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本课是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安排的一节探究乘法规律的活动课,这是对乘法计算的一些补充和提升。此课有别于以往的计算教学,在追求正确率、计算方法和算理的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寻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规律,提升学生对乘法计算的兴趣,以及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2025-09-29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直接源泉。学生在课堂中不应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身体、心理都积极运转的主动参与主体。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给学生提供丰富和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知知识,让学生手脑身心全方位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一)激发参与兴趣,创设生动的情境
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永恒动力,是促进成功的源泉。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动手参与操作,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由表象认识上升为抽象认识。加强动手操作,有利于把感性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加工成表象,促进认识过程的完成。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好动,喜欢动手。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这一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操作活动,通过实践操作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把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6~10的分与合”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开展摆小棒、移动小木块、套圈等小游戏,让学生动手自己找规律,得出结论;在教学“认物体”时,让学生“摸一摸”“滚一滚”“堆一堆”自己的玩具,感觉到平面与曲面的区别,认识不同形状物体的特征。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参与操作活动中进行辨别、发挥想象、学会知识。(https://www.chuimin.cn)
(三)动口表述,培养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对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概念的工具。学生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升华过程。小学生词汇语汇有限,往往会词不达意。引导学生参与口头表达活动,可以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讲讲算算”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课堂中就要多让学生说,说条件、说问题、说算式,以此来理解题意,了解问题的结构;在“口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外,还可让学生说算理,比如,4+2=6,想4和2组成6,所以4+2=6,这样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并对今后学习减法、连加、连减等打下基础。
(四)激发思考,发展思维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在学生初步形成理性认识时,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往往能够说出某些数学知识,甚至能机械运用,但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深入思考,参与到主动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小学生观察常有一定的随意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有序观察,学会从整体到局部、从左至右、从上而下的逻辑顺序去观察,以此锻炼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看图列算式,首先要教学生读懂图中的条件、问题,再分析各个数量间的关系,最后再思考解题办法。
相关文章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本课是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安排的一节探究乘法规律的活动课,这是对乘法计算的一些补充和提升。此课有别于以往的计算教学,在追求正确率、计算方法和算理的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寻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规律,提升学生对乘法计算的兴趣,以及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2025-09-29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除了能正确解决问题外,还可以深切体验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黄花的朵数”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让学生回顾和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对策略的完整认识,积累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2025-09-29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美术教学教学方法多样化才能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更加丰富,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美术课应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的情感。“看上去蒙娜丽莎有些胖”“神秘,不知何故”。......
2025-09-29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间隔排列中蕴含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活动中要层层递进,步步提高,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一对应”是学习这一知识的突破口。教学中通过画一画、圈一圈、演一演等方式让学生从“一一对应”的角度来认识两种间隔排列的不同,并进一步发现两种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关系。......
2025-09-29
多感官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触、味、嗅、动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信息的刺激,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问题的教学方法。在运用多感官教学满足学生解决学习和阅读困难的需要时,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之间会建立有用的联结。奥顿-吉林厄姆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多感官教学,主要依赖视觉、听觉和动觉的相互作用来完成教学,适合一对一的教学。......
2025-09-29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应该是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在长期的美术课教学中,不少美术教师发现,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首先就必须找准激发兴趣的切入点。......
2025-09-29
例如,在欣赏敦煌的壁画艺术时,首先,课件中不仅展示了敦煌壁画,并且融入了音乐及舞蹈,使敦煌壁画艺术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敦煌壁画艺术的美。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还没有机会真正去敦煌亲眼欣赏壁画艺术,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自扮演导游和游客,让同学从各个角度介绍敦煌壁画艺术,将学到的知识表述出来,巩固和深化美术知识。......
2025-09-29
例如,当学生说“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时,要通过呈现反例帮助他们认识到,有些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要加强指导,做到扶放得当。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使学生较轻松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