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述的“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本质反观我国当下教师的儿童研究,不得不承认,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现状堪忧,尤其是在过度奉行速度和效率的学校中更是如此。这种控制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取向上。有鉴于此,我国当下的教育界亟待反思和超越“诊断”取向的儿童研究。教师的儿童研究主要存在两类模仿,即模仿大学研究者和模仿校内外的同行。......
2023-07-30
规范的儿童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目的的纯粹性和研究过程的规范性。
(一)研究目的的纯粹性
关于研究目的的纯粹性,前述第三章第三节论及的,关心儿童、充盈自身、做发自内心的儿童研究并形成学校特色是教师开展儿童研究的根本价值;其中,关心儿童是这三种根本价值的核心,据此,判断儿童研究目的的纯粹性与否,主要在于看该研究是否最终关心并服务于儿童成长。
儿童研究目的的纯粹性受教师的儿童研究重心和取向的制约。关于前者,不论是回顾历史还是驻足当下,我国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重心主要是教材教法、命题趋势等,而非儿童。[10]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教改到当下的校本教研,我国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不少研究。在这些教师研究中,很少有系统的以儿童个体及其成长为核心开展的研究,更没有以儿童个体及其成长为核心开展的历时性研究。换言之,在这些研究中,儿童本身是教材教法研究的附属物。诚如卡利尼所指出的:“构成大多数研究的概念框架并不是儿童个人以及他/她自身的一致性。……儿童个人及其学习也很少成为首要关注的对象。更多情况下,关注的焦点是语言发展、概念形成、问题解决或阅读,儿童只是收集数据的一个必要工具。”[11]
教师的儿童研究取向主要有两种,即“诊断”取向和“理解”取向。[12]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以“诊断”取向为主,这种取向潜在地将儿童视作有问题的人,教师对那些“问题儿童”进行“不良行为”或“学习困难”的研究,教师研究这些儿童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成因并找到矫治或转化的方法,最后在教师的矫治或转化下儿童“变好了”。当下很多班主任开展的后进生转化或学科教师开展的学困生研究就是这样的研究。如下所概括呈现的学困生个案研究报告即为这类研究的大致模板:
学困生个案研究报告
一、个案概况
个案概况主要包括个案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班级、家庭背景、学困问题表现等。具体内容因教师关注点或模仿的版本而异。
二、转化策略
所谓的转化策略即教师提出的一些做法,诸如开展“一帮一”活动、多给予机会、多给予鼓励、查漏补缺、与家长联系等。
三、取得的效果
这部分主要呈现教师认为已经成功转化的方面,包括各科成绩的提高、自信心的提升、与同学的关系改善等。
显然这样的所谓模板是建基于上述假设的。这里需要质疑和思考的是,教师所认为的所谓儿童“变好了”的标准,是否真的就是儿童自身的内在成长?据此,教师亟待开展理解取向的儿童研究,并依据研究的结果,真正发现儿童自身的内在成长的多种形态。
(二)研究过程的规范性
研究过程的规范性指研究过程中涉及的诸要素都应遵从一定的规矩和标准;包括儿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数据收集、结果的运用等方面的规范性。
如以本章开头呈现的“‘铁证’”案例为例,张老师的研究内容是赵立数学考试是否作弊。假定该研究内容的确是张老师当时最需要的,但张老师并未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并得出可靠的研究结论。反之,张老师问了赵立,联系了家长,让赵立做了一张类似的试卷;细看张老师的做法,问赵立更像是审问,联系家长更像是要求家长苟同张老师的判断,在全班上课时要求赵立做试卷则更像让同学认同自己的判断,显然,这样的所谓数据是充满成见的数据,据此无法得出赵立是否真的作弊的结论,但当时对赵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是真切的。如果张老师真的想研究该内容,观察、收集试卷和作业可能是张老师可以尝试的研究方法,观察赵立数学课的学习情况,持续收集赵立在做类似试卷时的解题情况及其相应的作业情况。通过研究,如果真能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那么张老师需要妥当地利用研究结论,而非以此作为进一步羞辱或谩骂赵立的证据。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内容本身不是重要和合适的儿童研究内容。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张老师应相信赵立,在赵立有需要时为他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毕竟儿童身心的未成熟状态是儿童与教师最大的差别,因此,在儿童研究过程中,只有教师开展规范的儿童研究,才有可能帮助儿童恰如其分地成长。
有关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的文章
以前述的“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本质反观我国当下教师的儿童研究,不得不承认,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现状堪忧,尤其是在过度奉行速度和效率的学校中更是如此。这种控制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取向上。有鉴于此,我国当下的教育界亟待反思和超越“诊断”取向的儿童研究。教师的儿童研究主要存在两类模仿,即模仿大学研究者和模仿校内外的同行。......
2023-07-30
(一)恢复教师对儿童成长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减少教师因过度关注学生角色而无意中阻碍其成长自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方位改革已持续了16年。学生作为人的内在价值被忽视,既不是因为教师不了解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也不是因为教师不尽责,而是教师过度关注“学生角色”的外在功利价值、家长和社会助推追逐功利价值的合力所致。......
2023-07-30
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成长是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内在价值。与关心学生的分数等外在价值相比较,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弥足珍贵。这样,关心每位儿童就意味着教师要为每位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操心,及时洞察到每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内在需要并迅速做出反应,进而帮助每位儿童学会关心他人。......
2023-07-30
从已有的文献看,亚洲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倡导者主要分布在我国和日本。倡导小学教师开展儿童研究的是当时美国留学归来的王欲为。(二)日本晚近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倡导者教师的儿童研究在日本的兴起,既与佐藤学先生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有关,又与日本晚近蓬勃发展的儿童学专业的创办有关。如下记者的访谈能更鲜活地洞察到佐藤学对教师开展儿童研究的倡导。......
2023-07-30
张老师断定,赵立是通过作弊的方式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的。尽管赵立及其家长认为张老师在对成绩处理问题上是不妥的,但碍于儿童与教师之间在地位、权利等方面的不对等,赵立及其家长不敢在此事上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以保护赵立的学习权益。在此背景下,面对中小学教师逐渐试水儿童研究,教育界亟待探讨儿童研究伦理问题,以尽可能减少对儿童的潜在伤害。......
2023-07-30
在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常常是零散的、不受重视的、甚至是缺席的,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儿童的概念经常被类别化和概括化,如优等生、学困生,或这个班学生等等,教师鲜能具体描述每位儿童的特征,并以此为据改革课程和课堂教学。同时,我国教师职前培养的有关政策中,也没有真正引导职前教师研究儿童。面对我国教师对儿童的固化认识,亟待恢复教师在儿童研究方面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以“返乡人”的视角去欣赏和研究身边的每位儿童。......
2023-07-30
如前所述,M小学已经有相对稳定的机制帮助教师持续开展儿童研究,教师也从儿童研究中不断找到内在自生的发展力量。(二)组建更为灵活的儿童研究小组近年来,M小学教师基于儿童研究,不断提出自发的课题研究,这对于M小学儿童研究的持续开展是可喜的。对于上述(二)和(三)两方面的努力,第一章第三节普雷斯科特提出的儿童研究过程是一种可参考的思路,除此之外,展望学校对一名儿童的合作描述、瑞吉欧的工作坊也是可借鉴的。......
2023-07-30
对于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涵义,至今尚无非常清晰的厘定。根据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大致可以从如下两角度明晰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涵义。根据这一界定,教师对18周岁以下的孩子或学生开展的研究均可以称作教师的儿童研究。从前述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看,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年龄范围也大致涉及0~18周岁。[9]该定义大致明晰了教师研究的性质和特征。从上述不难看出,教师的儿童研究是一种问题探寻和解决的过程。......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