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儿童研究引论:案例及分析

教师儿童研究引论:案例及分析

【摘要】:(二)叙事性描述案例的分析总体而言,朱清瑶所做的叙事性描述案例能大致呈现叙事性描述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发现部分,小凌在一位见习教师的语文课堂中的表现初步得以显现,同时还能就这样的显现是否是真实的小凌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如能用后续的历时性描述,那么,由这些问题生产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深入观察,或者据此观察处于不同课堂情境中的小凌。

从我国的现状看,除了职前教育阶段开设儿童观察或儿童研究类课程的高师院校的职前教师学做叙事性描述外,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开展叙事性描述相对较少。为此,这里主要呈现我所任教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所做的叙事性描述案例,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案例。

(一)叙事性描述的案例

如下叙事性描述案例选自一位师范生的作业(见表6-2)。

表6-2 对一内向男孩的叙事性描述[20]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叙事性描述案例的分析

总体而言,朱清瑶所做的叙事性描述案例能大致呈现叙事性描述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发现部分,小凌在一位见习教师的语文课堂中的表现初步得以显现,同时还能就这样的显现是否是真实的小凌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如能用后续的历时性描述,那么,由这些问题生产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深入观察,或者据此观察处于不同课堂情境中的小凌。叙事性描述特别关键的是能否用描述性语言进行描述,叙事性描述的具体性和叙说性如何体现,能否以特定的先后顺序确切地描述?这三方面在观察时段1、2、4总体尚可,但时段3中三方面都有需要改善的方面,分述如下。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比对,观察时段3的原文呈现如下:

老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句话,小凌仍轻声朗读,在读的时候打了个哈欠。后继续抬头听着老师的问题,并不时微弱地点头,又在老师接下来的讲解过程中,小凌连打了两个哈欠。老师抛出下一个问题时,小凌举手回答问题,举起的右手弯曲着,高度仅到右耳,举得很低,回答问题过程中与老师对视时间短,且回答问题声音较小。回答完问题后,小凌低下头把弄书本边缘10秒左右,后又抬起头一直注视老师,听老师讲解。

1.描述性语言

在上述案例中,观察时段1、2、4基本能用描述性语言,观察时段3中有一些判断性语言,最明显的判断性语言是“举得很低”,“回答问题声音较小”,可修改为“右手微微举起,手掌、手腕朝着上臂方向弯曲着”,“小凌轻声回答”。判断性语言是他人对儿童行为举止等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断定;描述性语言是呈现儿童本身的实事状态,两者有本质区别。

2.描述内容的具体性和叙说性

描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小凌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用怎样的神情说和做、在怎样的情境下说和做,其中神情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或神态等。从上述四个时段的描述看,主要描述了小凌前两方面,后两方面则着墨过少;即便是前两方面,对于小凌说了什么,观察时段3亦未能具体记录。为此,作者需要在觉察小凌的神情方面花工夫,以此更好地理解小凌当时的所思所想;对于小凌而言,与小凌的课堂表现相关的教师提问等教学活动是小凌的言行举止的情境,对于小凌的说和做等相关的情境内容需要具体化。这些内容的笼统本身也表明,作者在倾听小凌及其与小凌相关的情境时不够敏锐和细致。

3.有序描述

该案例中的有序描述指按照小凌在课堂上显现的时间顺序。观察时段1、2、4比观察时段3有序。对于观察时段3中时间顺序的呈现,可以适当地用一些时间连词。

为了进一步完善上述2、3存在的问题,试修改如下:

老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省略号中填写所读的内容)”,小凌和全班一起轻声朗读,边读边打了个哈欠。朗读后,抬头听老师讲解该句子,不时微弱地点头;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小凌连打了两个哈欠。随后老师提问:“……(省略号中填写老师提出的问题)”,小凌右手微微举起,手掌、手腕朝着上臂方向弯曲着;老师觉察后请小凌回答,小凌轻声说:“……(省略号中填写小凌回答的内容)”,回答问题过程中小凌与老师对视片刻就低下了头。回答完问题坐下后,小凌低下头把弄书本边缘10秒左右,之后又抬头一直注视着老师,听老师讲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于时间段,该案例中作者记录的观察时段是规律性的,这其实是一种巧合,实际上观察时间段往往是不规律的。关于观察情境,该案例中呈现的是在一个科学教室里由见习学生开的公开课,这样的观察情境是儿童经历的情境之一,为此,在做叙事性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尽可能多样化的观察情境,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拓展性课程、课间活动等。观察情境越多样化,儿童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越有可能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