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能力与策略: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参与热情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能力与策略: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参与热情

【摘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给学生提供丰富和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知知识,让学生手脑身心全方位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直接源泉。学生在课堂中不应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身体、心理都积极运转的主动参与主体。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给学生提供丰富和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知知识,让学生手脑身心全方位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一)激发参与兴趣,创设生动的情境

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永恒动力,是促进成功的源泉。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动手参与操作,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由表象认识上升为抽象认识。加强动手操作,有利于把感性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加工成表象,促进认识过程的完成。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好动,喜欢动手。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这一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操作活动,通过实践操作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把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6~10的分与合”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开展摆小棒、移动小木块、套圈等小游戏,让学生动手自己找规律,得出结论;在教学“认物体”时,让学生“摸一摸”“滚一滚”“堆一堆”自己的玩具,感觉到平面与曲面的区别,认识不同形状物体的特征。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参与操作活动中进行辨别、发挥想象、学会知识。

(三)动口表述,培养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对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概念的工具。学生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升华过程。小学生词汇语汇有限,往往会词不达意。引导学生参与口头表达活动,可以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讲讲算算”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课堂中就要多让学生说,说条件、说问题、说算式,以此来理解题意,了解问题的结构;在“口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外,还可让学生说算理,比如,4+2=6,想4和2组成6,所以4+2=6,这样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并对今后学习减法、连加、连减等打下基础。

(四)激发思考,发展思维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在学生初步形成理性认识时,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往往能够说出某些数学知识,甚至能机械运用,但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深入思考,参与到主动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小学生观察常有一定的随意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有序观察,学会从整体到局部、从左至右、从上而下的逻辑顺序去观察,以此锻炼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看图列算式,首先要教学生读懂图中的条件、问题,再分析各个数量间的关系,最后再思考解题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