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叙事性描述的思路

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叙事性描述的思路

【摘要】:叙事性描述的总体思路与本章第一节的描述的思路大致相同,但叙事性描述的准备环节等比描述更为具体。叙事性描述既可以以文字形式呈现,也可以用表格呈现。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儿童行为的连续性,至少需要在设定的时间段内连续记录三个记录时段。上述内容的计划之所以需要更具体,是因为叙事性描述是一种正式的儿童研究方法。表6-1叙事性描述续表续表需要指出的是,表6-1同样适合记录多名儿童,比如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叙事性描述的总体思路与本章第一节的描述的思路大致相同,但叙事性描述的准备环节等比描述更为具体。叙事性描述既可以以文字形式呈现,也可以用表格呈现。

(一)叙事性描述准备的内容

在准备环节,除了学会悬置和工具准备外,叙事性描述还应对如下内容做出大致计划。

1.确定拟观察的儿童及其选择观察该儿童的理由

对于拟观察的儿童,需要记录下儿童的姓名(用化名)、年龄、性别、所在位置等信息。选择理由的陈述,有助于教师逐步明确自己想研究的儿童。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初学者而言,经常遭遇的状况是,在未进入观察现场之前似乎很难确定自己想观察谁,进入观察现场后,面对着多样化的儿童,观察理由忽然清晰了;据此,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在观察现场逐步确定拟观察的儿童及其选择的理由。

2.观察日期、时间段

为了便于日后有效利用所收集的数据,应完整地记录所观察的年月日。根据我国幼儿园、中小学生的活动和学习的时段设置,观察时间段可以是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儿童行为的发生具有连续性及先后顺序,教师应在设定的时间段里连续不断地记录儿童。如设定8:50—9:10进行观察,则教师需要记录该时间段内的所有内容;由于在该时间段内儿童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多样的,据此,根据儿童所做事情的相对完整性,大致划分出记录时段,比如8:50—8:53、8:53—8:57、8:57—8:59……;时段的间隔没有规律性。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儿童行为的连续性,至少需要在设定的时间段内连续记录三个记录时段。

3.观察地点

不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观察地点都可能是室内或室外的,只是地点的名称可能因学段、学校等而不同。对于幼儿园、学校教师,如果在自己学校做观察,观察地点具体到教室、活动场所即可;如果是在其他学校观察,那么,观察地点应具体到校名及其相应的具体地点。

4.观察情境

观察情境主要指观察儿童所置身的物理环境的布置、社会特点等。物理环境的布置主要指教室在学校中大致所处的位置,教室内桌椅的布置、四面墙上的可能装饰、教室里除座椅之外的其他设施、设备等。社会特点主要指教室里在场的所有人员及其相互之间的可能关系等。

上述内容的计划之所以需要更具体,是因为叙事性描述是一种正式的儿童研究方法。因此,所收集的数据本身应该尽可能客观、严谨。

(二)叙事性描述的记录形式

教师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上述信息,也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之(如表6-1所示)。记录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可以抓拍照片或视频辅助记录。不论用哪种形式记录,除了上述内容,还需要记录发现、反思、附录(如有需要)。

表6-1 叙事性描述

续表

需要指出的是,表6-1同样适合记录多名儿童,比如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如果记录多名儿童,这些上述儿童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需要写清楚,儿童所在的位置需要给出多名儿童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