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一个陈列展览项目并非易事。所谓的“精品陈列”是指一个完整成熟、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形式新颖并且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达到一定水平高度的陈列展览。目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一般由博物馆自身完成,而形式设计及制作布置普遍借助社会力量,一般是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确定承担单位。......
2023-07-30
博物馆的动态展示技术最早起源于世界博览会。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北京科学技术馆第一次将高科技运用到陈列展览中,它的基本任务是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精神。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我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科技类博物馆、自然类博物馆等博物馆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上,高科技手段逐渐从科技类博物馆进入以文物藏品为主的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在各类博物馆展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陈列展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今天,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文化传播形式不断创新,所有的文化信息都有可能被纳入博物馆文化之中。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今世界已经进入电子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正日益进入公众生活之中,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往往依靠电子媒介等形式,它们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化手段,能够更全面、更直观、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博物馆以普及知识为使命,以陈列展览为传播手段,现代科学技术正是当今有效也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传播方式,可以使观众获得全新的参观体验。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的设计,力求将专业性与趣味性紧密结合,在每一个部分设计一两个亮点,营造气氛,增强展览的观赏性,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通过播放动画短片《我的家园》,动态演示河姆渡文化先民营建干栏式房屋的过程,包括砍伐树木、裁截木料、开板取材、劈削加工、挖凿榫卯、挖坑垫木、立柱架板、铺盖茅草等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各道程序,使静态的、不美观的木构件展品,通过生动的展示手段,加强陈列展览的观赏性,更深层次地传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知识。
陈列展览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要从观众的认知习惯和水平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展览的信息层次。随着当代博物馆陈列设计手段的日趋多样,应适当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直观地再现某些场景。在短短的十多年间,从讲解器到多媒体,从二维图像到三维展示,再到数字化博物馆,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使博物馆不断以更为新颖自然的手法,深入浅出地展现文物展品的博大精深与发展历程,精炼地概述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从而在普及知识的过程中寓教于乐,达到更佳的展示效果,显示出博物馆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也使博物馆愈加年轻鲜活起来。
今天,以数字化技术武装的声光电技术和电脑设计技术,促进了博物馆高科技项目的研发与更新,拓展了陈列设计思路,丰富了陈列设计语言,使陈列展览中的有形展现、无形再现成为现实。通过文字记载影像化,让遥远的社会历史与自然环境得以重现,使观众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动和震撼,获得“进入历史场景的感觉”。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都江堰场景”,有根据地还原岷江分流的情景,利用声光电技术展现水利工程的壮观,利用多媒体演示细解水利工程的原理,使参观者看到、听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先人是如何使桀骜不驯的滔滔江水驯服地服务于人类,并直到今天还造福于广大民众,从中体验中华文化的智慧与深厚。
关于如何使博物馆变得有趣,这是不同博物馆根据自身特点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基本原则是,博物馆不是高高在上向观众灌输、布道的古板教师,不是让观众看完就忘的枯燥课本。有趣的博物馆应当能满足观众的多种需求,能够令观众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回味。如今博物馆普遍采用触摸屏、电子书、场景复原、电动图表、高清全息投影等多种手段,突出对重点内容的表现,更加深刻生动地揭示陈列的内涵,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力,丰富陈列的艺术语言,并吸引观众参与其中。但是,场景模拟必须有确凿的史实依据,切不可随意发挥,否则反而会误导观众。
任何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都必须有实体文物和相关资料的支撑。采用新技术,是对陈列展览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的强化,其中任何虚拟展示都应该尊重历史,严格按照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设计进行制作和呈现。只有文物展品才是陈列展览中的主角,现代科学技术只能是博物馆展示中的辅助手段,只是为了使陈列展览在叙述上更流畅,在效果上更直观,在形式上更丰富,最后达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目的。新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感官或肢体的互动,而应该追求陈列展览和观众之间思维的互动。陈列展览的思想性往往寓意其中,含而不露,意在言外而不张扬,让观众自己领悟,自己品味。
当前,应避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千篇一律。由于不同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不同,陈列展览的主题与内涵理应存在诸多区别。因此,应保证每一个陈列展览独特的审美风格。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油画《开国大典》观赏性很强,画中的麦克风等又以实物展出,画、物组合,观众对隆重的开国大典场面的观感自然就会更加强烈。在文物展品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任何一件文物展品都与当时很多事物有着密切的关联,绝非孤立存在,对前来博物馆参观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最想知道的正是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信息。但是博物馆传统的陈列展览方式提供给观众的信息单调而有限。
由于科技手段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信息传递变得直接、快捷、便利、集中、形象、生动,并由传统的静态展示转向动静结合,全面、有效地增强了陈列展览的视觉冲击力。科技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陈列展览的观赏性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实践证明,恰当适度地运用互动和高科技展示手段,是对传统展示方式的有效补充与完善。例如陕西汉阳陵遗址博物馆的幻影成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高清晰数字短片,从观众竞相观看的盛况可知,不仅没有冲淡文物展品本身的主题,影响陈列展览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反而调动了观众的参观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对陈列展览的印象。总之,随着博物馆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广泛使用高新技术为表征的展览设计,日益受到博物馆界的重视。
多年来,博物馆界始终不渝地从诸多层面发掘高科技的正面作用,例如拓展信息载体,弥补文物藏品不足的缺憾,增强视觉冲击力,满足观众的参与和娱乐需求。近年来,现代新兴科技如光纤、激光、全息照相、立体声、多媒体等技术,普遍应用在世界博览会上,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听觉冲击。随后,电子影像、大型影像、多重影像、立体影像和虚拟影像、幻影成像等新技术也纷纷进入博物馆,大大提高了陈列展示的感染力。特别是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中国馆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设计者融合了动态投影和三维成像等技术,通过12台投影仪,将长128米、宽6.5米的《清明上河图》投影映现在展墙上,使画中的人物和场景都变得可以活动,栩栩如生,超越了这幅画作原来平面静态的表现,给观众带来一种新颖的感官体验。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必须着眼于实际效果。作为新型传播手段,新技术虽然具有不少优点,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也需要注意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特殊要求。目前,部分博物馆热心于新技术的运用,以为新技术应用得越多、技术越高端,就会越吸引观众。可现实的结果是,很多新技术由于损耗大、使用率低、布局不合理,以及与展览内容关系不密切等原因,未能很好地服务于观众。实践证明,陈列艺术不是高科技的同义词,声光电等新技术也并非多多益善,要充分考虑其必要性、适当性和综合性,高科技的运用也不能喧宾夺主,它的角色只能是衬托者,而不应成为主角。
由于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与应用,丰富了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制作的方式方法,也为习惯于原有陈列手段的观众带来新的感受,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近年来无论是新馆建设还是旧馆改造,必将高科技陈列展览项目列入其中,而且投入比重越来越大。一些博物馆甚至认为只有更多地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才是求新、求变的最佳方式,认为高科技项目使用越多,越能推陈出新,越能显示经济实力,越能提升博物馆的档次,在陈列展览设计过程中,弱化传统陈列手法,片面追求所谓创新,在博物馆之间形成“互相攀比”“盲目跟风”的趋势,导致陈列展览重复模仿,展示手段千篇一律。
宋向光教授指出:“对博物馆陈列性质认识的分歧,陈列目标的异化和模糊,陈列内容的同质化和程式化,陈列展示的技术化和娱乐化,陈列形式的视觉及感官至上陈列工作体制的市场化,这些新问题摆在人们面前。”陈列展览通过对视频、音频、动画等媒体加以组合应用,可以创造崭新的参观体验,促进观众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和行为的配合,扩大内容信息的传播,营造陈列展览的环境气氛。陈列展览需要观赏性,但是目的是通过观赏性,更好地表现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展现陈列展览的主题。绝不可割裂观赏性与思想性等方面的关系,不顾陈列内容适合与否,强行要求增添指定的高科技手段,造成展示形式对内容的误导。更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为了追求展厅艺术效果,采用艺术品的堆砌取代文物展示,造成陈列展览效果的杂乱无章。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当代博物馆陈列表达的场景化、舞美化、影视化、虚拟化倾向。
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设计中,应注重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引进,这既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也是提高陈列展览质量和水平的需要。但是,高科技项目在现代博物馆的应用过程中,日益显现出一些弊端。例如,高科技项目价格相对昂贵,一旦大量使用,势必过多占用有限的陈列展览经费;一些不是很成熟的高科技项目,由于缺乏维护经费和技术人员保障,在长时间、高频率地使用后,容易出现故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产品不断出现,高科技项目升级换代频率加快,不断被动淘汰。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文化内涵和公众参与属性,要求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中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有选择地适度运用。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目的是深化陈列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展示形式,而不能将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当作陈列展览是否创新的重要标志,不能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变成科技博览会,那样反而使文物展品变成了配角。面对陈列展览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博物馆应该力求技术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审美与娱乐的有机统一,谨防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无度滥用,自觉抵制业已出现的庸俗化和娱乐化倾向。
因此,要重视陈列展览艺术与陈列展览技术的统一。只有用文化理念驾驭技术要素,并将各个技术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使陈列展览产生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正确认识陈列艺术与技术的本末关系,从而在尊重二者各自规律的前提下,适度界定二者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当今博物馆陈列在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依然坚持自己的基本理念,永远不失自己的本质特征。也只有如此,才能使观众在欣赏陈列展览时沐浴高新技术之惠泽,产生温柔敦厚之美感,并在审美体验中使情感得以升华。
有关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的文章
确立一个陈列展览项目并非易事。所谓的“精品陈列”是指一个完整成熟、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形式新颖并且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达到一定水平高度的陈列展览。目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一般由博物馆自身完成,而形式设计及制作布置普遍借助社会力量,一般是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确定承担单位。......
2023-07-30
深圳博物馆是我国首个以改革开放历史作为核心内容的博物馆,在全面反映深圳的古代、近代、现当代历史及民俗风情的同时,重点展示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特区建设的成就与国际大都市的风貌。展览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证明,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靠数百万深圳移民的共同努力。这些珍贵的实物无不见证数百万打工者对深圳建设做出的贡献。......
2023-07-30
博物馆陈列展览不是任意的艺术创作行为,而是受到博物馆使命、博物馆学理论、博物馆藏品、陈列展览主题和博物馆观众的制约。尽管如此,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造空间并不狭小,涉及专业领域众多。所有设计、工艺和技术都为陈列展览的完成而服务,这充分表明了陈列展览的综合性。......
2023-07-30
博物馆推出的陈列展览应该成为精品之作,才能与博物馆的性质相一致,与博物馆的文化品位相符合。陈列展览的思想主题内容与陈列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其中内容设计是陈列展览的灵魂和核心,包括遴选文物、提炼主题、拟定展名、撰写文案等各个环节,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思想主题贯彻始终。陈列展览形式的多样化表达,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
2023-07-30
同时,创意在博物馆陈列展览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文字发展史陈列”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在前期设计准备阶段,就对空间高度、展板大小、室内色彩、展品灯光等方面做出严密的论证工作,使陈列展览形式适应观众的感觉系统特性及心理需求,充分考虑观众的感受。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这些互动项目设置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动手动脑,体会文字的魅力与趣味,更好地传播文字文化的知识。......
2023-07-30
但是,这种展示体系对于展厅规模较大、文物展品较多的博物馆而言,容易造成观众疲劳,也不利于突出陈列展览的主题。另一方面,这些陈列展览往往不是以观众需求为主要出发点,没有突出社会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全国每年博物馆举办的各类陈列展览在一万个左右,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影响日益广泛,社会功能的发挥日益显著。......
2023-07-30
博物馆的陈列设备是表现博物馆陈列形象的重要物质形式,它由展柜、展架、展板、台座等构成。因此,博物馆对于陈列设备应有其各自不同的要求。[3]而有的博物馆则不考虑自身的陈列环境,盲目地追求所谓“现代化”,大量使用铝合金展柜和连壁柜,没有考虑到展览的实际条件,最终造成展室空间狭小,给观众憋闷的感觉。陈列柜柜门的设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
2023-07-30
“走向盛唐展”是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展品最丰富的展览之一,也是学术和社会影响较大的展览。同时,良渚博物院对基本陈列进行不断地充实,注意吸收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文物展品进行适当的更换和调整,增加新的内容。目前,陈列展览设计制作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设计与制作分别由不同的单位承担;另一种模式是设计与制作由同一个单位承担。......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