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及保护研究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及保护研究

【摘要】:博物馆推出的陈列展览应该成为精品之作,才能与博物馆的性质相一致,与博物馆的文化品位相符合。陈列展览的思想主题内容与陈列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其中内容设计是陈列展览的灵魂和核心,包括遴选文物、提炼主题、拟定展名、撰写文案等各个环节,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思想主题贯彻始终。陈列展览形式的多样化表达,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

今天,博物馆不能仅满足于举办多少陈列展览,更重要的是陈列展览的质量如何。质量才是决定陈列展览价值高低的尺度,才是赢得社会效益的关键。博物馆应该具有精品意识。博物馆推出的陈列展览应该成为精品之作,才能与博物馆的性质相一致,与博物馆的文化品位相符合。那些缺少思想内涵、设计制作粗糙的陈列展览,对于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没有吸引力。要持续推出精品陈列展览,需要有熟悉文物藏品的专家团队,能够不断从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中提炼出好的陈列展览主题,深入研究采取何种设计手段使文物展品恰到好处地表现陈列展览的主题,根据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精心挑选文物藏品,然后通过好的形式设计将文物藏品组织成内涵丰富的精品陈列展览。

由此可见,如同科学研究项目一样,优秀的陈列展览是精心研究的结果。那些“原始质朴的石器陶片,精致典雅的商周铜器,凝重生动的秦砖汉瓦,色彩艳丽的漆木瓷器,流畅沉着的碑刻书画,以及优美新奇的纹饰图案,精巧别致的器物造型等,这些足以让人们心动,让人们目不暇接,让人们幽思不息”。人们面对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面对跨越历史长河保留至今的文物珍品,情感得到净化,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进一步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树立社会责任感,情操更加高尚,人格更加完美,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宋向光先生认为,如今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怎样在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表达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特色,能否在历史发展的因果链条中凸显本地社会人文的亮点,如何将地域历史发展脉络与当地建设的辉煌成就有机结合,如何协调严肃的学术题材与轻松的休闲需求,如何统筹线性的内容线索与交织的多元信息;在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在文化产品成为市场新宠的环境下,博物馆陈列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否仍要坚守学术的严谨,是否仍要坚持对民众的教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不是要求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做出选择,也不是要评判正误,而是要正视它们对陈列的影响。将这些新的思考包容到博物馆陈列中来,并在应对挑战的努力中创造博物馆陈列表达的新方式。

陈列展览的思想主题内容与陈列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重内容、轻陈列”或“重陈列、轻内容”的不同倾向,实际上,思想主题内容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灵魂,陈列艺术形式必须服从于陈列展览所要展示的思想主题内容。文物陈列展览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包括展览策划、内容设计、形式设计、展厅安排、展览制作、展品布置等多项内容。其中内容设计是陈列展览的灵魂和核心,包括遴选文物、提炼主题、拟定展名、撰写文案等各个环节,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思想主题贯彻始终。[2]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并非简单意义上文物的叠加与组合,而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创造的过程。利用工业遗产建筑筹建的南京明孝陵博物馆,基本陈列颇具特色,以朱元璋与明孝陵为主线,内容分为人、天、地三个元素。即朱元璋由平民成为皇帝或者说“天子”,这是从“人”到“天”的过程;而由皇帝到“驾崩”,葬入孝陵,则是从“天”到“地”的过程。陈列展览抓住这一人、天、地的变化主题,通过展示空间中高度的抬升和下降,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展示空间从平面到登基场景,形成高度的抬升,随后展示空间转入下沉,通向模拟地宫,形成高度下降。

好的陈列展览是观众到博物馆的理由,观众能用心、动情参观才是好的陈列展览。好的陈列展览应集思想知识内涵、文化学术概念和现代审美标准于一体,既反映真实生活,又生动感人。作为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内容,博物馆通过对文物藏品的组合陈列展示,传播知识,履行社会教育和服务职能。每一个展览都不应该是简单的文物展品排列与组合,而应该为观众营造良好的欣赏展品的氛围。陈列展览中的所有元素之间应相互作用,形成整体,将孤立的文物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文化体系之中,让观众充分理解其独特的价值,在一定范围内产生预期的效果,拉近观众与文物展品之间的距离。

博物馆举办展览应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人文精神、艺术哲学科技美学”等要素的结合与体现,着重研究个性化、差异化、感知化、人本化的设计理念。陈列展览工程虽然包含普通装饰内容,例如展示空间的吊顶工程、地面工程、墙体基础装饰装潢工程,以及陈列展览中使用的基础电器工程。但是从总体上来讲,陈列展览工程应该是一项兼具学术性和科学性的艺术工程。费钦生先生认为:“我们面临着大、中、小的陈展空间,高、中、低的陈展经费,面临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展览,都要倾心去设计,不是只有场景,只有声光电才是好的设计,而是要认真做好陈展空间的整体,每个细节的设计要为主题服务,并且做到人文关怀。”

因此,必须坚持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工作目标,遵循陈列展览的工作规律和业务规范,实现学术成果与实物展品的有机结合、知识内容与视觉表达的融会贯通、社会教育与自主学习的协调配合、文化传播与大众休闲的相得益彰。“一个优秀的博物馆,不在于馆的大小及豪华程度,关键在于是否有思想。一个没有思想,只有文物陈列的博物馆,实际与文物仓库或文物商店并没有什么区别。没有思想的博物馆,等于没有灵魂,只是城市,点缀风景的花瓶,虽然具有观赏性,但缺乏启迪社会的作用。”

博物馆的未来正在朝着集历史教育、艺术欣赏、公众参与、文化传播和娱乐休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特点主要通过思想主题、题材结构、表现视角等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及信息呈现方式、视觉表达手段、传播媒介类型、艺术表现风格等传播方面的特点反映出来。当代博物馆陈列呼唤多样化,社会公众对博物馆陈列的需求趋向多元,希望看到更多不同题材、不同视觉表达方式,给人们以创新启迪和审美愉悦的陈列展览。各类博物馆也希望通过陈列展览突出本馆特色,陈列内容的多样化呈现,有助于使文物藏品以更加深刻的内涵呈现在观众面前,有助于观众在比较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在比较中深入思考。

当代博物馆陈列展览应该鼓励创新,鼓励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陈列风格。正如加拿大康宁玻璃艺术博物馆馆长所说:“我的使命就是让人们对玻璃感到兴奋。”这句话直观地解释了有趣的博物馆对于观众的影响。陈列展览形式的多样化表达,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观众参观的兴趣,改变观众在博物馆的视觉疲劳感,实现愉快的参观体验,使观众多维度地接触展品信息,在愉悦的参观体验中丰富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观众在博物馆里不仅能以愉悦的心情学习知识,还能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文化的享受。

突出功能是现代主义准则,主张“形式服从功能”“功能就是形式”。在博物馆陈列设计方面,现代主义认为只要能完美地表达展示功能的设计形式,就是好的陈列展览设计,人们就会理解接受,以此作为评价陈列展览设计是否最佳的重要标准。但是形式仅仅表现单纯的功能,不是设计真正的全部内涵。上海博物馆绘画馆的窗格、竹子、假山石,它们的真正用途与绘画作品的内涵本无多少关系,而是为营造一种展厅氛围,传达一种江南地域文化、审美情趣,使观众产生美感和对美的追求、向往,这种文化气息浓郁的氛围是一种有趣联想,一反过去单调疲乏的功能性的设计。

因此,在陈列展览设计时既要符合基本功能的构成规律,又要克服现代主义对功能理解的局限性。也可以说,既要否定现代主义片面反对传统和装饰的做法,又要反对忽视甚至损害使用功能的矫揉造作。以展板上的装饰布为例,除了要阻燃、吸音、结实以外,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美观,创造出富有视觉感染力的陈列效果。放置文物安全是展柜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在设计时还要注意款式的美观,与陈列展览内容、展厅整体效果相协调。所以,陈列展览设计是包括了人的生理、心理、物质、精神等诸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设计,其中有意义的氛围营造,不仅反映陈列展览内容和观众审美需要的真实感受,而且折射出设计功能的丰富层次。

免费开放后,博物馆观众呈现出新的特点,低收入人群、劳动阶层人群和离退休人群的比重显著提高,家庭群体观众也有明显增加,参观活动的“休闲”色彩更为浓厚,观众在博物馆中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学习和文化休闲成为观众的主要需求,而且学习与休闲的结合更为紧密。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不再会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希望享受发现、推理和验证的乐趣。因此,应该改变以往博物馆给予观众枯燥、单调的印象,尝试通过多样化的科学普及方法,使参观者在博物馆得到休闲式学习体验。观众喜欢参与互动地体验,娱乐性应该成为观众在博物馆体验的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