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恢复教师对儿童成长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减少教师因过度关注学生角色而无意中阻碍其成长自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方位改革已持续了16年。学生作为人的内在价值被忽视,既不是因为教师不了解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也不是因为教师不尽责,而是教师过度关注“学生角色”的外在功利价值、家长和社会助推追逐功利价值的合力所致。......
2023-07-30
从已有的文献看,亚洲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倡导者主要分布在我国和日本。
(一)我国民国时期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倡导者
民国时期,受欧美的儿童研究运动的影响,一些学者倡导职前教师或小学教师学做儿童研究。如刘询牧撰文指出:“师范生研究儿童不宜仅偏于心理方面,便是生理方面,也得要同样的注重而不可忽略。所以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的儿童,‘儿童心理’这科的名称不大完全,应改为‘儿童研究’或‘儿童学’。”[52]他对当时教育部已完成草案但未颁布的师范教育课程中没有包括“儿童研究”课程很不满意,进一步撰文指出他对儿童研究课程的学时等的设想:“第二,我认为‘教育心理学’改为三学分,‘儿童研究’独立而为二学分或三学分的办法比之教育部所订的要妥善一点,一方面教材的支配可以不致为时间所窘迫,一方面可以把对于儿童研究特别注重。”[53]由此可见,刘询牧不仅提出了职前教师的儿童研究内容,还提出了该课程的学时安排等的构想。
倡导小学教师开展儿童研究的是当时美国留学归来的王欲为。他认为小学教师需要开展儿童研究的理由有四:
(1)从民族主义上着想,我们不容不研究儿童。因为儿童为未来的国民,要实现民族主义,必须对现在的儿童身心各方面,加以注意,使成为将来的健全国民,我们小学教师如能对下代国民多种些良好种子,那就不啻是民族主义的信徒了。(2)从儿童中心教育上着想,更须研究儿童,因为新旧教育不同之点,在于前者以学校或教材为主体,而后者以儿童作为主体。今日新教育上一切设施,都要顾到儿童之身心方面,如若我们教师对这方面,没有相当的知识,就谈不上儿童中心教育了。(3)从教师专业的兴趣上着想,我们对于儿童有研究之必要,爱护儿童,为我们当教师之重要条件,如若教师随时注意他的发育,解决他的可能,就可以格外增加专业上无限的乐趣,则不是仅在书本上的教授,就算尽了我们当教师的责任呢!(4)从教师的专技上着想,更须研究儿童,儿童为教育科学的对象,儿童研究发达以来,教育科学上,便开了一新纪元,教师所具的专技,如教授法、训育方法等,都是根据儿童得来。我们教师对儿童本身都不知道,那就好些铁匠不知道铁的性质一般,儿童研究一科,在欧美各国为师范生所必修的学科了。[54]
王欲为还提出了小学教师的儿童研究内容和方法:
(1)儿童自发活动的观察——儿童自由动作,不受外来的影响,我们观察的方法,有下面几种:①观察室的观察,……在一观察室,将儿童久留其中,加以特殊的设备,将儿童的运动记录下来,观察的人轮流担任,可以连续观察下去;②摄影器的记载;……③一面透光的屏障——以上几种方法,多半对于婴儿方面,至于较大儿童见到观察的人时,他的行动会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实验室,采用一面见人的屏障,以减少这种障碍。④观察要点表。儿童一天长大一天,他的行为,也就一天复杂一天。所以对于自发活动,难以记载正确,观察者,常用一表格纸,将儿童会做的事物的名称统统列下,然后再观察时,一一记下来,这种比较新的方法,将儿童的行动,不偏不倚的记载下来,自然极有价值。
(2)测验环境的反应,……即儿童在控制的环境下,观察他的反应如何。①比较观察或同时观察——这种方法,……就是将两个不同月生的儿童同时同地来比较的观察他们的行为上所表现不同的点。②问题解决的动境(笔者注:即情境)。上面方法,任儿童自发活动来观察,自然来得慢,设用一问题的动境,那么儿童的反应的程度如何,立刻可看出。
(3)个案研究法——此法系从各教师、家长、学生,各方收集关于特殊儿童一切可靠之事实。
(4)心理诊断法——凡儿童有某种缺陷,而须矫正的,都送来病院研究。
(5)社会调查——由社会研究的统计报告得出社会一因素,对于儿童发育占重要位置,关于此类事实之证明,可观察同一儿童在各种环境状况下的变异。[55]
上述内容在当时教师的儿童研究的科学内容和方法缺乏的背景下,很有前瞻性;与此同时,也不难发现,尽管王欲为认为这些是教师的儿童研究内容和方法,但实际上主要是介绍了欧美国家儿童研究运动中产生的方法。比如诊断法、问卷调查法等就是欧美儿童运动中提出的方法。
(二)日本晚近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倡导者
教师的儿童研究在日本的兴起,既与佐藤学(Manabu Sato)先生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有关,又与日本晚近蓬勃发展的儿童学专业的创办有关。
1.佐藤学的倡导
为了突破日本学校改革的困境,佐藤学从2000年开始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学校改革研究。通过在日本中小学多年的改革实践,佐藤学认为,学校办学的目的和教师的重要职责并非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为民主主义社会作好准备”[56]。根据这样的价值追求,佐藤学明确提出:“校本研修的研讨原则如下:第一,研讨的对象不是放在‘应当如何教’的问题上,而是基于课堂的事实——‘儿童学习的成功之处何在,失败之处何在’”[57];换言之,在佐藤学看来校本研修的重点不是研究教师的教学技术,而是研究儿童的学习状态。
如下记者的访谈能更鲜活地洞察到佐藤学对教师开展儿童研究的倡导。2016年3月15日,佐藤学应厦门市湖里区教育局邀请前往该区的蔡塘学校,在听课和讲座的间隙,佐藤学接受了厦门日报记者的采访。如下采访内容大致可以看出,佐藤学先生极力倡导老师们在课堂中要研究儿童的学习状态,特别是有学习困难的儿童;同时,佐藤学也希望老师们去留意课堂中师生之间是否真正建立了信任关系,衡量信任关系是否建立的标志是不懂的学生能否大胆地直言“我不懂”:
记者:您第一次来福建,看了一个上午,看出什么?
佐藤学:有没有注意到我在哪里听课?
记者:一直站在教室的前面。
佐藤学:是的。每次我去学校听课,一定要站在教室的最前面,因为这样我可以看到学生的脸,方便我观察学生的状态,譬如说,有几个学生是需要帮助,学生和老师相互之间关系。很奇怪的一点,有经验的老师即使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但是,进入课堂的第一分钟,他马上可以把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看出来,这些学生通常在困难面前,容易放弃学习,他们又不愿意和别人沟通,自己做自己的。
我评课的标准是,我要看看,这堂课,老师是否以这些学习困难孩子为中心,先看这些孩子的学习,再去看其他孩子整体学习。
第二个,我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相互之间形成柔软关系,即孩子是不是信任老师,所谓信任,指的是,当学生不懂时,能不能说我不懂。
记者:但是,今天,听课的老师大都坐在教室后面。
佐藤学:是的,比较可惜的是,听课的老师是坐在后面,这样,他们是看不到学生学习表情的,只能看到他们的脑袋而已。
为什么老师都坐在教室后面?这是因为我们以前的课堂研究都是在看老师怎么教,因此,我们坐在后面就可以了。但是,今天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要看学生怎么学,因此,评价一堂课,80%需要看学生,20%才看老师,更多地讨论学生怎么学,到最后才会帮助到教学。[58]
需要指出的是,佐藤学先生尽管没有专门撰写以“教师的儿童研究”为标题的论文或书籍,但这样的倡导已经融入他的包括《学校的挑战》《教师的挑战》等多本重要著作中。
2.儿童学专业创办者的倡导
从上面不难看出,佐藤学主要通过推动在职教师研究儿童的学习状态来创建学习共同体。与此不同,日本儿童学专业的创办者则是引导职前教师开展儿童研究。日本儿童学专业的创办与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日本社会期望深入、全面地研究儿童问题,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儿童研究和教育专业人员,以改善儿童成长与学习的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此同时,日本教育界人士也开始反思大学在培养儿童研究和儿童教育专业人员方面的缺陷;有鉴于此,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不少大学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从2002年开始,日本一些大学新设“儿童学”系、“儿童学”专业;到2006年,日本全国有63所私立大学新设了“儿童学”系、“儿童学”专业。如日本东大阪大学成立了儿童学系,设置了“儿童学”本专科专业。该专业课程分为一般教育课程、儿童学专业课程和教育与学科教育专业类课程(选修)三部分。其中儿童学专业课程占54.3%,处于整个培养方案的核心地位,不仅其所占学分比重最大,课程门类较多,而且课程内容涉及儿童学基础研究、儿童学专业综合性学习等许多方面,以培养从事儿童问题研究和儿童教育的专业人员。为了帮助职前教师开展儿童研究的实践,日本东大阪大学还成立了“儿童研究中心”,该中心架构的课程之一是“育儿实践观察研究”课程。该课程分为前后期A、B两门。A是比较静态的、旁观的;B是比较主动的、参与的。课程有几个环节:一是观察记录;二是教材制作与教材运用实践;三是参与体验育儿活动,四是研究报告。[59]以下是“育儿实践观察研究A”的课程大纲(见表1-4)。
表1-4 “育儿实践观察研究A”课程大纲[60]
上述欧美和亚洲学者对儿童研究的倡导,进一步昭示,不论是职前教师还是在职教师,儿童研究是教师成为经师和人师的重要使命。
【注释】
[1]本节主要修改自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王丽华.教师的儿童研究:读卢梭的《爱弥儿》.浙江社会科学,2014(4).
[2][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2.
[3][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原序2.
[4][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
[5][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巴黎伽里玛出版社,1967:67.转引自李平沤.如歌的教育历程:卢梭《爱弥儿》如是说.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3—14.
[6][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5.
[7][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1.
[8]丰子恺.丰子恺儿童漫画.缪印堂赏析.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101.
[9][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5.
[10][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8.
[11][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3.
[12][法]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7.
[13][法]卢梭.新爱洛伊丝.陈筱卿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395.
[14][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5.
[15][法]卢梭.新爱洛伊丝.陈筱卿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396—397.
[16][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1.
[17][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2—83.
[18][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0.
[19][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6.
[20][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1.
[21][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61.
[22][法]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70.
[23][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1.
[24][法]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6—117.
[25][法]卢梭.忏悔录(第九卷).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41.
[26][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74—375.
[27][美]约翰・杜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七卷.刘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9.
[28][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版).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
[29][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端瑛、顾岳中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0.
[30][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端瑛、顾岳中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2—43.注:表头由笔者添加,表格根据书中内容制作.
[31][美]劳伦斯・阿瑟・克雷明.学校的变革.单中惠、马晓斌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57.
[32][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端瑛、顾岳中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33][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端瑛、顾岳中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8—109.
[34][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端瑛、顾岳中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5.
[35][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端瑛、顾岳中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0.
[36][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版).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7.
[37][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端瑛、顾岳中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47.
[38][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端瑛、顾岳中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20.
[39]John Dewey.The early works,1882-1898.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2:368.
[40][美]约翰・杜威.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五卷.杨小微、罗德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1.
[41][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著.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端瑛、顾岳中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6—57.
[42]蒲洛克.儿童学实地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介绍言.
[43]蒲洛克.儿童学实地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1.
[44]Daniel A.Prescott.The child in the educative process.New York:McGraw-Hill,1957:Preface ix-xii.
[45]Daniel A.Prescott.The child in the educative process.New York:McGraw-Hill,1957:101-106.
[46]可以参阅:Ю・巴班斯基.要系统地研究学生.施小珍译.外国中小学教育,1983(1):22—23.高文.研究学生——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Ю・К・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述评之三).外国教育资料,1983(3):5—18.
[47][苏]Ю・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吴文侃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6.
[48]转引自高文.研究学生——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Ю・К・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述评之三).外国教育资料,1983(3):6.
[49]高文.研究学生——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Ю・К・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述评之三).外国教育资料,1983(3):11.
[50]高文.研究学生——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Ю・К・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述评之三).外国教育资料,1983(3):12.
[51]高文.研究学生——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Ю・К・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述评之三).外国教育资料,1983(3):12—16.
[52]刘询牧.“儿童研究”列为师范生及中等以上女生必修科之建议.中华教育界,1931,19(1):25.
[53]刘询牧.“儿童研究”列为师范生及中等以上女生必修科之建议.中华教育界,1931,19(1):25.
[54]王欲为.儿童研究与小学教师.江西教育行政旬刊,1932,1(7):6.
[55]王欲为.儿童研究与小学教师.江西教育行政旬刊,1932,1(7):6—7.
[56][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6.
[57][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8.
[58]畲峥.日本教改专家佐藤学:想把日本老师带到蔡塘来学习.http://xm.fjsen.com/2016-03/17/content_17509651_3.htm.
[59]方明生.儿童学专业教育模式探究:教育・研究・育儿援助一体化的“儿童研究中心”之建设——访日本东大阪大学副校长、儿童研究中心主任吉冈真知子教授.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5):36.
[60]方明生.儿童学专业教育模式探究:教育・研究・育儿援助一体化的“儿童研究中心”之建设——访日本东大阪大学副校长、儿童研究中心主任吉冈真知子教授.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5):37.
有关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的文章
(一)恢复教师对儿童成长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减少教师因过度关注学生角色而无意中阻碍其成长自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方位改革已持续了16年。学生作为人的内在价值被忽视,既不是因为教师不了解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也不是因为教师不尽责,而是教师过度关注“学生角色”的外在功利价值、家长和社会助推追逐功利价值的合力所致。......
2023-07-30
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成长是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内在价值。与关心学生的分数等外在价值相比较,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弥足珍贵。这样,关心每位儿童就意味着教师要为每位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操心,及时洞察到每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内在需要并迅速做出反应,进而帮助每位儿童学会关心他人。......
2023-07-30
张老师断定,赵立是通过作弊的方式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的。尽管赵立及其家长认为张老师在对成绩处理问题上是不妥的,但碍于儿童与教师之间在地位、权利等方面的不对等,赵立及其家长不敢在此事上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以保护赵立的学习权益。在此背景下,面对中小学教师逐渐试水儿童研究,教育界亟待探讨儿童研究伦理问题,以尽可能减少对儿童的潜在伤害。......
2023-07-30
在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常常是零散的、不受重视的、甚至是缺席的,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儿童的概念经常被类别化和概括化,如优等生、学困生,或这个班学生等等,教师鲜能具体描述每位儿童的特征,并以此为据改革课程和课堂教学。同时,我国教师职前培养的有关政策中,也没有真正引导职前教师研究儿童。面对我国教师对儿童的固化认识,亟待恢复教师在儿童研究方面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以“返乡人”的视角去欣赏和研究身边的每位儿童。......
2023-07-30
如前所述,M小学已经有相对稳定的机制帮助教师持续开展儿童研究,教师也从儿童研究中不断找到内在自生的发展力量。(二)组建更为灵活的儿童研究小组近年来,M小学教师基于儿童研究,不断提出自发的课题研究,这对于M小学儿童研究的持续开展是可喜的。对于上述(二)和(三)两方面的努力,第一章第三节普雷斯科特提出的儿童研究过程是一种可参考的思路,除此之外,展望学校对一名儿童的合作描述、瑞吉欧的工作坊也是可借鉴的。......
2023-07-30
前述卡利尼曾提出了做儿童描述性评论的过程。描述作为儿童研究的首要方法,其大致思路如下。总体而言,教师日常做得最多的事是言说,然而,在描述中,教师的倾听先于言说。如第二章所指出的:描述性语言拒绝把人和事放在预先确定的思想类型中,这些思想类型用它们老一套和所有的驱动力压制着我们所有人。描述性语言吸引我们走进一种共有的人性中,并促使我们在许多方面和其他人建立联系,这是判断性语言所做不到的。......
2023-07-30
(一)教师个人的可能准备国际上,蒙台梭利较早论及教师的儿童研究之个人准备问题;在我国,陈鹤琴较早论及了儿童研究者的资格。[3]陈鹤琴实际上提出了教师开展儿童研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工作坊是瑞吉欧深化教师合作开展儿童研究的重要方式。......
2023-07-30
(二)叙事性描述案例的分析总体而言,朱清瑶所做的叙事性描述案例能大致呈现叙事性描述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发现部分,小凌在一位见习教师的语文课堂中的表现初步得以显现,同时还能就这样的显现是否是真实的小凌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如能用后续的历时性描述,那么,由这些问题生产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深入观察,或者据此观察处于不同课堂情境中的小凌。......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