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实效性研究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实效性研究

【摘要】:深圳博物馆是我国首个以改革开放历史作为核心内容的博物馆,在全面反映深圳的古代、近代、现当代历史及民俗风情的同时,重点展示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特区建设的成就与国际大都市的风貌。展览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证明,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靠数百万深圳移民的共同努力。这些珍贵的实物无不见证数百万打工者对深圳建设做出的贡献。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一般由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组成,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基本陈列是一座博物馆功能定位的集中体现,具有广泛和持久的影响力。因此,一座博物馆的文物藏品特色和个性,往往通过基本陈列得到体现,在保障民众文化权益和服务于国民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临时展览是一座博物馆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是满足社会公众不同需求、适时回应社会需要的保证。

博物馆展览是文化、知识、信息、审美和思想的传播媒体,又是博物馆履行教育功能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博物馆不能忽视社会公众的需求和愿望,应不断推出能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陈列展览,通过宣传,使社会公众了解这些陈列展览的信息,并产生兴趣。近年来,首都博物馆不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物的重视上,还开始记录北京城市发展进程,在北京工业遗产调查、北京声音调查与展示、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等方面,发挥着一座城市博物馆应有的作用。由此进一步丰富了陈列展览的手段和形式,以现代时尚元素诠释神秘而悠久的古代文明,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要使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实现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最大价值,就必须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精品陈列展览,并且要不断更新展览内容,使陈列展览更加贴近民众现实生活,让更多不同生活背景的观众能够接受陈列展览、喜欢陈列展览。要发挥省级以上大型博物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龙头作用,整合现有文物藏品、陈列展览、技术力量、人才资源等,加强馆际交流与协作,设立陈列展览专项经费,支持各地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服务水平提升,推动博物馆资源共享,发挥群体优势和整体效益,提高陈列展览的更新频率,通过多样化的博物馆活动,吸引观众经常走进博物馆。

多项研究报告指出,一些结合社会热点话题或突发事件的临时展览,往往比固定陈列更具吸引力。这种现象符合公众的求知心理,人们总是会对新的事物更具好奇心,更希望亲临其境探求真相,而时间会让这种心理慢慢减弱。因此,博物馆要有效发挥功能、承担社会责任,必须在注重本馆藏品性质和特色的基础上,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化职能,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和环境需要,提高博物馆教育的实效性。近年来,营口博物馆每举办一个临时展览,都对宣传进行精心筹划,做好展前铺垫、展中介绍和展后跟踪,并根据展览的内容和观众群体,选择适宜的宣传媒介。

每一座博物馆均应深入发掘文物展品的文化内涵,将其置于社会、文化生态和历史背景环境之中。由于基本陈列更新周期较长,博物馆增强吸引力的一个主要手段是加强馆际交流,引进临时展览。博物馆之间也可以通力合作,调集各馆的文物藏品共同举办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题展览。例如,美国的一些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某一画家不同时期的代表画作,他们经常联手将该画家分散于不同博物馆的藏品,通过合作展览的方式组织起来集中展示,并在这些博物馆间轮流展览,使观众对这一画家的作品和艺术风格有深入全面地了解。

众多博物馆的展览大多以历史文物、艺术品为主,所展示的实物年代跨度大,或为文物重器,或为名家之作,距离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人们往往靠解读文字了解展品的来龙去脉,想象当时的历史面貌。但是,文物展品与观众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观众往往仅会用一种崇敬而好奇的眼光看待这些稀世之宝。湖南省博物馆深知博物馆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才能发挥最大的活力,因此在管理和运营中,根据社会和观众的需求设置各种展览,举办各种活动,即从对文物藏品本身的重视,转向对观众的重视,提出不但要让观众满意并且要让观众愉悦的目标,将服务观众摆在首位。通过分析、了解观众的需求,进行社会分析,确定目标观众。他们所举办的每一个临时展览都会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详细的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由于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小型多样,经常更换,文物展品选择余地较大,因此成为博物馆基本陈列之外十分重要的业务活动。一些博物馆往往认为临时展览展期较短,而不重视展览质量,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并没有固定陈列和临时展览之分,对他们而言,博物馆的每一个陈列展览都代表着博物馆的专业水平,代表着博物馆的社会形象,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博物馆应该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强化临时展览的精品意识,做好每一个临时展览。

今天,对于一些大型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大手笔”“大制作”“高投入”屡见不鲜。但是,精品展览不一定只能通过大制作与高投入才可以实现,同样可以出现在小规模与低成本的陈列展览中,而且应该成为当前博物馆临时展览的主流。这种精品展览体现在陈列内容的选择和严谨精心的制作方面,以及体现科普化和大众化的特点。与固定陈列展览相比,临时展览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也更加具有实效性的优势,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建川博物馆在较短的时间内,创建了地震博物馆,用于记录2008年5月12日至6月12日的地震灾区实况,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后,每天接待7000多名观众。陈列展示大量来自地震中遇难者的遗物,参观者无不动容,博物馆墙上贴满观众留言,其震撼效果为此前任何文字宣传所不能及。

深圳博物馆是我国首个以改革开放历史作为核心内容的博物馆,在全面反映深圳的古代、近代、现当代历史及民俗风情的同时,重点展示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特区建设的成就与国际大都市的风貌。展览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证明,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靠数百万深圳移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深圳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数百万打工者从四面八方来到深圳,用他们的肩膀扛起了深圳建设的半边天。展览展出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各种书籍、家信、日记、工资条、皮箱、板凳,每一件展品都记录着打工者经历的真情实感和五彩生活,更传达出他们在艰苦的劳动环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珍贵的实物无不见证数百万打工者对深圳建设做出的贡献。这个展览展出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当年的建设者携家带口前来参观,展览不仅给了他们温馨的回忆,也增加了他们作为城市主人翁的自豪感。

成功经验表明,对于市县一级博物馆来说,只有紧紧抓住地域特色,体现地域文化个性,强化博物馆展览地域文化特色的理念,才是当前陈列展览发展的正确思路。地域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一个地区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特质,也是当地自古至今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蕴含深刻文化意义,带有浓厚个性色彩,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标志。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唯有把握地域文化特色,发挥自身文化特点,才能使博物馆在文物藏品数量和质量方面优势突出,变得强大而有意义,在共性之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角度,丰富和深化陈列展览的内涵,方能在众多博物馆中脱颖而出。

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的创意、设计、制作等方面,应不断引进新的理念,做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使者,自觉走向低碳生活。例如,位于慕尼黑的布兰德霍斯特博物馆,选择了极少主义的内部展示空间,所有展厅的材料都采用白墙和橡木地板,为馆内的艺术品展示提供了最纯粹的背景,灯具在自然采光系统引入展厅后被完全隐匿,甚至连空调系统的出风口也被减弱为墙根地板处的一排细长格栅孔,远看似有若无,墙面的各类插座及开关被全部抹去,只留下一片纯净的白色,凸显出那些悬挂于墙面或摆放于地上的艺术品的魅力。