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记录法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对其优缺点的把握有助于教师根据儿童研究需要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此方法。(二)缺点轶事记录最大的缺点是,不容易撰写,尤其是不容易写出身临其境感。总之,轶事记录往往能有助于教师去发现一个预设的儿童世界之外的儿童世界,帮助教师尽可能接近纯粹的儿童世界本身,进而帮助每位儿童更好地成长。......
2023-07-30
通过对发生在自然情境中的、典型或反常事件的真实而又完整的描述,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方法称之为轶事记录。发生在自然情境中意指轶事是儿童自发产生的,而非人为安排的;真实意指轶事是记录者亲历的,而非道听途说或他人转述之事件;完整意指需要记录轶事所涉及的儿童,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儿童与相关人、事、物之间的互动等。身临其境的记录,往往能让读者对所阅读的轶事文本产生画面感;如下《红楼梦》第八十回开头对金桂的描述:“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了两声,拍着掌冷笑道……”[21]作者用了五个动词勾勒了一个活脱脱的金桂,尽管从严格意义上看,这不完全是轶事,但其画面感很强。
古德温(William Lawrence Goodwin)和德里斯科尔(Laura A.Driscoll)列举了轶事记录法的五个特征:(1)记录是直接观察的结果;(2)是对特定事件的即时、准确、具体的描述;(3)记录儿童行为发生的情境;(4)将推论或解释与客观描述分开;(5)既可以关注儿童的典型行为,也可以关注儿童身上不常出现的行为。[22]古德温和德里斯科尔提出的五个特征中,其中特征(3)指出,轶事记录的结果需要包括轶事发生的情境,这与叙事性描述是相同的;特征(4)中提到了推论或解释,需要指出的是,不是任何轶事记录都需要推论和解释,只有所记录的是儿童身上不常出现的轶事时才需要做出推论和解释。推论是基于轶事记录得出的可能结论或推断得出的可能观点,解释主要指轶事对于儿童的意义。
除了上述特征外,轶事记录是一种高度开放性和弹性的方法。这种开放性和弹性主要表现在,记录谁、记录什么、在什么时候记录、在哪里做记录等,均由运用轶事记录的教师决定。
和叙事性描述不同,轶事记录是一种非正式的儿童研究方法,其所收集的数据即轶事性证据。所谓轶事性证据,就是“观察儿童时获得的对儿童或情境不具有代表性的证据”[23]。因不具有代表性,所以这种证据不能单独作为研究证据,需要和用其他方法收集的数据互证才可以作为研究证据。
有关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的文章
轶事记录法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对其优缺点的把握有助于教师根据儿童研究需要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此方法。(二)缺点轶事记录最大的缺点是,不容易撰写,尤其是不容易写出身临其境感。总之,轶事记录往往能有助于教师去发现一个预设的儿童世界之外的儿童世界,帮助教师尽可能接近纯粹的儿童世界本身,进而帮助每位儿童更好地成长。......
2023-07-30
对于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涵义,至今尚无非常清晰的厘定。根据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大致可以从如下两角度明晰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涵义。根据这一界定,教师对18周岁以下的孩子或学生开展的研究均可以称作教师的儿童研究。从前述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看,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年龄范围也大致涉及0~18周岁。[9]该定义大致明晰了教师研究的性质和特征。从上述不难看出,教师的儿童研究是一种问题探寻和解决的过程。......
2023-07-30
据此,事先设定观察时间、确定时间间隔、界定所观察的行为,是能否恰当运用时间抽样法开展观察的关键。作为一种量化的儿童研究方法,时间抽样法的主要特征如下。[2]欧文和布什内尔所指的其实就是儿童行为的代表性问题,所观察的行为15分钟内出现的次数少于一次,意在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频度非常低、不具有代表性,不适合用时间抽样法做进一步的观察和记录。......
2023-07-30
轶事记录的运用主要指轶事记录的记录内容和形式。换言之,轶事记录恰当运用关键在于观察者自身的即时判断。需要指出的是,表6-3有计划的轶事记录包括了记录目标。对于有计划的轶事记录,因其记录目标大致明确,因此,需要在表格中加入“记录目标”这一内容。有计划的持续轶事记录,能帮助教师更深刻地理解儿童在某一领域的发展变化或儿童的典型行为的独特性。......
2023-07-30
就有计划的轶事记录和随机的轶事记录分别举例并做出分析如下。(一)有计划的轶事记录案例及其分析如下是一个有计划的轶事记录案例。有鉴于此,轶事记录应尽可能客观、具体,否则会扭曲儿童世界的意义。......
2023-07-30
描述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方法;此外,描述也含有价值论的意蕴。[5]这样,描述就是揭示和发现的过程。如下片断是曹雪芹对龄官、宝玉的描述及宝玉对龄官的观察,都很深刻地显现描述的上述意蕴: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由此可见,描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留心,由对儿童本身的好奇引发。......
2023-07-30
(一)教师个人的可能准备国际上,蒙台梭利较早论及教师的儿童研究之个人准备问题;在我国,陈鹤琴较早论及了儿童研究者的资格。[3]陈鹤琴实际上提出了教师开展儿童研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工作坊是瑞吉欧深化教师合作开展儿童研究的重要方式。......
2023-07-30
(一)恢复教师对儿童成长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减少教师因过度关注学生角色而无意中阻碍其成长自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方位改革已持续了16年。学生作为人的内在价值被忽视,既不是因为教师不了解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也不是因为教师不尽责,而是教师过度关注“学生角色”的外在功利价值、家长和社会助推追逐功利价值的合力所致。......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