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儿童历时性描述案例分析:教师的引论

儿童历时性描述案例分析:教师的引论

【摘要】:历时性描述的经典案例是卡利尼及其团队开展的儿童描述性评论,为此,在简要介绍该经典案例的基础上,呈现我国一线教师所做的对儿童的历时性描述案例并做出分析。(二)黄老师对张小凡的历时性描述及分析如下是黄兰芳老师所做的“对张小凡的描述”,最终研究以《对张小凡的描述性评论》为题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在对张小凡的历时性描述中,黄老师做了不少描述性记录,收集了与描述性记录相关的张小凡的画作、作文等。

历时性描述的经典案例是卡利尼及其团队开展的儿童描述性评论,为此,在简要介绍该经典案例的基础上,呈现我国一线教师所做的对儿童的历时性描述案例并做出分析。

(一)卡利尼等人的经典案例

以卡利尼及其团队开展的儿童描述性评论为例。如前所述,儿童描述性评论有其特定的流程,本质上是对儿童的合作探究。卡利尼等人创办的展望学校的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儿童进行持续的观察和描述性记录,教师对儿童的追踪研究可以持续一年或几年;等到时机成熟时,该老师向合作探究小组的成员做描述性评论。卡利尼及其团队发现,开展儿童研究的难点不是教师缺少观察,而是如何在忙碌的一天工作中找到持续研究该儿童的办法。为此,他们尝试帮助老师们设计记录格式,并根据老师们提出来的建议不断改进这些记录格式;然而,实践证明这些记录格式并没有用;真正起作用的是“每个教师自己找到一种办法来追踪了解孩子们每天对媒介、游戏和工作同伴等的选择情况”[3]。换言之,教师自己找到适合的追踪所研究儿童的办法是关键。在追踪儿童的过程中,教师每周做描述性记录。此外,“每个教师还要策划做其他记录;想办法追踪调查孩子的阅读、数学和其他作业情况;设法坚持收集学生在课堂上的作品;设法以学期和学年为单位详细记录课程[4]

教师个人对儿童的持续跟踪研究之所以能被坚持,这与展望学校确立的常态的儿童描述性评论制度分不开,这种制度不仅在展望校内实施,其他对展望学校的儿童研究感兴趣的机构和个人皆可以进行之。这是一个很灵动的制度,这种灵动性表现在参与者、参与时间、地点等都可以灵活决定。如:参与者有时是学校教师、管理者和外部支持者,有时是学校教师和家长,也有时是教师、师范生……换言之,由谁参与可以按需确定;又如:参与时间,除了大致规定每周一次,每次持续的时间大概是60~90分钟外,其他的诸如在一周的什么时候进行等都可以有弹性;再如:地点既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某个“课后合作探究团体”,甚至在某个成员家里。因为每位参与者都对儿童的成长充满好奇,因此,即便是如此没有约束的制度,参与者都能积极参与每周的儿童描述性评论。

不少中小学教师都很担心,是否会因过度聚焦于一位儿童,而忽视了对其他儿童的关注。卡利尼及其团队的研究表明:

密切关注一个孩子锻炼和增强了我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更加敏锐地与和我们在一起的孩子和谐共处。观察、描述和共享我们对某个孩子的认识和看法,使我们成为受过训练的儿童研究者,也赋予了我们作为教

育背景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呼吁以实质和意义。[5]

由此不难发现,对儿童的历时性描述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一名儿童的持续研究,恢复教师对儿童个体和群体的敏感性,提升教师的儿童研究能力,帮助教师真正成为儿童研究者。

(二)黄老师对张小凡的历时性描述及分析

如下是黄兰芳老师所做的“对张小凡的描述”,最终研究以《对张小凡的描述性评论》为题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上。[6]这里主要引用黄老师对张小凡的描述的过程性案例,与最终发表的定稿相比,过程性案例更能体现初学描述者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对张小凡的历时性描述中,黄老师做了不少描述性记录,收集了与描述性记录相关的张小凡的画作、作文等。在细细回顾张小凡进入班级后的约4个年头,及其持续所做的历时性描述性,黄老师打算将历时性描述成文,在成文时借鉴了卡利尼等人提出的描述的五个方面——身体外表和姿势,气质和性情,与他人(孩子和成人)的关系,强烈的兴趣和爱好,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主要内容如下:

对张小凡的描述

选择张小凡,是因为他是一个在班级里与众不同的孩子。在他二年级从二中心小学转至我班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些关于他的调皮好动的传言。如今,我和他相处进入第四个年头了,我不得不承认,他给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也让我对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和张小凡家人的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给自己拟定了如下核心问题:(1)医生诊断他患有“少儿认知缺陷症”,俗称“多动症”,为他配了相应的药片,嘱咐他按时吃药,并说“三分药来七分教育”。作为孩子的老师,我该怎样做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七分教育”的作用,让他知道该怎样做才会学有所获,并学会和别人和谐共处?是否可以通过“十分教育”帮助他摆脱药物的依赖达到上述目的?(2)我能正视他成长的足迹,尊重他的想法及个性,不用学校统一的标准来束缚他,让他快乐成长吗?[7]

身体外表和姿势

他很结实,宽宽的身板,粗粗的腿;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厚厚的嘴唇总是微微张着,毫无顾忌地把前排牙齿露在外面。最有特点的要数他的眉尾,不同一般地卷成圈圈俏皮地停留在眉梢。不同季节的校服或是一套深色运动外套是他主要的穿戴。不穿皮鞋,一双传统的运动鞋伴他走过每个季节。

他从没有挺起背端坐在座位上的时候,站在那里从没有并拢双脚的时候,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走起路来身体左右轻微摇晃,就像可爱的小企鹅。奔跑起来势如猛牛充满力量,如果不小心被撞到,痛苦的必定是你。

朗读的时候,喜欢竖起书本,把头埋在里面;写字的时候,他喜欢靠着桌子,左手压着本子却垂着左手臂,低着头写字,坐在他的对面,只能看到他那黑乎乎的大脑袋。为了他的视力,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给予他不厌其烦地提醒,可他就是改不了。我也搞不清为什么这个看上去那么难受的姿势会让他如此情有独钟。

对了,在教室里,他还有一个招牌动作,那就是——在座位上向后转。恶作剧也好,讨论问题也好,发表见解也好,发起写字比赛的挑战也好——一切均由随意地向后转开始。他的后座是一个温和的男生,总也被他搞得不知如何是好。

气质和性情

要到某个目的地,最喜欢的方式就是奔。奔向厕所,奔向妈妈的办公室,奔向音乐室,奔向操场……可能是因为他想赶时间,也可能是因为他长得壮,体内有使不完的劲,平时无法发泄……可是考虑到安全问题,他总免不了我的批评。

每次面对批评的时候,他总是一脸茫然地站在我的面前,不要指望他会哭着向你承认错误。一般情况下,询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他总是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习惯性地伸出右手,摸摸耳朵,摸摸头发,或是弯曲手指,用食指关节擦揉眼眶,脸颊……茫然地看看你,然后从牙缝里小声地挤出“不知道”三字。每次被我谆谆教导之后,我总不忘补充一句:“你知道了吗?”他总以他那特有的不解的表情,认真地作答:“知道了”结束我们的对话。

做事动作慢是他最大的特点。“同学们,把书翻到某某页,我们来讲解练习。”在那一阵稀里哗啦翻书的声音过后,还残留着细微的响声。大家很自然地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张小凡。果然,他的课桌上还空无一物。他一边不紧不慢地拿取课本,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家,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笑声,张小凡依然一副无辜的表情,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上学来不及,好多次鼓着塞得满满的嘴巴急吼吼地踩着铃声进校;默写来不及,本子传到他那里,总要做长时间的停留;考试来不及,往往等到交卷的时候,他的作文还只是刚开了一个头……为此,老师家长不知费了多少口舌来教育他,同学们也经常会提醒他速度快一点。可是,在这个方面,他的确存在困难,进步甚微。

同时他还有点拗,喜欢和妈妈顶嘴。在学校里面,相对温顺多了,只是一旦他想干一件什么事,基本上没人能够阻止他。每次默写,他都很慢,默不出的想半天,默得出的写半天。待到交本子之时,无论前排同学怎样催促,怎样摇桌子,他都不抬头不停笔,最后同学们只好先交,回头一看,他还在那儿写。有时我会警告他,有时间限定,真的不许写了,而他也总是想尽办法觉得自己实在写不出了才就此作罢,嘟囔着独自交上本子。然而,偶尔也有他默写顺利的时候,这就成了他的天下了。有一次,孩子们自行组织默写,第一排的小朋友因为去了一次办公室,没有赶上默写,所以在该交的时候忙着补前面的词语,没想到张小凡大步走出座位,一边拼命地拉着那个同学的本子,一边大声地嚷着:不许写了,不允许再写了……搞得那个同学眼泪汪汪地把没有完成的默写本交了上去,而他似一只战胜的公鸡,骄傲地回到座位上。

当然,对于他的这股执着劲,也有令大家感动的时候。有一次,孩子和妈妈一起看电影,捡到了一个皮夹,里面有不少钱财。孩子和妈妈一起等在电影院,直到失主出现。他在周记中记录了这件事。为此,我推荐他当选学校光荣护旗手。在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发言稿的准备中。那个星期一,他站在主席台上,面对全校师生,一板一眼地朗诵他的稿子,讲述他的故事,十分神气。我看到了一个和平时不一样的张小凡。大家把掌声送给他,我摸摸他的大脑袋,向他竖起大拇指,他又一次露出了独属于他的腼腆笑容。孩子的出色表现还得到了全校老师的表扬,妈妈高兴地向我道谢。我想:拥有这一次的经历,孩子将变得更有自信,成功的喜悦将在不知不觉中引领他快乐地成长。

与他人的关系

他很愿意和同学们交往,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他看到任何一位同学,都会热情地上前打招呼。自己和同学们交流的话题最多的就是踢毽子,而他对同学们的事情也充满好奇,喜欢盯着他人追根究底:哎,你们在干什么?

“哎”,是他要和同学说话最直接的开头语。“哎,我们来踢毽子”,“哎,我完成了,我来帮你吧”,“哎,我来发本子”,“哎,让我来分汤吧”,“哎,这道题怎么做”,“哎,你的尺借一下”,“哎,不要哭了,有什么好哭的”……

他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热情、单纯执着的男孩,在他的字典里好像没有“哭”字。可是,那一次,同学们告诉我,他的眼眶红了,哭了……

那是在三年级时候的一次外教课上,老师让大家玩“吃苹果”的游戏,规定每个组的成员答对后就可以吃掉其他小组的一口苹果。最后哪个小组的苹果剩下多就可以得到奖励。大家竞争得很激烈,当张小凡所在的小组遥遥领先时,其他两个小组的有些同学面对即将失败的惨境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了。张小凡见状,连忙让自己小组的同学在答对问题后吃自己的苹果。可是同组队员没有选择那样做,最终赢取了奖品。可是,张小凡把头深深地埋在自己的手里,迟迟不肯抬头……在铃声响起的时候,他抬起了头,大家看到了他眼里晶莹的泪花,大家知道,其实那是他的第一份奖品,而他在乎的不是这个……

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他对踢毽子真是到了狂热的程度。只要一下课,他就会拿起毽子,“嗖”地离开座位跑到走廊,而后你就会听到“啪啪啪”的毽子触碰鞋子的声音,及他强有力的数数声:一、二、三……此时此刻的他,一点也不会被他的身材所困扰,一个接一个地踢。万一有一脚没踢好,毽子飞去旁边一点,他的左脚就猛地向那个方向跨一步,用右脚轻盈地微微一勾,毽子就又听话地“跑”了回来。他的双眼紧盯着上下飞舞的毽子,仿佛那里藏了什么价值连城的宝贝似的。因为他的这一身踢毽子的功夫,“踢跳比赛”总少不了他这一员大将。

他是一个体育健将,这毋庸置疑。他还能自如地玩耍民间游戏——滚铁环,这点也令大家佩服不已。

其次,对于“查字典”他也特别执着。《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近反义词词典》等,他应有尽有。每一次的预习,总能看到他在课文边上留下的查字典的收获:多音字,词语解释等。对于课堂里的每一个关于字词的疑问,他都会在第一时间翻阅词典,然后大声地念出生字的读音或词语的解释,语气中透着高兴与自豪。为此,他经常受到表扬,而他,越表扬越带劲,查字典的劲头真是到了无可阻挡的境地。

有一次,我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词语,所以当有同学提出“‘魅力’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启发大家动动脑筋自己想一想说一说,有一位女生马上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可能是说明一样事物对人很有吸引力吧。话音刚落,张小凡就叉着两腿歪着身子靠着桌边站立起来,手捧字典,大声念道:“魅力的意思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了那个女生,这一次我没有表扬他,而他也只是不好意思地笑笑,手捧着字典不放。字典俨然是他最好的朋友。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他是大家公认的聪明孩子。课堂上常有独到的见解,令大家赞叹不已。当他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比谁都更具有科学精神,他会不断地问:这个为什么会这样?那个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他知道的,就会迫不及待地脱口而出,一吐为快。当大家的意见与他不一致的时候,一般他都会据理力争几下,待真正搞懂了才罢休。

他是一个知识面丰富的孩子。课堂上涉及的课外知识,他总能说出点道道。有一次在中医药大学参观的时候,导游带着大家到“百草园”观察一些药用植物并做一些介绍,张小凡在边上不时地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知识,说到罕见的铁皮石斛,他更是津津乐道,连导游都情不自禁地夸他真聪明。他的知识来源主要是妈妈告知,旅游途中得知,或是从偶尔翻阅的课外书中获悉。

聪明的他没有理想的成绩,至少目前还没有。爸爸妈妈给予他的天赋在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他那好动的性格阻碍了他目前的发展。记得二年级刚转来的第一天,同学们都在认真地看课外书,而他也没有被感染,一个人在教室里乱窜,被学校教导逮了个正着。事后,那位教导对我说:“刚开始觉得很纳闷,你们班的孩子都有每天早晨认真看课外书的好习惯,怎么会有一个这样的另类啊,后来才得知他就是新转来的张小凡。”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冲动行为在班级氛围的熏陶下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的确没有养成静下心来看书的好习惯,再加上慢腾腾的写字速度,导致他的语文成绩提高得很慢,数学、英语相对好一些。

最近几次,我明显感觉到了他在速度上的进步。抄写作业会第一个放在我的讲台上,我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虽然我最终知道他是放弃了上副课的时间悄悄留下来写的。而全班同学如我一般给予他最大限度的宽容,满足他暂时的虚荣,我相信我们的宽容与肯定会让他对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好,并以此激励自己表现得越来越出色。果然,我又发现最近的几次考试,他能把文章基本写完了。原来他学会了套题。之前在周记上写到的一篇关于“还小鸟自由”的文章被逐一套到了以“……的我”“我和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件难忘的事”“我能行”为题的作文中。这孩子,必是动足了脑筋想改变自己目前的状态呢!我不由得联想起他把第一次能在考场上写完文章的兴奋与喜悦之情毫不保留地呈现在我面前的情景:黄老师,黄老师,我把文章写完了。“真的,你进步了,祝贺你!”我当然不会吝啬自己的表扬。那一次,他写的就是那个故事。可是这样下去,总也不是个办法,“我能行”跟“放鸟的事”怎么看都不太沾边啊。我把我的想法私下里跟他做了交流,这一次考试——“我的故事”,他选择了“学溜冰”,虽然周记本有写过,但用在考卷上还是第一次。

,, ,

孩子告诉我,他喜欢抄写,不喜欢写作,觉得没东西可写,要爸爸妈妈带他出去玩过了才能写。一个大大咧咧的男孩总是缺乏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感应周围的事物,我想,给他时间,帮助他去发现生活中感人的点点滴滴,他会变得细腻起来的。

上述案例中,黄老师选择了一位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的男生;针对该男生的独特发展需要提出了核心问题,问题具有层次性。第一个问题是怎么从张小凡的现状出发去帮助他,第二个问题是从他的想法和个性出发找到他内在的发展力量,即尊重其独特性,找到内在的发展力量,且不局限于张小凡自身,并进一步思考张小凡的发展和学校标准之间的关系。

对于五个方面的描述均有自己的思路,通过这些方面的描述,张小凡不再是那个被贴上标签的小学男生,而是身体外表和姿势、与人交往、兴趣、思维等各方面皆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1)身体外表和姿势:主要从总体特征、突出特征,着装,姿势包括坐姿、走路的姿势、跑步的姿势、朗读时的姿势、招牌姿势等描述之。

(2)气质和性情:行动方式——奔;善意的批评——是黄老师提供帮助的方式;对批评的反应——茫然、不知所措、不解;动作——快与慢。“护旗手”——给予机会,孩子就会有不同的行动,在孩子的行动中,发现了孩子的另一面。在升旗发言后,作文初探收获之后,孩子的喜悦之情流溢。

(3)与其他人的关系:“他在乎的不是这个”——不看重外在的奖励,更看重同学是否开心。吃苹果时的哭与强收作业后同学的哭,可见孩子的理解是独特的。

(4)强烈的兴趣和偏好:踢毽子、查字典。

(5)思维和学习方式:“套题”——张小凡自己的写作方式。

反思黄老师的描述,除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做持续的描述性记录是一大挑战外,运用描述性语言是做对儿童的历时性描述最困难的,文中带有下划线的句子都是用了判断性语言;除了下划线的句子,文中还有些句子是判断性的,这些就留给读者诸君辨明之。除了描述性语言外,全文的行文亦可更精炼些。从描述中显现的张小凡看,张小凡的某些特点不能彰显,似乎与同学对他的看法有些许的关系,如文中提到“大家很自然地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张小凡”,如果不把目光投向他会怎么样,这样的目光是否会对张小凡有心理暗示?怎么让张小凡能有感而发地写作,是黄老师面临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