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成长是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内在价值。与关心学生的分数等外在价值相比较,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弥足珍贵。这样,关心每位儿童就意味着教师要为每位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操心,及时洞察到每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内在需要并迅速做出反应,进而帮助每位儿童学会关心他人。......
2023-07-30
在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常常是零散的、不受重视的、甚至是缺席的,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儿童的概念经常被类别化和概括化,如优等生、学困生,或这个班学生等等,教师鲜能具体描述每位儿童的特征,并以此为据改革课程和课堂教学。诚如有学者通过中日教师关于学生的知识的比较研究发现:“日本教师更关注个别学生……他们不但看到大多数学生的表现,而且还常常非常明确地指出某个孩子,他的具体位置以及这个孩子的独特之处,他们还会在一个时间段内观察这个孩子的变化……”[14]既然教师的儿童研究很重要,那么,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儿童研究为何会缺席?
(一)缺乏国家政策的引导
这主要指2012年之前,我国与教师相关的国家政策基本没有引导教师开展儿童研究。对于在职教师,主要引导教师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文件中:其一,教基〔2002〕26号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制度,……”其二,教基[2003]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在政策推动下,举国上下的教师们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教学研究,且教师们潜在地将这样的政策理解为主要围绕自身教的行为开展研究即可。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校本研究主要聚焦于教学问题的研究,而非儿童学习和成长方面问题的研究。
同时,我国教师职前培养的有关政策中,也没有真正引导职前教师研究儿童。以去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例,标准中尽管提出了“教师是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研究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但纵观后续的课程设置,“研究和帮助学生”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在课程设置中得以体现,除了一门《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外,几乎没有与引导职前教师深入学校现场学习观察和研究儿童相关的课程,由此不难发现,职前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导向中教师研究儿童方面的课程设置仍然是欠缺的。相比较而言,在芬兰的职前教师教育中,开设了一系列的教师研究方面的课程,教师的儿童研究渗透在这些课程中。[15]
(二)教师的儿童研究既没有得到认可也没被教师自身意识到
在我国,从知识论的角度看,一个心照不宣的假设就是儿童心理学家或心理学工作者才是儿童知识的研究者和生产者,教师只是这些学者所生产的知识的接受者和应用者;据此,我国只有心理学家或心理学工作者的儿童研究,很少有教师的儿童研究。这样,我国的教师基本上是依据心理学研究者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观点或教师的直觉大致了解学生的学情,以此为据进行教学设计,其结果是教师的教学往往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而不能真正帮助每位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与此同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中,教师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现象都有了固定的解释或习以为常的理解,教师很少会真正深入反思和超越自身习以为常的状态,有鉴于此,教师很难真正意识到自身在儿童知识研究和生产方面的独特价值。面对我国教师对儿童的固化认识,亟待恢复教师在儿童研究方面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以“返乡人”的视角去欣赏和研究身边的每位儿童。“返乡人”是当今美国最卓越、也是当代最重要的一位教育哲学家马欣・格林(Maxine Greene)所提出的观点,格林认为:“以返乡人的观点来面对每天的现实世界,就是用探究和惊异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如同从久居的他乡重新回家时那样。返乡人会注意到环境中他以前未注意到的细节与类型,他发现他必须思考本地的仪式和习俗,好让其再次产生意义。”[16]
综上所述,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为何缺席就不难理解了。
有关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的文章
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成长是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内在价值。与关心学生的分数等外在价值相比较,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弥足珍贵。这样,关心每位儿童就意味着教师要为每位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操心,及时洞察到每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内在需要并迅速做出反应,进而帮助每位儿童学会关心他人。......
2023-07-30
从已有的文献看,亚洲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倡导者主要分布在我国和日本。倡导小学教师开展儿童研究的是当时美国留学归来的王欲为。(二)日本晚近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倡导者教师的儿童研究在日本的兴起,既与佐藤学先生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有关,又与日本晚近蓬勃发展的儿童学专业的创办有关。如下记者的访谈能更鲜活地洞察到佐藤学对教师开展儿童研究的倡导。......
2023-07-30
(一)恢复教师对儿童成长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减少教师因过度关注学生角色而无意中阻碍其成长自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方位改革已持续了16年。学生作为人的内在价值被忽视,既不是因为教师不了解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也不是因为教师不尽责,而是教师过度关注“学生角色”的外在功利价值、家长和社会助推追逐功利价值的合力所致。......
2023-07-30
如前所述,M小学已经有相对稳定的机制帮助教师持续开展儿童研究,教师也从儿童研究中不断找到内在自生的发展力量。(二)组建更为灵活的儿童研究小组近年来,M小学教师基于儿童研究,不断提出自发的课题研究,这对于M小学儿童研究的持续开展是可喜的。对于上述(二)和(三)两方面的努力,第一章第三节普雷斯科特提出的儿童研究过程是一种可参考的思路,除此之外,展望学校对一名儿童的合作描述、瑞吉欧的工作坊也是可借鉴的。......
2023-07-30
张老师断定,赵立是通过作弊的方式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的。尽管赵立及其家长认为张老师在对成绩处理问题上是不妥的,但碍于儿童与教师之间在地位、权利等方面的不对等,赵立及其家长不敢在此事上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以保护赵立的学习权益。在此背景下,面对中小学教师逐渐试水儿童研究,教育界亟待探讨儿童研究伦理问题,以尽可能减少对儿童的潜在伤害。......
2023-07-30
(一)教师个人的可能准备国际上,蒙台梭利较早论及教师的儿童研究之个人准备问题;在我国,陈鹤琴较早论及了儿童研究者的资格。[3]陈鹤琴实际上提出了教师开展儿童研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工作坊是瑞吉欧深化教师合作开展儿童研究的重要方式。......
2023-07-30
(二)叙事性描述案例的分析总体而言,朱清瑶所做的叙事性描述案例能大致呈现叙事性描述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发现部分,小凌在一位见习教师的语文课堂中的表现初步得以显现,同时还能就这样的显现是否是真实的小凌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如能用后续的历时性描述,那么,由这些问题生产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深入观察,或者据此观察处于不同课堂情境中的小凌。......
2023-07-30
从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本质出发,从教材教法研究转向儿童个体的研究,在儿童研究过程中学会研究并发现儿童,为教师的儿童研究提供支持是超越当下教师的儿童研究不如人意的现状的基本思路。对于前者,前述已论及,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模仿说隐含着如下的关于“儿童研究”的假设:教师的儿童研究是一种模仿过程,而非行动、建构、反思、改善的过程。大学研究者是教师开展儿童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的专业支持力量。......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