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音画交响:影像与音乐的表现性研究》

《音画交响:影像与音乐的表现性研究》

【摘要】:当电影的时长有了突破后,必然出现分场景和故事段落上的区分,而不同的场景和故事段落对音乐风格的需求存在差异性。虽然时长只有10多分钟,但《火车大劫案》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西部片,影片分为14段,每一段都是由一个镜头拍摄下来的完整事件中的一部分,不但有“绑架”“救人”“追逐”“枪战”等不同内容的画面,而且还包含一段警察们跳舞娱乐的场景,这往往需要不同风格的音乐。

音乐来说,其独特的艺术语汇有自身的特点,通过乐音在时间中的流动,按照不同的曲式或方式展开,铺垫高潮,最终完成起承转合。然而当音乐进入电影体系后,这种自身的发展路径受到了电影叙事和影像的制约,从而衍生出许多新的特点、新的表达方式

在默片的资料库中,出于观影感受的需要,很多早期的影片都按照当时的风貌加上了音乐,不过音乐只是当作一种背景而存在。笔者曾经在课堂上做过这样的测试,在播放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影片时,作为观众的学生们对音乐也没有更多的要求,但当观看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或埃德温·S.鲍特的《火车大劫案》时,早已习惯了商业大片视听轰炸的观众表现出对音乐的不满。

由于都是默片时代头十年的作品,影像质量也差别不大,由此可以看出,造成这种对音乐的不同需求至少有两个原因:

首先,影片的类型。不同于前面几部片子的“记录”风格,后两部片子中有了故事内核,这种故事性更加增强了对音乐的需求。这就如同一些电台的夜间讲鬼故事的节目,虽然没有画面,但在讲述者讲述的时候背景音乐能够很好地起到氛围营造的作用,让人毛骨悚然。如果去掉了音乐,就像彩灯摇曳的酒吧里,高强度的照明灯瞬间全开,一下子就失去了光影的魅力。

其次,影片的时长。当电影的时长有了突破后,必然出现分场景和故事段落上的区分,而不同的场景和故事段落对音乐风格的需求存在差异性。虽然时长只有10多分钟,但《火车大劫案》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西部片,影片分为14段,每一段都是由一个镜头拍摄下来的完整事件中的一部分,不但有“绑架”“救人”“追逐”“枪战”等不同内容的画面,而且还包含一段警察们跳舞娱乐的场景,这往往需要不同风格的音乐(图3-1)。

图3-1 《火车大劫案》中不同的场景

导演对电影音乐有绝对的“控制权”,作曲家负责音乐的创作,导演负责音乐的使用,一个是音乐创作,一个是电影创作。简单地说,一部电影中,导演创作时要考虑的是“电影音乐”的问题,如音乐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不需要,如何参与剧情、强化戏剧元素,等等,而作曲家要考虑得更多的是“电影中的音乐”的问题,如何进行音乐设计,怎样按照导演的构思通过调用各种音乐元素,例如节奏、和声、配器等,创作出符合场景、符合氛围、适合人物形象及心理刻画等的音乐。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差异就会存在,由于作曲家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和自我的过程,对音乐的考虑往往侧重于音乐本身,如曲式结构、调式特征,等等,对导演思路把握的误差以及同导演及制片方沟通不畅导致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有时会出现作曲家倾注心血的创作却无法让导演满意,而无心插柳的举动却让导演如获至宝的情况。例如,电影《日瓦戈医生》在音乐创作中就遇到音乐总谱创作出来后按照导演及制片方的意见做大幅的调整,原本不被作曲家重视的一个小的音乐动机被重新发掘,成为俄罗斯三弦琴勾画出的在观众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经典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