画下来,慢慢地他沉浸其中,还要把这个角色的相关来历、背景和作用介绍给大家听。于是我对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进行各自的创作,为了不影响别人,他可以把相关的介绍写在画的旁边,方便他人的欣赏,下课后再和别人交流。小孙没有反对,静静地照做了。图7-13就是小孙完成的作品。

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磨合,相互试探,发现帮助小孙改变不恰当的行为问题有两种策略:一是反着来,二是不关注的关注。

发现:对于这类个性比较特殊的孩子,我们可以不以通常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因为这样的标准太过简单和粗糙,在某些方面放宽对他们的要求,关注他们长远的发展。适当为他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求不是僵化的,而是根据孩子们的情况而定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为了完全改变学生,将他们装入已经定好形的套子中,要求他们完全按着外壳长,磨灭他们的一切个性,而是使他们学会在保有个性特点的同时也能适应社会。毕竟在这两年中,小孙从一开始的漠视全体(不管学生还是老师,他一律全当看不见),到今年暑假中的返校,他主动跑上来和我打招呼;从一开始的只要上课,不是在座位上摇椅子晃桌子,就是趴在地上钻桌子,到现在的某些作品还能作为优秀作业展示出来,他的进步是巨大的。希望对小孙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孩子们,更全面细致地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

上述以“小孙”为题的写作中,姚老师尽管只收集了一年的作品,但全文的成文是基于对小孙及其作品的两年追踪研究而成。在该研究中,除了小孙的作品外,多数是姚老师对小孙创造过程的悉心记录,从这些记录中,小孙的特点逐渐得以显现。

除了持续描述小孙的作品,从中发现其潜能外,姚老师还研究了有各种个性的孩子,比如,慢悠悠的乐乐、有霸王脾气的小周,等等。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儿童作品的过程中,姚老师也拍摄了小孙的照片,但对照片做了马赛克处理,考虑到了研究伦理。同时,姚老师是用日期和主题的方式对作品进行编码的,这样便于持续地回顾和反思所研究作品中所显现的儿童。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对于哪类儿童作品的收集,教师都可以和家长携手一起收集,特别对于那些喜欢在家里自发创作的儿童而言,家长往往更有持续收集这些作品的便利条件。因此,教师如能和家长携手,更有机会从儿童自发的创作中发现儿童的创造潜能和独特兴趣。如下就是一位喜欢画画和讲故事的小学生的作品,孩子妈妈一直用心收集孩子在家的自发创作,帮助孩子记录下孩子自己对作品的解说;这两幅作品及其文字解说完成于2014年10月初,梦幻学校3(见图7-14),孩子将之命名为“梦幻学校之误入深海中”,梦幻学校4(见图7-15),孩子将之命名为“梦幻学校之走进老鼠洞”,当时孩子7岁,刚入小学月余:[11]

梦幻学校之误入深海中

从前有个名叫小花的小女孩,喜欢探险,一天,她看着清晨有一道神秘的光芒,吸引着她走了出去,然后,她就昏沉沉地闭上眼睛睡着了。

当她醒来的时候,她落在一片海底,这里到处都是小鱼儿,一只漂亮的鱼公主带着小花参观海底世界,在海底梦幻学校的教学楼,小花看到许多许多小鱼儿在教室里专心地上课,还有许多小鱼儿在走廊里冲来冲去。哦,不,是游来游去。

梦幻学校之走进老鼠洞

小花和鱼公主走进一个曲里拐弯的地洞,地洞很复杂,一会,就把她们走得快迷路了。遇到了一只老鼠,就跟着这只老鼠进入“老鼠国家”。“老鼠国家”真是丰富,大家都在急匆匆地向前赶着,不知是上班还是上学,没有一家人家是停歇着的。在老鼠的带领下,参观了老鼠王国的梦幻学校。小花和鱼公主这一路上了解了很多很多,以前,她们认为自己最聪明,懂得的东西非常多,可是,现在,她们知道原来自己知道的只是一部分,还有更多的路途等着她们。

图7-14 梦幻学校3

图7-15 梦幻学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